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
2022-05-17张剑莹
摘 要:优质的园本课程是促进幼儿园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幼儿园园本课程不但要具备多元化与多样性特征,还要具有个性与地域特点。文章以运河文化为背景,结合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综合论述学界在运河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运河文化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开发和运河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运河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促进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关键词:运河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
作者简介:张剑莹(1977—),女,江苏省常州市运河之星幼儿园,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物质基础离不开课程资源。根据现行的课程管理体系,幼儿园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紧扣幼儿身心特征,加强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当前幼儿园课程开发的重要趋势。运河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文化资源,是该区域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文化资源,能促进独特的区域课程资源的形成。始于春秋、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的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在密切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运河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为幼儿园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一、运河文化研究
运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蔡勇(1995)以京杭大运河中段的济宁运河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以运河开发为主线,从交通的发展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济宁运河文化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从经济特征、文化特征以及文化构成三个角度探讨了济宁运河文化的特点,认为济宁运河文化“是一种工商业文化”[1]。张盛忠(2002)分析、解读了运河文化的特质,认为古代运河发挥了三个作用。第一,运河使交通更加便利,并带动商贸活动快速发展,进而为官府增加了税收;第二,运河的联结了城镇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三,运河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农业自然经济的禁锢,孕育了资本主义,推动了全国各地经济和文化跨区域交流。以此为依据,张盛忠将运河文化的特质概括为商业文化[2]。李泉(2008)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运河文化的形成与演进问题,认为运河的开发以及疏浚为社会带来了长期的、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将运河沿线地区本土文化与异地文化有机融合,催生了具有鲜明特点的运河文化,并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对运河文化的演变发展脉络做了梳理[3]。陈越和汪泽泓(2012)以常州运河文化为研究对象,将水文化作为常州运河文化的精华,系统整理了常州运河文化的物质遗存与精神内涵,探讨了开发与发展常州运河文化的对策[4]。刘庆余(2018)从时代环境变化以及内在发展动力不足两个角度剖析了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提出了活态保护的策略,并主张借助旅游经济的东风,将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运河旅游的开发结合起来,构建遗产活态传承与旅游利用相协调、遗产功能延续与旅游发展相促进、遗产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相结合、遗产法规制度与规划控制相配合的协调机制[5]。吴欣(2021)在研究民间文化与京杭大运河区域社会文化的关系时,对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指出运河文化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双重特性,其包含风俗人情、传统文化、文学艺术、价值信仰等内容。吴欣指出,运河文化的内涵包含技术文化、社会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这是运河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特征。从文献查阅的结果来看,学界对运河文化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深入,涉及运河文化的演变历程、运河文化的特征、运河文化的价值、运河文化的开发等多个层面。
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运河文化的内涵。第一,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道,而非天然形成,因此与其他天然形成的河道属性不同,此为其技术属性;第二,大运河合纵连横,连接南北,促进了各区域之间的广泛交流,此为其社会属性;第三,国家为确保运河畅通和运河周边地区的安全,出台了相关制度,提升了运河在国家区域治理层面的战略高度,此为其制度属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运河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涉及社会文化层面。社会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顧名思义,运河文化的社会属性是大运河流经区域的民众所遵循的、延续的、创造的价值观,是在运河建造和通行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其显著特征就是开放性、联通性、区域性与兼容性,这也是其与其他文化最大的区别。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运河的社会文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所以我们常认为运河文化有着较为广泛的范畴,其内涵并无统一说法。但从总体来分析,人们对运河社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侧重强调“运河性”文化的综合性,主要包含饮食、文艺、建筑、商贸、风俗人情和价值信仰等;另一方面,侧重强调“运河性”文化的历史整体性。运河社会文化要从“人”的视角来定义,其中,“人”是指人们的日常行为行动,以及与人类行为行动相关的各类因素的历史整体。综上所述,本文所定义的运河社会文化既包含运河周边民众所创造的文化,又包含运河文化形成的过程,是结果和过程的有机融合。
二、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随着幼儿园教育体系的不断更新和幼儿园课程管理机制日益完善,课程资源建设逐渐成为研究焦点,吸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参与其中。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指出,课程资源是指“为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包括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的信息资料”[6]。课程资源除了包括长期积累的课程教学的经验、跟随社会进步而日益更新的信息资料,还包括与课程相关的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刘瑞芳(2004)将课程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开展课程教学的材料,另一类是支撑课程教学的条件,前者为素材性资源,直接服务于课程教学活动,如教材、教案等,后者为条件性资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保证,如信息化设备等[7]。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热点。当前,课程教学中盛行的理论是西方的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校本课程理论)。徐玉珍(2001)指出传统的课程模式具有一定的僵化性,是自上而下,自中心向外围的集权式模式。集权式的课程模式更关注课程建设的标准性和规范化,较少关注课程的灵活性和自由性。校本课程通常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课程开发,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8]。余少君和李培彩(2019)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开发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主张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助于促进幼儿教育的内容[9]。班本课程是校本课程进一步深化的成果,指从班级幼儿学情出发而开发的具有班级特色的课程。轩淑媛(2019)指出了班本课程建设的方向,一方面,主张从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出发,拓展班本课程建设的视野,使课程开发与幼儿的全面发展有机衔接起来,另一方面,强调做好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和充实班本课程[10]。当前,有关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多着眼于区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并以校本课程建设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着力点。
