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2017-01-07吴晗清韩蓉赵冬青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探究性实验科学素养

吴晗清 韩蓉 赵冬青

摘 要化学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而实践中存在教师观念偏差、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实验操作能力欠缺,以及相关教学制度阻滞等困境。基于实践问题的深度解剖,本文指出可以从三个渠道实现瓶颈的突破:课内限定式探究性实验的挖掘、课内生成式探究性实验的利用以及课外体验式探究性实验的开发。

关键词化学教学 探究性实验 课程资源开发 科学素养

探究性教学的思想很早就有萌芽。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苏格拉底也常常采用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自己主动建构并获得知识,他强调教师应是“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近代杜威提出了“反思五步说”,即将探究分为情景、问题、假设、推理、检验等五个过程[1],他进一步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所谓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开放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确定研究课题;其次是真实性,聚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过程性,学生要完整经历选题、制定计划到实施、撰写报告及交流成果等一系列过程,让学生获得综合的探究体验。

一、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困境

探究性教学不仅要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需要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观念的偏差

笔者在调研时发现,被访教师主要有以下三类观点:第一类,排斥探究性教学。认为“有高考压着,学生哪里有时间进行探究啊,没时间也没精力”,缺乏对探究价值的认知。第二类,心有余而力不足。认为“课时太紧张了,我们只好在课堂授课中引导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探究,尽量避免一味灌输”。第三类,认知理解偏差。认为“为跟上新课改的潮流,将探究作为选修课,但还是要以学业为主”。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理念与实践严重背离,大多数教师将知识与能力、素质与应试二元对立起来[2]。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而非互相排斥的,应让学生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达成真实的科学素养。

2.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操作程序机械

爱因斯坦曾谦逊地说“我没什么特殊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3]。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质疑、提出问题,对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受到限制,寻求标准答案、走捷径成了大多数学生的一种惯性,从而阻碍了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以北京某中学的化学探究性实验“粉笔上绽放的奇葩”为例,它巧妙地利用粉笔作为反应容器,将“铝热反应”微型化、趣味化、节约化。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在粉笔中央挖一个小槽,作为铝热剂反应发生的场所。在教师没有明确具体挖槽的要求时,看似简单的操作,然而大多数学生却无从下手。长期“照单抓药”式的验证实验,已经让学生失去了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

3.实验仪器及药品不足,课时安排紧张

首先,实验素材及设备不充分。调研发现,经常会有教师提到因为实验药品不够,而造成实验课程开展的停滞[4]。有时会遇到几个班级同时上实验课,由于仪器紧缺,不得不两个小组共用一套实验器材的情况,使得实验目的难以达到,实验效果较差。其次,课程安排不合理。很多学校将化学开放性实验作为选修课程,最终上课的学生仅有十分之一左右,导致探究和应试两张皮,理念与实践分家。

二、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困境的突破

根据实际教学中真实情况的反映,并结合探究性教学的应然价值,笔者认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应该循序渐进。学生在没有接受基本理念与操作的训练之前,是不可能独立从事探究性学习的,因而仍需要教师的大力指导,它的开展应该遵循由“扶”到“放”的过程。我们认为走出当前探究性教学的实践困境主要有以下三个渠道。

1.课内限定式探究性实验的挖掘

课内限定式是指探究的内容及方法主要围绕教材知识进行,旨在让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与课堂,即不浪费时间与精力去单独开展探究性课程,也能让探究性教学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1)在趣味教学的基础上,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当前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必修2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共有24个。这些实验内容大多数都将详尽的实验步骤给出,主要是验证教材中给予的陈述性知识,缺少问题意识、缺少发现、没有激情、没有思考,只剩繁杂知识点的记忆。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中,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并加入酚酞观察现象,这个实验可以充分验证出酸遇碱会发生中和反应,但是由于在反应之前就设定加入酚酞,导致所有的实验步骤都没有任何探究的意蕴,这样的实验教学如果可以加以改进,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案例:H教师设计了一个“秘密情报”的故事情景。

二战期间,为了传递秘密信息,德国士兵在一张白纸上,用某种无色溶液写上所要传递的机密内容,然后将其送至目的地。接收密码的士兵在纸的表面喷上另一种无色溶液,纸上便会立刻出现红色字迹而显现出密码。(学生欢呼)当得到情报后,士兵需要毁掉字迹,便再喷上另一种无色溶液,红色字迹便即刻消失。(学生亢奋)

这样学生不仅主动获得了酸碱中和反应、指示剂变色等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化学神秘感的高度兴趣,从而水到渠成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深挖教材中不充分的内容,合理探究

教材中有很多知识蜻蜓点水,或者是解释较为模糊的情况,教师应该抓住这些模棱两可的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学习高中化学必修一“过氧化钠的性质”时,人教版教材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把水滴到过氧化钠试管中,立即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酚酞,酚酞变成红色,而红色会立刻消失。但原因少有讨论。教师就应该深挖教材中的不充分内容,引导学生及时探究。

案例: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为何变红的酚酞会褪色?

