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爱心架起孩子成长的桥梁

2022-05-17王秀玲

黑河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感化尊重爱心

王秀玲

[摘 要]教育的力量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热爱学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体验,决定着教师的行为选择。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教师要自觉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忧愁、烦闷和苦恼,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走出心灵的困境,用爱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爱心;感化;尊重;桥梁

一、用爱心感化学生

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朋友关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缺不了一种交往,即教师、同学及他人之间各种各样的交往,但这种交往也必须以爱为纽带。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教师的一句鼓励、一句表扬或一份小礼物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倾注爱的交往便是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我的班级里,有个学生小A,他学习不好,爱说脏话,同学们都不愿意与他接近。我通过几次交心谈话,得知他的父母离异后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他由外婆抚养,缺少了父母的关爱与正确引导,造成了心理扭曲的现象。于是,我决定多给他一些关爱,像妈妈一样关心他的饮食起居和学习。放学后,如果学校没有会议等其他活动,我就把他留下辅导作业,借机进行心理疏导,教他如何与同学沟通、游戏、玩耍。一个学期下来,他课上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下与同学和谐相处。为了鼓励他,我让他当学习小组长,从此他学习更努力了。看到他的变化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二、充分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几年的实践告诉我,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教师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总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朋友之爱。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不是礼节性地点头,而是充满真诚的鞠躬;气候突变,当我们感受到寒冷时,也应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在课余,应与学生一起游戏,倾听他们的心声;在课上和班级管理中,应发扬民主作风,不把自己的话当金科玉律,而是心平气和地对待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并勇于承认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真正尊严,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时,学生就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尊严的丰碑便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学生往往把感情看得很重,如果有意无意伤了他们的感情,就会刺伤他们的心。学生需要教师的教诲、关心和爱护,但更喜欢尊重他们感情的教师。例如,中学生恋爱是班主任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一些教师对微妙的男女生间的关系特别敏感。学生的感情是纯洁的,不能任意践踏。如果我们都能够尊重学生的感情,同时用恰当的语言给予正确引导,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不尊重学生的感情,伤了他们的心,那就很难补救,还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感情,培养他们独立面对感情的能力。

三、用真挚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的切身体验,它不仅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尤其在班主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班主任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保证。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班主任不仅要把自己扮成严师的角色,还要扮演好“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做到以心換心、以诚对诚。面对不听话的学生,班主任应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用真挚的情感去抚平学生心灵的创伤,教育学生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样,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自然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那么,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情感的作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如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学生的情绪往往是被动的、不稳定的,这时班主任表现出冷静沉着、坚定自信,就能稳定学生的情绪,并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力量。再者,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一项复杂、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教育和转化后进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必须从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入手,用真挚的情感唤起他们对所犯错误的自责和悔恨,使他们从痛苦自卑中解脱出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把好的品德、好的行为、好的学习成绩保持下去。

四、用理性的批评启迪学生的心智

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对自身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心理刺激因素,也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恰当使用批评的语言,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但“直言”并非处处适用,事事可行。在批评的时候如果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成为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使他们无地自容,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隔阂。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批评不是解恨发泄,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扫除障碍,而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批评应该像习习的春风,总是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和信任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批评要讲究艺术。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恰当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教师只有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才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及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教师的训斥,长此以往,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教师对抗。碰到这样的学生,不要使用侮辱性语言,也不要当众训斥。如果教师狂轰乱炸,学生接受的只是教师怒不可遏的批评,至于教师说话的具体内容已变成次要的信号了,学生怎能受到真正的教育?其实,教师适当沉默有时比直接训斥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适当沉默,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行为调节、自我教育的空间。之后教师在教育批评时加强情感投入,平时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导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往往就能收到奇效。

总之,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只有爱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与信赖,才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和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潜在能力,从而做到人格与心智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2]李荣兰.教师如何尊重学生[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感化尊重爱心
爱心树(下)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赏识教育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感化作用
浅谈如何与中职学生做朋友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