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着呢”的时间参照和主观视角

2022-05-21田津贺梁晓玲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主观性对象

田津贺 梁晓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表示时间的用语“早着呢”,表示某一事件很晚才会发生,某一情况很晚才会出现,或者说,距离某一事件发生或完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尚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或相应的程度等意义。如:

(1)“再休息一会儿吧,小家伙。现在离天黑还早着呢,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你温暖的巢穴。”明月的声音像呓语一般。小鸟果真飞不动了。(罗伟章《妻子与情人》)

(2)“船开动以后,到靠岸还早着呢。咱们散散步去吧。”星枝说罢,挽起了铃子的胳膊。(川端康成《花的圆舞曲》)

(3)我看了看窗外,阳光还没有射到房间里,大概只有清晨六点多吧。我迷迷糊糊地爬起来说:“你怎么上来了?现在还早着呢。”(蔡骏《荒村归来》)

(4)“忙完二姐,就轮到你了!”张立嵩说。“我?早着呢!”灵武也不害臊,大大方方地说:“我的女朋友,要比我小得多才好!”(琼瑶《月朦胧鸟朦胧》)

(5)伍元往前一探身,抽了杨七那张梨形的脸庞一巴掌。一声响亮,杨七的身体晃了晃,几近翻倒,但他立刻又挺直了。“打呀!”他凌厉地叫唤着,“这才一巴掌呢,还早着呢,你们不打够三千巴掌你们就不是人养的。”(莫言《生死疲劳》)

上面的例子中,例(1)(2)(3)(4)中的“早着呢”都是指时间尚早,距离某一事件的发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例(5)中的“早着呢”是尚未达到预定的目标。

问题是,为什么表示晚发生的意义在形式上却选择“早”呢?为什么要说“早着呢”而不说“晚着呢”?

关于为什么使用“早着呢”而不用“晚着呢”,前人也有过相关研究。王彦杰[1]在对“着呢”前出现的形容词性成分进行考察时曾涉及这一问题,王文认为,从表述对象来看,在表述以远点为参照的时间时,“早”表示某一时点,是大量,而“晚”表示的是小量,小量形容词与“着呢”句式不相容。这一观点不足以解释为什么说“早着呢”而不说“晚着呢”,我们将在后文详细讨论。吴佳晨[2]注意到了“早着呢”和“晚着呢”的不对称现象,但并没有对为什么用“早着呢”表示事件发生时间晚作出解释。

以往研究虽然关注到这一语言现象,但对语言里对于晚发生的事件为什么用“早着呢”表示而不用“晚着呢”表示,尚未作出详细的、准确的解释。我们拟从参照对象角度对使用“早着呢”而不用“晚着呢”作出解释,并利用主观视角理论说明参照对象选择的认知依据。

一、“早着呢”的参照对象:参照时间与事件时间

通常情况下,汉语句子中都含有时间参照。郭锐认为:“时间参照,指从什么时间出发对一个谓词性成分所表示的情状(situation)进行观察,以确定这个情状在时轴上的位置或进展状况。”[3]Reichenbach 提出三种时间参照对象:说话时间S(time of speech),指语句说出的时间;事件时间E(time of event),指语句表示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参照时间R(time of reference),指语句表达事件时观察事件发生的时间或者进展阶段所依据的时间点(转引自郭锐[4])。同时,郭锐也指出,在汉语句子中,用事件时间E和参照时间R这两个基本的时间点就可以解释清楚时间参照,而说话时间S只是参照时间R的一个特例。[5]

(一)参照时间

“早着呢”的参照时间为说话时间,表达参照时间的语言手段在句子中可隐可现。

1.参照词语显现

有的使用“早着呢”的句子,有明确表示参照时间的词语。如:

(6)钟风说:“行,你再给我们拿10瓶啤酒,烤20个串。”老板说:“现在到天亮还早着呢,你们多来点儿串吧,我陪你们待到两点钟也不容易。”(孙睿《草样年华》)

(7)这么急?你这个人呀,见了风就是雨的,现在才刚刚做外调,离正式调动还早着呢。(格非《江南三部曲》)

上述例子中的参照时间都为说话时间“现在”,而事件时间是将来的时间,具有未然特性。

2.参照对象隐含

“早着呢”句中的参照时间多为说话当下时间(现在),但是很多句子中并没有出现明确的表示参照时间的词语。比如:

