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证意识的缺失及其培育

2022-05-16石修银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缺失原因

石修银

【摘要】确证意识的培育关乎科学思维的构建,关乎诚信品质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培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培养学生的确证意识,就是让学生在未来具有基于确证的科学思维,远离材料虚假化、理据模糊化、佐证文艺化等思维与表达方式,彰显严谨的思维与言语品质。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确证意识的培育没有引起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足够的关注。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反思与矫正。

【关键词】确证意识,缺失原因,缺失表现,培育向度

一、背景

近来,国内科研论文中数据造假、用“photo- shop”代替做实验等问题不时曝出,网络上也频现未经验证的假消息、假材料,这体现了国人实证意识、确证意识的缺失。有学者指出,“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1]。可见,证据是说理的重要基石。确证,是确切地证实、确切证明。确证意识,就是凭借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以实际、确凿验证过的材料证明、验证观点的意识。学术造假、媒体假信息频频出现,与社会风气有关,也与教育者未在基础教育阶段培育学生的诚信意识、确证意识有关。美国的教育为我国中小学培养学生的确证意识提供了借鉴。美国学者傅丹灵认为:“美国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教育孩子要搞清楚材料是从哪里来的,怎么运用。凡引用必有出处,一是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二是说明材料的真实性。这样才有权威性,才有说服力。”[2]

确证意识,不仅是说理写作的需要,更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交流、科学探索的需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思维培养的最佳阶段。小学语文教师有培养学生确证意识的责任,以让学生在中学、大学还有未来的工作中,有严谨的论证思维和辨证意识。

二、确证意识缺失的原因

小学阶段的教育不重视确证意识的培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教师:确证意识的淡薄

首先,教师认为说理写作是高中生要学习的内容,小学生习作就是叙事写人,确证意识的培育更不在学习内容之列。其次,小学教师喜欢用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劝导或鼓励孩子。比如,用小马过河的寓言来劝导孩子勇于探索,不要被他人视角误导;用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鼓励孩子克服前行的困难。这样的教育形象生动,也符合孩子的认知心理,有一定的效果。但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毕竟不是生活的实证,是想象、虚拟的事件,只具有说明某些道理的功能。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不信服老师这样的劝说。

2.教材:确证意识的罔顾

首先,教材也鲜见说理性文章,即使是教材的注释,也未有意识地指出文章的出处、版本,一般标注为:本文作者,某某某,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其次,课文也没有体现材料的确证性。比如,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几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里的“有人说过”,这个人是谁呢?课文中并没有指出。这让人感觉观点可因文章的需要而假设,就连文中提到的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的事例都没有提供出处。最后,课文后“小练笔”也没有对材料出处等提出要求。再如,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演讲”要求:作好演讲,首先要写好演讲稿。什么样的演讲才有说服力呢?一是要观点鲜明;二是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等;三是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動的故事。叶黎明提出:“关于可靠论据的特征,除了一致性与真实性之外,需要补充的还有以下特征:不偏斜、新鲜(这一点对数据来说是很重要的)、完整(不断章取义)。此外,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不足为据同了解什么是可靠论据一样重要:道听途说的、个人观点、猜测与虚构的故事等在议论文中是不足为据的。”[3]教材编者如果在“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后指出事例的来源,要求不能用道听途说、个人猜测或虚构的故事,学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使用没有确证的材料。

3.文化:确证意识的缺失

中国古代文人鲜有确证意识。首先,从古籍中难以看到引用资料的具体出处。如《劝学》中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是谁?是在哪里讲的?文章中都未作说明。其次,中国文人演绎学说,往往是用文学思维,如类比、隐喻、象征、暗示等,尤其推崇类比、比喻说理,称其能“点石成金”,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这与传统文化重形象轻逻辑的审美取向有关。比如,劝告人们不断学习,就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往往不是用生活道理、事例来阐释或佐证,虽生动形象却不具备说理力度。徐贲也认为:“在说理中运用的类比并不是理由或证据,而只是说明与解释。”[4]三、确证意识缺失的表现

“单就作为修辞术说理本身来看看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logos)、‘信誉(ethos)和‘情绪(pathos)。”[5]信誉指的是作者演绎的真诚可信,而确证意识缺失大多是由于虚伪、敷衍,其表现有下面四种。

