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猫》中关键问题的教学思考

2022-05-16贾淼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关键问题

贾淼

【摘要】统编教材中,《猫》这篇经典课文通过结构调整强调猫的“古怪”,课后练习题中强调对“可爱”的理解。那么,教师在教学《猫》时,应重点教什么?梳理统编教材中对动物可爱之情表达的发展变化,再结合对文本的进一步研究与思考,在教学《猫》时,教师既要教“可爱”,更要教“古怪”。教“可爱”是为了更好地教“古怪”,且教“古怪”和“可爱”都是在把握动物特点中体会感情,指向的都是语文要素的落实。

【关键词】《猫》,关键问题,可爱,古怪

一、缘起:值得思考的关键问题

老舍先生的《猫》是一篇经典的课文。笔者在研读时发现,与人教版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在其文本结构上进行了调整:一是将原课文中的第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单独作为第一自然段,有总起的意味;二是在写老猫与小猫的内容之间新增加了一个自然段“这种古怪的小动物,真让人觉得可爱”,有过渡的意味。这两处调整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总起句突出的“古怪”是相对于整个文章而言的,过渡句中的“可爱”只是文章内部从一个层面到另一个层面的衔接。这样的调整似乎有强调“古怪”比“可爱”更重要的意味。

笔者在研读课文助学系统时发现,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在四道课后练习题中,有三道题分别出现了“可爱”“喜欢”“喜爱”等词。编者的意图似乎指向体会以“可爱”为中心的情感表达。

由此,笔者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教“古怪”是与文本对话的结果,教“可爱”看上去则体现了编者的意图,那么教学《猫》一课时,重点到底是应该放在“可爱”上还是放在“古怪”上呢?

二、探寻:作者写《猫》的立场

《猫》作为一篇经典课文,有其独特的价值,在解读文本时,要把握作者的立场。

从文章的创作背景看,《猫》是从老舍先生发表在《新观察》1959年第16期上的同名文章中节选而来的。在没有选入课文的内容中,老舍先生写有这些内容:“猫的地位的确降低了,而且发生了些小问题。可是,我并不为猫的命运多耽什么心思。想想看吧,要不是灭鼠运动得到了很大的成功,消除了巨害,猫的威风怎会减少了呢?两相比较,灭鼠比爱猫更重要得多,不是吗?”不难看出,这就是触发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灭鼠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对猫的多方面秉性娓娓道来,而节选的课文生动、形象、逼真,单独看上去还真以为是专门写猫的。老舍先生置身于时代的漩涡中,不知不觉地卷入了“为时代鼓与呼”的行列。或许他为此经历过痛苦与彷徨,这在行文上也留下了印迹。如对小猫可爱的描写中,小猫“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不肯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呀。可是,你也爱花,这个矛盾就不易处理”。这两个句子没有出现在课文中,矛盾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老舍先生的心中。再看《猫》原文的结尾,老舍先生赞赏其灭鼠取得的成绩,但他也心存疑惑,表现在行文中就是那不断出现的问号[1]。这种在原文思想表达上存在的隐忧与矛盾,到了节选的课文中并未完全消除,猫集“古怪”与“可爱”于一身就是例证。

从作者对猫的多种表达看,老舍的儿子舒乙在《我的父亲老舍》一书中多次表述了老舍谈猫以及对猫的态度:

○父亲喜欢带“小”字的。……父亲喜欢狗,也喜欢猫。不过凡是谈到狗时,都很尊重;而谈到猫则常常是批评的。

○父亲对猫的看法是比较复杂的,反正,绝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爱”字去概括。

○他很爱猫,但又深知猫的毛病,故而常常嘲笑它们。

○猫可爱而且可敬的时候,是它们蹲在老鼠洞旁屏息凝视的时候,还有母猫生了小猫之后。这些时候它们是很尽职的。糟糕的是,猫也有不怎么可人疼的天性。猫是反复无常的典型。

○这就是说,猫是有复杂性格的小动物。按照文学的惯例,性格复杂往往是文学描写的好对象。因为这个,父亲养猫,并把猫写进作品里,让它们变作花样地扮演角色,有时是温柔可爱的,有时是招鸡逗狗的,有时是好吃懒做的,有时是慈爱至上的,有时是好施小计而自讨苦吃的……总之,是些常常出错的淘气鬼。猫是父亲写幽默文字的好材料。[2]

以上摘录的老舍先生关于猫的这些表达,是舒乙先生以特殊的读者——儿子的身份和立场认真研读父亲作品中对猫的描写,并参照父亲日常生活而给出的一种真实、朴素、全面的评价,有助于我们客观、公正地理解老舍先生在作品中对猫所持的态度,尤其是对《猫》一文中“古怪”的全面、深度的理解。

我们可以看出,在课文中,“可爱”固然是猫的一个特点,但“古怪”也是老舍对猫性格特点的真实感受。

三、思考:教“古怪”与教“可爱”是否矛盾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明确,老舍对猫的情感,既需要从“可爱”的角度体会,又需要从“古怪”的角度体会。然而,定下这样的基调并没有解决全部问题,毕竟在具体内涵理解上,“古怪”和“可爱”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甚至矛盾。那么,在具体教学中,重点是放在“古怪”上还是“可爱”上呢?

