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耦合共同体”: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路径*

2022-05-21施苏苏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耦合教育资源共同体

施苏苏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进入新时代,人们对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社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肩负着特殊使命,而资源配置问题是影响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整合程度低等问题始终掣肘着社区教育朝高水平方向发展。如何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别的现有社会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实现效能最大化已经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研究“耦合共同体”这一资源融合新载体,尝试探索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路径。

一、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现状

资源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1],泛指“一切对人们有用之物”[2]。本文中的社区教育资源是指一切可供开发和利用于社区教育活动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中,既包涵自然资源,也包涵社会资源;既包括已开发的现有资源,也包括待挖掘开发的资源。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否则,资源利用无从谈起。因此,探索交流路径与合作机制,是整合现有资源、开发潜在资源的必要之举。

“共建共享”是近年来研究资源建设方面的热词,是指针对某一项目或资源相关各方进行共同建设和资源分享。与同样用在资源方面的“整合”二字相比,“共建共享”在本质上更强调资源建设各方的平等性与资源利用的开放性,也明确了社区教育主体和社会资源主体的一体性。

当前,有一些学者的研究为本文在理论深度及实践思考方面提供了诸多启发。例如,李伟林[3]基于浙江嘉兴的实践提出资源整合视角下的五种社区教育共同体,为本文梳理“耦合共同体”的耦合对象拓宽了视野,另外,其对于制度、沟通等方面的思考也触发了本文对构建“耦合共同体”关键因素的探索。赵宝珊[4]关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内涵解析增进了本文对共同体本身的客观理解。高卫东[5]提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可概括为行政整合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和志愿整合机制,其中利益整合机制中的利益表达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的阐述完善了本研究中“耦合共同体”路径的规划设计。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问题近年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总体而言,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分类、具体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而对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有效形态的研究较少。

在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多样、获取渠道快捷便利的今天,如何有效促进资源之间效应的主动叠加,如何维持资源间合作效能的持久发挥,成为本研究需要破解的关键问题。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形态及有效路径,是本文尝试探索的主要内容。

二、“耦合共同体”的理论来源与概念解析

(一)关于“耦合”

“耦合”原是物理学的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行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互动和联合的现象[6]。本文借用“耦合”概念在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上的用意可借用帕累托的最优概念来解释,就是在现有条件不改变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调动耦合各方进行协调互补。其中,互补与兼容是“耦合”各方将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运作形态。互补是指耦合各方持各自社区教育资源优势相互补充完善,兼容是指耦合各方是在相互独立的存在情况下进行某方面的组合。相比较“整合”而言,“耦合”更强调主动、自愿,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意味更强,而这也是资源共建共享的精髓所在。

(二)关于“共同体”

共同体作为社会学领域的一个元概念,既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混合体,也是各种理念、情感的混合体[7]。德国学者费迪南·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通过某种积极关系形成的群体[8]。而理论界关于“共同体”的概念研究经历了三个层面的变化:一是以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认知阈值,界定出原始共同体、国家和政治共同体、自由人联合共同体等三种共同体;二是以血缘、地缘、友谊等因素作为研究阈值,引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等三种共同体;三是以共同最高目的作为认知阈值,认为只要有共同价值追求、规范或者目标,都可以成为某一种共同体[9]。

基于上述第三层面的研究认知,教育家杜威最早将“共同体”引入教育领域,提出“在共同体中所形成的共同了解,比如目的、知识、信仰和期望等,以及其沟通过程,本身就具有教育性”[10]。社区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依靠广大社会教育资源的多方支持,而各方资源支持的背后正是以共同的教育目标、美好的社会愿景为动力支撑,因此,就构成了社区教育资源共同体。

(三)“耦合共同体”的概念内涵

“耦合共同体”是由一定区域内具有社区教育功能及资源的不同组织或个体,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共同目标,以满足学习者需求为基本原则,打破各自独立施教的格局,基于一定的耦合约束,主动、自愿、长期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互补的教育互助组织。“耦合共同体”的构建是共同体各方共同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主动匹配的结果,是默认各自差异化资源优势基础上的功能叠加,最终目标是尽可能地发挥和完善各自通过教育服务社会的核心功能。

