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长三角圩汉墓出土的龙形玉器鉴赏

2022-05-18刘恒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5期
关键词:汉墓

刘恒娟

摘 要:1991年,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出土了90多件精美的玉器,其中有璧、璜、环、带钩、七窍玉饰、玉印章等,品类繁多,构思巧妙,琢磨精细,珍品迭现。天长市博物馆馆藏玉器大多是从1号桓平夫妻合葬主墓中出土的,其中有不少以龙为元素进行精雕细琢,既体现了汉代玉器工艺的精湛,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天長三角圩;汉墓;龙形玉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11

1991年,安徽天长遭遇了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灾害过后,天长祝涧村村民修筑被冲毁的堤坝,在挖土筑修坝的过程中发现了27座汉墓群,一时间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因墓葬群发掘地形似三角形,故称之为“三角圩”。该汉墓群未经任何破坏,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墓葬多南北向,形制、大小不一,出土文物种类繁多,有铜器、铁器、漆器、木器、玉器、陶器、玛瑙等,达748件。主墓1号墓为夫妇合葬墓,随葬品约380件,墓主桓平为西汉广陵王中宫谒者。19号墓中出土一枚木质漆印。根据两墓桓姓及许多漆器上铭文“桓乐”“桓安”“大桓”等字样推断三角圩汉墓群为桓氏家族墓群。值得一提的是,三角圩出土的玉器中有不少龙形器,器形精美,做工精细,堪称稀世珍品。

1 西汉环形长发白玉龙饰(图1)

玉龙饰直径4.6厘米,厚0.4厘米,最大径5.3厘米,1991年出土于天长三角圩汉墓群1号墓,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玉龙饰为白玉透雕,圆形扁平体,首尾相连,卷曲如环,小巧玲珑,洁白光润。龙首张口露齿,上唇前翘,下颌翻卷,脊鬃后扬与角、身相连,威武有神。素身,仅于体中部刻两道象征性云纹。龙体雕两卷云纹,意为龙鳞。龙首昂居顶端,从布局、色彩、雕刻等方面突出了龙的头部,十分抢眼。腹部上收,尾部内藏,使整体更富有变化,更具立体感。该玉龙饰构思奇巧,造型秀美,用夸张的手法勾画出游龙强劲的姿态。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王玉时代,玉器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为王室和上层阶级专用,因此佩玉就体现出浓重的王者之气。三角圩出土的这件玉龙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造型上大胆想象,手法娴熟,做工精致,线条圆润流畅,给人灵动鲜活的感觉。在古人心目中玉石有“通灵”的特性,所以人们相信佩玉能辟邪、祈福、求平安,这也体现了汉人的审美情趣和美好情感。

2 西汉琵琶形云气纹白玉带钩(图2)

带钩长7.2厘米,宽0.9厘米,高1.8厘米,1991年出土于天长三角圩汉墓群1号墓,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带钩整体呈“S”形,状若琵琶。钩首为兽形,用阴线刻画出云气纹和平行线纹,线条刚柔相济。钩背部浮雕一螭龙,钩尾呈圆弧形,钩纽为椭圆短柱形。此带钩用纯正的新疆和田羊脂白玉制成,玉质纯净无瑕,光泽温润,滑如凝脂,为玉中精品。

带钩是我国古代服饰中的一种用具,起着钩连腰带和配钩的作用,最早见于良渚文化时期,春秋战国使用较为广泛,汉代达到鼎盛。带钩是古人身份的一种象征。《淮南子》记载:“满堂之座,视钩各异。”带钩是由钩首、钩体、钩纽三部分组成,基本形制为横向的“S”形。钩体中部或下端有钩纽,其用法是将钩纽嵌入革带一端,钩首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带钩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玉、石等多种,其中玉质带钩最佳。西汉时期的带钩数量多、形制复杂、选料讲究、工艺精湛,有透雕、浮雕等技法,纹饰吉祥,充满灵气,充分体现了汉代制玉工艺的奇巧。

3 战国龙形佩(图3)

