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汉代漆面罩赏析
2018-08-08周保冬
周保冬
摘要:漆面罩造型独特,由顶板、左右侧板及后板组成,顶板向前伸出形成前桥,整体形如倒置的漆方桶。据漆面罩所出墓葬时代来看,其是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晚期至新莽时期的一种新型随葬品,皆发现于死者头部。扬州汉代漆面罩主体多为木胎,其上皆髹漆,有些则彩绘各种鸟兽人物等纹饰,颇为精美。文章在对汉代漆面罩整体出土情况概述的同时,以扬州汉墓所出部分精美漆面罩为例进行详述,以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汉代漆面罩的造型、纹饰、功用等特点。
关键词:扬州;汉墓;漆面罩;温明
1漆面罩与温明
何为漆面罩?漆面罩为汉代中期开始出现的一种墓中随葬品,用以覆盖死者头部。其形如倒置的方漆桶,由左右侧板、背板及顶板组合而成,个别则无前伸的顶板。左右侧板下各有马蹄形缺口,后板中部开一长方形孔,盝顶式顶板向前伸出。有些会在内顶及马蹄形孔上方内附铜镜,有些则会在内外嵌附一些陶玉、琉璃、铜质器物。
漆面罩是一种通俗称呼,据出土漆面罩与史载温明的形制对比,学术界普遍认为“漆面罩”即文献中记载的“温明”。“温明”最早记载见于《汉书·霍光传》,其载:“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此处所说的“温明”,据《霍光传》颜师古注引服虞云:“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殓并盖之。”孙机先生认为漆面罩内附铜镜完全符合服虞所称的“漆画之,以镜置其中”的说法,认为漆面罩就是温明。
近年山东青岛出土一件漆面罩,其与墓中出土文字材料可相印证,从而证实了漆面罩即温明的推测。2017年山东青岛黄岛区土山屯琅琊汉墓出土一件漆木质方盒,由五块顶板、左右侧板、后板组成。五块顶板上嵌有众多不同图案的琉璃片,琉璃上的图案有金箔修饰。中间顶板上镶有琉璃璧,璧中心有一只木制包金乌龟,其他四块顶板分别有一只包金螭虎。这件器物覆于墓主头部,其外形结构、材质与连云港尹湾M6、泗阳贾家墩M1等墓所出漆面罩非常相似,可以证实这也是一件漆面罩。据墓中出土遣册所载“玉温明一”,可知这件漆木质方盒就是温明。由此可完全确定目前常说的漆面罩就是史料记载的温明。
2汉代漆面罩发现概述及分类
就已搜集的材料来看,全国出土漆面罩(温明)已有30余件,其分布地域范围较广,如在山西省阳高县、江苏省扬州市、东海县、盱眙县、泗阳县、安徽省天长县、山东省青岛市等地都有发现,但普遍出现在江苏徐海地区和扬州地区,尤其集中在扬州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海昏侯劉贺墓中也出土疑似温明之物,其结构略不同于其他已发现的温明,由一件青铜方镜枨板、一件孔子彩绘画像盖板、三件漆木围板组成。但与漆面罩相比,都有顶板、侧板、后板,且内置铜镜,两者应有相似的功用。若此物也是温明,那海昏侯刘贺墓便是目前发现温明的最高级别墓葬,这对于研究高等级墓葬的随葬温明有重要价值。
汉代漆面罩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在装饰上有明显的区别。按装饰的不同,可将已发现的汉代漆面罩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A型:内附铜镜者,5件。这类漆面罩一般会在顶部及马蹄形孔上方内附铜镜。见于扬州平山养殖场M1、扬州邗江姚庄M101(男棺)、安徽天长三角圩M1、江苏泗阳贾家墩M1、连云港锦屏青龙山纱帽寺汉墓。
B型:附有陶玉琉璃者,5件。这类漆面罩一般会在内外粘附玉璧、琉璃、陶片等物。见于山西阳高县古城堡M12、连云港东海县尹湾M6、东海县浦南乡九凤墩汉墓(见尹湾M6发掘简报)、盱眙县小云山M5、青岛土山屯琅琊汉墓。需说明的是,A型贾家墩M1的一件漆面罩,其不仅在盈顶中心和各立板内壁各附铜镜一面,在漆面罩内外亦有数量较多的陶片,与尹湾M6所出漆面罩内外附有玉璧、琉璃片的情况非常相似,可见尹湾M6所出漆面罩内置的玉璧可能是用以代替铜镜。
