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2016-11-11费发洲
费发洲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调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结合教学经验,分析太极拳双语教学中的教学技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力求在双语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太极拳技术,了解太极拳文化内涵和修身养性价值,促进太极拳文化国际传播,对提高太极拳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太极拳 双语教学 教学技巧 文化内涵 修身养性
许多外教、留学生、外国武术爱好者对于太极非常感兴趣,所以采用双语教学会事半功倍。如何跨越语言障碍进行专业术语的外语讲解,采用何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动作技术的教学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将中国这一瑰宝展现给学生,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太极拳技术,促进太极拳文化国际传播,提高太极拳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太极拳的广泛普及和双语教学的基础
1.1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太极拳的普及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连绵不断等,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体会到“天人合一”——融入自然的境界,还有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太极拳同时含有丰富的技击涵义,其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舍己从人等,显著的技击功能让众多的青壮年喜欢太极拳。
目前,很多科研部门对太极拳进行研究。通过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老年摔跤、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另外,对力学等学科的研究证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发放能产生非常大的威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并风靡世界。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和影像资料等。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并参与其中。
1.2双语教学的基础
很多院校都与国外有着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或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这为教师带来了进修或考察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外语和专业水平,学术交流为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很多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了自身外语水平。因此,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师资基础。参加太极拳双语课程学习的学生大多来自欧美国家,母语为英语或者能用英语正常交流,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汉语基础。因此对任课教师来讲,具有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是上好这门课的关键。通过英语教学,能够加快国外学生对太极拳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把每一个动作的名称、规格要求、运动方法,以及手、眼、身、步的配合,特别是动作的技术原理、攻防含义和文化内涵表述清楚,而不是让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动作模仿上。此外,由于没有语言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和教师随时进行交流,随时进行提问和解答。
2.太极拳双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技巧(以简化太极拳为例)
2.1动作名称及专业术语的教与学
太极拳术语具有特定含义,是解释太极拳的专门用语,一般用词简洁、精炼,多由三四个字组成。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揽雀尾等,非常形象、生动。太极拳的动作术语还注重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等修辞语传达气势和神韵,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价值。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等。很多术语名称借用了传统文化的哲理概念,如运动中体现出的虚实、开合、进退等。由于太极拳术语的这些特点,教学中就要把握既要传神、达意,又要浅显、易懂,便于掌握的原则,主要采取的方法是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和解释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动作名称术语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2.1.1一些项目名称属于概念化的专有名词,在英语中不存在类似的表达,对这类术语就直接采取音译的方法。如“太极拳”译为Taijiquan,“长拳”译为Changquan。
2.1.2有的动作名称生动形象、突出意境,这类名称可以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如“野马分鬃”译为part wild horsesmain,“白鹤亮翅”译为white crane flash its swing。
2.1.3一些动作名称在英文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应采用意译法予以解释,根据原词的真正意义进行翻译,如“搂膝拗步”译为brush knee and twist step,“左右倒卷肱”译为step back and whirl arms on both sides。
2.2太极拳双语教学中的技巧
太极拳套路动作由许多动作组成,每个动作基本手型和步型构成,动作之间的连接需要手法步法身法等。如24式太极拳动作中步型步法、手型手法复杂,路线多变。如手型中的拳、掌、勾,手法中掌法的推、搂、捋、挤、按、云等,对于这些动作,初学者易出现上下肢不协调、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完整—分解—再完整”教学法,即先进行完整的动作示范和讲解,使学生建立整体动作概念,然后进行分解教学,分解教学可采用“上下肢分解法”,即先步型、步法,再手型、手法,最后完整组合连接的方法。也可运用“动作先后分解法”,即把一个动作前后分成若干小节,待学生把每个小节动作掌握好,最后以圆滑的曲线把各个小节连贯起来,做到缓慢轻柔,连绵不断,重心不起伏,手、眼、身、步协调一致。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分解动作时应注重动作的变化并把每一个分解动作的步型、手型翻译简练、准确,以便学生记忆和掌握,同时有助于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口令提示。
2.3教学中注重太极拳文化内涵和修身养性价值的讲授
2.3.1注重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史、哲、理、医诸学科有着相互渗透的关系,并蕴含着人生哲理和辩证法,其形成与发展得益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博大精深。太极拳运动强调“天人合一”“、内外合一”,认为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应“顺其自然”,人的个体应达到局部和整体的相互协调。同时要求“形神兼备”,这与西方体育的“重形”不同。西方体育重形,主要是通过肌肉活动,使肌肉发达,骨骼健壮,从而促进内脏器官的健康。而太极拳则强调“调心练意”,一切肢体运动要与“心”、“意”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意识的作用,通过锻炼达到身心俱健的目的。此外,太极拳主张“心静体松”、“松静自然”、“动静结合”,这与西方体育主动原则不同。松,指精神与形体的放松;静,指思想和情绪的安静。练习过程中强调动静结合,以动为用,以静为养,动静适宜方能健康。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太极文化的讲授,避免由于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而造成外国学生对太极拳认识和理解上的失准,让学生对太极拳从动作形式、技术要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的认识。
2.3.2注重太极拳的修身养性价值。在太极拳教学中,除了讲太极拳动作技术、文化内涵之外,还要注重讲授太极拳的修身养性价值,让学生了解太极拳修身养性机制和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与方法。一方面可从中医养生角度谈太极拳的修身养性功能。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要求立身中正、姿势自然、动作顺遂,可使练习者身体各部位合理发展。练习太极拳时要求符合太极拳技法的要求,促进人体气血运行,以疏通经络,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脏腑、祛除疾病的作用。此外,太极拳还注重精气神的培养,即所谓的“身心兼修”,达到陶冶情操、身心健康等功效。
另一方面可以从西医角度将近些年有关练习太极拳对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人体免疫功能、老年人血液流变等方面的治疗效果、实验数据等介绍给学生。
3.结论与建议
3.1针对太极拳双语教学的特点,搞好太极拳双语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具备熟练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较高的太极拳演练技术水平,并正确运用太极拳教法。
3.2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教学中应注重太极文化和太极拳修身养性价值的讲授。
3.3由于本校国际交流日益扩大,建议学校加强太极拳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
3.4针对学生教学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教材,如太极拳双语教程等,为今后本校国际交流和学生教育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2.
[2]康戈武.全面梳理太极拳发展脉络[J].中华武术,2001,(03):5-9.
[3]申国卿.太极拳发展特点的当代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02):46-50.
[4]郎朗.武术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01):31-34.
[5]张尚莲,岑秀文.应用翻译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从政府网站英文版翻译问题说起[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85-88.
[6]单静怡.留学生太极拳双语教学教法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4):45-46.
[7]张振华,田兰波.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武术英译的重要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2007,42(5):41-43.
[8]刘靖,张世林,于翠兰,等.武术双语教学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68-70.
[9]李特夫.武术术语英译论析[J].体育学刊,2006,(06):68-71.
[10]安鲜红.太极拳的英译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7):62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