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点阅读如何聚“焦”

2022-05-16李赠华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3期

李赠华

【摘要】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石。本文以《天窗》一课的教学为例,立足焦点阅读教学的三大关键点,读懂作者之作品和教材之课文;基于文本与学生认知“碰撞”,确定教学基本问题;基于课文层次特点,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厘清教学层次;基于问题的内在联系,构建教学问题链,引导学生聚焦思维,学会阅读,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焦点阅读,教学基本问题,教学过程层次,结构化问题链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可以称得上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石。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满堂问”“碎片化”等不利于落实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弊端,倪文锦教授倡导焦点阅读法,即聚焦思维,学会阅读。这是一种基于文本阅读理解的问题化学习模式。从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看,它要求紧紧抓住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一要聚焦课文教学的基本问题;二要厘清教学层次;三要在每一个层次内部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在近年来探索焦点阅读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它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本文以《天窗》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三个环节具体展示焦点阅读如何聚“焦”。

一、确定教学基本问题——明“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它不是师生之间简单的一问一答,也不是追求统一的標准答案。有效的教学对话,不只包含提问与回答,更应包括倾听、思考、交流、评价,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教材文本进行的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智慧生长和生命体验。因此,焦点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为达到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教学基本问题的确定、突破以至解决便是焦点阅读的主要目标,它是阅读教学对话实现的关键。

教学基本问题是“文本表达主要内容与学生认知主要障碍的‘交集”[2]“它来自文本、来自学生,来自这二者‘碰撞所产生的真问题”。[3]我们阅读的文本,首先是作者创作的作品,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是有主体性的。师生的教学对话,必须忠实于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创作意图、思维逻辑和思想情感。其次,它又是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从学科教学角度编排的教学载体,师生的教学对话必须充分地理解、明确并落实课文所承载的教学任务。同时,学生的阅读是建立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之上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要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课文之间的主要矛盾,不能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来自文本与来自学生这二者“碰撞”所产生的真问题才是确定教学基本问题的主要依据。关于《天窗》整体的阅读理解,综览教师的备课方案,一般有两个聚焦点:一是大人们为什么要发明天窗?二是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其实,弄明白这两点只是实现对课文整体理解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它们并不是教学的基本问题。

因此,焦点阅读教学要落实好第一任务——明“焦”,即准确地明确教学基本问题,聚焦“真问题”,必须扎实做好两个“读懂”。

第一,读懂作者的作品。《天窗》是茅盾先生回忆童年快乐的一篇散文,最早发表于1931年11月《太白》的第一卷第五期。作品先从平平实实的介绍开始,说到儿时对“天窗”的有趣感受,接着进入广阔丰富的联想,文笔恣肆汪洋,意象物象迭出,赞叹中激荡着热烈的感情,言论时开拓无穷的遐想。文章虽短小,但很好地展现了作者散文的特色和魅力:文字简练而丰美。每一句精微的文字,都是形象的深化,诗意的浓染,显示着语言的姿色韵味。意境优美而深刻,虽是一个平平常常的题目,但包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作为一篇散文,本文反映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线索是明确而清晰的:从没有天窗的屋子“黑得像地洞里似的”(暗示着在这样的屋子里孩子们的情绪是负面的)到“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发明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反复品读作者的行文思路及情感变化,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认为,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初心”是通过回忆童年生活与描写孩子们透过天窗的所见所想,赞美了天窗对开启、丰富和发展孩子想象力的作用,并由衷地表达了对发明天窗的大人们的感谢之情。

第二,读懂教材之课文。作为一篇课文,《天窗》被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这样写道:“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单元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包括《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和《三月桃花水》。比较这一组课文可以发现,这些诗与文都很好地突出了导语所说的“纯朴的乡村、独特的风景和和谐的画卷”。但是,从“和谐的画卷”这一角度来说,《天窗》一文与其他的诗与文不大一样,它的“和谐”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略为曲折,不那么直接。文中主角孩子们的情感并非直线式的,而是曲线式的。因此,要真正理解《天窗》是“一幅和谐的画卷”,就必须从理解孩子们的情感变化入手,即从“埋怨成人们管得严”(不够和谐)到“感谢他们发明天窗”(和谐)。

