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射频热凝治疗对慢性颈肩痛患者疼痛与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2-05-12钟志敏
钟志敏
(湛江南油医院疼痛科,广东 湛江 524057)
慢性颈肩部疼痛是指患者单侧或双侧颈部以上中斜方肌出现反复酸胀或牵涉痛,并可放射至背阔肌与三角肌区域,严重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认为慢性颈肩部疼痛发病原因与颈椎退变、颈项肌筋膜炎症和肌肉劳损等有关,当患者患有颈椎病而拖延不治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颈肩部位的神经就会受到压迫,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针扎般的疼痛。临床治疗该病多采用以药物结合推拿、针灸等为主的保守治疗,虽可缓解患者疼痛,但无法从根本上治愈疾病,极易出现复发情况,效果欠佳[1-2]。随着医学的进步,射频热凝治疗疼痛性疾病在医学界得到迅速发展,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三叉神经痛、关节和脊柱疼痛的治疗中,其是通过调控神经节、神经干及神经根等部位的温度,促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使髓核内蛋白多糖的分泌量下降,具有抗炎、抗氧化、镇痛的作用,且不会产生神经感觉冲动,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3-4]。本研究旨在探究经皮射频热凝治疗对慢性颈肩痛患者疼痛及血清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 -1β(IL-1β)、前列腺素 E2(PGE2)、白细胞介素 -10(IL-10)、5- 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湛江南油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慢性颈肩痛患者(50例)分成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5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3、12例;年龄20~65岁,平均(42.55±1.24)岁;病程3~22月,平均(12.54±1.08)月;疼痛部位:颈部疼痛15例,肩部疼痛13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4、11例;年龄21~65岁,平均(43.11±1.26)岁;病程4~22月,平均(13.01±1.12)月;疼痛部位:颈部疼痛16例,肩部疼痛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纳入标准:符合《现代颈肩腰腿痛诊断与治疗学》[5]《颈肩痛临床与康复》[6]中颈肩痛的诊断标准者;经X线或CT检查确诊者;单侧或双侧颈肩部疼痛,疼痛为酸胀或牵涉性疼痛等。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者或伴有出血性疾病者;颈部皮肤有感染者;伴恶性肿瘤者;对局部麻醉药过敏者等。本研究已通过湛江南油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297,规格:75 mg/片)口服治疗,75 mg/次,1次/d;推拿:选取肩三穴、大椎穴、风池穴、肾俞穴及落枕穴等穴位,以㨰法、弹筋拨络或按揉法推拿机体的疼痛部位,应该注意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的力度,持续按揉时间超过15 min,1次/d;针灸治疗:取大椎穴反复扣刺至皮肤稍红并有少量出血,另外针对颈部疼痛的患者,选取颈夹脊、曲池穴、阳溪穴、合谷穴、风池穴、肩井穴及缺盆穴等穴位;针对肩部疼痛的患者选取曲池(双)、肩三针、条口穴、承山穴。每3 d治疗1次,均治疗2周。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射频热凝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常规将无菌洞巾铺置在患者的颈肩部位,采用1%利多卡因局麻,根据棘突寻找存在病变的颈椎关节突关节节段,确定部位后,将射频针刺入病变关节节段相应的棘突旁2.5 cm处,借助C臂X线机确保射频针处于颈椎关节突关节后方,进行神经电生理感觉、运动神经功能、阻抗测试后,进行30 s热凝消融测试,温度分别设置为60 ℃、70 ℃、80 ℃,患者未出现不适感后,则在靶点进行热凝消融术,应用射频热凝治疗过程中将射频热凝温度维持在80~85 °C,热凝时长为90 s,如果在热凝过程中出现明显疼痛感则应该马上停止治疗,结束后覆盖无菌纱布,仅治疗1次。所有患者于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与复发。治疗2周后参照《颈肩痛》[7]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两组患者颈肩部活动自如,疼痛感、沉重感消失,正常劳作无不适;有效:两组患者颈肩部活动自如,疼痛感、沉重感缓解,可进行轻体力劳作;无效:两组患者颈肩部活动受限,疼痛感、沉重感未缓解,甚至加重,体力劳作时有明显不适感。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于随访结束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复发情况。②临床症状评分。采用计分法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情况,根据上述症状发生情况分为无症状0分,症状偶发1分,症状经常发生2分,症状持续发生3分[8]。③炎性因子。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2 mL,离心(3 000 r/min的转速,时间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CRP、IL-1β、PGE2、IL-10、5-HT 水平。④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9]、生活质量量表(SF-36)[10]。治疗前与治疗 1、2周后采用V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颈肩痛情况,分值范围为0~10分,分值越低,提示疼痛程度越轻;治疗前与治疗后1、3个月采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其中包含8个项目,每项总分为100分,取最终8个项目总和的平均值,分值越低,提示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其中计数资料(临床疗效、复发情况)、计量资料(临床症状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VAS、SF-36评分)分别采用 [ 例 (%)]、(±s)表示,两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t检验,而多时间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与复发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后两组患者总复发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复发情况比较[ 例(%)]