第一,理据模糊。学生没有掌握具体的事实,以模糊或高度概括的话语来诠释材料,空洞苍白。仅仅说要做,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是远远不够的。鲁迅先生有言,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比如,“24岁的宋玺携笔从戎,将青春献给部队;朱珑、林晨曦深度学习,探索科技奥秘……”文中没有具体诠释如何“将青春献给部队”、如何“深度学习,探索科技奥秘”,语言模糊,没有具体确证,材料便无法打动读者,也无法有力佐证观点。

第二,理据臆造。一是学生没有对生活与社会进行具体观察,没有从报纸、杂志或其他媒体获得具体材料,于是就“估计”“猜想”。比如,有学生写,“现在学生渐渐有认真学习的意识,他们有的在认真寻找资料,有的虚心请教长辈或老师,有的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学生列举的现象没有具体所指,只是猜想,让人感觉有编造、敷衍的嫌疑。二是学生编造名言或事件,试图展示自己丰富的“积淀”,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佐证。三是理据文艺化。表现在没有现实的事例,学生就用比喻或类比的艺术描述来佐证,如“小小一叶扁舟之所以可以渡过大江,是因为它知道有载客渡江的责任;蒲公英之所以可以乘风飞翔,是因为它知道有传播未来的责任。人要有责任意识”。扁舟、蒲公英“知道”责任,是想象臆造、拟人化的表达,是散文诗的语言。作为写实说理的议论文,用诗化的语言会显得文体不清、不伦不类,也不具备说服力。62896033-FF82-409B-AF04-75E9415F8DF6

第三,理据截取。表现为不是整体理解全文,或无视作者真实的表达意图,而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截取文中语句来“佐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明截取,不整体理解,如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有学生就写道:“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我们不断总结纠错,就可以获得学问的提升。”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只截取前面一句来佐证,无视后面的“求其放心而已矣”。二是暗截取,截取他人话语中可以证明自己观点的部分句子,虽引用原文,但悄悄有意曲解作者的原意。比如,“我们要呵护环境,古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们只有和动物和谐相处,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的世界才有生机活力”。这首诗只是在展示幽静、寒冷的境地,而学生为了自己表达的需要,不顾诗句的整体意境与情感,截取、曲解了诗句,为己所用。

第四,以想法替代事实。“‘事实是公认的知识,而‘想法只是个人的看法。任何‘想法都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必须经过证明。”[6]比如,“我们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莫让传统文化遗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继承。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在当今时代,应让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力量”。第一句是观点,第二句是佐证句,但还是“个人看法”。

四、确证意识培育的向度

影响西方说理的美国图尔敏论证,由一个主张(claim)、资料(data)、正当理由(warrants)、支援(back- ing)、限定词(qualifier)和反驳(rebuttal)[7]六大部分组成。此中关注了证据(资料)、推理的依据(正当理由),而确证也就提供了彰显力度的证据理由,也就为推理提供了有力依据。我们要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对话,首先要有确证意识。小学阶段学生确证意识的培育,可从文化与教学两个向度来探索。

1.文化向度:营造崇尚诚信、确证的文化氛围

经亨颐道:“教育为纯正之事,教育者为纯正之人。”[8]2014年5月4日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像这样的思想与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都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人类生活与交往的重要规则。构建诚信文化,首先,要断然拒绝媒体、社会中的造假或复制之风,并建立有力的惩戒制度,让学生知道诚信的价值与不诚信的代价。其次,教师、学校、社会要改变对文章的审美标准。傅丹灵指出:“我教过许多从大陆来的学生,他们写文章、说话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单刀直入,喜欢绕弯子,喜欢随意拔高附会,缺少具体的例子与实证。凭自己的感觉,一开口口气好大。”[9]这种文风与教师、学校、社会的评价有直接关系,使学生认为美文就是华丽优美之文,而这种审美取向须要改变。叶圣陶认为,“真诚的作者写一篇文章,绝不是使花巧,玩公式,他的功力全在使情意与文字达到完美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使情意圆融周至,毫无遗憾,而所用文字又恰正传达出那个情意”。[10]倡导回归真诚写作,彰显確证意识,为培育严谨与真诚的言语生命创造了条件,也就为培育诚实的人格构建了文化氛围。

