APP下载

中外建筑发展与其文化的关系浅析

2023-01-14罗颖韬

陶瓷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耕古希腊文明

罗颖韬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403)

0 引言

如今的城市中遍布建筑物,其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建筑也因为过于常见而成为必要到几乎被人默认甚至是理所应当的存在,然而建筑的发展与人类的文明息息相关,不同文明和民族的建筑的差异也是文明发展的产物。人类文明发展以来有几大成就,第一个就是从狩猎文明发展到了生产粮食的文明,即农耕文明,依靠种植庄稼的生活方式就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飞跃,而这也是人类建筑产生的重要来源。建筑几乎诞生于所有艺术之前,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的世界,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活动,在所有人造物中,除衣服外,建筑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建筑的诞生和发展必然不是独立的,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各民族的文明发展与演进。而文化的差异,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思想与意识形态,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反映在建筑的形式中,因此,中西方建筑也就产生了差异。

1 文明与建筑的诞生

1.1 狩猎文明的居所

人类自进化以来,就过着群居生活,早些的人类工具并不发达,对世界的认识不够充分,他们需要依靠采集果实和狩猎来维持生计。受到了这样的限制,那时的人类无法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也无需大规模地改造自然,而是依靠自然的环境生存,于是,他们则多选择近水、近猎场的山洞居住。

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果实的成熟率会改变,动物们也会因为气候的改变而迁徙,依靠打猎和采集为生的人类也便随之迁徙。千万年来,人类一直奔走在迁徙的道路上,是为游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使得人类不需要也无法拥有长期定居的场所,因而此时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并未诞生,依山傍水而生的人类只是靠着自然条件或者简单改造,以建立提供所谓休憩和温暖的场地。几幢大树冠,几个山洞,或干脆掘土挖穴就是当时的居住条件。

1.2 农耕文明的城市

当人类开始驯化植物,驯化稻谷一类的可食用植物时,人们便对土地产生了依赖,因为种植所带来的食物量要远超过狩猎,相对比起来也远不如狩猎那么危险,且一旦农耕文明开始,人口便呈指数增长,对于食物的需求也远远超过了过去,而打猎和采集已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他们就更加依赖土地耕种来获得食物,所以农耕文明一旦开始便是不可逆转的。

而农耕文明也是真正导致建筑诞生的重要原因。因为有了农田,人就有了所谓的私有财产,有了所要保护的资源和定居的场地,因此能让人长期定居下来的建筑就有必要诞生了。同时,从农耕文明中也诞生

出了城市机制,而城市的建立必然会推动建筑的发展。城市的最初建立大致有如下两种方式。

在古代的中东地区,由于农耕产生了很多居住点,但这些居住点并不形成城市。有时,城市的诞生是因为或需要某些特殊的地理资源优势,这是一部分城市诞生的原因。首先,光靠农耕是无法形成城市的,如在很多农村地带世代耕作,这样的形式不论多久却仍然是农村,不形成城市。而某些地方拥有特殊的资源,比如说盐、火山石等古代稀缺或极重要的物资,这样的特殊物资会给当地人带来良好的贸易顺差,以此定居来控制当地的资源,形成城市管理机制。但是这种城市必然是不普及的,因此贸易必然不是城市诞生的绝对原因。

但是通常的情况是,在古代,大部分的城市的诞生实际上得益于灌溉系统的运用,有了灌溉系统,农耕才成为文明。灌溉原始的方式,如古埃及的尼罗河泛滥,泛滥淹没的土地变得更加肥沃,退水后有足够的时间种植庄稼;另一种更加发达且容易复制的方式就是靠雨水灌溉,因为绝大部分适宜农耕的地区都会降雨,而利用雨水灌溉就必须要建立蓄水机制,也就要建立水库和灌溉系统。这种灌溉系统必然需要大量的人群组织,需要集体力量的劳作,人们协力把山口挡起来作为水库,修建渠道引水。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协作,需要人们的管理,需要政治和经济的支持,因此城市诞生了,或者说最初形式的国家也就此诞生了。而有了城市,就有了建筑的形式与形制规范。

