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地区春节习俗的心理功能及其文化内涵

2022-05-16王召娟

锦绣·上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摘要:春节作为中国的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节日,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祭祖敬神、家人团聚、增进感情的重要时刻,同时也兼具很强的生活意义和心理功能,以及很深的民族认同和文化内涵。因此,春节民俗活动经时代发展长河的洗礼,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作为一个承载着文化传递功能和突出心理功能的特殊节日,它在中国人心目中依然具有特殊的地位,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传承意义。

关键词:春节习俗;心理功能;文化内涵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辛苦劳作一年后国人充分休养、祈愿和娱乐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最具特定生活仪式的喜庆日子。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演化发展,春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蕴含着各地民众辞旧迎新、祭祖敬神、合家团圆、人情往来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凝结着华夏子孙千百年来最美好的祈愿,更承载着年节习俗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春节习俗概况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民族节日,据传源于远古时期“年”的传说。经时代变迁,当代意义上的春节,已经成为以家庭团聚为中心、紧密围绕“辞旧迎新,祈望美好未来”而展开的名目繁多、内容丰富的多种习俗活动。由于其地域性较强的特点,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山东地区的春节习俗来阐释其心理功能以及文化价值。

(一)除旧布新

在山东,春节的除旧即“扫尘”,是一种从驱除病疫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相沿已久的传统习惯。由于“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在民间就有了除陈布新的寓意。因此,每逢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选择在一个晴天打扫卫生,将屋内上下、里里外外、四壁角落、柜顶柜底全都清理一遍。沿袭至今的扫尘习俗既烘托出百姓除尘布新迎新年的气氛,也反映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爱好清洁、追求健康的可贵品质,更寄托着破旧立新的愿望和祈求。布新则主要指张贴新一年的年画、春联以及换旧桃符。这些活动都起源于古代驱鬼辟邪的习俗。起初古人认为“鬼畏桃枝”,桃木有避凶趋吉、驱鬼逐邪、安家宁宅之效。后来,人们将门神画像、门神名字、祥瑞吉语等附于桃符,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除夕前山东地区各家各户都会张贴年画、春联甚至有的家庭仍然保留着挂桃符的习俗。这些习俗活动不仅反映了民间风俗和信仰的功能之外,也起到了装饰门户、增添节日欢乐气氛的作用,更寄托了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祭祀祈年

受中国社会强大的宗族思想影响,祭祖是中国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山东地区的百姓通常是在年夜饭前摆好香案、供品进行迎神祭祖。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宗族祭拜曾经历了短暂的消亡,但家庭祭拜的核心仪式一直在民间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去除迷信的成分,通过祭祖,中国人既可以达到追根寻源、敬重祖先、缅怀先人的目的,也可以借此使后辈不忘祖先的恩德并感谢祖先积攒的功德,关键是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团结家族力量、加强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的作用。

(三)阖家团圆的祈愿

年夜饭和拜年作为亲朋好友欢聚的形式,不仅增进了家人朋友之间的感情也体现着中华儿女对阖家团圆的殷切期盼。旧时民间拜年有固定的次序,先拜神灵,次拜祖先,再拜长辈、尊辈,然后是家庭内成员互拜,再接着是拜宗族兄弟、乡党耆老等。至今,全国各地仍然保留拜年庆贺的习俗,甚至山东、河北的部分地方还保留着“跪拜礼”。 随时代发展,拜年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从原始的压岁钱、跪拜礼到线上红包、云视频拜年等。多种形式各有时代特色,一方面沟通并增进了亲友感情,另一方面体现着中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春节习俗的心理功能

在历史长河和现实传承过程中,春节逐渐演变成一种习俗众多、仪式繁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或活动。有学者认为,仪式活动承载了民众几千年来的族群文化心理和认同感;民俗心理就是在民俗形式中蕴含的较具体的民俗稳定的意识定式。 当今的春节习俗在某种意义上承载了浓郁的民族心理特征,体现了我国民众内隐的意识定式、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心理模式。具体心理功能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暗示功能