2.教学向度:培育基于确证的科学思维

写作教学维度。在写作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确证意识。比如,学写“节约用水”的倡议书时,可引导学生到基层实地了解用水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用水问题的倡议,而不是坐在教室里凭空想象,提出无关现实的建议,如“及时关掉水龙头”“一水多用”等。再如写“家乡变了”,教师也应引导学生从家乡的道路、饮食、择业等中选取一个对象,具体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变化,而不是写成空洞苍白的抒情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表达时,言必有实据。教师可利用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园地的两个案例引导学生。“书写提示”中指出,赵孟的书法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编者以其代表作《三门记》作为佐证。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编者的用心,分析确证的力量。“日积月累”中,指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出处。教师也可借机引导学生,以后在记录名言或他人话语时,不光要记住内容,还要记住出处,甚至记录版本与出版的年月,以便将来使用时找到准确的出处,彰显表达的严谨。

须要注意的是,要培育科学思维,培育确证意识,不能忽视学习共同体的价值。变封闭写作为学习共同体研究写作,学生在相互审视的氛围中,会自觉思考论据支撑的力度。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_____让生活更美好》,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完成。可以从“微笑、诚信、梦想……”中选一个话题写,也可以写其他话题。写之前想一想它是怎么影响“我”的生活的,为什么让“我”觉得生活更美好;写的时候注意把原因写具体;写完后,开展一次“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由学生分享各自的心得。这是一个好的设计,但实际上,学生写作常出现问题。一是案例大多为臆想编造,不是源于自己的观察、体验;即使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空洞模糊,没有具体、真实的细节。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与写作时,就应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在分享会上设计“最佳分享”的评选活动,并为之提供评选支架:哪个同学的观点最真实,且能感动“我”?文中的例子是否源于自己的生活,是否可信?这样,学生就不会刻意编造或敷衍成文,也会在互动的氛围中感受真实材料的价值,从而逐步形成确证意识。

阅读教学维度。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语篇语境、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中,寻找思想观点的依据,培养学生形成忠实于文本、尊重作者意图、以文解文的阅读习惯,远离过度阐释、强制阐释、泛化阐释,拒绝脱离整体、背景、文化等语境的“抽出而讲之”式的碎片化阅读。这不仅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实现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能使其在写作表达中有逻辑自洽与确证意识的自觉。如《灰雀》一文课后有一道思考题:“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福建师大附小的李丹老师说:“我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就抓一个省略号‘男孩说:没……没看见,问学生:‘小男孩这句话是在回答什么问题?这个问题难吗?不难为什么用省略号?省略号说明他的内心是?联系上下文,从哪里看出来?”这就是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证据。同时,教师要指出学生确证意识缺失的问题。比如,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的课后练习题:“《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学生回答:“一个认为太阳早上离自己远,中午离自己近;另一个则反之。”说话要有理有据,这个学生的回答显然不清晰或不准确。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的理由不是源自对文章的确证,因为这两个小孩的“道理”都有缺陷,不符合科学的“有理有据”。若有确证意识,学生就应当回归原文分析,指出“他们分别从自己感知的温度、视觉来找到自己认为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

写作关乎思维,更关乎品质。王爱娣老师指出:“写作课程的设置不是个别人、少数人或者一群人的事情,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是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设置适切的目标。”[11]国内学者似乎尚未深切意识到写作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当下的小学阶段,不能只是关注状物抒情、驰骋想象、写人叙事等言语与表达训练,更要关注培育确证意识的说理思维,这不仅是培育写作的严谨思维与科学品质,更是在培育诚信人格和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3]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18,297.

[2][9]曹勇军,傅丹灵.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58,91.

[4][5]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46,39.

[6]徐贲.说理教育从小学开始[N].南方周末, 2009-4-30.

[7]杨宁芳.图尔敏论证逻辑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

[8]李杏保,方有林,徐林祥.国文国语教育论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37.

[1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1~72.

[11]裴海安,王爱娣.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对我国的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2018(34).62896033-FF82-409B-AF04-75E9415F8DF6

猜你喜欢

缺失原因
篮球赛场的体育礼仪缺失原因与对策
我国刑法强奸罪主体资格之立法完善
我国刑法强奸罪主体资格之立法完善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策略
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网络广告信任度低下的原因以及重建机制
呼唤感恩教育的回归
浅析历史课堂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兴趣缺失原因及对策的探讨
浅析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