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现代陶艺的创作新风
2023-01-14侯学雯
侯学雯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403)
1 概念界定
“现代陶艺”源于西方,我国陶瓷艺术家由于对该词内涵的不同理解,“现代陶艺”一词在中国出现以来,艺术家们对其概念的辨析便从未停止,本文将引用陶艺家白明对“现代陶艺”的概念界定进行阐述。现代陶艺:所谓“现代陶艺”,是艺术家借助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体,远离传统实用性质的观照,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这种审美价值重视挖掘的主要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世界。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将暗示、隐喻、 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视觉化,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 种认知(白明)。
2 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情况概述
上文提到中国“现代陶艺”自诞生之日起就争论不断,这从本质上讲也促进了现代陶艺的发展进程。现代陶艺一直在艺术语言与审美方面不断演化,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晰直观地了解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演化过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现代陶艺才开始在我国初步萌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更新,传统陶艺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下人们的审美。而与西方的频繁交流使中国陶艺很大程度地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至今为止经过四十多年的学习与探索,中国的现代陶艺也逐渐冲破了传统陶瓷的发展局限而渐成一体。
本文将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情况加以梳理,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2.1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发源于美国西海岸的陶瓷艺术开始很大范围地影响了世界陶瓷,其中也渗透到了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当中,同时以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的现代陶艺正式进入了萌芽阶段。此时我国陶艺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对西方陶瓷艺术的接纳与学习,这一阶段的作品同时也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的体现,表现出了陶瓷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艺术理念与审美的转变。
2.2 第二阶段为发扬阶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八十年代中后期,对于陶瓷艺术的认知大多还是以陶瓷的实用性为主,造型、釉色、画工等依旧是人们最为重视的部分。随着许多西方陶瓷艺术品的出现,大家开始对陶瓷艺术的认知有了更为深刻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特点体现在西方陶艺作品中新颖独特的艺术语言与中国现代陶艺家的审美观念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也说明当时开放后的中国需要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西方陶艺的了解,更好地吸收先进的陶艺理念,才能继续向世界现代陶艺领域靠近。
2.3 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至今,我国现代陶瓷艺术迅速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中国陶瓷艺术家们逐渐打破了思维固化的发展局限,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敢于开始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他们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与西方现代陶艺相结合,逐渐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陶艺审美新风尚。
3 中国现代陶艺的创作新风
现代陶艺不仅是长期陶瓷创作的产物,更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衍生物,陶瓷以独特的材料和特殊的工艺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习俗、文化,毫无疑问,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承载着当代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
3.1 创作材料的革新
我国古代专著《考工记》中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这是我国古人对材料表现与技术工艺重要性的评述。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也造就了我国陶瓷艺术的独特性。自古以来陶瓷的创作便都离不开土、水、火,对于现代陶瓷艺术而言,这些创作材料依旧是至关重要的。
二十一世纪以来,现代陶艺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对新材料和新技术地运用了。传统的陶瓷创作主要使用陶土和颜色釉来向观者展示其艺术特征,现如今粘土虽然依旧作为陶瓷创作的主要材料,但是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将材料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单调的粘土材料不再满足艺术家们的创作需要,陶瓷材料的多样性已经成为现代陶艺创作的必然走向。材料的多样化造就了陶瓷艺术作品在质感、色彩、肌理等方面的多样性,使观者不断感受到传统陶瓷与现代陶瓷碰撞交融的审美意趣。
