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坠子表演艺术的创新研究

2022-05-18任超

大观 2022年4期
关键词:河南坠子表演艺术转型发展

摘 要:河南坠子是我国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风靡一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与当今表演艺术的发展逐渐不相适应。因此,从河南坠子表演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创作与演绎、传承人才培养三个角度出发,针对河南坠子表演艺术的转型发展进行论述,对促进河南坠子表演艺术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河南坠子;表演艺术;转型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表演艺术也在不断沉淀。然而我国传统表演艺术文化却逐渐沉寂在繁华热闹的市井当中,失去了曾经的辉煌与绚丽。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传统艺术文化的表演方式不再契合当代人们的发展认知。河南坠子是河南当地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但是现如今河南坠子的受众群体却少之又少。保护河南坠子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就要对它进行变革,而不是空喊口號。对此,笔者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总结,现对河南坠子表演艺术的转型发展进行如下阐释。

一、发展与创新

(一)已有探索与经验

追溯历史发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河南坠子艺人不断对坠子进行了改编、创新。其中,相关人员创新发展了河南坠子的唱腔与演唱方法、题材内容与功能、乐队与伴奏形式,促进了河南坠子艺术的健康发展。

1.唱腔与演唱方法

唱腔是河南坠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河南坠子演员对唱腔进行了改编。过去,唱腔结构比较复杂,而在改编后,唱腔结构就比较简单。比如,改编后的唱腔去掉了哼弦腔、三腔四送、三搭腔等冗长的部分,将唱腔简单化,这样演员在简单的引子后,就可以直奔主题,快速进入起腔演唱的状态,并且进入平腔部分的速度也大为加快。除此之外,改编后的唱腔也把乐句中间的过门简化或省略,使得句末拖腔不再缓慢。在对唱腔做了“减法”后,唱腔的节奏明显加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以简化了的唱腔无疑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河南坠子除了唱腔发生了变化之外,演唱方法也发生了变化。河南坠子演员从西方的音乐中汲取曲艺发展经验,其中学院派唱法最为影响河南坠子演唱方法的发展变化。此外,民族唱法也影响了河南坠子的演唱方法。在学院派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共同作用下,河南坠子的演唱方式更为丰富,比如共鸣、呼吸、位置、真假声等概念与方法的引入,使河南坠子演唱发声方式愈加多元化。河南坠子相关专业的高校音乐教师与专业院团歌唱演员,普遍应用自己的音乐知识、演唱技能,演唱河南坠子。比如,应用美声演唱河南坠子。

无论是删繁就简还是吐故纳新,变革都是为了创新发展,使河南坠子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虽然传统的河南坠子得到了创新发展,但是大部分民间艺人还在坚守传统的唱腔与演唱方式,他们认为这样才会不失去河南坠子的韵味。

2.题材内容与功能

最初河南坠子的题材主要是歌颂历史人物、描绘神话故事,同时也将爱情、婚姻自主作为题材。这些属于正面题材的曲目,满足了人们对河南坠子艺术的需求。不过,河南坠子也存在一些负面题材的曲目。比如《三戏白牡丹》《同治嫖院》等。虽然这些曲目能够满足人们的低俗趣味,但是对人们的发展和河南坠子艺术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河南坠子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当时为提高政治建设水平,河南坠子曲目的政治性功能越来越强,而题材内容也以政治路线、政治价值观点为主,情节设计追求高大上。可见,在当时河南坠子的政治性功能增强,艺术魅力减弱,因此这些曲子并没有有效获得人们的喜爱,传唱度也不高。事实上,并非河南坠子的功能不可突出政治性,而是应当在凸显坠子政治功能的同时善于从坠子艺术表现方式、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角度优化坠子,切实彰显坠子的艺术魅力。

