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电针穴位刺激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2-05-14苏志勇王志峰万文州
苏志勇,王志峰,万文州
(1.西平博雅医院内科,河南 西平 463900;2.驻马店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有显著升高趋势[1]。近年来,尽管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得到显著控制,但仍有部分患者预后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后遗症,其中偏瘫是此疾病常见后遗症之一。目前,西医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等层面治疗偏瘫,但整体效果仍不甚理想。中医对脑卒中偏瘫认知历史悠久,认为气虚血瘀属本病基本病机,治宜益气固表、活血补血、祛瘀通经。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温里剂,能温经益气、和血通痹[2]。此外,电针穴位刺激是基于中医经络理论及现代医疗技术而提出的一种特色针灸疗法,且临床已证实,电针穴位刺激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电针穴位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西平博雅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1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男34例,女25例;年龄46~68岁,平均(56.38±4.31)岁;体质量指数18~26 kg/m2,平均(22.06±1.31)kg/m2;病程29~83 d,平均(56.13±9.38)d。对照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48~69岁,平均(57.19±4.15)岁;体质量指数18~26 kg/m2,平均(21.86±1.25)kg/m2;病程27~81 d,平均(57.41±8.65)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4];病情稳定;中医诊断气虚血瘀型,症见偏瘫、神智昏蒙、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感觉异常、头痛、眩晕、共济失调等;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其他病因所致偏瘫者;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者;伴有肝肾心功能缺陷者;有精神及认知障碍者;过敏体质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脑氧代谢改善采用艾地苯醌片(金博瑞)(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137)30 mg/次,3次/d;抗血小板聚集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51)100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Pfizer Inc,国药准字:H20170216)20 mg/次,1次/d。持续治疗1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电针穴位刺激。药方:黄芪30 g、生姜15 g、大枣2 g、芍药15 g、桂枝10 g。随症加减:胸闷纳呆者(白术10 g);便秘、口臭者(大黄12 g、茯苓10 g)。水煎,1剂/d,早晚服。电针穴位刺激:取穴百会、气海、双侧风池、患侧三阴交、合谷、足三里、臂臑、肩井、血海、丰隆。配穴:上肢活动障碍(肩三针、外关);言语障碍(金津、玉液、头皮语言区);口眼歪斜(颊车、地仓);下肢障碍(太冲、阳陵泉、悬钟)。患者取仰卧位,华佗牌1.5寸针灸针直刺,得气留针,电针仪(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型号:6805-AⅡ),合谷、三阴交与正极连接,肩井、血海与负极连接,疏密波,留针30 min。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对偏瘫、神智昏蒙、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感觉异常、头痛、眩晕、共济失调等主要症状进行评分,根据症状严重性计为:0分(无)、2分(轻)、4分(中)、6分(重),共42分,评分越低表示症状越轻。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70%,<90%;有效:疗效指数≥30%,<70%;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或症状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神经功能(NIHSS评分)、生活质量(SS-QO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评价方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总分0~42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越差;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价生活质量,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Fugl-Meyer 运功功能测评法(FMA)评价肢体功能,包括上肢、下肢功能,共100分,评分越高,肢体功能越好。③脑血流动力学[阻力指数(RI)、脉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采用寰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CVHD-3000型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监测仪测RI、PI、Vm。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3.22%高于对照组79.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NIHSS、SS-QOL评分
治疗前,两组NIHSS、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SS-QOL评分比较(分
2.3 FMA评分
治疗前,两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FMA评分比较(分
2.4 脑血流动力学
治疗前,两组RI、PI、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I、PI低于对照组,观察组Vm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饮食、生活方式等改变,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显著升高,而偏瘫是此类疾病预后常见后遗症[6]。现阶段,西医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以恢复肢体功能为治疗目的,但整体效果有限。
中医表明,气虚血瘀是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主要病机,气虚致血行受阻为瘀,血瘀致新血不生,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脑络受阻[7]。因此,中医主张益气、活血、化瘀法作为治疗原则。黄芪桂枝五物汤由多种中药组成,其中黄芪升阳益气、温经活血;桂枝可平冲降气、温通血脉。二者配伍具通行血液、上行头目、方达四肢之效。芍药养血柔肝、敛阴抑阳;大枣滋阴补阳、益气养血;生姜散寒止呕、回阳通脉。诸药共奏益气活血、温经通脉之效[8]。此外,电针刺激三阴交能益气健脾、补益肝肾;太冲、合谷属四关穴,针刺具气行和血之效;针刺血海则活血化瘀、养血生新[9]。基于此,本研究于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电针穴位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此方案效果显著。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能调节免疫,增强造血功能,改善心肌功能,清除氧化自由基,促进核酸代谢;桂枝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微循环;芍药中乙醇提取物可改善记忆力;生姜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大枣可提高机体抵抗力[10]。同时有研究指出,电针穴位刺激能促进毛细血管形成并改善神经细胞代谢能力,且可改善微循环为损伤神经细胞修复提供有利条件[11]。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S-QOL评分、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电针穴位刺激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
此外,鉴于气虚血瘀是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主要病机,此类患者常表现脑血管RI、PI升高,Vm降低,且有研究证实,此类患者上述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程度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2]。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Vm高于对照组,RI、PI低于对照组,证实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电针穴位刺激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但中医治病理论复杂,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电针穴位刺激具体哪种机制主导脑血流动力学改善,仍需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电针穴位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能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恢复神经功能,提升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