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课改的省思

2022-05-23吴海珍

求知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

摘 要:高中新课程标准对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修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教育存在重视度不高、课程资源开发程度不一、教学管理松散、体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和体育设施设备投入不足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环境压力、体育课改力度不足以及教师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等,应切实增强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合理选择授课内容,建立可行的管理办法强化体育课管理,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体育课改;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吴海珍(1978—),女,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体育课改的研究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背景下,面向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也迎来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而素质教育本身就涵盖了健康素质教育。关于青少年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新理念和新标准进行了明确表述。当前的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融入了“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强壮的体魄作为高中体育课程的重中之重,使健康教育、运动技能和体能锻炼实现有机联合,健康和教育的价值得以凸显。而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给学生注入强烈的健康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为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打下牢固的基础。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标准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制以及模块教学、选项教学的培养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以便能够更加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某一项运动技能,使教学安排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体育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实用化、趣味化,这也为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地选择富有情趣的教材和设施提供了可能,对于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增强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均有帮助。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水平,对于学生增强体魄、树立健康意识和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近两年来,全国各省陆续推行新高考改革,新高考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取向,其突出的特点是给予青少年学生一定的选择权,重在探索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強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正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新高考思路的指引下,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认识世界,通过多元探索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课改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问题被抬上了重要位置。自2007年实施以来,高中体育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比如高中教师对体育课程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安排课程,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也不再局限于体育技能的学习和锻炼,而是更趋多元化,转向以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体育课程被作为必修课和主课受到重视,被挤占的现象明显减少。然而在高中体育课程实施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大,学校为了抢占文化课时间,存在占用体育课的现象,剥夺了学生正常的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无法满足高中阶段相应的素质训练的要求。尤其是进入到高三阶段,面临高考的压力,体育课被挤占的概率更大。一方面,学生主动将精力放在了文化课的复习上;另一方面,有些文化课教师也会想方设法挤占学生的体育课时间,用来增加自己所教科目的学习时间。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身体素质下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另外,个别教师对于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对新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片面地以为体育课程就是用来加强学生的户外训练、增强学生体魄的,所以在体育锻炼的安排上极少用心,仅仅满足于每天早上的晨跑,这远远达不到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课程资源开发程度不一,存在过度和不足的两极分化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新课程的目标为统领的,因此,按照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定时,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些创新能力较强、比较重视课程开发的教师会把一些新兴的教学项目引入课堂,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欢。但是也存在外部资源的引入过度的情况,有的教师为了追求体育活动形式的新颖化,将一些非体育项目也带到了体育课堂,诚然,诸如魔术杂技、多米诺骨牌之类的内容特别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种非体育项目被引入体育教学课程,与体育的本质是偏离的。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并不是所有活动项目都可以被引入体育课程的,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在明确的教学目的指引下开展课程活动。还有一些教师则缺乏创新性,不会做课程开发,而是一直沿用传统的跑步、跳远等单一性的体育活动,由于没有新颖之处,学生们对体育课程提不起兴趣,感到劳累和乏味,在体育课堂上也时常心不在焉、糊弄了事,这是难以达到健康体魄、有益身心的目的的。由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表现形式可以看出,体育课程改革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这也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三)体育课程教学管理比较松散

高考的压力弥漫着整个高中的教育教学环境。体育分数达标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只要达标就可高枕无忧了,也就达成了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所以,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体育课要求相对比较松散,对于采取各种方式逃避运动项目或者在体育锻炼时不按标准运动、一旁休息等行为很少予以制止,这不仅无法完成体育课程的标准要求,也导致学生丧失锻炼的机会。在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有的学校尚未推行模块教学模式,有的学校即便施行开来,也多有中断,也有些学校碍于高考的压力,并未对体育模块教学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流于形式较多,这也体现出高中学校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管理的松懈。