当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机制主要被分为行政整合、利益整合和志愿整合三大类。其中,行政整合是指在行政权力推动下,运用行政手段整合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利益整合是指社区教育主体和社会资源主体因满足各自利益诉求进行互利共赢的资源整合;志愿整合是指具有志愿奉献精神的社会资源主体以活动或服务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相较于这三种资源合作方式,“耦合共同体”具备自己的基本特征,在实践过程中也因这些特征更能体现出独特的优势。

1.自愿积极的耦合态度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由促进、方便、成效组成的,它们相互之间有来有往,通过积极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11]。不同于行政整合的是,耦合共同体的构成各方不是因行政力量被动绑定,而是完全自愿参与,在运作中,呈现积极合作的状态。在资源互补过程中,也并非完全以各自“利益”为唯一追求,而是以“取长补短”之态,完善各自的资源库,放眼社会,致力于居民提升、社会进步。

2.平等自由的成员地位

马克思认为:“为了维持共同体成员及其家庭以及整个共同体的存在,各个个人都不是把自己当作劳动者,而是把自己当作所有者和同时也进行劳动的共同体成员”[12]。与行政整合相比,耦合共同体成员间处于平等交流合作的地位状态,而非以上压下、以大压小的管制型结构。在资源聚集与构建过程中,各方有创作自由、分享自由和质疑自由,但始终以建设更好的社区教育资源为最终目的。

3.效能优先的运作风格

“共同体应当容忍多样性和异质性,共同体的成功依赖于能否以一种民主的方式努力寻找共同的善”[13]。相比较行政整合的上传下达、层层报批等严密的操作流程而言,耦合共同体更以提高效率、增强效能为运作作风,因此,基于互联网的交流平台和固定的人员配制成为追求效能的关键渠道和重要条件。

4.基于约束的运作管理

耦合共同体的长效保证得益于约束氛围的营造。与行政整合的行政手段和流程制度相比,耦合共同体的约束构建方来自于共同体内部,由各个成员相互商讨制定,并非行政手段所为。与志愿整合的宽松性、临时性相比,耦合共同体的约束有效期更长,约束内容更细,各方职责更为明确。约束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二、社区教育资源“耦合共同体”的运作机制

机制在社会领域通常泛指工作系统中组织或部分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方式。梳理事物运作的机理、明晰系统运维的机制将有助于事物本身的完善,也是科研工作者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基本职责。本文结合实践,将耦合共同体各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作过程、内容和形式等分为十个环节进行阐述(如下图1所示),希望能提供可供操作的借鉴。

图1 “耦合共同体”的运作流程图

(一)“耦合共同体”的运作过程

第一步,挖掘耦合空间。耦合空间指的是社会资源主体方之间可被互补完善的社区教育资源优势的集合。耦合空间是形成耦合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其挖掘工作可由任一有耦合倾向的社会资源主体发起,也可由多方共同开启。耦合空间的挖掘内容可包括社区教育理念追求、社区教育资源储备、人力物力配备等。充分全面的耦合空间挖掘工作将有助于耦合共同体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

第二步,评估耦合可能。继社区教育资源的耦合优势充分挖掘后,对可能形成共同体的各资源主体进行预评估,包括教育理念匹配度、教育功能发挥能力、耦合可能要遇到的壁垒等。在肯定资源多样性的基础上,客观评估合作需要解决的困难,是提升耦合成功率的重要一环。

第三步,沟通耦合方案。耦合优势与耦合困难的整体评估,成为耦合方案探讨的主要内容。“知己知彼”之后,通过座谈、会议、沙龙等方法充分了解各位准共同体成员的规划、想法和疑虑,并相互提出基本解决思路和做法,共同提出未来合作组建耦合共同体的实施方案,并明确成立耦合共同体的合作关系。实施方案中,共同体要达成的目标、基本实施路径、耦合形式、耦合时长、经费管理等方面是需要商讨的主要内容。

