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赜

2022-05-18陈亚芳

大观 2022年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摘 要: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探索与实践“新艺科”建设中高校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深入调研,旨在构建一套集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于一体,适用于服务艺术乡村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高校舞蹈学专业人才“软实力”为目标,提升学生服务乡村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搭建课堂与乡村艺术的联动实践平台,夯实振兴乡村文艺发展的“硬动能”基石,解决乡村文艺建设与舞蹈生就业问题,实现高校舞蹈学专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乡村振兴;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

注: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舞蹈学专业从‘软实力’走向‘硬动能’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213290)研究成果。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舞蹈学科建设困境

(一)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亟待构建

教育是国之大计、国之根基。培养服务于乡村建设的应用型艺术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高校自身发展、造福社会、价值体现的重要风向标。乡村振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区域高等教育的对接[1]。从现状来看,被赋予了时代使命的高校舞蹈学科发展是不太乐观的。按照传统培育模式、学科定位、培养目标等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舞蹈学专业对推动乡村建设发展的意识不够,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专业师生,都并未进一步思考舞蹈学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引领价值及促进作用,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没有真正打开农村、基层建设的大门,不能快、狠、准地对接当下乡村艺术建设的需求,导致专业发展面窄、就业导向单一、美育功能扩展不够等问题的出现,无法满足乡村艺术建设对于领头人的迫切需求。二是艺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需要站在更高层面进行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目前,高校舞蹈教学关于如何服务艺术乡村建设的内容较少,没有结合美育来共同探赜学科定位,深化教学改革,体现高校的引领功能,使舞蹈学科的自身发展陷入瓶颈期。这个领域十分缺乏挖掘及探究,在行业市场中的体现更是空白。因此,构建适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舞蹈学专业人才体系已刻不容缓。

(二)学科体系建设缺乏同频共建机制

地方高校的舞蹈学科体系建设可以参考专业舞蹈院校的建设方案,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借鉴“舞蹈圈”的行业标杆,例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这些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明确,旨在培养“高、精、尖”人才,其优势明显:一是学校招收的生源是通过层层选拔考试录取的全国最好的舞蹈学专业学生;二是学校的硬件设备充足完善,建有专业大剧场、黑匣子剧场等;三是学校的实践项目平台起点高,常常让学生参加国内顶尖的专业级比赛及大型演出;四是学校的师资团队聚集全国最优秀的舞蹈教师、舞蹈编导,他们所编著的舞蹈教材、舞蹈作品等,也是按照本校学生的水准制定的;五是学校毕业生首选发达的一线城市就业,面向的岗位多为市重点学校、专业舞团、省市级文化单位。从以上几点来看,这些学校的学科体系建设与地方高校的舞蹈学专业发展并不符合,二者在培养目标、生源情况、实践平台、就业方向等方面都相差甚远。因此,必须探索符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校舞蹈学科体系建设路径,做到与专业舞蹈院校同频共建、同向同行。

(三)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引领功能

高校舞蹈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着眼当下乡村文艺建设的更替和变迁,清晰辨别行业发展方向,对师资建设是否具备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做出翔实的规划。根据现状,笔者认为传统的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再符合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现状,同样,传统的教學模式也是不符合现状的。教师就像运动场上的先锋,是引领者,他们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艺传递,采取“口传身授”的单一授课方式,以及以学生技能成绩为主的评价考核,就会忽略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产教不对接、学用不融合等问题,导致乡村艺术建设严重缺乏能匹配的专业人才。这些问题的根源归结于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引领性、前瞻性、时代性,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四)学生植入文化底蕴与服务意识不足

乡村艺术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才俊,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及文化底蕴,有较强的基层服务意识,能够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地方高校的舞蹈学科基于其专业特性,在招生时按照专业成绩从高到低发放合格证,所以学生只要文化成绩达到对应的本科分数线即可录取。此外,部分中专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小学习舞蹈,对理论知识的储备量严重不足。而地方高校舞蹈学专业又照搬专业舞蹈院校的培育模式,将专业类课程比例定为70%,直接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积淀与认知能力不足。同时,大部分学生不了解新农村建设蓝图,不重视自身缺乏的综合能力,对投身于农村建设的主观意愿不强烈,认为到乡村就是吃苦、受难,忽视了乡村艺术建设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

(五)实践平台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核心与关键在于大批优秀的乡村人才[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市场发展需求也在革故,高校也要多举措、多途径地引导大学生了解振兴乡村战略部署,积极投身乡村就业、创业。首先,部分乡村艺术建设规划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深入研究艺术进乡能为农村带来什么样的效益,更有少部分乡村刚经历了脱贫攻坚战略,对文化艺术建设的观念薄弱,并且其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撑艺术建设相关设备设施的构建。其次,乡村建设的艺术版块不够系统和具体,在艺术统筹、艺术管理、庆典汇演、舞蹈培训等方面的实践平台不够完善,并且各地方单位对举办此类活动的执行力也有待提高。最后,高校与乡村建设的合作机制不够成熟,合作方式不够新颖,合作内容不够丰富,同时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联动平台对接不一致,导致学生在策划组建、人员管理、培训实施等实践活动中出现诸多问题,对参与乡村文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舞蹈学专业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路径