紧随城市的诞生,出现了两种东西,它们直接影响了建筑的发展,其一是雕刻,在石头上雕刻图案的方式直接应用在建筑上形成了装饰风格,其二是诞生了纪念性的建筑,也就是所谓礼制建筑,即专为供奉神灵,为宗教信仰服务的建筑。而古代宗教的诞生,直接影响了建筑的发展方向,用材用色取向以及建筑风格的选择。

2 建筑的解释之差异

建筑最开始并不像当今建筑的这般复杂,最初人类做的建筑不过是一个棚子,用来遮风避雨,英文是“shelter”,即掩蔽体。早期人类并没有足够的工具去生产材料,因此天然的树木,石头和茅草等常常被用作建筑材料,建筑也就显得很简单和朴素。

建筑,其英文是“architecture”,该词来源于古希腊文,“arch”指的是拱券,意思是把房子支起来,“tecture”在古希腊语中意为手工艺人,所以“architecture”最初的含义是“做拱券的手工艺人”。世界上很多国家直接沿用“architecture”原文,只有中文创造了“建筑”一词,中文的“建”是用木头作出构架,“筑”则是砌砖块、垒石头。由此看来,“architecture”和“建筑”两词的本意也体现了中西方建筑方式的差异性和共通性。

在中文中“建筑”一词出现的很晚,中国建筑学的历史不过百年而已,相较于西方,建筑则有着几千年历史,这是因为哲学思想发展的差异。在古代中国,建筑是一种技艺,归属工匠,因此长期以来不受到重视。而中国古代的建筑类著作,如《考工记》《营造法式》等也不过是对于建筑式样的规范,并不涉及建筑的哲学、思想和未来的发展。或者准确来说,古代中国对于建筑思想的规范限制于礼制的表达,礼制的规定使得建筑也必须按照规范好的范式而无需进一步发展,甚至不能过于发展。因此建筑思想的发展在世界上分布的并不均匀,主要在欧洲。

3 文明差异与建筑体系

地缘学说认为,所谓文明的诞生,一定是与该文明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的,这样的理论的确是极其具备道理和逻辑推论的,因为文明本质上是一个民族为了适配生存而产生的某种机制,因此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气候在内,对于一个民族最初的发展起着几乎是绝对性的作用。在此只讨论欧洲和中国文明发展的过程对建筑的影响。欧洲文明起源的古希腊岛屿与古中国闭塞的内地大陆必然会诞生不一样的文明,而这就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其民族文化、习俗、喜好、宗教、政治、经济的发展都有差异,这种差异在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上有所体现。

3.1 西方文明与建筑发展概述

欧洲体系文明源自于古希腊的文明,古希腊发源于地中海和爱情海一带,因为这两片海域是大陆架海域,因此比较平缓少有大风大浪,所以古希腊人能很轻易地通过航海前往其他地区,而希腊的气候和土壤原因,使得大部分地区不适合种植谷物,却盛产葡萄和橄榄,因此古希腊人长期以来利用葡萄酒和橄榄油与外界贸易交换粮食谷物,这就形成了岛屿和海洋文明,或者说海上贸易文明。

葡萄酒和橄榄油在古代是极为稀缺的资源,因此价格不菲,由于贸易顺差,古希腊人在贸易中赚取大利润,这使得古希腊人能过着比较舒适的生活,其人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娱乐。同时这种贸易文化使得他们很注重个人财产,也由此重视人的个性,所以在古希腊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思想,它并不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城邦构成。这种较为开放的和独立的思想,让他们的建筑也颇具个性且独立,少了形制的规范。

古希腊人是多神的信仰,对于神的信仰和崇拜就是对于城邦的信仰和崇拜,他们的神是等于他们的城邦的,或者说一个神就代表了一个城邦。因此古希腊人建造了许多神殿,而他们的观念中,神并非完美存在,不过是拥有强大力量的人格化身,所以在他们的观念里,神庙实际上是给神居住的,而不单单是个象征性建筑物,因此神庙极其高大宏伟。神庙多柱廊,体量大,规格森严,形成了外部强烈的秩序感和内部较暗的室内环境,给人以压迫感和崇敬感,大部分神庙坐落于山巅之上,与平民的粗糙房屋形成鲜明对比。