(8)石二矮子说:“原来还有这多的名堂?……糟了!咱们这光顾着讲话,叫挤到哪儿来啦?”“你可甭急,二哥,”那人说:“要看赛会还早着呢,天刚落黑顿把饭时辰,往年起赛会,哪回不热闹到四更天?”(司马中原《狂风沙》)

(9)白璧继续站在剧场门口,她看了看时间,离晚上还早着呢,她没有什么事情可干,也不愿意太早就回去,只是呆呆地望着蓝月远去的方向。(蔡骏《诅咒》)

上述例子中的事件时间都用波浪线标出,但没有明确的参照时间。这里的参照时间大多是说话当下时间,例(8)中,言者说“早着呢”就是把二人交谈的当下时间作为参照,例(9)中,白壁看了看时间,指的也是当下时间,两个例句都隐含了时间词语 “现在”。而且我们发现,隐含参照时间的例句数量很多,这些隐含的表达都是将说话当下时间作为默认的参照时间。

无论参照对象隐含还是显现,“早着呢”在句中都存在一个事件时间和参照时间,事件时间所代表的事件都是尚未发生的未然事件,具有明显的未然特性,而参照时间多为说话当下时间。在时间轴上,事件时间只能放在参照时间的后面(按照默认的从前向后的时间变化方向)。言者说“早着呢”是指参照时间距离事件时间还很远,表达的是时间长的意思。可以用下图表示:

如图1所示,我们按照默认的从左到右、从前向后的时间流向画了一条时间轴,“早着呢”表示的是参照时间和事件时间相比较,用R比较E,如箭头所示,其方向和时间流向相同,属于同向比较。“早着呢”表示R距离E远,时间长,使用起来很自然。

图1 “早着呢”时间示意图

对于“晚着呢”而言,尽管在实际语料中不存在这种用法,但是按照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画出“晚着呢”的相关图示。假设在语义不变的前提下,将例(1)词语顺序调整并将“早着呢”替换成“晚着呢”,替换后句子如下:

(1’?)“再休息一会儿吧,小家伙。天黑离现在还晚着呢,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你温暖的巢穴。”明月的声音像呓语一般。小鸟果真飞不动了。(罗伟章《妻子与情人》)

在句子语义不变化的前提下,“晚着呢”指天黑时间距离现在的时间还很晚。所呈现出来的图像如下:

据图2所示,在相同的时间轴流向以及同样参照对象的前提下,“晚着呢”是事件时间比参照时间发生得晚,用E比较R,如箭头所示,其方向和时间流向相反,属于逆向比较。

图2 “晚着呢”时间示意图

因此,“早着呢”和“晚着呢”的区别就体现在,当说“早着呢”的时候,说话人是用参照时间比较事件时间,也就是用R比E,此时从方向上来说和时间流向相同,参照时间在未然事件时间之前。“早着呢”是指参照时间比事件时间早。而“晚着呢”情况则相反,其比较对象发生了变化。“晚着呢”是用事件时间来比较参照时间,也就是用E比R,指事件时间比参照时间晚,在方向上和时间流向相反。

(二)事件时间

事件时间多数情况下不会隐含,因为“早着呢”的表达需要比较对象,如果参照时间和事件时间完全隐含就无法比较出时间差距,而且事件时间具有未然性,还没发生也不能被双方提前感知。而参照时间多是说话当下时间,这对于言谈双方来说是默认的,隐含之后也不会影响交际。但是在一些语境中,“早着呢”独立成句。这是言听双方的互动因素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对信息量的多少控制的结果。

在双方交谈的过程中,有些信息会成为重复信息(旧信息),重复信息可以作为听说双方的共享信息而省略。换句话说,言者要传递一个新信息,往往会省略对旧信息的表述,直接发表观点提出新信息。言者省略了旧信息,直接使用“早着呢”对听者的相关话语进行解释或反驳,这也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如:

(10)下午碰到了一条警察的船,船上的人出来干预的情况真是太多了。这个警察班的班长认识侦察兵,就叫他:“您好,侦察兵!……是从斯卡圭到克朗代克去的移民吗?”“对,”加拿大人回答,“比需要的人多……”“比回来的人多……”“这是肯定的!穿越贝巴特湖的人估计有多少?”“大约15000人。”“还没完呢!”“早着呢。”(凡尔纳《金火山》)

