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脾补肾强督壮骨法针刺输穴治疗RA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膝关节疼痛、活动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2-05-14梁照华

华夏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壮骨健脾炎性

芦 燕,刘 敏,梁照华

(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能够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该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尚无根治方法,现阶段临床治疗目标为尽早达到疾病缓解状态,并维持长期稳定[1]。西医治疗可通过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暂时缓解患者症状,但效果不甚理想,且伴随较多副作用[2]。我国中医学中虽无RA的说法,但据其疾病特点可归类为“痹症”范畴,常见病因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人体正气不足,正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近年来研究显示,针灸疗法对“痹症”具有良好效果,但不同施针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不同[3]。临床所采用的常规针刺法虽有一定作用,但其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水平。该病病位在脏累及脾肾,在体为筋骨、肌肉,筋骨既赖肾督阳气的温煦,又赖肝肾精血的滋养,若脾肾虚,则筋骨弱。因此,临床提出了健脾补肾强督壮骨法针刺输穴的针灸方法,或许能够发挥强督壮骨、舒筋止痛之效。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健脾补肾强督壮骨法针刺输穴治疗RA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膝关节疼痛、活动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收治的95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男20例,女27例;年龄40~59岁,平均(50.4±4.2)岁;病程5个月至6年,平均(3.2±0.5)年。观察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39~58岁,平均(50.6±4.4)岁;病程6个月至6年,平均(3.2±0.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RA诊断标准[4];②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症疗效诊断标准》[5];③辨证分型为瘀血痹阻型[6];④临床资料完整;⑤患者本人知情,并签订书面协议。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风湿病;②合并心、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③近1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④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穴阿是穴、膈俞穴、血海穴、肾俞穴、关元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大椎穴、曲池穴,对取穴部位皮肤采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阿是穴随病而定,以痛为输,多在关节病变之处附近,数量约为3~5个,根据阿是穴的部位不同,选择25~30 mm灸针;血海穴、关元穴、阴陵泉穴以直刺法灸刺1.0~1.5寸;曲池穴以直刺法灸刺0.5~1.0寸;大椎穴向上斜刺0.5~1.0寸;膈俞穴以斜刺法灸刺0.5~0.8寸;肾俞穴以直刺法灸刺0.5~1.0寸;足三里穴以直刺法灸刺1.0~2.0寸。进针得气后行相应补泻手法,刺激程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均留针30 min,灸刺5次/周。6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采用健脾补肾强督壮骨法针刺输穴治疗。取穴太溪穴、太冲穴、太白穴、后溪穴、足临泣穴,采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穴位周围皮肤,采用25~40 mm灸针进行灸治。太冲穴直刺进针,得气后行捻转泻手法,深度约0.5~1寸;太溪穴直刺进针,得气后行徐疾补法,深度约0.5~0.8寸;太白穴、足临泣穴、后溪穴直刺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深度约为0.5~0.8寸。以上穴位均留针30 min,疗程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①关节疼痛程度:于治疗前1 d和治疗1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0~10分,分值越低疼痛感越弱。记录关节肿胀数(SJC)、关节压痛数(TJC)、晨僵时间。SJC评分0~4分,分值越高肿胀程度越重;TJC评分0~3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②膝关节活动功能:于治疗前1 d和治疗12周后,采用量角器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记录患者20 m步行时间。③炎性因子水平:于治疗前1 d和治疗12周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6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南京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型号:BS-180)检测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关节疼痛程度

治疗后,观察组VAS、SJC、TJC评分和晨僵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关节疼痛程度比较

2.2 膝关节活动功能

治疗后,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20 m步行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膝关节活动功能比较

2.3 炎性因子水平

治疗后,观察组RF、CRP、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3 讨论

RA高发于40~60岁女性群体,以关节病变为主,其病理基础为滑膜炎症,可从滑膜侵蚀关节软骨,同时可伴随关节外器官受累和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致残率较高。目前,临床多采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该疾病,但由于该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常规针刺法治疗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姚血明等[7]认为RA发病和迁延不愈之根结在于脾肾之气不足,肾督阳虚,筋骨失于温养,外邪不去,脾弱水湿,湿停为痰,血凝为瘀,形成痰浊血瘀,导致关节变形、活动受限,疾病迁延不愈,形成顽疾。因此,补肾强督、健脾除湿在对抗疾病过程中作用至关重要。《素问·评热病论》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至虚之处,便为受邪之所”,而患者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受累,可见“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于筋骨、关节,致使筋挛骨弱。由此,焦树德教授提出了治疗RA的补肾壮骨之法,认为治疗该疾病应当以壮骨强督为本,防治外邪滞留于筋骨,发挥舒筋止痛之效。健脾补肾强督壮骨法针刺输穴治疗,以强督、壮骨、补肾、健脾为目的,对患者进行输穴灸刺治疗,或许能够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RA患者由于外邪侵袭筋骨、肌肉,导致痰凝血瘀于机体内形成,最终导致局部疼痛加剧、关节变形、关节活动度下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VAS、SJC、TJC评分和晨僵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20 m步行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健脾补肾强督壮骨法针刺输穴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膝关节活动功能。常规针刺治疗中灸刺阿是穴、血海穴、足三里具有调阴阳、通关节、祛寒湿之效;灸刺肾俞穴、关元穴可固本补肾;灸刺膈俞穴可理气止痛;灸刺阴陵泉穴可健脾利水;灸刺大椎穴可壮阳益气;灸刺曲池穴可舒经通络。诸穴联合,共奏通关利节、化瘀通经、散寒止痛之效,从而降低关节疼痛程度,提高膝关节活动功能,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水平。《难经》云:“输主体重节痛。”《灵柩》云:“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指出输穴对于治疗肢体活动困难、关节疼痛具有良好效果。健脾补肾强督壮骨法针刺输穴治疗中,太溪穴为肾经原穴,有壮骨强筋之效;太白穴为脾经原穴,有祛湿利水之效;足临泣穴是足少阳胆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可运化风气;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肝主筋,可强筋通络;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能够通经活络、振奋督脉阳气。诸穴合用可强督壮骨、舒筋止痛,有效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活动度。

目前,临床对于RA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9]。相关研究指出,RA患者体内T细胞由于未知抗原应答而活化,能够激活炎性因子网络,引发炎性介质连锁释放,引发关节炎性反应,导致机体内RF、CRP、ESR水平异常升高[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RF、CRP、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健脾补肾强督壮骨法针刺输穴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分析原因可能在于阴经的输穴与五行中的“土”对应,而“土”又与脾脏相对,脾主运化,利水渗湿、通阻滞,故输穴可健脾益气、利通关节。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脾脏能够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能够改善免疫功能紊乱状态[11],避免炎性因子网络激活,减少炎性因子释放。阳经的输穴与五行中的“木”对应,而“木”又与肝脏相对,肝主疏泄,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加速炎性因子代谢速度,促进炎性因子水平下降。

综上所述,对于RA患者,采用健脾补肾强督壮骨法针刺输穴治疗,效果明显,能够促进炎性因子水平下降,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壮骨健脾炎性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壮骨止痛胶囊对去卵巢大鼠股骨组织Runx2、Osx及DKK1蛋白表达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壮骨汤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
新工艺止痛壮骨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对比观察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