又因为古希腊足够富足,所以农民们有很多时间聚集街头聊天、讲故事和做哲学性思考。出于对每个人个性的重视,古希腊人的这种习惯得以延续,而非像古代中国那般不许聚众。所以为了平民百姓有地方去闲谈和娱乐,于是在古希腊发展出了人民广场、公共神庙、剧院、运动场等公共场所建筑。这些建筑不是权贵的专门之所,不仅不受形制规范,还给平民使用。可以说,古希腊的广场是人民的广场,古希腊的神庙是人民的神庙。

因此在古希腊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建筑体系,且由于对数学和哲学的重视,古希腊人把对真理和存在的思考加诸建筑,把数学的比例和数与哲学的理性也表现在建筑中,建筑的思想也随之发展,形成各种体系。

3.2 中国文明与建筑发展概述

古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原始时期,古中国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阶段,按时间划分,就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这一过程和社会性质的转变,也代表着狩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使得人们逐渐以定居的方式发展自己的文明,至此建筑便显得至关重要了。在原始时期产生了两种建筑形式,即穴居和巢居。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早先的穴居不过是依靠天然的洞穴加工而成,随着工具的发展,天然洞穴也逐渐被人工洞穴替代,出现了半穴居的建筑形式,即人们开始往地下挖穴,并使用木桩搭架,以草拌泥的方式涂抹在框架侧面形成壁体,起到防寒保暖遮风避雨的作用。而后这种半穴居的形式慢慢发展为地面居室。

《庄子·盗跖篇》:“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所谓巢居,即在树上架木为屋。农耕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走出森林,开始在平地或斜坡上搭建居室,最初在临近的树上架屋的方式,演变为以木桩架空的干栏式建筑。

原始时期产生的两种建筑形式,在本质上有着相似的功能,第一,都以“定居”为目的,第二,都以土木为建筑材料,第三,都以开拓空间为发展目标,第四,都是为了抵御自然界的侵害。而由穴居和巢居为基础,演变出来的地上台式建筑和干栏式建筑,则构成了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发展的主流。

自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整理河道,防治洪水,挖掘沟渠进行灌溉起,中国开始出现城市,建筑的形制也开始得以发展。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大陆型国家文化,所以在中国形成了较为隔绝的中央体系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是工匠干的活,在传统的思想下,读四书五经学习圣贤思想才是仕人所关心的,所以对于工匠的技艺并不太过重视,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一直停留在形式上,尽管各朝各代的建筑有稍许变化,可这种变化也更多地只体现在形制的改变。诚然装饰图案必然有特殊功能性,但这种功能性更多的是装饰的寓意和对于皇权的象征,其功能更多体现在统治阶级思想控制领域和民间规范化的寓意吉祥表现,本质上是为政治服务的。实用性的建筑功能如五代时期,多为防御工事,此外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目的是发展其设计的思想,而是表达固有的思想体系,同样也没有留下任何建筑师的名号、建筑的流派或建筑思想的著作,对于建筑的记载则出现在各类史书的只言片语的描绘中,大部分也都是建筑形式的描绘。

总之,在中央集权的统治下,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了一个朝代辉煌的象征,成为了该朝代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客观代表,这也是宫殿必然使用台式建筑的根本原因。因此中国古代古典建筑的发展主要在几个方面:都城与宫殿、礼制建筑、寺庙、陵墓和园林。然而在民间,中国建筑其实有多样化的发展,这样的建筑虽不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典型,但是确实占据中国建筑体量最大的一部分,虽然受到了礼制的规范,却呈现出了不同地区自身的特殊属性,这样的属性同样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的。

结语

建筑的发展绝不是独立的,而是随着社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变化而发展,因此对于中西方而言,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由其本土的思想所决定的,对于注重个性和思考存在概念的西方,和对于注重集体和礼制观念的中国,其思想反映在建筑上,产生了不同的形式和形制就在于此,差异颇多却也有本质的相似之处,但不论如何,其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延续和对历史的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特殊传承。本文只是简单介绍了中西方文化对于建筑形式的一些影响,内容较浅,但作为一个引子,我们应该更多去关注到这些差异的背后其实是文明对于生存的适配的体现,要明白建筑在本质上其实是想通的,并在此基础上去看待其差异的形成。

猜你喜欢

农耕古希腊文明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请文明演绎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漫说文明
璀璨的古希腊艺术
古希腊人办事,基本靠神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