3.乐队与伴奏形式

传统的河南坠子以坠胡为主奏乐器,伴奏的琴师在拉奏坠胡时还会踩打脚梆子。除此之外,演员在演唱时也会用简板进行伴奏。由此可见,传统河南坠子的伴奏极为简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坠子的伴奏愈加丰富,除了具有原来的伴奏之外,还加入了二胡、三弦、琵琶、古筝、笙、软弓京胡等民族乐器,甚至有的专业院团还加入了大提琴、手风琴等西洋乐器,从而丰富河南坠子表演艺术。此外,专业院团和高校音乐院系还尝试将坠子乐队规模化。通常情况下,规模大、实力强的院团与高校的坠子乐队伴奏也更为丰富。对于普通的民间艺人来说,其经济实力难以支撑“乐队规模大、伴奏丰富”带来的开销。一般而言,普通的民间艺人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两件乐器即可。壮大乐队规模,丰富伴奏是对传统河南坠子的创新发展。不过在壮大乐队规模,丰富伴奏时相关人员也要重点研究如何避免“壮大乐队规模,丰富伴奏”给坠子韵味带来的消极影响(即“土”与“洋”结合过于生硬)。只有充分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河南坠子才可以更好地为观众带来良好的观看体验,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二)学理思考与启示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曲艺发展的驱动力。可以说,曲艺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丰富的曲艺理论,对曲艺理论进行深度思考,否则何谈创新曲艺。诸多专家与曲艺从业者对曲艺创新发展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比如,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指出了创新发展曲艺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创新发展曲艺的要点,即有必要积极学习前人的曲艺,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曲艺,这样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创新效果。苏州评话名家金声伯认为,曲艺创新主要体现在内容创新与表演演唱创新。此外,他指出创新是曲艺发展的必由之路。曲艺在创新时要紧随时代发展变化,满足观众对曲艺的需求。学者黎明指出在融媒体时代,曲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为应对发展危机,提高曲艺发展水平,有必要创新发展曲艺,展现曲艺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创新曲艺是极为重要的。

河南坠子是曲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河南坠子的发展史发现,河南坠子表演艺术经历了“破—创—立”的发展过程。“破”指的是破除不合时宜,不符合人们要求的旧东西。比如,坠子唱词中的“地溜平”“马走龙”“地平川”等生硬的韵脚。在当今时代,倘若曲艺再将这些生硬的韵脚加入曲艺演唱中,就容易使人们产生反感。为发展坠子艺术,赢得观众认可,河南坠子需要去除这些生硬的韵脚。“创”指的是创新、创造,即开拓坠子发展思路,将新的元素融入坠子,以此创新发展坠子。乔利元、乔清秀夫妇把京津地方口音巧妙融入河南坠子,以梨花大鼓的腔调为骨干,最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乐句与音形,受到了观众的喜爱。“立”指的是形成自己的唱腔风格和表演特色。单纯地模仿他人并不能使得自身形象与坠子艺术“立”起来,只有打造自己的唱腔风格和表演特色,才可以使得自身形象与坠子艺术“立”起来。乔清秀是乔派坠子的创立者、代表者,其在实践之中形成了自己的唱腔风格和表演特色。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向其拜师学艺,而她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坠子艺人。这些坠子艺人将她的唱腔风格和表演特色继续传承下去。

(三)创新重心与举措

河南坠子属于传统曲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河南坠子逐渐被人们遗忘。为了促进河南坠子的发展,防止河南坠子被人们遗忘,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发展坠子。

一是突出河南坠子的开放性,但不能变字。河南坠子讲究“字要重,腔要轻;字要刚,腔要柔”。俗话讲“字是骨头,韵是肉,板是师傅”。相关人员在发展河南坠子时,不能够变字,如若不然,河南坠子的本质就发展了变化。乔清秀是乔派的创始者、代表者。她在创新发展河南坠子时改变腔调,但是没有改变字,即在演唱坠子时没有改变“中州韵、河南字”。

二是追求河南坠子的包容性,但不能变味。河南坠子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诸多其他曲艺的长处,比如莺歌柳书、梨花大鼓、道情等。河南坠子无论如何吸收其他曲艺,都不能够改变其淳朴的演唱风格,否则坠子艺术也就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

三是发挥河南坠子的嬗变性,但不能改变韵味。河南坠子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传承着“一唱一拉、一弦一板”的基本表演模式和“一上一下、一抑一合”的基本行腔方式,而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比如,河南坠子在演唱伴奏方面加入了扬琴、琵琶等乐器,为演唱增添了音乐魅力。即便加入了新的乐器,但是河南坠子仍旧在演唱中使用坠胡、简板、脚梆等。一些人为创新坠子而不再使用传统乐器,开始使用西洋乐器。这看似创新了坠子,实际上却忽略了坠子的精神内涵。因此,相关人员不能够在创新发展坠子时改变其韵味。