(一)构建符合乡村建设的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研究对象,调研同类高校舞蹈学专业发展现状,进行纵横对比,结合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对舞蹈学专业近两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进行筛选、整理、融合、修订。首先,明确育人要求,细化育人目标,深入梳理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打造适用于乡村振兴的高校舞蹈学专业育人理念,抓住舞蹈学专业在乡村艺术建设中的核心方向,制定符合乡村艺术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尽量缩小专业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占比差距,在重新设置理论课程时应考虑将其与专业实践的延展课程相结合。教师授课可以打破常规场地的束缚,采用室外采风、实地调研、田野考察等形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汲取理论知识、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把握市场需求的大方向。实习项目及实践环节设置要与乡村艺术建设息息相关,让学生能够在联动平台发挥所长、学以致用,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理论知识掌握水平。

(二)教学体系与艺术乡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衔接

地方高校应根据乡村艺术建设对舞蹈学专业人才体系构建的需求,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联系、有效衔接。可结合专业课程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采用“情景设置”“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环节,使学生自主完成专业知识的转化。以“舞蹈剧目”课程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可以从红色精神、乡村非遗、乡村民间文化等多个方向思考剧目内容,让各组对此进行分析并提交方案,最终选取分数最高的组别题目。其次,让学生按组别对每一段落进行学习,并且各组再相互引领、交流、合作。教师要对每个组别进行指导,而学生也要分别对其他组别进行评价,最终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最后,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本年级的学生集体汇报剧目,并且请三位本专業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从实践中找出自身不足,及时修正和完善。

(三)提升学生服务乡村建设的核心素养

教育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让学生成为振兴乡村的专业化人才,满足乡村艺术建设的人才需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育人目标,提升学生内在核心素养,这也是高校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的最终目的。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及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各项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成为知农爱农的时代新人,并且浸润式地将爱国情怀植入学生心灵深处,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为提升学生的乡村文化振兴意识,使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毕业后走向一线,投身乡村振兴,教师引领、组织学生采集时事要闻、民俗文化等作为素材,创作以时代先锋和模范人物的真实事迹、地方传统文化等主要方向的舞蹈,让学生在参与编创的过程中感受时代正能量,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由于舞蹈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亟待加强,教师可结合乡村振兴进一步细化教学设计,在课程执行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共融共通,有效将“软实力”转化为“硬动能”。

(四)师生共创“课堂+实践”双链结构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此高校需要提升师资团队的育人能力,从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具有个性化、思维性于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及传导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寻找乡村建设与专业培养的“触点”,合理有效地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探寻具有渗透性、全程性的教学方法,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双链模式,提升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其一,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计划,部署新一轮的师资团队建设,从走进基层到实地研修,提升教师的跨界思维、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要对接培育新时代接班人的要求,把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理想标杆作为方向,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其二,舞蹈学科使得教师与学生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教学关系[3],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大力推广“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等国家引才引智计划,使学生向基层一线集聚,并且为学生提供乡村艺术建设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其三,通过“课堂+实践”双联结构,打造乡村振兴的艺术专业领头人,使课堂内容延展至课外拓展。教师可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乡村中小学培训、乡村文艺汇演、乡村非遗舞蹈传承、乡村舞蹈创作等活动,从根本上解决乡村艺术建设的现实需求和舞蹈生就业的市场化需求。

(五)打造校外联动实践平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4]。高校可依托川渝地区乡村振兴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与当地政府合作打造校地共建的合作机制,构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联动的实践平台,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艺术交流中心与乡村人才平台。实训基地可全面开启文艺汇演、舞蹈培训、艺术讲堂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实践项目,提升当地居民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和文化素质,起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舞蹈艺术源于大众又服务于大众,还能引领大众[5]。提取乡村民俗文化等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再创造,形成独有的舞蹈项目,既能打造乡村文化艺术名片,又能创造本地域独特的舞蹈项目。

三、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为农村发展设定的新目标。融合高校美育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深度挖掘“新艺科”建设中高校舞蹈学专业的潜在需求与发展前景,剖析高校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现状,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探究相应的改革路径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命题。驾乘乡村振兴与高校教育的“双翼”,构建产教对接、学用融合的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适用于乡村振兴的学科体系和联动实践平台,突破传统就业导向,提升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和投身乡村艺术建设的领头精神,将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从而高要求、高目标地实现高校培育应用型舞蹈人才的宗旨与方针,填补艺术类人才在乡村振兴的缺失,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韩嵩,张宝歌.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个重要向度[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6-91.

[2]刘春桃,柳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6):16-21.

[3]徐琼.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分析[J].戏剧之家,2017(20):184.

[4]马建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职业教育机会与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5-11.

[5]蔡艳.高等职业教育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3):105-113.

作者简介:

陈亚芳,重庆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