(四)体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体育设施设备投入不足

很多高中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招聘仅满足于体育专业和教师资格证书这些基本的条件,而对于教师所学专业、模块未予划分,致使体育教师的专业范围多停留在田径、球类模块,而体操、武术、健康教育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则缺乏人才,师资力量的单一和薄弱,无法起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也就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另外,很多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学校所配备的体育器材和设施设备仅能满足基本的体育活动,或者仅仅是符合了高中体育教学的达标要求。即便是有的学生想要锻炼身体,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设备以及安全设施的保护,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训练和活动。归结起来,高中的体育教学还处于一种落后和僵化的状态,远无法与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相提并论。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课改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固有观念影响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的高考竞争压力下,有关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暂时让位于高考,使学生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不免将体育课程视为玩耍和放松的课程,体育课时被压缩,更别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了。

(二)教师培训欠缺力度,难以形成可观的效果

新课程能否实施到位,关键看教师。而对于教师的培训,单纯地下发指导性文件或者是传递信息无法奏效,学校应该组织体育教师以外出学习、集体研讨、交流借鉴等方式加强体育教师对指导性文件的学习和理解,并有效结合本校实际和课堂实际,开展深入的调研,在教研活动中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教师对新课程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完成对课程的开发,使其成为新课程标准的开发者;同时,教师还要将开发的课程付诸实践,成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教师要完成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首先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而这正是目前高中教师所欠缺的。

(三)教师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参与程度不一

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一知半解,认识不足,这就导致其无法进一步研究新课程并提出解决措施,在新课程实施方面失去话语权和实施能力。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课改的应对之策

鉴于目前体育课改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我国体育新课程改革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切实增强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对于体育课程性质予以了明确的规定,这里需要重申一下,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确保以“锻炼身体”为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掌握为主要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发展。其次要正确平衡好高考压力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不能唯分数论。学校应该正确理解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性质,转变思想,平衡好高考与体育的关系,发挥好体育课程的效用,为高考出力,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意志磨炼出力。最后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隐性价值。它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转变教学思路,更多关注体育课程发展,根据自身优势,发挥所长,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创造积极的发展条件。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内容呈现出来的两极分化的严重问题,需要在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合理化的教学内容设计。一是教学内容要与新课程目标相一致。新课程标准对于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这给了学校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体育新课程标准虽然宽松,但也应该恪守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设定,不能只为求新、求特而背离教学的本质。二是教学内容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师素质、教学能力、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实际情况,不能为了一味求特选择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也不能一味求稳只安排跑跑步、跳跳远等基础活动,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丧失兴趣。三是高中阶段还可增设一些职业实用身体训练、传统体育与新兴体育相结合的项目,丰富教学内容。

(三)建立可行的管理办法强化体育课管理

体育与健康课不是玩耍课,更不是放松课,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意義,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体育活动,以强健体魄和提高身心健康素养为目标开展体育课。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新课程提出开展模块课堂教学的要求,各学校都应该建立起一套模块课堂的管理办法,通过规范选课制度、严密考勤管理、制定课堂奖惩制度等方式提高模块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同时充分利用师资力量和现有的设施条件,合理增设体育教学模块,关注学生的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适当增加一些新兴的模块项目,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

要强化体育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总体师资力量,特别是面对课程必修和选修、模块及选项教学的课程要求,学校应该建立专业素质高、能力强、学科模块齐全的教师队伍。在招聘专业体育教师方面,注重模块教学的平衡性、男女教师比例的平衡性,使教师团队能教学、能教研、能战斗,推进新课程改革得以深入实施。观念是行为的先决条件,体育教师要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于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提高实际运用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更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践者,通过有效的课程开发,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要加强对新课程的培训,教师的角色能否发挥到位需要以专业的培训作为基础。新课程的实施并非说说就可以,学学指导性文件就能过关,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交流与合作、研讨和实践,才能将新课程逐步落实到位。学校应对教师培训培养予以重视,尤其是那些刚刚从事教师岗位的新教师,因缺乏经验,对于新课程的理解和实践更是无从下手,学校必须将培训工程抓在手上,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刘明龙.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济南市高中体育课程发展的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8.

方林.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研究:基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邓育鼎.试论新课程下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93.

猜你喜欢

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
注重兴趣培养提高体育教学成效研究
赏识教育:高中生正方向发展的推进器
效能监察助推企业健康发展的探讨
绿色生态,课堂构建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众创空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阳光管理 规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