龙形佩有2件,长14.1厘米,宽4.18厘米,厚0.77厘米,1991年出土于天长三角圩汉墓群1号墓,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青玉质地,局部有土黄色沁,含较多的杂质。两件玉佩的玉质、造型、尺寸、工艺均一致,极为对称。龙首回望后方,龙唇较厚,嘴部微张,眼睛呈圆形,吻部长而上卷,下唇呈圆弧形,龙角短而上翘,龙足蜷曲内缩,中腰下部饰卷毛,卷尾分岔呈卷云状,背部突起出脊,龙身中部上方有一穿孔,为穿系所用。边廓凸起,两面满饰浅浮雕分解式的卷云纹。其中一件玉佩的一面有少许朱砂。龙的体态修长,腹背上拱,弯曲呈“S”形,龙身有多个弯转,极富弹性,充满了勃勃生机和生命的韵律感。

此对龙形佩虽出自汉墓,但从龙身满饰分解式卷云纹及造型来研判,这对龙形玉佩充满典型的战国玉佩特征,应属战国早期遗物。墓主人桓平身份高贵,地位特殊,在他的墓中发现前朝龙形玉佩并不难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此对玉佩生动地表现出两千多年前昂扬活跃的战国时代风格,也展现出战国高超的玉器制作水平,是战国时期玉文化的典型器物。

20世纪70年代,长丰县杨公墓也出土了一件龙形玉佩,该墓为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葬群,出土的龙形玉佩也堪称精品,与天长三角圩1号墓出土的这对龙形玉佩在造型和风格上极为相似,同样是龙首回望,龙身雕刻卷云纹,龙体既生动又不失“仙气”。难得的是,天长出土的这对龙形玉佩更为完整。同一时期,考古工作者在今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战国中山国1号墓中也发现了200多件龙形玉佩,无论是数量还是式样都堪称空前。因其出土位置的不同(在中山王族墓、陪葬墓、祭祀坑中皆有发现),可推断这些龙形玉佩有佩饰、随葬、祭祀等多种用途。虽然天长三角圩只出土了一对龙形玉佩,但雕刻精细,实属珍品。龙尾经过精心的琢磨,每条尾巴均无痕迹,堪称完美。

4 双龙首几何纹白玉璜(图4)

玉璜长9.6厘米,宽2.1厘米,厚0.36厘米,出土于天长三角圩1号汉墓,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白玉质,器形为弧形结构,器身扁平,两面纹饰相同。两端为龙首,龙首线条曲折简洁,首部上翘似猪嘴状,龙口微张,椎圆眼带梢,眼梢细长,玉龙眉骨凸出,龙颜不怒自威,灵动而富有生气。龙首网纹和菱形纹简繁搭配,有楚式玉雕风格。此种器形在西汉早中期极为常见,充分反映了时代特征。玉璜的两端龙首下颌处各有一穿孔。龙身刻满菱形几何纹,线条细腻规整。背部两脊突出,也有两穿孔。璜在《周礼》一书中被归为六器之一的礼器,作为衡量等级尊贵的标准,应用于各式的典礼仪式中。但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多发现玉璜被作为一种挂饰。

玉璜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开始使用玉璜。良渚文化时期,玉璜的使用更为普遍。在这一时期,玉璜多为宗教礼仪挂饰,为巫师佩戴之物,借以渲染其高贵神秘的身份。商周之后,玉璜的作用主要是礼器或者作为配饰,为区别佩戴者的身份,玉璜的纹饰和样式开始有所变化,出现了人形璜、鸟形璜、鱼形璜、兽形璜等新的种类。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学艺术一派繁荣,玉璜的发展没有了礼制的束缚,也达到了高峰,在形制、用料、纹饰、工艺等方面都远超前朝,变化多样,日益考究。战国至西汉早中期流行分区纹饰玉璧,西汉早中期的玉璜基本沿袭了战国时的特点,纹饰多为“夔龙纹—谷纹(蒲纹、涡纹)”组图模式,玉器中龙的形象占据突出的地位。汉代玉器逐渐世俗化,玉璜也逐渐走下了神坛,成为贵族使用的配饰,于是匠人们开始根据器物的造型来选择搭配不同的纹饰,使器物更加美观,以便于佩戴时既能迎合身份又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5 双龙首龙纹青玉璜(图5)

玉璜长6.5厘米,宽1.8厘米,厚0.4厘米,出土于天长三角圩1号汉墓,现藏天长市博物馆。玉青色,单面片状,温润光滑,微透光。两端镂雕龙首穿孔,龙首张口露齿,龙身浮雕三角卷云纹,阴刻卷云纹、束丝纹组合而成的分解龙纹。中间凹槽将器面分为对称两部分,璜体上下出脊形成扉棱,背面未抛光。此器虽出自汉墓,但从浮雕具小圆眼的分解龙纹及形制分析,应属春秋晚期。