心理学认为,心理暗示作为一种社会影响的形式,主要是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文字或自然景观等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使受暗示人在心理或行为上发生相应的变化。综观春节的传说和习俗活动,都充满了心理暗示:如民众通过除尘布新等仪式活动期待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通过贴春联、放鞭炮等期待新的一年红红火火、顺顺利利;通过祭祖和相互拜年等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由此可见,春节习俗活动无一例外地充满了喜庆色彩,特别是通过调动起全国人民的热情时,它的暗示效应也就被无限放大了,从而使它变成了一种群体期待或积极暗示。

(二)崇拜心理

中国人崇拜鬼神,认为世间存在神仙和妖魔鬼怪,或相信某种生物具有超乎自然的“灵魂”或精灵,它们对自然现象(风雨雷电旱涝)和人类的生老病死都有外在的控制力量。在春节期间人们祭祖祀神的活动就体现了这一点,同时对于鬼神等的崇拜也源于对美好生活的求吉祈愿。这实际上是一种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趋利避害心理”——人们在说话、做事时趋向于说对自己有利的话语、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动。 除夕夜被古人看作一年中阴气最重、阳气最衰的时候,所以,这一天尤其需要“辟阴”;而所采取的贴春联、年画、放鞭炮、给压岁钱等习俗活动,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人们对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欢乐吉庆、平安和顺的追求和趋利避害的心理。人们一方面通过主动举行各种仪式性的祈求行为和祝福活动,希望新的一年有个好的开端、好的结果,并积极去做有好预兆的事;另一方面,积极避凶,既规避不好的事物,也约束自身言行,从而满足并实现崇拜和求吉祈愿的心理需求。

(三)孝道心理与文化认同

“孝”从心理学角度看,指为人子女者善待其父母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兑现搞得良好的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组合。 在当今社会,春节期间许多离家在外的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要不远万里赶回家中与全家人一起过年,这无疑体现了民众的孝道。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春节回家团圆满足了中国人的情感需要,尤其是彼此之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以及相互鼓励的温暖氛围,能满足人们内心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春节既蕴含了太多浓烈淳厚的亲情,也充分满足了中国人内在的传统亲情需求和心理定式。

三、春节习俗的心理定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尽管春节习俗对社会生活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崇拜心理中的迷信鬼神论、盲目崇拜,过度依恋等现象;孝道中的逐渐演变而来的异化现象以及存在烦琐、虚伪的孝仪等。 因此,在传承和发展中也要辩证地看待。

首先,针对迷信与盲目崇拜问题要加强科技教育。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知的需要是人的重要需要之,每个人都有一种想了解事物、认识事物的需要。一些迷信心理的产生,正是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需要,即由于科技发展水平有限等原因,生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或多或少地都会面临一些一时无法解释的情境或事物,为了力求对这些一时无法解释的情境或事物有一种“说法”,于是牵强附会的解释甚至迷信的解释就产生了。因此,要破解人们的迷信心理,主要路径之一就是要加强科技教育,让人们正确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需要加强信仰教育和心理教育,消除基于无知和错误的思维方式而产生的诸多迷信心理。

其次,对于孝道要从根本上舍弃他律孝道,倡导自律孝道。孝道的真谛在于子女真心诚意地关心父母,而不是简单地展现外在的孝行,因此,一个人只有真心实意地去行孝道,才会给父母带来心灵上的真正的温暖,若只是虚情假意地行孝道,不但行孝道的人自己感到不开心甚至无比的痛苦,而且丝毫不能为父母带来任何心灵上的真正快乐。因此,当代中国人若要行孝道,应是自律孝道,而不是他律孝道。

最后倡导平等、双向的孝慈式亲子关系。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孝道要想在当代中国成为一种合理合宜的调节父代与子代关系的行为规则,就必须重新回归到先泰學者和颜之推等人所倡导的平等、双向的孝慈式亲子关系上。

四、结语

春节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突出心理功能的特殊节日。虽然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春节习俗也在发生变化。其中蕴含的心理功能虽然在一些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春节习俗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与传承作用,有学者指出,春节习俗随科技与教育发展进步,以神为中心的部分逐渐发生着变化,而充满温馨情义的以人为中心的部分,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当下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传承意义。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2]罗菲.《战国策》策士心理论辩术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2(10).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刘玉梅.论海南民俗文化心理[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5]罗菲.《战国策》〉策士的心理论辩术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2(10).

[6]李国江.传统社会春节禁忌的利益取向及功能[J].温州大学学报,2015(1).

作者简介:王召娟(1996.11-),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山东艺术学院2019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