2.2 临床症状评分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疼痛、肿胀、功能受限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s , 分)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s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疼痛 肿胀 功能受限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前 治疗2周后对照组 25 2.51±0.12 1.02±0.11* 2.62±0.15 1.22±0.20* 2.53±0.25 1.22±0.31*观察组 25 2.55±0.13 0.63±0.14* 2.63±0.14 0.81±0.23* 2.55±0.28 0.50±0.21*t值 1.130 10.952 0.244 6.726 0.266 9.61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1β、PGE2、5-HT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1β、PGE2、5-H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CRP:C- 反应蛋白;IL-1β:白细胞介素 -1β;PGE2:前列腺素E2;IL-10:白细胞介素 -10;5-HT:5- 羟色胺。
组别 例数 CRP(mg/L) IL-1β(ng/L) PGE2(ng/L)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前 治疗2周后对照组 25 23.41±0.92 11.57±1.02* 86.90±2.32 72.93±2.55* 45.61±2.02 33.72±1.97*观察组 25 23.03±1.04 8.20±0.51* 86.50±1.02 66.10±1.97* 45.23±1.88 29.81±2.08*t值 1.368 14.776 0.789 10.598 0.689 6.82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IL-10(pg/mL) 5-HT(ng/mL)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前 治疗2周后对照组 25 18.61±1.02 21.78±1.54* 140.70±2.32 127.45±8.60*观察组 25 19.08±2.07 24.60±2.07* 139.81±3.55 110.12±6.54*t值 1.018 5.465 1.049 8.020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VAS、SF-36评分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3个月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 4 两组患者 VAS、SF-36 评分比较 ( ±s , 分 )
表 4 两组患者 VAS、SF-36 评分比较 ( ±s , 分 )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1周后比,#P<0.05;与治疗后1个月比,△P<0.05。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SF-36:生活质量量表。
SF-36评分治疗前 治疗1周后 治疗2周后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 25 6.52±1.00 5.02±1.03* 4.12±0.55*# 65.46±3.21 71.57±2.20* 76.84±3.20*△观察组 25 6.89±0.21 2.90±0.81* 2.14±0.26*# 65.98±2.80 82.53±3.05* 92.67±3.35*△t值 1.811 8.089 16.273 0.610 14.572 17.08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VAS评分
3 讨论
颈肩痛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颈肩部位的肌肉痉挛或者肌肉疲劳引起,与长时间颈椎部位的姿势不正,或是颈椎部位受凉,或长期牵拉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颈椎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中,会导致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颈肩周围局部组织大量分泌组织液,进而引发组织肿胀情况,同时释放出大量炎性致痛物质,进而持续加重颈肩疼痛症状[11-12]。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可抑制环氧化酶,阻断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转换,进而发挥抗炎、止痛作用,但其并不能彻底根治病灶[13-14]。推拿可促进颈肩部关节功能恢复,并能缓解血管压迫,促进血液循环,结合针灸,可发挥舒筋通络之功效,从而对肩、颈部位的疼痛、肿胀等症状可达到较好的治疗作用,但部分患者易出现复发现象[15-16]。
经皮射频热凝治疗是在C臂X线机准确定位下进行的操作,经皮射频热凝治疗可使靶点组织内离子运动产热,阻断疼痛信号向上神经传导,破坏疼痛传导通路,使之无法传入大脑,不能产生疼痛感觉和体验,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17-18]。由上述结果得知,经治疗观察组患者颈肩疼痛感、沉重感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经皮射频热凝治疗可改善慢性颈肩痛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而随访结束后总复发率比较,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收治例数少或跟患者体质有关,后期可增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正常情况下,慢性颈肩痛患者体内促炎、抗炎因子水平维持在动态平衡状态,炎症反应的发生会激活炎性细胞因子,进而造成免疫调节系统发生紊乱,加剧组织炎症反应,导致机体内的大量致炎细胞因子出现聚集情况,并出现发热、疼痛等一系列临床表现[19]。经皮射频热凝治疗是利用射频热凝器不间断地发出高频率电流,短时间内提高其温度,促使病灶部分产生变性、凝固和毁损等一系列变化,加快水分的丢失速度,使病灶呈萎缩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慢性颈肩痛症状的目的。经皮射频热凝治疗是利用温热效应破坏与降解病灶周围水肿组织、炎性致痛物质,在消融病灶的过程中具有多点多层面的特点,有效缓解突出物压迫机体神经、脊髓组织的情况,进而消除炎性因子,不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20]。由上述结果得知,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CRP、IL-1β、PGE2、5-HT水平与治疗1~2周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治疗后1、3个月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经皮射频热凝治疗慢性颈肩痛患者可调控炎性因子水平,缓解患者颈肩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尽快恢复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中。
综上,经皮射频热凝治疗可改善慢性颈肩痛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机体炎性因子水平,缓解颈肩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尽快恢复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且疗效显著,另外与药物结合推拿、针灸比较,经皮射频热凝治疗可降低颈肩疼痛的复发率。但本研究样本量少,后期可增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