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咏陇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2-05-18张少欢
张少欢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历代陇籍与非陇籍文人创作了大量咏陇作品,这是教师可以运用的宝贵财富。教师在讲述我国古代文学史时,可适当融入咏陇作品元素,说明咏陇作品的发展变化特点,并适当增加甘肃地名元素;在课堂上讲解具体诗词文章时,可引入古代陇籍与非陇籍文人墨客的咏陇作品;还可通过教师为学生指定课外必读咏陇作品、学生自主查阅咏陇作品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学习相关作者及其作品。下面,文章就我国古代咏陇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一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咏陇作品;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8—0055—04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甘肃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既是我国古代与其他文明交流碰撞之地,也是我国西北、西南、中部、东部不同地域文化交汇融合发展之地;汉唐盛世时期,甘肃的凉州、甘州、敦煌等地还是国际性贸易城市。甘肃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我国古代陇籍和非陇籍文人墨客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素材,由此产生了大量具有独特思想价值与艺术水平的咏陇作品,这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甘肃文化资源中的瑰宝。甄选适合初中生的相关文学作品并将其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有效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课堂教学中适当梳理和讲述文学史,有助于初中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形成的时代背景,加深他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领悟。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咏陇作品可谓灿若星河,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梳理我国古代文学史时,可将历代咏陇作品的发展变化特点融入其中,同时适当增加甘肃地名元素,拉近学生与我国文学史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我国文学史的亲近感与认同感。
1.概述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咏陇作品的发展变化特点。我国著名文学史家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一书中,把我国古代文学史分为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文学[1]。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龚喜平教授还在他的《甘肃历代文学作品与历代咏陇篇章简论》—文中,对甘肃历代咏陇篇章的发展特点作出了精炼的概括,他认为陇原大地“有着灿烂的远古文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富饶的文学沃野”,“先秦时期的《诗经·秦风》中的部分篇章证明,陇原大地还是周、秦的发祥地;东汉时期陇籍和非陇籍文人创作的政论、诗歌、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陇籍文人不仅为我国诗歌形式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根植于河西的“五凉文学”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唐代是甘肃咏陇作品创作的鼎盛时期,但是由于政治文化中心东移及连年战乱,宋夏金元时期文人咏陇作品的创作进入衰落时期;明清两代,陇原大地重新进入文人歌咏的视野,再次涌现出很多咏陇佳作[2]。根据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历代咏陇作品是我国文学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教师在对我国文学史作概述时,可以融入咏陇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发展进程中表现出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对咏陇作品有所了解和认识。
2.讲述古代文学史时可突出咏陇作品中的甘肃地名元素。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地方,也是语文教学中容易激发热爱家乡情感的切入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如果发现与自己家乡有关的内容,必然会产生亲近感,从而增加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在讲述我国古代文学史时,可适当加入咏陇作品中的甘肃地名元素,使学生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亲近感。
例如,汉朝时匈奴被征服,河西走廊各地名也经常出现在当时气势磅礴的文学作品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凉文学”更是与河西走廊各地密不可分;唐朝以降,“壮士每多登陇坂,诗家端爱唱边声”,金城、皋兰、临洮、秦州、祁连、凉州、敦煌、酒泉、玉门等地更是成为文人墨客反复吟唱的题材;宋夏金元时期,咏陇佳作虽然不多,但是金城、皋兰、凉州等地名仍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明清之际的咏陇作品中,兰州、秦安、凉州、临洮、敦煌、陇南等地名频频亮相。对此,教师可指出相关咏陇作品中出现的这些甘肃地名,也可适当分析讲解这些地名频繁出现的原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解与认识。
“在甘肃文化的历史长河里,本土作家的创作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名篇迭出。”[3]对此,教师在讲解具体诗词文章时,可适当引入一些咏陇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相关作家及其作品与陇原大地的渊源,以此加深学习的印象。
1.引入古代陇籍文人的咏陇作品。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陇籍文人,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王符、赵壹、秦嘉和徐淑夫妻等著名文人;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的傅玄和南朝陈梁朝的阴铿,为我国诗歌形式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西晋淡泊名利的皇甫谧则兼有学者、医学家和史学家的盛名,其他如张骏、马岌、李暠、胡叟、傅咸、符融、符朗、辛德源等文人也都在诗文方面有不同成就;唐朝更是人才辈出,涌现了大批陇籍优秀文人,“见于《全唐诗》《全唐诗补编》的陇籍诗人约九十五位,诗作达三千首”[4],其中著名的文人有李白、李益、李约、李程、赵彦昭、赵微明、梁肅、李翱、李观、权德舆,传奇文学家牛僧孺、皇甫枚、王仁裕及“陇西三李”李公佐、李朝威和李复言,晚唐五代的牛峤和牛希济叔侄等;宋夏金元时期,陇籍文人的名作很少,但是金朝的邓千江,元朝的郝天挺、余阙、昂吉、燕不花等人也留下了一些佳作;明朝的李梦阳、张万纪、金銮、米万钟、赵时春、胡缵宗等人,或通达文韬武略,或因诗文名留青史;清朝的张晋、吴镇、巩建丰、邢澍、张澍、江得符、秦维岳、马世焘等人为古代咏陇作品增添了最后一笔光彩。2014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甘肃文献总目提要》一书,系统整理了甘肃历代文人所著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先秦的十几部之外,两汉30部、三国7部、两晋66部、十六国38部、南朝20部、北朝52部、隋唐133部、五代22部、宋金元22部,共290余部,其余都是明清两代的书目,多达1800多种。”[5]该文献中所录历代咏陇诗词篇章可谓卷帙浩繁。