第四步,明确耦合职能。共同体是由两个或多个社会资源体组成的整体,整体的高效运行离不开每个部分的有序运转。在确定共同体运作方案后,各方职能应被明确并予以公开,防止在正式合作过程中出现“有责难问”“有责多问”等不良情况。职能的确定应做到清晰、明确,最好确定到某个环节的某个团队的某个人。如在过程中出现负责人更换等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备并有处理备案。

第五步,配置耦合团队。耦合共同体各方职责明确之后,可将职责与团队或个人挂钩,并构建沟通平台、交换联系方式。如果是某一团队承担某项职责,应明确主要负责人或第一联系人。如有特殊或临时社区教育活动,也应规划配置一支机动团队。因为社区教育活动丰富多样,临时活动难免经常开展,因此,除了常规活动的人员配置外,专门为临时活动配备人员很有必要。

第六步,细化耦合内容。各社会资源方明确加入共同体的意愿之后,耦合实施方案、各主体职能、人员配备都得到初步确定,为了将耦合关系进一步正式化,需要将合作内容协议化,因此,需要再次周全考虑、细化协议内容,包括应急方案、协议期限、追责机制等内容。

第七步,初步商讨磨合。耦合各方可根据商讨方案,进行分项目、分团队试运行,将过程所遇问题进行记录、总结和集体商讨。

第八步,确定耦合方案。根据初步磨合期的讨论结果,对耦合共同体合作协议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增删和调整。

第九步,签订耦合协议。耦合共同体关系的成立需要仪式,一是职责的再次明确和强化,二是增进共同体各方的集体感和互助感。可以由区域内负责社区教育事务的有关单位或部门牵头,也可以由耦合共同体的一方或多方推荐协议签订时间、地点,由各方第一负责人签字。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修改协议内容。

第十步,全面耦合运作。耦合共同体正式开始运作,定期进行展示、研讨,并做好过程性材料收集工作,用于为更好地耦合活动积累经验。

要说明的是,在耦合共同体的具体运作过程中,正如图1所示,耦合空间的挖掘和耦合可能的评估这两个环节的工作持续整个过程,因为在耦合关系建立初期,各方的资源很容易因为相互陌生盘点或罗列得不够全面,而在运作过程中,随着项目的具体进行,牵带出更多新资源的加入,进一步加大耦合可能的产生。而耦合方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耦合需要,不断调整、更正与补充,让方案更加服务于耦合的顺畅达成。由此,耦合共同体的运作过程是动态的,也是开放的,其中耦合各方也需在运作过程中善总结、常反思、多沟通,这样才能让耦合共同体不断涌入新的活力,产生新的耦合样态。

(二)“耦合共同体”运行的主要原则

1.以受众收获、社会进步为共同愿景

社群主义者爱兹安尼认为:共同体就是社群,它包含了共同理解的意义;而最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共同的价值[14]。共同愿景是耦合各方共有的愿望、焦点以及希望通过合作达到的美好图景,它促进共同体统一对内外发挥作用,是各方深受感召的力量源泉。正因为有了共同价值,共同体各方才相互扶持,共同成就。对于社区教育资源“耦合共同体”来说,让学习者取得获得感、提升居民精神生活品质、提高全民综合素养、早日建成“学习型社会”的共同愿景,是维持和指导共同体各方工作的最深层次推动力。

2.以提升效率、扩大受益为共同宗旨

社区教育资源“耦合共同体”同其他社会实践共同体一样,都是以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最高目标,追求效率优先和发展速度。由于共同体各方既平等又自由、既包容又独立,因此在具体合作中更追求效能。可以说,耦合共同体是各个社区教育资源主体资源建设和共享通道的打通,是在共同的社区教育理念下文化界限的融合,共同体各方为建成学习型社会这一共同目标而集体努力,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尽可能扩大受益面。

3.以终身教育、需求至上为共同依据

社区教育资源的共建是为了共享,是被更多的社区居民拥有和享受。因此,耦合共同体的所有资源都围绕着学习者的各类学习需求集聚和创建,所有教育活动都指向社区成员的实际生活与未来目标,通过耦合共同体各方的共同努力,凭借各类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充分满足社区成员多种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更多学习者的人生价值,促进社区健康发展,完善现代社区管理体系。

