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5-12-14侯秋丽
侯秋丽
摘 要: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有效手段。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课程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育出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在当前涉及到形势与政策的教材、教师与教法方面均需要不断提升,抓住关键问题,才能实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关键问题
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瞄准我国大学生群体,不断进行西化和分化,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等因素的影响,要靠大学生自己正确认识形势政策绝非易事。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从1987年起,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以开设常规性课程或者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因为其涉及的都是重大现实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疑点,担负的教育责任重大,因此每个高校都应把形势与政策课当作重点课程加以建设,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
一、教学内容设计要注重特色化
目前高校形势政策课程内容主要根据教育部每半年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来确定。其教育教学目的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一致的,即着眼于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而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随机性”和“多变性”上,如果不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系统的规划设计,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同时也很难在实际教学中把握重点,形成体系,取得实效,办出特色。教学内容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学生成长需求设计教学内容,确定不同年级的教学重点。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18~23 岁的年龄阶段,其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心理发育处在成熟而又未能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同年级学生成长需求的关注重点是有差别的,比如刚入学的新生,对了解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着迫切的愿望;高年级的学生对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有着迫切的需求。形势政策课可以针对学生最希望了解的形势政策入手,确定不同年级的教学重点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
(二)从学校办学特色设计教学内容,突出不同学校的特色优势。任何一门课程要办出特色,都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为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作用。形势政策课可以充分发挥课程内容广泛的特点,着力把与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色相关的问题讲好。比如,师范类院校可以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类形势与政策内容作为重点,农业类院校可以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类形势政策内容作为重点,理工类院校可以国内外最新的科技类形势政策作为重点等,这应该是不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精品化建设的有效着力点。
(三)从课程开设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书育人功能。大学生的需要与自身的人生追求息息相关,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能够激发大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能够帮助他们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最终实现自身需求,完成自我实现。在结合学生、学校实际确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根据教育部每半年下发的教学要点,确定每学期形势政策课程的其他重点内容。如社会、政治、经济、国际形势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等。要充分发挥形势政策课程第一时间传递形势政策信息的动态性特点,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使这门课程成为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关注时事主动性的有效载体,成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热点焦点问题的主渠道、主阵地。
二、教师队伍建设要突出专业化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针对性、时效性和变动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的内容体系可分为基本稳定部分和与时俱进部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课程建设的主体是人,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成功的关键。“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再加上内容的综合性也非常强,同时课堂组织教学的难度也很大,这就需要担任这门课的教师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如果不能够对师资队伍进行有效的规划整合,容易导致教育教学出现不系统、不深入、没特色的结果。如果不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化的整合构建,就会出现教师备课压力大,对讲授内容缺乏信心,传授知识信息不深入的结果,进而影响教育效果,教师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应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精品化建设的一个努力方向,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提高准入门槛,优化师资结构。人事部门引进人才时,首先,应提高本课程教师的准入门槛,选拔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知识广博的人才。其次,应该综合考虑专业配置,引进经济学、法律、外交等各专业人才,使本课程的教师队伍素质更高、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二)完善培训机制。学校要不断完善本课程教师的培训机制,制定一套成体系的岗前和岗中培训系统。新进教师上课之前,要接受必要的岗前培训。学校每年要定期派教师到定点院校和有先进经验的院校进行培训和进修,特别是要坚持在每年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派教师参加省里组织的培训,使整个培训流程系统化、规范化,使教师能够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教学信息。首先,有计划地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和辅导,为教师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创造条件。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走出去进修学习、参观考察,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增长见识。
(三)加大投入力度。科研部门要加大对本课程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和重点扶持和形势与政策有关的项目和课题。管理部门要针对本课程教师备课量大、负担重的情况,加大对本课程的经费投入,合理提高教师的报酬,从而调动其积极性。
(四)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形势与政策教师的专业化团队打造,应该是这门课程精品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首先,通过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授课教师之间定期交流教学体会与经验,统一落实教学计划,布置教学任务,这既可以弥补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对有限的不足,也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整体效果。其次,还在教育研究的深入上下功夫,应让每名教师只承担一两个专题,使教师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时期,将负责的专题研究得精、深、透,使之成为这些问题的专家。最后,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评估检查机制,通过定期的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的评估检查,全面客观地掌握和评价“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教学效果,并定期反馈交流总结,从而促进“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法途径,推动课程建设和改革不断发展
学校应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落脚点,放在激发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科学认识发展趋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最新方针政策上,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一)实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化、课程化、教学规范化。学校应实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化、课程化和教学小班化。学校所有班级的形势与政策课统一由教务处排入教学课表,由专兼职教师进行“专题轮讲”,与专业课同等管理。根据重点课程建设的要求和“形势与政策”课的自身特点,以课程化、规范化、选课制推动课程建设和发展。
(二)实现由“专题轮讲”转变为“责任主讲”。适应学分制改革和选课制要求,实行“专题轮讲”转变为“责任主讲”,即从每个教师只讲个别专题转变到承担学期全部课程的讲授、按行政班教学向选课制教学的转变,既巩固专题化、课程化和小班化教学的成果,又有效地提高了任课教师的责任感,强化了教师紧跟形势发展、深入钻研教学的紧迫感,为全面加强本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和运行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教师队伍建设构筑了宽阔的平台。
(三)把系统讲授、专题讲座与形势报告会相结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学习中央领导或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高校学生作报告的文字稿、或播放其音像制品,邀请了包括全国知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教授作国际国内时政报告,使学生能更直接地了解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更全面地把握国情、市情、校情,更深刻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讲课艺术。许多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除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法为主外,还可以将情景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其他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只有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实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经常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靠各方面的齐心协力才能把这项工程建设好,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科学管理水平,针对一些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有效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把握形势与政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姜相志,王国学.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2-74.
[2] 彭月英,钟佩君.“三经四纬”解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78-80.
[3] 高忠.构建四位一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体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