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发展探析
——基于社区教育视角*

2022-05-21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常州市常州遗传

方 佳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5000多年的发展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以人为本的活态流变性,会随着族群的环境、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工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大生产以及人口大流动的冲击下,许多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消失。不论是国家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还是各省市通过数字化方式开展“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或是各地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开展文旅休闲、文化创意活动,归根结底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我国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尤其是“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刘锡诚[1](2006)和王文章[2](2013)认为非遗传承可分为群体传承(家庭、社会)、个人传承和神授传承。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学界开始关注培训、市场、互联网等创新性的传承方式。如王元元[3](2013)将非遗传承分为“自然传承”和“外力传承传播”,“外力”即培训班、学习班、传习所、民间文艺调演、比赛、博物馆、出版物、广播影视、互联网等。杨阳[4](2015)认为应从“生活(在生活中活态延续)、教育(非遗贯穿教育体制的始终)、市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大市场流通宣传)”等方面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张舸[5](2020)、宋方昊[6](2015)和权玺[7](2017)从“互联网+非遗”的角度对“非遗”的数字化、旅游开发和产业化进行了探索。李荣启[8](2016)从“生活性保护”的视角入手,开展研究,倡导构建“社会性参与”机制,重视非遗在社区和民众生活的动态延续。

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覆盖面广、地域性强、教学方式多元等特点。社区教育面向全体社区成员,其灵活的教育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社会空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开辟新路径。

二、社区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扶持的情况,以及社区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学情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情况,笔者在2020年多次采访了江苏省常州市社区教育学院领导和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并通过在线发放问卷的方式开展调查,回收到181个社区关于《社区教育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的有效答卷。根据调研反馈,从立法保护、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工作室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剖析社区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现状。

(一)社区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的成果

1.立法促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法可依

常州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并自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以下简称《保护办法》)。《保护办法》中明确规定,“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通过走进学校、社区等形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市、辖市(区)人民政府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驻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等,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保护办法》进一步保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社区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和技艺传承等活动的合法性,同时也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镇、进村、进街区、进社区的明确要求。

2018年12月11日,常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印发了《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评估办法》)。《评估办法》规定了对市级传承人的7项评估内容,包括: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践活动;开展后继人才培养等传承工作;开展实物、资料收集、整理、记录工作以及理论研究、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工作;开展公益性传播活动;参加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宣传展示活动;规范使用补助资金以及使用明细上报;开展其他保护、传承工作。《评估办法》规范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管理,明确了评估内容、评估程序、评估结果和权益,并且规定每两年一次开展评估,对被举报或经检查发现不履行义务的传承人应及时评估。《评估办法》有力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执行传承工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社区教育,讲好地方非遗文化故事,传承好非遗传统技艺。

2.体系建设,四级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各社区群体,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依靠个体或独立群体不易开展传承与保护工作。世界各国政府依据本国国情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设立“文化遗产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商业和旅游业相结合。中国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国立足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状,通过政府行为,采用行政手段,在地方各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还联合民间组织和企业行业开展数字化抢救性保护,采用多元媒介推广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和社区、引导传承人“走出去”传承等方式系统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经过12年的社区教育体系建设,常州市已经形成了“开放大学(市级)—辖(市)区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居(村)民学校”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还建设了常州市图书馆、博物馆、科教城、名人名迹纪念馆等几十个终身学习服务基地以及由常州高校、高职校组成的常州社区大学分校。常州的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服务于当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已经覆盖全市所有地域。整个体系以常州开放大学为龙头,在其指导和管理下,统筹协调优质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和共享。

目前,传统美术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等8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通过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开展系统化的全市社区选课及授课。白坚仁(常州留青竹刻)、狄静(常州乱针绣)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终身学习服务基地和常州社区大学分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3.师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执证开展社区授课

从2009年建设第一批社区教育课程开始,常州启动了社区教育师资库建设工作。历时12年,常州社区教育师资库的人数已经由第一期的17人发展到第十一期的560人(数据统计至2021年12月)。每一位社区授课教师通过课程申报、资格审核、社区授课、社区评价的完整流程后,常州开放大学将为其颁发为期5年的“社区教育兼职教授”聘书。目前,金松群(梳篦)、孙燕云(乱针绣)、朱俊(烙画)、郑建嵘(留青竹刻)等多位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成为常州社区教育师资库成员,多位传承人的非遗项目工作室经过常州开放大学的项目考核,挂牌成为常州市社区教育项目基地。

4.工作室建设,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共同体平台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常州市教育局《关于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与《关于增评名师工作室(社区教育类)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常州开放大学组织开展了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的申报、管理与考核工作。从2015年立项第一批常州市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到2020年立项第五批常州市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一共申报立项了58个工作室。目前已经完成前三批工作室考核工作,其中,通过考核结项了36个工作室。在58个工作室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工作室有6个:金坛民间文化挖掘与传播(主持人王理华)、孟河医派与幸福养生(主持人何林)、指尖上的技艺(主持人吕颖)、“非遗课堂”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主持人陈云东)、“非遗传统美术项目进社区”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主持人方佳)、“乡村传统文化传播”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主持人王浩)。

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建设是常州开放大学推进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的重要平台与长效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室为常州各社区开展非遗文化宣传和非遗技艺传承搭建了平台。各社区非遗学习共同体的自发性组织,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需求、学习的需求和传承的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室成员以教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主,工作室建设任务包括队伍建设、项目实验、课程开发、微课制作、社区授课、论文论著发表、宣传报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室的成立能更好地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共同体的活动组织、成员成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创新发展。