“古怪”是什么意思呢?“反复无常”“难以理解”就是最好的注解。“可爱”就是让人喜爱、值得被喜欢。在儿童表达感情的习惯中,“可爱”是其最常用的词语之一。“可爱”的特点是大家都喜欢,“古怪”的特点是因为难以把握而让大家不容易接受。再看在具体语境中说明猫的“古怪”和“可爱”。课文中,在“古怪”前面还加上了“实在”一词,用以强调猫的“古怪”达到了一般人难以接受的地步,更不会将这样的“古怪”与“可爱”相提并论。老舍先生强调猫“实在古怪”的性格,是通过对举的方式来表现的:“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从养猫人的角度看,尽职是猫可爱的一面,贪玩是猫不可爱的一面,当二者集于一身时,“古怪”的性格就形成了。這样的表达在文中反复渲染。也就是说,在老舍先生笔下,猫的“可爱”是组成猫“古怪”性格的一个方面,与之匹配的一定有“不可爱”的一面,二者缺一不可。B6E3694E-19CB-4934-8E66-CA4E9B579F0E

上述思考,主要是从文章第一部分出现的对举情形来厘清“古怪”和“可爱”的关系。从多次对举中可以看出,猫身上的“可爱”与“不可爱”构成的“古怪”性格是十分鲜明的。实际上,文本中还有一种隐性关系也需要关注,即过渡段前后内容上存在的“古怪”与“可爱”之间的关系。读者很容易因为过渡段中有“真让人觉得可爱”的表述而认为后续写小猫的表现是集中展现其“可爱”的。实则不然,文章后面的部分在描写小猫时,虽然不再采用对举的方式,但字里行间却隐含着其日后发展成“古怪”性格的因素,如“学会淘气”“耍个没完没了”“胆子越来越大”“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等。这些对小猫来说固然算可爱的表现,但也成为其长大后“不可爱”的源头。老舍先生在文章后半部分转而写小猫的“可爱”中,暗含着揭示猫具有“古怪”性格的原因。换句话说,小猫长大后,其性格原本的“可爱”会有一部分朝着“不可爱”的一面发展,并与“可爱”的一面组成“古怪”的性格。

基于以上的深入思考,可以进一步明确,在课文语境中,“可爱”与“古怪”之间表面上的矛盾,因为猫有多种“不可爱”的表现而得以消融。换言之,与“可爱”相对立的不是“古怪”,而是“不可爱”,猫正因为既有许多“可爱”之处,又有不少“不可爱”的地方,才构成了其“古怪”的性格。因此,在教学时,猫的“可爱”需要教,猫的“古怪”更需要教,教“可爱”是为了更好地教“古怪”。

四、实践:在活动中落实语文要素

教学时仅有对“古怪”与“可爱”之间关系的把握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落实课文所承载的语文要素。笔者认为,既要考虑课后练习题所体现的编者意图,又要兼顾教师自主解读文本表达上的特点要求,设计有梯度的活动来开展教学。

活动一:读课文,注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讲了猫的“可爱”的。

在这项活动中,学生需要从文本中找出能够表现猫“可爱”的词句,按照老猫(很乖、尽职、温柔可亲、勇猛等)与小猫(淘气、不怕摔跟头、开辟游戏场所、生机勃勃等)分别呈现,读读议议这些词句,体会老舍先生寄寓其中的喜爱之情。

活动二:读课文,注意作者所写的“可爱”的对立面,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

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与“可爱”相对立的词句,如猫的“贪玩、不高兴、什么都怕”等。至于为什么要在可爱之外写出对立的一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个人,即使再优秀,也会有平常的地方或者缺点,这种平常或缺点的存在才能让这个人显得真实。对于猫来说,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不可爱”的一面,才能给人真实的感觉。这种真实的感觉在老舍先生看来,就是其“古怪”的性格。

活动三:读课文,体会与运用“古怪”的表达方法。

这种“古怪”,在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典型的表达。文中出现了猫“很乖”“贪玩”“尽职”三个方面的内容,“很乖”“尽职”属于一个方面,“贪玩”属于另一个方面。具体来说,表达“贪玩”的内容处在中间位置,可以看出从“很乖”到“贪玩”是一次转折,从“贪玩”到“尽职”是又一次转折。在这两次转折中作者强调的就是猫的“古怪”。在这里,老舍先生采用了拉家常的方式介绍猫的“古怪”:“说……吧……可是……;说……吧……可是……”。在这样的介绍中,将猫的优点和缺点都说得很明白,也不刻意突出哪一个方面,显得真实、自然。

这样的写法可以用来解决学生在描写小动物特点的习作中单向思维突出的问题,即学生在习作中总是一个劲儿地把小动物可爱的、好的方面塑造出来,好像小动物比“知心朋友”还神奇;至于不足的方面,什么都没有写,根本就不像是真实的小动物。在习作中鼓励学生写出小动物真实、自然的特点,是与课程标准要求在习作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说真话相匹配的,并不是要让小学生借此来处理复杂的思想感情。

弄明白了课文在描写小动物时的这种特点,学生可在其他文章中自主学习、巩固理解这一写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印象中有“古怪”性格的人,如同学、邻居、陌生人等,进而明白“古怪”常出现在我们身边。之后再进行迁移运用,学习老舍拉家常式的方法写一段话,这样写作对象就丰富、立体了。

学习老舍先生的《猫》,需要从单纯理解“可爱”的表达中走出来,在把握“古怪”与“可爱”关系的基础上,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特点,并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找准迁移运用的对接点,让学生切实提升阅读与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老舍.猫[J].新观察,1959(16).

[2]舒乙.我的父親老舍[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244~248.B6E3694E-19CB-4934-8E66-CA4E9B579F0E

猜你喜欢

关键问题
高考数学关键问题下微专题教学的思考
330kV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关键问题分析及建议
超临界直流锅炉给水加氧的关键问题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分析
搞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