为此,教师在讲解李白和李益的作品时,可以适当引入他们的咏陇作品,丰富学习内容。在学习其他文人的作品时,也可适当引入其他陇籍文人的咏陇作品以对比学习。此外,同一时期的一些著名文人之间还有较密切的私交,例如,汉朝王符与同时代著名学者马融、张衡、窦章等人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唐朝梁肃曾推举韩愈和欧阳詹登第,李翱不仅师从韩愈,且因其成就与韩愈并称“韩李”。教师挖掘这些史料并在课堂上呈现,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和生动。
2.引入非陇籍文人墨客咏陇作品。历代旅陇文人、谪戍官员、从军守边将士等非陇籍人士是创作咏陇作品的一支强劲力量,其中尤以唐朝、明朝及清朝时为盛。唐朝的骆宾王、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高适、杜甫、李商隐等著名诗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歌;明朝的解缙、李攀龙、牟伦、郭登、岳正、杨一清、朱真淤、唐龙、陈棐、吕大器、陈皋谟等人,他们或谪戍边塞,或漫游陇原,留下了不少歌咏陇上的优秀作品;清朝的宋琬、许孙荃、汪漋、李渔、洪亮吉等人也都亲至陇上,用其生花妙笔描述了他们在陇原的所见所闻。还有一些虽没有到过陇原,但留下很多书写陇上风光的陇外文人墨客,如汉朝的左延年、鲍照、虞羲、徐陵、王褒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的温子升、南北朝的庾信等;唐朝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皮日休等;宋夏金元时期的苏舜钦、苏轼、张耒、黄庭坚、陆游、王十朋、安如山等。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咏陇篇章不多,且主要是陇外文人的作品,诸如王维、岑参、高适、杜甫、李商隐、韩愈、苏轼、陆游等人,都有多篇作品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这些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可胜数的咏陇佳句,读来可谓荡气回肠,如王维的“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烽头望虏尘”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扬鞭发武威,落日至临洮”,岑参的“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等。教师可在讲解他们的作品时,适当引入他们及其他文人歌咏陇上的佳句与名篇,让学生能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与陇原大地的渊源。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初中生从文化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更多养分的主要途径,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拓宽其知识视野与思维空间。课外阅读虽然主要是学生自发自觉的活动,但是如果有教师的有力指导,将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我国古代咏陇作品汇聚而成的文化资源,教师既可为学生指定必读的咏陇作品,也可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咏陇作品,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1.为学生指定课外必读的咏陇作品。例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学史之后,可为学生指定课外阅读盛唐时期的咏陇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人笔下陇原大地的魅力;指定阅读唐代陇籍与非陇籍文人的作品,让学生比较不同籍贯文人的作品风格与特点;指定阅读魏晋南北朝时期“五凉文学”的咏陇作品、唐代文人的咏陇作品、明清两代文人的咏陇作品,让学生比较与总结,探讨和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咏陇作品的特点。又如,课堂讲解王维、岑参、高适、杜甫、李商隐等文人的作品后,为学生指定课后阅读他们的咏陇边塞诗篇,让学生比较总结不同文人笔下的边塞风光。总之,为学生指定课外必读的咏陇作品,指导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2.引导学生查阅咏陇作品的文献资料。初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对此,在教师指导学习的基础上,应当给学生留下可以自由安排的学习内容与时间,让他们自主查阅一些学习资料。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咏陇作品的历史跨度长、作家众多、文学资源收藏地域广,查找的难度大,加之初中生的知识储备与资源获取能力有限,准确获得查阅信息并不容易。为此,教师可为学生讲解和提供查阅资料的一些基础知识与信息,如资料名称、收藏地点、查阅手段等。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学习效率,教师可提示学生主要查找那些整理和收录咏陇作品的资料,这些资料大致包括三大类:一是清朝以来学者整理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如清朝邢澍纂的《关右经籍考》、张澍辑的《二酉堂丛书》、安维峻的《甘肃新通志·艺文志》等;民国时期张维的《陇右著作录》、王烜的《甘肃文献录》、郭汉儒的《陇右文献录》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一些大学及研究机构整理的《甘肃古代作家》(1982年)、《甘肃历代文学概览》(1994年)、《甘肃文献总目提要》(2014年)等。二是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关于甘肃古代文学的研究资料,如《近代五位甘肃作家述论》(龚喜平,1991年)、《评十几年来甘肃古代近代作家作品的研究》(赵以武,1993年)、《清代甘肃文献的流传和启示》(王锷,2003年)、《〈四库全书〉甘肃籍作者著作辑录》(徐亮和周晓聪,2005年)等。三是藏于甘肃省图书馆及各地(州)、县(区)图书馆中咏陇作品的稿本、抄本及拓片。通过查阅这些文献资料,使学生既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咏陇作品,也能学习到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2]龚喜平.甘肃历代文学作品与历代咏陇篇章简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5):54-58.
[3]王忠禄.关于陇右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99.
[4]杨晓霭.唐代陇籍诗人诗作与关陇文化渊源[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03):46.
[5]王兴芬.陇右文献目录的集大成之作——《甘肃文献总目提要》评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5):61.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文化强国视域下甘肃文化强省建设路径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YB168)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