对于言听双方来说,很多人正在穿过贝巴特湖就是共享的重复信息,所以双方在接下来的对话中都减少说重复信息而直接交流重要信息,问与答都以简省的形式出现。“还没完呢”的意思就相当于“穿越贝巴特湖的这些人还没完事呢!”“早着呢”的意思就相当于“现在离这些人全部运过去的时间还早着呢。”

“早着呢”前面经常受副词“还”的修饰,“还早着呢”使用频率很高。如:

(11)本家兄弟过来打趣道:“老五啊,什么时候开坛喝女儿红呀?”他笑着答:“还早着呢。”(《人民日报》2002年)

学界认为“还”可以表示延续或持续(高增霞[6];贾泽林[7]等),可以指同一个情状在时间轴上的不同节点进行定向的推移。这从侧面也可以验证“早着呢”是在时间轴上和时间流向同向推移的特点,也就是以当下(说话)参照时间R沿着时间轴的方向不断推移直至事件时间E,同时强调事件的未然属性。

二、“早着呢”的主观视角

视角(perspective)是观察事物的角度。[8]主观视角就是指受到言者主观性影响的一种视角表达形式,[9]言者的主观视角可以对语言有不同的识解。下文具体从言者的主观性特征、视角位置和观察方向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言者的主观性特征

“主观性(subjectivity)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10]主观视角的首要特点就体现了言者的主观性特征,宗守云认为,语言的主观性是言者的特定视角造成的,言者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印记就是一种视角。[11]使用“早着呢”体现了言者主观的时间大量特征。比如:

(12)“小田,咱们认识这么多日子,我还不知道你有没有对象呢?”“老李,你是什么记性呀?不是罗主任和我谈过这个问题被我拒绝了吗?当时你还支持过我呢,你忘了?我才18岁,早着呢。”田雨说。“不早啦,该动动脑子了,晚了好男人就没了,到那时后悔都晚了。”(都梁《亮剑》)

在例(12)中,小田说“早着呢”是主观上认为自己年龄小不需要找对象。而从老李的角度来看,他说“不早了”是认为十八岁也是应该找对象的年龄。从例句中可以看出,“早着呢”表达出言者认为的时间大量,体现出强烈的主观性特征。

王彦杰认为,“着呢”附加在形容词性成分后面,表示对程度量的一种肯定,是形容词性成分表示夸张型主观大量的一种语法手段。[12]对于时间词“早”“晚”来说,在以事件时间E为参照对象时,“早”距离E更远,表示时间大量,“晚”距离E更近,表示时间小量,如图3所示。王彦杰曾提到,小量形容词不能出现在“X+着呢”的构式中,“晚”表示小量,所以“晚着呢”形式不能存在。[13]本文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准确,首先,根据李延波的研究,发现在“X+着呢”构式中,小量形容词不仅能够出现,而且使用频率还不低。[14]其次,当“晚”表示小量时是和事件时间相比,表示小量。如果改变参照对象,以说话当下时间为参照对象时,“晚”则表示大量。所以,不存在“晚”与“着呢”搭配的根本原因不是“晚”表示小量,小量与“着呢”不相容,而在于言者在句中确定的视角位置和选择的观察方向。

图3 “早”“晚”表示时间量示意图

(二)视角位置

视角位置(perspective location)可以表示一个视点(perspective point)在所指对象的言语或场景里的时空位置。[15]唐淑华认为,说话者的主观性制约着视点的选择,在选择视点时要根据言者对听者的主观态度并结合言者的价值取向等主观性因素。[16]对于“早着呢”句子来说,是言者为了表示主观大量的时间特征而选择了特定的视角位置进行观察,进而比较时间大小。

从上文可知,“早着呢”在句中存在两种参照对象,即参照时间和事件时间,这意味着言者可以在两者中选择其一作为视角位置。其中,参照时间是指说话(当下)时间,当言听双方交流时,他们可以对说话时间进行干预,可以延长或缩短谈话时间,所以参照时间视点对言听双方具有可见性和可控性,能够被双方认识。而事件时间具有未然性,对于言听双方来说是陌生且不好把握的,无论言者还是听者都不能控制未然事件的发生,所以事件时间视点对于言听双方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上文提到,言者选择视点时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当言者想要表示时间大量时,所选的视角位置一定是自己眼前可见的时间位置,也就是把参照时间作为视角位置更加合适。比如在例(6)(7)中,言者都是说“现在到……还早着呢”,也就是把“现在”这一时间点作为视角位置,正是因为“现在”对于言听双方来说都是可见的、可控的,而天亮的时间和正式调动的时间都是模糊且不好把握的。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单独说明。在语料中,大部分的事件时间都是不固定的,但有一些例子中“早着呢”的事件时间完全固定,言听双方是可以确定的。此时事件时间大多为固定的节日、习俗等等。如:

(13)温奶奶小脚,拎两大包月饼,一包还是破的,黄纸飘飘,扭呀扭的就格外引人注目。“唷!温奶奶!买月饼了?离月饼节可还早着呢。”(毕淑敏《月饼的故事》)

例(13)的事件时间就是月饼节的时间,这是完全固定的时间,不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参照时间是双方的说话时间。此时言者选择视角位置时考虑的是距离因素(两个视点的相对距离)。当存在两个固定的参照点时,言者受到主观性因素的影响,距离言者更近的视角位置更加凸显,也就更容易被选作视角位置。

所以,当从参照时间和事件时间这两个参照对象中选择视角位置时,由于参照时间是当下的说话时间,更容易被言者捕捉和感知,更便于当作视角位置比较时间。当两个参照对象一个固定一个灵活时,言者会把较为固定的时间参照作为视角位置所在点;当两个参照对象一个距离近一个距离远时,言者会把距离自己更近的时间参照作为视角位置。总之,相比于事件参照,时间参照具有可感知性和可捕捉性,对于言者来说更好把握,更适合作为言者表述时间的视角位置。

(三)观察方向

观察方向(direction of viewing)是视角的时间要素,指在时间域里从一个视角点观察事物实体的方向。包括直视(direct)方向、前视(prospective)方向、后视(retrospective)方向,其中符合实际时间顺序的表达是同向顺序视角模式(cosequential perspectival mode),不符合实际时间顺序的表达是反向顺序视角模式(antisequential perspectival mode)。[17]比如,“This festival dates from 1630 A.D.(这个节日开始于公元1630年)”,言者的视线从公元1630年向前追进到现在的节日时间,是符合时间顺序的同向顺序视角;“This festival dates back to 1630 A.D.(这个节日可以追溯到公元1630年)”,言者的视线从现在节日的时间向后回溯到公元1630年,是不符合时间顺序的反向顺序视角。[18]

上文中对“早着呢”表示的时间比较顺序进行了探讨,“早着呢”是按固定方向,由前向后、从小到大、从已知到未知进行时间比较。这是一种人们普遍遵循的时间流向,也是Talmy[19]提出的同向顺序视角模式。换句话说,言者在选择参照对象时,往往把当下(说话)时间作为视角点去比较尚未发生的事件时间,也就是用参照时间比较事件时间。“早着呢”在句中表示的是参照时间距离事件时间还很远,时间长。“早”在时间轴上离事件时间越远,表示时间长的效果就越突出。而“晚”的情况刚好相反,“晚”与“着呢”搭配时的方向顺序是不符合实际时间顺序的反向顺序视角。“晚”在时间轴上表示的时间对于事件时间来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时间排斥,“晚”靠近事件时间越近,二者的排斥就越严重。因此,从观察方向的角度来看,当言者确定了参照时间这一视觉位置时,需要使用符合实际时间顺序的同向表达“早着呢”。

“早着呢”这一时间用语被人们所使用和接受,不是一方面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言者、视角位置、观察方向的综合影响。言者使用“早着呢”能表达出主观上的时间大量特征,首先,言者选择了当下的说话时间作为视角位置,就是把前文所说的参照时间作为一个视点。其次,言者在选择视点之后,按照符合时间顺序的同向顺序视角选择比较对象,此时的比较对象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具有未然特性的事件时间。因此,是言者使用参照时间比较事件时间得出了“早着呢”的表达。

为什么不使用“晚着呢”?首先从言者角度来看,如果言者要表达出时间大量的主观性特征,那么“晚着呢”的视角位置只能基于尚未发生的事件时间,但这种模糊的时间往往是言者不好把握的;其次从观察方向来看,使用“晚着呢”是不符合实际时间顺序的反向视角。如果将视角位置和观察方式都改变,那么“晚着呢”又不能表达出言者主观大量的特征,所以“晚着呢”这种搭配形式不能顺利组配,也就不能使用。

