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诠释者
2022-05-17于海玲
于海玲
[摘 要]随着国家对数学教学的更加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是否具备专业的素养已成为教师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成长的一种自醒和自我发现的标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密不可分的。思维能力可以体现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水平。
[关键词]情境;时间;数学课堂;兴趣
新时代在召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动要求教育者要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掌握新的教学技巧,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为飞速发展中的祖国培养和培育新时代的接班人。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成为诠释者尤为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中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而且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畅游,并得到成长,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求索。
一、数学教学现状
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素质教育以来,个别教师忽视课堂实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屡屡出现,其背后有教师教学理念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不相信学生:不相信学生有逻辑分析的能力,不相信学生有在交流中解决困惑的能力,不相信学生有自我总结的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思索和探索的空间……正是由于这种种的不相信,导致一些教师在学生身上套上层层枷锁,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加给学生,强迫学生接受教师的解题方法与思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和方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压抑了,知识不能由自己的体验去构建,只是形式上的学习,套用教师的方法,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没有融为内在的知识体系,影响学以致用。
二、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能力
(一)创设本节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创设课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这样做就是给了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这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创设和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服务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将学生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想或自己学习探索中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回忆出来、说出来、用出来,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感知过程,体验知识形成的原理和路径,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等,最终构建新的知识链条。教师要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寓教学于游戏,这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从新课一开始,教师就可以设计小游戏:先玩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让一名学生来猜:当鼓声停止时,花在谁的手里。这个猜的过程就是要学习的可能性,在学生潜意识中种下不确定性的种子,激发求知欲望。在新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扑克牌游戏、变魔术游戏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游戏,教师在学生做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使知识由浅入深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有针对性地抛出问题,让学生能够想到,并说出来,形成知识小结。教师还可以在巩固练习中设计秋游的情境,教师扮演熊猫妈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日,熊猫妈妈要带着三个宝宝秋游,并为他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可是大宝说:“我最喜欢吃草莓了,别的什么都不要。”二宝说:“我最讨厌吃葡萄了,除了葡萄别的什么都可以。”三宝说:“我的胃口好,哪样都想吃一点。”那么,谁能为宝宝们打点行囊呢?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在欢乐的氛围中使新知得到巩固。同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不要挑食,要健康饮食,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通过这样的引导,给学生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欲望。其实,无论什么样的数学难题,只要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让他们用自身的行为去感受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诠释问题,问题便会化难为易,使学生轻松接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表达
数学课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强调好要求,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探究,有充分的时间去构思和研磨,才能够完整地表达出学生的真实构思过程及解题方法,得出问题的正确结论。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在解决问题细枝末节中的收获,在不断的错误路径中寻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向,重新设疑,找到解决方案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知识消化和吸收,使其成为自身成长的营养,并化为力量。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的思考做好铺垫,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成为研磨中的探索者和诠释者。在不断寻找和否定、再寻找和再否定中解决问题,在自身不断诠释中形成解决难题的技能,积累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迎难而上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汽车过纸桥”的情境。把两个杯子放在桌面,上面放一张白纸,然后再用一个杯子当汽车,看谁能让汽车顺利通过纸桥。显然,杯子会从纸上掉下来。此时,教师不要立刻揭晓解决问题的答案,而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胜的欲望,给予他们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学生的兴趣高涨,谁都想亲手试验一下,随着一个个试验的失败,学生使出浑身解数,运用他们的全部能量都没能找到方法时,教师却说:“我能。”此时,教师会深切感受到自己就像一块磁铁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住。当教师演示结束时,学生会投去赞许的目光,不自觉地鼓起掌。教师要趁热打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充分发言,在讨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自己解释这一解决方案的做法和成功的原理,让学生真正消化吸收。学习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说,是数学知识让自己在学生面前如此光彩夺目,引导学生一定要热爱科学,学好数学。这样,就达到了情感教学的目的。此情境设计是主动充分参与和尽情充分探索的完美再现。同时,学生的掌声也能让教师明白: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诠释者。教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这样教师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硕果。
(三)多创设实践活动,手脑并用学习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亲自利用学具进行学习,这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好方法,能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获得成功,并体验到参与实验取得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时,已知一口锅里最多可以烙两张饼,每三分钟可以烙熟一面,那么,要烙熟三张饼,最少需要多少分钟?这一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饼是熟悉的,但是烙饼确实是陌生的,学生头脑中没有烙饼这一实践影像的积累,不同于他们接触过的游戏,做饭对于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难理解了,尤其是在锅里烙饼,还有时间上的要求。教师可以把实物展台装扮成一口烙饼锅,两面不同颜色的圆片当饼,让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分析题意要求,以此让学生明白这一题要求大家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等。当学生了解了要求及实践操作方法,教师就可以设置小厨师比赛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烙饼的实践学习,估算出烙饼的时间,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让每一名学生都拿出学具卡片代替饼,动手操作找到规律,突破各自遇到的困惑,并总结方法。这一设计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能更加深刻,记忆也更加牢固。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创设的恰当情境中利用充分的实践操作时间,各自突破困惑,解决问题,最终得出实践经验,学到新知,这是最关键的。教师一定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并且在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師的引导中培养与众不同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云.创设情境巧妙导入[J].西江教育论丛,2005,(01).
[2]马立涛.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2).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