二、创作与演艺

(一)文化发展战略与曲艺创作

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对于增强人们文化自信,构建文明社会,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积极意义。我国早就意识到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积极提高文化建设水平。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组织对部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和研究。2003年,文化部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保护文化遗产,防止文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中。2011年,相关部门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全国“文化遗产日”。在设立全国“文化遗产日”后,人们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2018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指出,音乐产业日益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音乐产业是我国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相关部门有必要持续发展音乐产业,提高音乐产业发展水平。在此背景下,广大曲艺艺人、曲艺创作者、曲艺专家应当承担曲艺复兴责任。一方面,相关人员要搜集与曲艺相关的资料,完善曲艺体系;另一方面,主动创作曲目,创新曲目唱腔方式、表演方式,赢得大众青睐。值得注意的是,相关人员在优化创新曲艺时,一定要從广大人民群众角度出发,探究优化创新曲艺的思路、方法等。同时相关人员也要控制曲艺创作雅俗之度,既不能过于高雅,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不能过于低俗,与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趣味背道而驰。

(二)市场运行机制与曲艺演艺方式

加强曲艺市场运行管理,可确保即使曲艺艺人脱离了体制也能依靠本领打拼属于自身的天地,以此生存与发展。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人员要更加重视市场运行机制,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紧跟市场运行规律发展曲艺。其中,河南坠子曲艺从业者需要善于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清楚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此外,在将曲艺市场化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不能过度迎合群众趣味,特别是低级趣味,否则就容易制约曲艺的发展。

河南坠子演艺活动的表演目的是愉悦大众,广大人民群众希望通过观看坠子演艺活动放松身心。然而,当代河南坠子演艺活动更多承担教化作用。过于强调河南坠子演艺活动的教化作用容易使观众失去观看兴趣。为发挥河南坠子演艺活动愉悦身心的作用,相关人员有必要科学改编坠子曲目,创新表演形式,跳出说教枷锁,使观众享受坠子这门艺术。

(三)新媒体发展与传播方式革新

在互联网时代,音乐节目逐渐增多。比如,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幻乐之城》,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东方卫视《冰火之歌》《来电了,唱吧》,江苏卫视《无限歌谣季》《我们对唱吧》,北京卫视《跨界歌王》《音乐在路上》,爱奇艺《乐队的夏天》《我是唱作人》《中国新说唱》,腾讯视频《明日之子》《音乐JU好看》等音乐节目。在这些音乐节目中,电视类音乐节目不仅在电视平台播出,而且还在互联网平台播出。对于观众来讲,其可以通过各大渠道观看音乐节目。可以说,这些音乐节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传媒在网络化发展的过程中走向了短视频、全民直播时代。短视频主要是通过火山、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出现在公众视野。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学习工作之余刷短视频。全民直播时代主要表现在主播在直播平台面向受众进行直播。人们无论是在短视频平台还是在直播平台,都可以听音乐、欣赏音乐。短视频、直播平台还有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在新媒体发展与传播方式革新的背景下,河南坠子艺人有必要抓住发展机遇,借助新媒体传播坠子,使更多人了解坠子,认识坠子。

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有部分河南坠子的传承人正在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河南坠子的传播。这是十分重要的创新。当下以河南坠子为代表的传统音乐文化已经出现了传承结构不稳定的态势。目前来说受众基本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因此,河南坠子要以当下青年人的喜好进行创作或改编。就像德云社创作的相声一样,对传统相声进行改编,使之变成了青年人喜爱的相声段子,使得青年人群中也形成了听相声、学相声的热潮。河南坠子也是一样的。传统的坠子唱段虽然经典,但是其可以尝试和当下音乐表演形式进行融合,比如可以将当下较为流行的说唱音乐形式融入河南坠子。这样的尝试会使青年人从被动的接受坠子变成主动创新坠子,拉近青年人与河南坠子的距离,是十分值得推广的尝试。