三、“早着呢”的语用功能

“早着呢”在使用中表现出言者强烈的主观性特征,“早着呢”一般出现在口语语体的对话语篇当中,从位置上看,主要位于回应话轮上。在不同语境中,“早着呢”可以表达言者不同的情感语气。方迪指出,“着呢”是互动性语气词,可以表示说话人就某种性状A对对方的提醒。当用在会话中回应位置上,“A着呢”体现出元语性的纠偏评价功能,表示对序列中之前话语所建构的对方认识的负面态度。[20]

(一)回应互动功能

“早着呢”的首要功能是对话语的回应。它出现在回应话轮,可以位于话轮之首、话轮之中以及话轮之尾。比如:

(14)我就去问陈先生:“什么时候会下雪?”陈先生说:“早着呢,你现在还穿着汗衫,等你穿上棉袄的时候才会下雪。”(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15)姚江河估摸着他是去开省人大会的,便问道:“人大会上又提了哪些新议题?”黄教授眼睛里洋溢着自豪,纠正道:“人大会么?那是明年三月份的事,早着呢!我这次去省上,是去领一个奖。”(罗伟章《妻子与情人》)

(16)和尚低声嘟囔着:“怎么跟考个大学似的?咱一个当兵的,知道那么多干啥?”段鹏说:“你们以为枪法好,会格斗,有实战经验就叫特种兵了?告诉你们,差得远啦,你们这两下子不过是刚刚具备了基本条件,就像刚上小学的儿童,后面还有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课程,要学完可早着呢。”(都梁《亮剑》)

上述三例中“早着呢”分别位于话轮之首、话轮之中和话轮之尾三个位置,话轮之首的“早着呢”可以作为开启一个话轮的标志,出现在话轮之中时可以表示对之前话轮的延续,出现在话轮之尾时,“早着呢”可以表示言者对观点的总结。

(二)情感表达功能

“早着呢”在语境中可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附带多种情感语气。大体可分为两种:表示正向的宽慰、规劝等,表示负向的愤怒、轻蔑等。示例如下:

(17)我问母亲:“妈,死疼吗?”母亲愣了一下,望望窗外,把我搂得更紧些,说:“想那个干吗,那还早着呢,还早着呢。”(史铁生《局部》)

(18)公审大会我死也不去。要毙您今儿就今儿。就这小院吧,和川岛女士就个伴儿,找您聊天也方便……呸!想得倒好,说毙就毙了你,没那么便宜!早着呢,不能让你那么痛快。让你慢慢地死。呸!(张郎郎《金豆儿》)

上述例子中“早着呢”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语气。在例(17)中,言者说“早着呢”是希望劝慰儿子不要考虑死亡,死亡离他还很远。例(18)中,言者说“早着呢”表现出了一种愤怒、轻蔑的语气,他痛恨前者,所以不打算简单地杀了他,而是折磨他。总之,“早着呢”在使用时常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因语境的不同表示不同的情感语气。总体上看,表示正向情感语气的“早着呢”要稍多一些。

(三)信息纠辩功能

言者使用“早着呢”能够与对方话语产生关联,表现出对对方观点的反驳或者是不认同,言者可以使用“早着呢”对对方的相关表现或是言语进行纠正或是辩驳。比如:

(19)警察打了个阿欠,伸了伸胳臂肘,脚后跟往一块儿一磕,长了一英寸半,觉着挺有味儿地望着裘德,说:“小伙子,你醉了吧?”“没醉,还早着呢。”(哈代《无名的裘德》)

(20)有人说:“卢师傅,你的衣服该让它上博物馆养老去了吧。”卢师傅说:“还早着呢!有我针线包在,丢不了它。这件衣服越补越结实,我还想叫它为我服务几年哩!”(《人民日报》1955年)

在例(19)中,言者说“早着呢”是针对警察认为他已经喝醉的想法进行纠正。例(20)中,卢师傅对于前者说的话语进行辩驳,他认为这个衣服结实能够穿好久,自然不需要像前者说得那样,反而可以继续穿。这种纠正或者辩驳也可以理解为对对方观点的委婉否定。

猜你喜欢

主观性对象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超级蚁穴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国家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分析
都懂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
个性签名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