学生假设:假设1:生成浓度较高的氢氧化钠,且反应放热,从而使其褪色。假设2:反应物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假设3:生成了具有漂白性物质过氧化氢。

方案设计:

针对假设1的实验方案:配制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即浓度最高。滴加酚酞,并改变温度,实验结果为过程中一直没有红色出现。因为酚酞的变色域pH为8.2~10.0,当pH>10,即浓氢氧化钠时超过变色域,酚酞不会变红[5]。

针对假设2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即可发现过氧化钠已经反应完全。

针对假设3的实验方案:(1)先检验溶液中是否含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发现生成了氧气,表明含有。(2)检验过氧化氢是否具有漂白性。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酚酞后变红,再加入过氧化氢发现红色立即褪去。

实验结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遇酚酞变红;由于反应还生成了过氧化氢,溶解在溶液中漂白了变红的酚酞,从而褪色。

2.课内生成式探究性实验的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的异常事件,比如实际的实验现象与预设不相符。课内生成式就是以这些异常现象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切入口,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将突发的状况转化成探究的问题。这种课内生成式的问题往往直接来源于课内基本知识,但是它的解决需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运用多重思维、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得出结论等等,从而在这个复杂的系列探究中,形成综合的研究能力。

案例:为什么盐酸不能溶解氧化铝?

教学情境:讲解氧化铝的两性。演示实验:在装有氧化铝粉末的试管中,滴加盐酸,然而却观察不到氧化铝有明显的溶解现象。教师重复实验几次都未曾成功。

问题提出:为什么盐酸没有溶解氧化铝呢?

探究1:“可能是盐酸有问题吧?”教师引导学生检验,某学生拿起一瓶石蕊溶液,滴几滴于盐酸试管中,出现了红色现象,表明盐酸没有问题。探究2:“氧化铝是不是有问题?”教师思考片刻说:“氧化铝是我昨天在试剂店买来的,今天第一次用哦,应该不会过期的。”

课内生成式探究问题:“为什么盐酸不能溶解氧化铝,这就是今天的作业,请大家回去仔细查阅资料,分析原因。”最后发现,不能溶解的原因是氧化铝有多种变体,最常见的是α-Al2O3、γ-Al2O3。其中α-Al2O3的熔点高,它是通过高温烧制氢氧化铝得到的,一般不溶于酸或碱中;但γ-Al2O3可溶于酸或碱。而市售的氧化铝往往为α-Al2O3,因此出现了课内的“异常”现象。

突发性事件恰恰为精彩的教学生成提供了可能。该教师利用这一生成式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其感受到了化学的神奇魅力。教师通过意料之外的问题解决,不仅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满足以及和谐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自身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3.课外体验式探究性实验的开发

课外体验式基于前两种形式,在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探究能力时,超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生活中有趣的问题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话题等进行自主探究。从选题到探究过程都以开放的形式,由学生自行设计,教师主要起诊断、评价等作用。如学习酯类物质化学性质时,其中一个重要的反应就是皂化反应。“皂”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用品,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尝试性的皂类生产。

案例:我们居然可以自制香皂!

学生在学习完皂化反应后,非常惊讶地发现居然可以自制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到的香皂。根据自身的兴趣,以香皂的制作为探究课题,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过程,经教师修订,实验方案如下:(1)制皂基本原料:植物油、氢氧化钠、酒精、各种香料。(2)皂化反应:植物油溶解到酒精里,然后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加热。(3)检验皂化程度:取出几滴试样放入试管,加入蒸馏水,静置若有分层现象,则皂化不完全。(4)盐析:粘稠液倒入热的饱和食盐溶液中,搅拌,静置,肥皂便盐析上浮,用纱布过滤。(5)入模与成型:将液态肥皂倒入各种模具,加入不同的香料。通风,放置数周,然后脱模成型供自用。

在课外体验式的探究中,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既建构了相应的学科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探究习惯。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感知还是较为肤浅的,虽然他们认同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当举出具体的生活案例时,却仅局限于一两个众人皆知的生活常识,并且大多数学生并不能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6]。

一言以蔽之,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改善学生对于科学及学习的态度,相较于传统学习方式,学生更加容易对科学产生兴趣、乐于探究,对学习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7]。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止是知识、能力,更多的是态度、精神。因此,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应该融入到每堂课中,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形成扎实的综合性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志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 吴晗清,马薇.化学实验教学原则新探[J].教学与管理,2013(7).

[3] 陆绍闵.中外名人成功的启迪[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 吴晗清.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症结与对策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2).

[5]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无机化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吴晗清.肖美超.联系生活的化学教学研究[J].化学教学,2016(4).

[7] Gibson H L,Chase C.Longitudinal impact of an inquiry based science program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J].Science Education,2002,86(5).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开发探究性实验科学素养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立足乡土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利用多媒体促进物理教学的三点体现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研究
浅析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活动的功能及方法
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