综合以上两个“读懂”,《天窗》一课教学基本问题应该确定为“为什么说发明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而不是“大人们为什么要发明天窗”或“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因为大人们发明天窗原本是为了采光,而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是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的理由,它并不是《天窗》阅读理解的终点。

二、厘清教学过程层次——解“焦”

教学基本问题决定了教学的基本方向,但作为阅读理解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展开应该是有层次的,逐步推进的,应该是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一次思维旅程。只有这样,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培育才能够落到实处。那么《天窗》的教学层次应该怎么切分呢?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380CB521-171C-49F1-96C4-DDFD06D54DE9

其一,要区分好教学层次与课文层次的关系。教学层次相当于教学的分段,可以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它与课文层次不是同一个概念。教学层次与课文层次有时可以相同,例如,《雷雨》教学层次的划分可以同课文一样,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进行教学。二者有时也可以不同,例如,课文《咕咚》的七个自然段,按照教参的意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但教学《咕咚》时,为了探究森林里动物大逃亡的原因,教师可抓住动物的“听”和“看”,分两个层次展开教学。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为了探寻小女孩之死的根本原因,可以按照小女孩生前和死后,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而《天窗》的教学层次,按照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交代天窗的由来,如果没有天窗,“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人的心情必定是负面的。这是第一层次,教学内容集中在第一至第三自然段。“乡下的房子”,点明“天窗”是乡下的一道独特风景。“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里似的”让读者明白发明天窗的必要。二是叙写“夏天阵雨时”和“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两个时间段,孩子们通过天窗获得心灵的慰藉。教学内容集中在第四至第七自然段。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作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刻画了孩子们透过天窗的所见、所想,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孩子们联想的丰富,想象的快乐,以及享受这种快乐后的情感表达:“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当然,这两次想象和慰藉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次,孩子们被关在地洞般的黑屋子里,内心紧张、害怕,甚至有点恐惧,是天窗开启了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让他们的想象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得到的“慰藉”更多的是一种“安抚”。第二次,孩子们晚上不想睡而被逼着上床休息,他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透过“天窗”使想象变得更加天马行空、恣意无边,这时的“慰藉”更多的是对想象“自由驰骋”的一种奖赏。正是这种想象带来的“慰藉”不断强化,才有了孩子们最后发自内心对大人们的“感谢”。三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即抒发了对发明天窗的大人们的感激之情,因为天窗丰富和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集中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由此可见,《天窗》的教学层次与课文的层次基本重合。

其二,要借助教学思维导图梳理教学层次。焦点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必须克服随性、琐碎的教学,而应“集中力量办大事”,紧扣教学基本问题,梳理有梯度、有逻辑的问题层次,并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条。这种精心设计的教学结构,倪文锦教授称之为“教学思维导图”。他还强调,梳理出高质量的教学思维导图,是语文教师高效备课的根本保证,也只有梳理出这样一张思维导图,才能扎实而稳步地达到教学目标。《天窗》这一课的教学思维导图设计如下:

三、构建结构化问题链——触“焦”

教学层次清楚了,每个层次的问题链如何构建?这是焦点阅读需要突破的第三个问题。根据以上对三个教学层次的梳理,问题鏈的设计可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构建,关键在于问题要结构化,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挥自己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扎实语言和思维训练,一步步化解他们与文本之间的“碰撞”,一步步触摸学习的“焦点”。

第一层次主要围绕“天窗”构建问题链。

1.以前乡下的房子有哪些窗?说说你所了解的情况。课文里写了几种窗?