现代陶艺家在材料方面的大胆尝试与创新使我国陶艺创作语言呈现出多元、开放、前卫的新风尚。木材的古朴、金属的神秘以及其他塑料、玻璃、皮革、树脂等新材料与陶泥的有机结合很大程度地开拓了我国陶瓷艺术的艺术语言,也为我国现代陶艺家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3.2 创作观念的革新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与现代美学的深度引入使中国人民逐渐脱离古老保守的封建思想,这也使我国的当代艺术理论出现了“西化”趋势。
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也必然会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理念,现代陶艺在我国兴起之时,基本分为了两个不同的体系,这两派的创作理念完全不同:一为“技术至上”,认为陶瓷技法是现代陶瓷创作的基础,而创作观念必要建立在技法之上过去的陶瓷艺术多强调其实用主义,注重技术至上对陶瓷艺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二为“观念至上”,此派陶艺家更注重其观念与艺术作品精神内涵的表达,而表现的技术与手法则较为随意,受到西方表现主义的影响很大。
技术与观念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不可分论之。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往往都是艺术家高超技术与独特审美观念的统一体,如果只谈技术那我国的现代陶艺理论依旧建立在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难以发展,故步自封;如果将艺术观念跳过陶瓷技法而独自存在,另辟发展之路则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其创作本源。我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也逐渐印证了观念与技术并非是创作中的矛盾体这一观点,此二者应合二为一,才能使我国的现代陶瓷艺术发展更为完善。
3.3 创作审美的革新
中国现代陶艺家们不断地探索着陶瓷艺术的独特性质,陶瓷材料方面的革新与陶瓷创作观念的改变也使中国现代陶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下文将从现代陶艺作品的表现性与民族性论述我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征。
3.3.1 表现性
我国现代陶艺逐渐呈现出“表现性”风格,主要受西方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的影响,旨在通过个性化手法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在情感,直抒艺术家情怀。现代陶艺以“表现性”为核心,力图实现陶艺家“心手合一”的艺术创作诉求。在现代陶瓷的创作过程中,陶艺家们通过独特的陶艺语言来表达其情感与思想,陶艺的“表现性”也逐渐成了现代陶艺的主流形式,这种风格不知不觉间成为众多陶艺家的创作首选。
“表现性”风格作为创作主流,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表现形式却多种多样,艺术家们通过陶瓷材质的特性结合艺术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为“表现性”主流下的陶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审美内涵。比如吕品昌,他从艺术创作早期就开始挑战传统的陶瓷审美,他将残缺的肌理引入到陶瓷创作过程当中,并用挤压、变形、残缺等艺术形式代替了传统陶瓷创作的完整性。他的代表作品《阿福》系列采用了陶瓷泥片的造型技术,表现出一种纯朴、原始的力量,通过雕塑的手法与传统人物形象相结合,表现出艺术家自身的精神感受。
现代陶艺作品或多或少地展示出作品自身的“表现性”,艺术家自身的审美价值与创作语言都对艺术作品的“表现性”有很大的影响,而陶艺作品的“表现性”也可以和艺术观赏者产生创作理念的共鸣。
3.3.2 民族性
现代陶艺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产物,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陶艺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与民族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现代陶艺在兴起之初,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但是陶艺家们并没有完全抛弃我国自身的民族文化语言,不断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陶艺审美方式。对于中国现代陶艺来说,民族性依旧是发展根基,只有不断发扬中国传统陶艺之精华,我国的陶瓷艺术才能实现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共通与转化。
在陶艺发展的探索过程中,许多陶艺家通过自身对艺术民族性的独特解读为我们呈现出了许多具有民族性的现代陶艺作品。比如朱乐耕,他早期的艺术作品便致力于民间艺术的研究,但是并非一味守旧,他把西方现代创作理念与中国传统陶瓷色彩装饰相互交融,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陶艺作品。他创作的《京剧人物》系列和剪纸纹样陶艺作品《生肖》很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在表达吉祥寓意的同时,也表现出民族性的审美精神。
从世界现代陶艺发展的角度来看,陶艺发展也必须体现其民族文化,只有在世界现代陶艺的大语境下突出本民族的文化语言特征,才能与其他民族陶艺相区别。如果现代陶艺缺乏民族性,世界陶艺将会面临“千作一面”的情况,从而丧失陶艺发展的生命力。
4 小结
现代陶艺在我国发展已有四十多年,中国陶艺在“西化”背景下由最初的借鉴学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陶艺文化形态。陶艺家们通过不懈努力,经历了模仿与迷茫后最终在世界陶艺立足,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的中国陶艺风格。如今,现代陶艺飞速发展,我们还面临着材料、造型、表现方法等诸多问题,我们依旧要不断地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使中国现代陶艺更为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