6 西汉“S”龙形云纹白玉佩(图6)

龙形白玉佩又称“玉游龙”,年代为西汉时期,1991年出土于天长三角圩1号桓平主墓。器物精巧玲珑,长6.9厘米,宽3.84厘米,厚0.24厘米,是馆藏精品玉器之一。龙首处有一圆形穿孔,可穿入丝线佩戴于身,故为玉佩,是一种装饰用玉。器形虽然较小,却能以小见大,静中有动,玉龙构思奇巧,造型蜿蜒曲折,形态宛如倒“S”形,整体展现出游龙跃然飞腾之强劲气势,造型秀美,结构清新。尖眉骨,椎圆眼带梢,下頜钺形,犹似古代将士使用的一种兵器,一侧往上内卷为龙齿,短角微上翘,与曲折龙身连成一体。圆孔既可作穿系佩戴之用,也是点睛之处,可视为龙眼,构思巧妙。

龙首处呈灰褐色,是经年累月形成的沁色。时隔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玉身大部分仍旧润泽、晶莹,器身整体完好无损,非常不容易。龙身两面单阴线刻卷云纹,微透光。玉身扁平,但浮雕感强。器身抛光打圆,刀痕处也经过磨光处理。经过精心打磨、雕琢之后的玉质温润,光泽度好,可见汉代玉器制作工艺的精湛。精雕细琢之后的玉龙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气韵生动,这也符合汉代玉饰的风格,纹饰更为写实,线条更为流利,因而赋予了玉器更强的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兼备,这些都是先秦玉器所不能企及的,展示了汉人高超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7 结语

以上是天长三角圩汉墓出土的一些龙形玉器,除此之外,天长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中还有一些玉器也运用了龙纹:龙纹青玉璧,玉璧外区阴刻四组变形龙纹;龙凤纹玉佩,透雕龙凤纹,有“龙凤呈祥”的美意。由此可见龙在玉器制作过程中应用之多,这也是因为自古以来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古人常把对自然界的畏惧和美好的希望用一种神或符号来表达,黄帝的后代以龙为自己的图腾。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之物,代表了人民的种种寄托以及对力量、希望、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历朝历代的君王也以龙的形象自居,借此来神化自己。

玉器出现龙的形象最早是在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到了汉代,西域和中原文化交流频繁,各种优质的玉材源源不断地从西域运来。汉代推崇的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品性应如玉石一般,温文儒雅,恭顺而坚韧,“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如玉”,使得这一时期佩玉之风盛行。随身佩戴的器物上绘制龙纹更被作为权力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以龙纹和其他纹饰组合的出现则是汉代玉雕的一大特色。

当然,在汉代,玉器不是普通人能使用的,龙形玉器更是达官贵人、王侯将相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天长三角圩汉墓中出土的以龙为元素的玉器并不少见,由此也反映出汉代厚葬的理念以及当时墓葬中随葬玉器的风俗,充分体现了墓主人桓平身份地位之高,而这些玉器和造型也足以让今人叹为观止。天长在汉代属于广陵郡,即今天的扬州地区,当时的诸侯王刘胥实力雄厚,在财力上远超其他诸侯王,刘胥执政的时代出现了史书上记载的“粮食丰盈,禀庾尽满”的大好局面。桓平作为广陵王刘胥的谒者属官(随葬印章中刻有“广陵宦谒”“臣平”字样),他的墓中出土这么多的龙形玉器也是可以理解的。

天长三角圩汉墓的发掘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出土的精美玉器极大地丰富了天长市博物馆馆藏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艺术鉴赏价值。

猜你喜欢

汉墓
吉水东吴墓考察
从考古材料看黔北地区的汉化进程
试论山西汉墓的发展规律与区域特征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绢缘印花草编盒的修复研究
安徽省寿县工业园区汉墓出土器物赏析
扬州汉代漆面罩赏析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新乡地区汉墓出土陶器浅析
两广出土汉俑的类型及文化因素考察
西安地区汉墓出土陶灶分析
安徽江淮地区汉墓文化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