2.什么是天窗?(现在的学生没有这种生活经验,需要结合课文描写,观察插图加以理解)

3.比较:天窗和木板窗有什么不同?(出示一组判断题,让学生比较、区别,了解天窗的位置、形状、材料和作用)

4.设想一下,假如你被关在“黑得像地洞似的”屋子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如烦躁、不安、害怕、恐惧等,孩子们的心情一定是负面的。关键一问,不可或缺)

5.大人们为什么要发明天窗呢?

第二层次主要围绕“慰藉”构建问题链。

1.天窗,对孩子们,尤其是对他们的心情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呢?请在课文中找出关键句子。

2.品读“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重点理解:慰藉、唯一;比较:藉与籍)

3.“这时候”,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处?具体指的是什么时候?(夏天阵雨时,晚上被逼着上床去“休息”时)

4.夏天阵雨时,孩子们从天窗上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感受到了怎样的“慰藉”呢?(抓关键词,品读第四、五自然段)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1)“锐利”,是什么意思?(文中指想象活跃起来,有力起来)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的想象“锐利”起来了呢?

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教师应相机引导他们作如下品味:

雨脚,为什么不说“雨点”?

这脚可能像谁的脚?(不同人物的,不同动物的)

这脚可能怎样卜落卜落地跳?(不同节奏,不同声响。如有时轻悄细声,有时乒乒乓乓,有时跳跳停停,有时马不停蹄)

“扫荡”,是怎样一种猛厉地“扫”呢?

扫的时间?扫的范围?扫的力度?扫的对象?扫的结果?(学习词语:一片狼藉、荡然无存)

5.“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孩子们得到的“慰藉”具体指的是什么呢?(这里写孩子们透过天窗的所见所想,开启想象,活跃想象,使心灵得到慰藉,心情愉悦)

6.晚上被逼着上床去“休息”时,孩子们从天窗上又看到了什么?又想象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慰藉”呢?(抓关键词,品读第六、七自然段)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总之,夜的美丽神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380CB521-171C-49F1-96C4-DDFD06D54DE9

(1)你从哪里看出了夜的美丽神奇呢?(自读,圈画关键词)

(2)一粒星,一朵云,一条黑影,你觉得还可能像什么?(品“掠过”)

(3)比较这两个句子:“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这一字之差,一个标点符号之差,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里进一步写孩子们透过天窗的所见所想,由前面的开启想象,活跃想象,深入到自由驰骋想象,丰富想象)

(4)如果你也处在课文中所描写的以前乡下的房子里,晚上躺在床上,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弯新月、一粒星星想象到什么呢?当你早晨醒来,还赖在床上时,这时候小小的天窗也是你唯一的慰藉,你可能从那小玻璃上面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教学时,此问题可安排学生当堂练习写话,分享想象的神奇和快乐。这便由此及彼,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第三层次主要围绕“感谢”构建问题链。

1.作者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2.天窗的玻璃是透明的,看上去是空的,所以“无”和“虚”指的就是那一方空白。但孩子们透过它却看到了“有”和“实”。回顾上文,说说并品味“有”和“实”的内容。

3.天窗是小小的,但作者为什么又说,它能够使孩子们看到“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天窗那一方空白虽然很小,但可以任由孩子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他们透过天窗所展示的是无限丰富的想象世界,比现实所见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4.原文中还有下面这段话,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是什么给了它神奇的力量?(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5.品读完全文,大家想一想: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不是应得感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收获了什么?(我们要感谢大人们的这个创造发明,要为他们的发明点赞。尽管这个发明是简单的,但它符合孩子们活泼会想的天性,丰富和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使其能够在寂寞中感受、体验和享受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

倪文錦教授倡导的焦点阅读法,目的就是消除当前阅读教学中“满堂问”“碎片化”等教学弊端,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型,最终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更高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2][3]倪文锦.“焦点阅读”初探[J].语文建设,2018(13).380CB521-171C-49F1-96C4-DDFD06D54D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