三、“耦合共同体”管理运行的关键条件

当前,不少地区尝试通过或行政、或自发的方式进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实效。“耦合共同体”也是在实践探索中摸索出的一条促进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路径。江苏省常州市作为全国社区教育走在前列的城市之一,自2017年就开始了“耦合共同体”的探索。其中,常州开放大学是“耦合共同体”的最初和主要发起者,其中包括:常州开放大学与常州市妇联结成“家庭教育”耦合共同体,通过双方的师资、平台等资源耦合,目前已创设了200门家庭教育课程,并每年送教进社区百余场;与常州市文明办合作结成“新时代文明实践”耦合共同体,通过建设文明实践知识普及性课程,每年开展文明送教等活动上千场,正在实现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社会愿景;与常州市博物馆联盟合作,通过巡展进社区、线上文博展等方式,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经过5年多的实践检验发现,“耦合共同体”形成的空间较大,操作性强,为社区教育工作带来了无限活力。

“耦合共同体”建设期间,常州开放大学以及各耦合主体均自愿、主动地服务社会百姓终身学习,协力提升市民综合素养,形成关系紧密、分工明确的耦合关系。经过耦合各方的共同努力,分别通过项目的方式推进社区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目前,一大批社区教育品牌项目正在接受孵化与培育,比如社区教育“馆校合作”项目、“科学家教社区行”项目、社区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等。

结合实践发现,应将“耦合共同体”定位为一个区域性甚至跨区域的资源融合长期工程,避免让“耦合共同体”成为一时兴起下的一时之举,杜绝资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为了让耦合共同体持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条件,包括一个沟通协调机制、一个绩效评估体系以及一个品牌塑造意识。

(一)设立一个沟通协调机制

管理学理论强调,沟通是管理的命脉。沟通是协调的基础,沟通不畅致使信息不通,信息不通影响有效协调,协调不力影响管理效率。耦合共同体的成功组合基于成员间的自律,而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才能进一步增强团队凝聚力。顺畅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才能保证团队朝向一个目标,使成员间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使命,及时反馈现有问题,高效讨论问题解决方案。通畅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相对称、协调无障碍,否则容易影响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削弱工作积极性,减少成员间的信任感。构建一个适合共同体特征的沟通协调机制可从统一沟通要求、统一沟通媒介、完善沟通条件等方面进行探索。

(二)构建一个绩效评估体系

有效的绩效评估方法和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是保障耦合共同体社区教育资源融合效果的重要条件。在选取绩效评估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共同体成员自身状况和条件,提供资源类型以及社区教育服务种类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在确定绩效评估指标时,应做到指标制定有调研、评估过程有沟通、结果发布有反馈、调整完善有空间。不同的耦合共同体有不同的绩效评估体系,做到确考其绩、确评其效,最终对耦合共同体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起到切实的指导意义。

(三)树立一个品牌塑造意识

耦合共同体是一个联系紧密的资源融合体,但是联系紧密不意味着封闭保守。富有生命力的耦合共同体有着强大的资源吸引力、明显的社区教育服务优势、较高的社会认可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要不断激活和生发共同体的生命力,需要树立塑造品牌的意识,通过优化资源融合与配置,开展具有影响力的社区教育活动,提供更多受居民欢迎的社区教育服务,不断吸引更多优质资源的加入,为完善资源库、丰富服务内容及形式、打造更多有优势的社教服务品牌奠定基础。

耦合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的不断努力和尝试,也需要区域行政部门的长期鼓励和支持。而耦合共同体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成员单位对学习者需求的不断总结和分析,也需要耦合共同体自身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突破各种新挑战。而只有更多的耦合共同体凝聚成一股教育合力,人们精神富足、安居乐业的学习型社会才会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耦合教育资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仓储稻谷热湿耦合传递及黄变的数值模拟
某型航发结冰试验器传动支撑的热固耦合分析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基于INTESIM睪ISCI的流固耦合仿真软件技术及应用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