C型:彩绘纹饰者,10件。这类漆面罩仅见彩绘纹饰,未见铜镜、玉片、琉璃等物。见于扬州邗江姚庄M102,扬州邗江黄珏乡汉墓,扬州平山雷塘M26,仪征新集螃蟹地M7、M8,仪征南洋尚城工地M7,扬州东风砖瓦厂M3(女棺)、M5,盱眙县东阳汉墓群M30(M30:4绘有云气纹),扬帅I邗江姚庄M101(女棺)等汉墓。A型扬帅I邗江姚庄M101男棺所出漆面罩不仅内嵌三面铜镜,内外亦彩绘纹饰。
D型:素面者,10件。这类漆面罩仅素面,有些还带有鎏金铜柿蒂、铜泡钉。见于扬帅I邗江西湖胡场M22,平山养殖场M4、M6,东风砖瓦厂M3(男棺)、M5、M6、M9,仪征中医院项目工地M20,扬州七里甸汉墓,盱眙县东阳汉墓群M30:12未见髹漆)。
此外还有3件漆面罩因具体资料不详或无法划人以上四型,故在此单独说明。1996年扬州邗江西湖胡场M14出土一件漆面罩,材料不详。2017年扬州邗江万科金色梦想西侧经九路汉墓群M10男棺出土一件漆面罩,主体为薄木胎,方形盈顶,三面立板,外髹红漆,见有数十枚小泉直一等新莽钱和数枚大小两种鎏金铜泡钉,面罩下有带半圆形枕托的红漆枕。1986年仪征胥浦M101出土一件纱面罩,其先是用漆粘接两层翼纱,再用竹片作为边框支撑。因其罩于死者头部且用漆粘结,故一般多与漆面罩一并讨论。
3扬州汉代彩绘漆面罩举例赏析
扬帅I汉代漆面罩共发现23件,可分素面和彩绘两种,其中彩绘者有11件,其他地区仅盱眙县东阳汉墓群M30出土一件绘有云气纹的漆面罩。扬州彩绘漆面罩皆内外满髹漆,罩面再绘云气纹。云气间彩绘各种动物,有鹿、豹、猴、鸡、鸟、狐狸、四灵以及羽人等。彩绘漆面罩上所绘的各种鸟兽、羽人穿梭奔驰在云气间的纹饰,据孙机先生考证是汉代常见的云虞纹。云虞纹中的云气走势以及云气间鸟兽等物,各个彩绘漆面罩略有不同,但所绘云虞纹应表达了相似的含义。
扬州所出漆面罩数量较多,尤其彩绘纹饰精美,颇具地域特色。以下将举例详述扬帅I汉代彩绘漆面罩的造型、纹饰等内容。
3.1内嵌铜镜之彩绘云虡纹漆面罩
1984年扬帅I邗江姚庄M101男棺出土,西汉晚期。木胎,长70厘米,宽43.5厘米,高33厘米。方形盝顶,盝顶前桥微折曲前伸。顶下三面立板,左右立板下开马蹄形孔,孔上外壁各饰一枚铜铺首。后立板中间开一长方形孔,孔沿置网状铜格板,四角以铜乳钉加固。盈顶中心饰鎏金铜柿蒂,四角及边沿饰鎏金铜乳钉。内顶中部及马蹄形孔内上方各嵌铜镜一面,铜镜直径均为9厘米。外满髹褐漆,边沿绘斜菱形几何纹,其他部位绘有云气、禽兽、羽人等。内满髹朱红漆,绘黑色云气纹、禽兽、羽人等(图1)。
3.2彩绘持戟人云虡纹漆面罩
2003年扬州平山雷塘M26出土,西汉晚期。木胎,长58.4厘米,宽30.5厘米,高31.5厘米。方形盈顶,前桥折曲上翘。顶下三面立板,左右立板下开马蹄形孔。后立板中部开长方形孔,孔上下分别绘有朱雀、玄武,朱雀作展翅飞翔状,玄武作奔走状;孔左右为两个持戟的守门人,守门人躬腰作守护状。面罩通体满髹朱漆地,以黑、黄、灰三色彩绘云气纹,其内饰有珍禽、瑞兽、四灵、羽人等(图2)。
3.3外镶鎏金铜柿蒂之彩绘云虡纹漆面罩
2002年仪征新集螃蟹地M8出土,西汉晚期。木胎,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28厘米。方形盝顶,前桥曲折上翘。盝顶中间嵌鎏金铜柿蒂,四角钉铜泡钉。左右立板下开马蹄形孔,后板中部开一长方形孔。外满髹褐漆,以朱、灰、绿、黄等色漆绘云气纹,云气间插绘青龙、白虎、羽人、鹿、鸟兽等。内满髹朱漆,以褐漆绘出双龙穿璧图案(图3)。
4扬州汉代漆面罩的装饰特点
除有独特的造型外,汉代漆面罩还有着独树一帜的装饰特点,如连云港尹湾M6所出漆面罩内外通体镶嵌琉璃片和玉璧,泗阳贾家墩M1所出漆面罩不仅内嵌铜镜,外面还有较多的陶片等。而扬州汉代漆面罩则常见彩绘装饰,且在装饰上也极富内涵。
4.1装饰色彩