5.课程建设,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百花齐放

自2009年起,常州市以常州广播电视大学(现常州开放大学)为龙头,通过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组织开展了社区教育课程建课送教工作。笔者调研了2017年—2021年常州市5区1县级市5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送教进社区情况。2017年—2021年常州市天宁区、钟楼区、武进区、新北区、金坛区和溧阳市的社区教育选课总次数总体稳定,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年社区教育选课855次,其余年份社区教育选课均超过1000次。调研显示,5年内非遗文化类和非遗技艺类课程的被选次数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非遗课程被选次数在社区选课总次数的占比值也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见表1)。

表1 2017年—2021年常州市社区教育课程选课次数

根据调研,笔者整理了常州市5区1县级 市的社区教育非遗类课程的送教情况(见表2)。

表2 2017年—2021年常州市5区1县级市的社区教育非遗类课程送教情况

常州市5区1县级市的非遗类课程建课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传统音乐,传统技艺共8个大类,8类非遗课程在社区被选课情况的差异较大(见表2),其中,传统美术类非遗课程近年被选次数呈大幅上升趋势,民俗类非遗课程近年被选次数基本稳定,传统戏剧和传统医药类非遗课程被选次数的逐年波动幅度较大,传统舞蹈类非遗课程选课在2020年和2021年出现空缺,传统音乐和传统技艺类课程从2019年开始有选课情况。

(二)社区教育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1.社区行政执行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需求尚未耦合

中国在2006年由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目前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博物馆的认定工作均按照四级体系逐层开展。社区教育属于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相较于学历教育,社区教育的行政机制、行政规章、管理模式、项目建设还在不断健全完善中。对于非遗传承人提出的政策需求、资金需求、场地需求、人员需求、项目需求等实际问题,社区教育能够解决的主要是对接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将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与社区课程建设和学校课程建设相对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地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接。

2.社区教育城乡差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环境尚未耦合

社区教育在师资条件、教育场地、课程内容、教育资金、项目数量等多个方面存在城乡差异。常州天宁区、钟楼区的城区数量多于乡镇,武进区、新北区、金坛区和溧阳市的乡镇数量多于城区,从2017年—2021年的社区教育选课数量可以看出,城区选课数量比乡镇多(见图1),城区选课量约为乡镇的2.81倍。各区(辖市)非遗课程被选频次也是城区多于乡镇(见表2),城区选课量约为乡镇的3.68倍。

图1 常州各辖区2017—2021年社区选课数量

非遗属于传统文化,其原生土壤主要是乡镇。常州各辖区市级及以上非遗数量为:溧阳市32项,金坛区38项,天宁区19项,钟楼区24项,新北区19项,武进区36项(见图2),乡镇非遗项目数量约为城区的2.91倍。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社区教育在城乡间的不均衡发展会对非遗的原生地传承和离散地传承产生影响:城区社区教育传承发展非遗的需求得不到乡镇非遗传承人的响应,乡镇丰富的非遗项目和有资历的非遗传承人没有深入转化为城区社区教育的优质资源。

图2 常州各辖区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的数量

3.社区教育发展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尚未耦合

受千百年旧思想和旧观念的影响,不少非遗的传承方式仍然以家族内部传承为主。部分非遗传承采用“言传身教”的方法,甚至要求传男不传女,不对外传授。社区教育则是在社区中,开放并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秉持创新、开放、融合、共享的教育发展理念,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宣传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技艺、共享非遗成果、共建非遗学习的文化交流环境。相较于社区教育的工作和发展方式,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相对狭隘和保守,这是千百年来非遗传承人对技艺自我保护的需要,也是一定历史社会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尚未覆盖齐全的表现。社区教育先进的发展理念需要更好地兼容非遗技艺的保护和非遗传承人的真实需求。

三、社区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发展

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在政府的行政力量助推下构建与运行,各级层面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均有社区教育的考核指标。社区教育构建的“开放大学(市级)—辖(市)区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居(村)民学校”四级网络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非遗传承教育的场地、人员、项目等需求。常州市的非遗传承教育由部分非遗项目为先驱,借助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开展非遗师资队伍建设、非遗工作室建设、非遗课程建设。非遗传承人通过社区教育授课拓宽了非遗宣传渠道,通过社区教育项目合作开发了非遗课程资源,通过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贯通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城乡区域联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发展

非遗一般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城乡社区间的社区教育活动交流更加频繁。在城乡相关职能部门的推动下,城乡社区对社区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明确,对资源建设的利用更加充分,城乡社区间社区教育资源的互补比例更大。非遗传承人通过社区教育途径更好地开展跨越城乡区域的非遗传承教育活动,将优秀的非遗文化和非遗技艺带出原生地,在离散地进行衍生传承。社区教育的城乡区域联动可以在满足异地社区居民对非遗文化和非遗技艺学习需求的同时,扩大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受众人群,增加非遗项目开展城乡区域合作的机会,创新非遗传承教育发展的思路。

(三)优质项目基地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发展

非遗传承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了相应非遗项目的博物馆和工作室。非遗博物馆和非遗工作室的建设可以与社区教育工作相结合。在社区教育研究基地的申报中,非遗博物馆和非遗工作室均具备申报的有利条件,非遗博物馆和非遗工作室可以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质的教学场所、师资力量和教学用具,还可以在社区教育的各类项目申报和建设中进行产品研发和资源开发。社区教育优质项目基地的申报既为非遗博物馆和非遗工作室提供建设经费,还可以为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博物馆和非遗工作室的提档升级带来更多优质项目。在社区教育优质项目基地申报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和社区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责任权益明晰,共建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优良环境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的重点项目。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不仅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明晰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法律责任,加强对非遗传承人非遗技能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加强政治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整体推动非遗的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常州市常州遗传
坚守初心三十载 静待花开终有时——常州市博爱小学华文教育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的早晨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