三、传承与人才培养

(一)传统曲艺教育

传统曲艺教育是培养河南坠子演唱人才的一种手段。过去,培养方式以师徒传授为主,即徒弟寻找师父,跟随师父学艺。师父会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指导徒弟研究坠子、演唱坠子。除此之外,师父还会在演出期间对徒弟进行示范,而徒弟则需要认真地模仿师傅。待徒弟具备坠子演唱素养、能力后,师父还会给予徒弟上台演唱的机会,便于更好地锻炼徒弟。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师徒式曲艺教育方式逐渐消失。传统师徒式曲艺教育方式虽然具有缺点,即教育的系统性不强,师父难以更好地指导徒弟,教育徒弟学习曲艺,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即师父可以面对面、有针对性地对徒弟进行教育指导。因此,一些院校会将传统的师徒式曲艺教育方式合理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比如,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会面向一名学生或者几名学生,对他们进行声乐上的指导。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在发声状态、呼吸用气、润腔手法等方面存在问题,就会及时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改正问题,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河南坠子艺术人才培养水平,学校可以把传统曲艺教育模式融入教学,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坠子艺术,切实发挥传统曲艺教育模式的优势。

(二)学校曲艺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阵地,需要承担育人职责,主动培养河南坠子曲艺人才。平顶山学院、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河南地区的学校,针对河南坠子曲艺构建了课程,组建了教师队伍。对于这些学校来讲,其需要继续优化河南坠子曲艺教育工作体系,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访坠子的发源地、兴盛地等,寻找河南坠子传承人,与他们进行深入交谈,从中汲取教育资源。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河南坠子传承人到学校授课,以此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构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健全关于河南坠子曲艺人才的培养体系,可以为人才培养工作,河南坠子曲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因此,相关部门要注重建立健全关于河南坠子曲艺人才的培养体系。该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研究着手:一是建立“高校—政府—文化企业”三位一体的教育办学体制。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颁布一些政策,支持河南坠子曲艺发展。比如,颁布教育政策,支持高校建立河南坠子曲艺专业,提高高校专业建设水平,保证高校能够更好地借助专业培养曲艺人才。同时相关职能部门有必要为高校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河南坠子曲艺人才的培养工作。而高校则需要充分把握坠子曲艺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进而夯实曲艺人才培养基础,从而顺利推进曲艺人才培养工作。在培养曲艺人才时,高校还需要了解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对曲艺人才的需求。为提高曲艺人才的就业水平,高校有必要面向文化企业构建曲艺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教育教学工作。文化企业也需要积极与高校、政府合作,提出曲艺人才培养建议。除此之外,文化企业还需要为曲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实践资源支持,比如可以让高校曲艺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演唱技能。二是建立“高校—中小学—培训机构”相结合的联动教学机制。高校需要高度重视曲艺人才培养工作,认真开展曲艺教学工作,多给予学生实践演出机会,以此锻炼学生能力。此外,中小学要积极开展曲艺进校园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曲艺。同时,培训机构需要认识到曲艺教育对于促进传统艺术发展,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价值,主动投入曲艺教育,建立曲艺培训班,并招收学生,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曲艺教育,增强他们的曲艺演出能力。高校、中小学、培训机构还需要在做好自身曲艺建设、曲艺教育工作之后加强沟通、交流,建立联动曲艺教学机制,相互配合,推进曲艺教育工作。三是河南坠子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河南坠子曲艺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若是能够从娃娃抓起,河南坠子曲艺人才培养工作就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普遍较强。为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相关人员可以从小对他们进行教育。其中,相关机构可以开设坠子曲艺课程学习班,鼓励学生踊跃报名,进而对他们开展教育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学习坠子曲艺。

总而言之,河南坠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自身,而不是外在。因此,相关人员在强化人们对于河南坠子表演艺术认同的时候,要从河南坠子的创新发展角度入手,帮助河南坠子寻找属于自身的艺术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促进河南坠子表演艺术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越.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河南坠子的形成探究[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0(3):49-50.

[2]王任亚.坚守与变迁:河南坠子省级传承人陈梅生的艺术风格[J].四川戏剧,2019(11):119-121.

[3]劉韬玮.培养和引导观众是曲艺工作者的艺术修养:从河南坠子艺术家徐玉兰的艺术实践谈起[J].曲艺,2019(12):46-48.

[4]孙立生.坚持唯我独有的美好:我对“河南坠子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一孔之见[J].曲艺,2019(10):21-23.

[5]马龙.探析河南坠子的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9(14):6-7.

[6]韩群.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新内容:河南坠子[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增刊1):143.

作者简介:

任超,博士,周口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河南坠子表演艺术转型发展
新媒体视野下河南坠子说唱艺术的传播路径研究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河南坠子在高校传承发展探研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河南濒危曲种的曲目现状及审美价值
浅谈河南坠子的传承与发展
浅论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与改革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