扬州汉代漆面罩内外常满髹黑、红漆,并配以黄、褐、灰等色漆进行彩绘纹饰,整体多呈现为红黑主调,这使漆面罩更显庄重。
4.2题材内容
扬州彩绘漆面罩纹饰丰富、构图精致,其上皆满绘飘逸的云气纹,云气间插绘各种姿态的鸟兽以及奔跑、射箭的羽人。在云气纹中绘各种动物,看似无对称之形,实则又存对称之美。例如,邗江姚庄M102男棺所出漆面罩的四刹面分别饰有四灵;扬州平山雷塘M26所出漆面罩后板中部方孔左右、上下分别对称饰有两个持戟人与朱雀、玄武。
4.3构件独特
扬州汉代漆面罩盝顶中心常饰有鎏金铜柿蒂,四角及边沿以鎏金铜泡钉加固。这种情况在素面、彩绘漆面罩都有出现,如仪征中医院项目工地M20所出素面漆面罩,其盈顶中部为一颗大型鎏金铜泡钉,在四周和前桥共镶嵌6个鎏金铜柿蒂;扬州邗江姚庄M102女棺所出彩绘漆面罩,其顶部不仅有鎏金铜柿蒂,还镶嵌有数十颗鎏金铜泡钉,其前桥中部的鎏金铜泡钉处于两个彩凤中间,显然充当了“双凤戏珠”的装饰作用。
扬州彩绘漆面罩以云气纹为底纹,上绘各种鸟兽、羽人等形象,应是表达了一种特定的含义。彩绘云气纹可能表达了当时人们对黄老升仙思想的推崇:漆面罩上常见的四灵或表达了时人对它们的崇拜以及对辟邪驱厉的希冀。总之,扬州漆面罩在全国发现的随葬品中别具特色,向我们展示了汉代广陵国灿烂的历史以及精湛的漆器工艺。
5余论
目前漆面罩皆发现于西汉中晚期至新莽时期的墓葬中,尚未发现汉以后的漆面罩。但检索文献后可知温明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汉代,自汉至唐都能找到相关的史料记载。除《汉书·霍光传》外,《三国志·魏書》卷二十四《韩暨传》见载“温明”一处,而在《晋书》《魏书》《北齐书》《北史》中则多见,尤其《魏书》见载“温明”多达十余处。另外在《南齐书》《梁书》《陈书》也可见温明、东园温明的相关记载。记载最晚的一处在《旧唐书》卷五十九《丘行恭传》,其载:“麟德二年卒,年八十,赠荆州都督,谥曰襄,赐温明、秘器,陪葬昭陵。”可见温明的使用至少延续到唐代。
文献记载温明的使用延续较长,但目前温明却仅发现于汉墓。其实在东晋建康地区的一些墓葬中,其墓主头部可能原本也存有温明。有些东晋墓中死者头部发现有铜镜,有些铜镜仍粘附些许漆质物,这些漆质物有可能就是温明上之物。但缘何不见六朝墓中出土温明的实例?笔者认为或是因南京地区土壤酸性较高,导致温明有机质主体腐朽消解;抑或是因墓葬曾遭遇水浸或盗扰,温明因遭受破坏而消失,只留下少量未被腐蚀或未被盗取的铜镜等物。
虽史料对温明有所记载,但却未对其具体功用有明确说明,实为遗憾。今人在有限的材料下,不断对温明的功用作出研究、推测。孙机先生认为那些内附铜镜的漆面罩,其用意或类似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所说“用镜悬棺,盖以照尸取光明、破黑暗之义”;或类似《抱朴子·登涉》所说“明镜径九寸已上,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也就是说以铜镜来获取光明,温养神魂,使漆面罩具备驱邪避厉的作用。有些漆面罩会内嵌玉璧、琉璃片等物,此可能是仿效玉面具或用以代替铜镜。孙机先生又根据阳高县古城堡所出漆面罩左右两侧马蹄形孔中伸出罩内所置漆枕两端兽头的情况,认为漆面罩上的马蹄形孔原来应是为容纳漆枕而预留的位置。扬州平山雷塘M26所出漆面罩后板中部方孔左右为两个持戟人,而方孔正对墓主头顶,这两个持戟人分列方孔两侧,应暗示着此方孔或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升灵之门”。按此推测,漆面罩后板中部所开的长方形孔也都应具有这种含义。
扬州汉代漆面罩保存较好,是研究漆面罩形制、纹饰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目前对漆面罩的具象研究仍较少,对漆面罩的一些功用尚不完全明了。而汉以后的漆面文物鉴定与鉴赏罩尚未发现,希望此后能出土更多有关漆面罩的材料,直至完全揭开漆面罩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