三、运河文化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运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跨度长、辐射范围广等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联合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新时代运河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教育是传承运河文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充分发挥运河文化价值的重点环节。姚敏钰(2017)以江南运河文化为依托,从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及学校特色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探讨了江南运河文化特色主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就如何实施江南运河文化特色主题课程进行了对策分析[11]。匡洪浩(2018)指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自身的特色化建设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他还指出,学校特色化建设既包括环境的外部建设,也包括教育的内部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课程建设在学校特色化建设中应占据重要的位置。匡洪浩主张以运河文化为依托,打造具有学校品牌特色的课程资源[12]。董凤桂(2018)从运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逻辑出发,总结归纳了运河文化的教育价值。一方面,董凤桂从对接课程教学的角度出发,围绕研究性学习课程、语文课程、书法课程等,探讨了在课程资源中具体开发运河文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其提倡构建“1+1+N”教研模式,充分发掘运河文化的教育价值[13]。曹静(2019)以常州运河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常州运河文化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常州运河文化与其他地区的运河文化的差别,将常州运河文化与当前流行的研学旅行结合起来,主张依托常州运河文化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发挥常州运河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道德品格中的作用[14]。李婷婷、刘洁和孙艺嘉(2019)以高校思政教育为研究内容,探讨了运河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主张将课程化作为运河文化开发的方向,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运河文化思政课程[15]。综上,有关运河文化课程开发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涵盖了各学段、各学科。
四、运河文化背景下关于开发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研究
学前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启蒙教育的重要角色。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学前教育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学前教育以身心尚不成熟的幼儿为教育对象,对课程有着很高的要求。幼儿园课程开发与一般课程开发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幼儿教育以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幼儿为对象,这要求课程资源开发必须契合幼儿的身心特征;二是幼儿教育以促进幼儿的五大发展领域为目标,其相应的课程资源开发也要和幼儿的五大发展领域对接起来。瞿小红(2016)将提升幼儿自主探究能力作为开发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目标之一,立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开展幼儿自主体验运河文化的系列活动,借助行动研究,归纳了运河文化在幼儿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方式[16]。虞旭侃(2017)从幼儿的身心特征出发,将地域文化情境的创设作为运河课程资源开发的要点,主张从幼儿直观、形象的思维出发,围绕运河文化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增强幼儿的学习动力和能力[17]。蒋喜芳(2020)从认知心理学出发,将幼儿对文化的接受与理解归结为从体验到表征的过程,并以无锡古运河文化为突破口,探讨了古运河文化在幼儿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对策,主张以此增强幼儿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18]。李娇玥(2021)以幼儿美术教育为研究内容,剖析了运河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如民俗文化中的美术资源等,主张打造独具匠心的运河资源美育空间,拓展和深化幼儿美术活动内容,以创新幼儿美育方式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19]。
五、总结
从文献查阅的结果来看,学界关于运河文化以及运河文化背景下的课程资源的研究均已经非常深入。运河文化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开发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但多数研究均以中小学、高校为切入点,专门探讨幼儿园运河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少。因此,立足幼儿教育的需求与特点,加强开发运河文化课程,是幼儿园开发课程资源的重点内容。如何进行运河文化资源的实践开发,将运河文化资源运用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之中,如何在运河流域众多的社会文化中筛选出适合开展幼儿园文化课程的资源并将之融入幼儿园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之中,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蔡勇.济宁运河文化的形成及特点[J].济宁师专学报,1995(04):82-85.
张盛忠.运河文化的特质及其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40-43.
李泉.中国运河文化的形成及其演进[J].东岳论丛,2008(03):57-61.
陈越,汪泽泓.常州运河文化探析[J].文教资料,2012(19):78-80.
刘庆余.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协调机制[C].第十九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刘瑞芳.论课程资源开發和利用的隐性功能[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16-18.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12-17.
余少君,李培彩.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启示[J].语文课内外,2019(11):22.
轩淑媛.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分析[J].成长,2019(05):184-185.
姚敏钰.“江南运河文化”主题课程的架构与实施[J].生活教育,2017(02):111-114,89.
匡洪浩.对运河文化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小学校长,2018(05):61-63.
董凤桂.运河文化区域性课程资源探微[J].天津教育,2018(11):48-49.
曹静.常州市中小学“运河文化”研学课程创建研究[J].年轻人,2019(34):252.
李婷婷,刘洁,孙艺嘉.河北运河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04):43-46.
瞿小红.在自主体验运河情境的研究资源探索[J].好家长,2016(08):93.
虞旭侃.创设地域文化情境 推动幼儿自主发展[J].山东教育,2017(11):2.
蒋喜芳.从体验到表征:幼儿古运河文化探索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12):55.
李娇玥.运河资源在幼儿美术教育运用中的实践与思考[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出版者不祥],2021:676-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