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2-05-11孙春燕

智慧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缝线小梁眼压

孙春燕

(宜兴市第四人民医院 眼科,江苏 宜兴 210000)

0 引言

青光眼是一种以视乳头萎缩、凹陷,视野缺损以及视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眼部疾病,该病发生病理基础为病理性眼压升高导致供血障碍。青光眼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往往与眼球的发育和结构有关,中医上认为青光眼的发生还与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等有直接关系。青光眼最常见的损害就是对视神经的压迫,导致不可逆性的视物不全,该病具有较高的致盲性,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且青光眼导致的失明,就目前医学治疗手段而言无法逆转。因此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一般采用降眼压滴眼液、激光、手术等手段治疗青光眼,而小梁切除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青光眼最常用的术式,但是术后滤过泡瘢痕化可导致手术失败,这主要是由于成纤维细胞增殖导致细胞外间质合成升高,继而引起结膜下组织纤维化改变,并最终导致手术形成通道出现狭窄甚至闭塞改变。伤口瘢痕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通过抑制伤口瘢痕化来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随着近些年来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丝裂霉素能够有效抑制滤过泡瘢痕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本研究主要针对常规小梁切除术和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这两种不同的青光眼手术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书后并发症展开分析,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入院的100例青光眼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男33例,女17例;年龄为63~84岁,平均(71.6±6.3)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男31例,女19例;年龄为65~82岁,平均(72.1±5.8)岁。本次研究方案和具体实施已向医院伦理委员会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病患入选标准:①年龄≥18岁;②符合青光眼诊断标准且符合本次研究使用术式适用证;③未患有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④患者和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②既往有眼科手术史或穿透性眼外伤史患者;③合并心肺肝肾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④依从性不高、不愿配合的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具体方法为:局麻,充分缩瞳后在结膜瓣穹窿部为基底,做一个3×4mm的巩膜瓣,厚度为巩膜厚度的1/2,电凝止血。之后在角膜边缘切除3×4mm深层组织,结膜筋膜层使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之后注入地塞米松+抗生素混合液。

观察组采取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具体措施为:局部麻醉,巩膜瓣制作方法同对照组,并在巩膜瓣之间置入丝裂霉素C面片,放置3min后取出。穿刺前房缓慢释放房水,控制眼压,同时切除小梁组织与周边巩膜,缝合巩膜瓣时使用可调节缝线进行密闭缝合,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之后进行前房重建。巩膜瓣滤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术后结膜下注射2万U妥布霉素,使用典必舒眼膏包扎。术后观察切口与缝线对位情况,同时根据眼压和滤过情况调节缝线,术后1~2周可以根据恢复情况进行拆线。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根据临床疗效的分级(显效、有效、无效)进行比较,并计算总有效率。临床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术后单眼视力≥0.5,双侧眼压在10~21mmHg,眼部无疼痛、未发生感染等;②有效,病患术后单眼视力在0.2~0.5,双侧眼压在21~30mmHg范围内,眼部存在轻微疼痛,较少出现眼部感染等;③无效,病患术后单眼视力<0.2,双侧眼压≥30mmHg,眼部存在明显疼痛,并发生严重感染等。治疗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2)术后并发症:观察并比较两组病患青光眼手术后低眼压、前房炎和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并计算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由于两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都属于计数资料,故使用[n(%)]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

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n(%)]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病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论

青光眼是由于房水分泌过多或排出困难引起眼压升高,影响视网膜血液循环,导致视神经萎缩,甚至引起视力下降。青光眼根据病因学、解剖学、发病机理等,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先天性等青光眼,种族、年龄、季节等均是青光眼的诱发因素。青光眼好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近视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心血管疾病者等,该病具有较高的危害,常并发虹膜萎缩、视神经萎缩和白内障等眼部病征,眼压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视神经损伤程度越严重,降低眼压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原则[1]。该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致盲性,由青光眼导致的失明症状无法通过现有的医疗条件使其逆转而得到恢复,且容易发生虹膜萎缩、视神经萎缩以及白内障等眼部并发症,对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确诊的青光眼患者,需要根据其症状和严重程度,尽早采取针对、有效的治疗措施,促进患者康复,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青光眼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病因治疗尚缺乏,临床中主要针对降眼压和改善视乳头缺损治疗,目前临床对于该病采取的治疗手段有很多,包括药物治疗(以降眼压滴眼液为主)、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2]。随着现代老年人口的增长,该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加上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药物治疗的总体疗效不够理想,因此主要是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

小梁切除术是当前青光眼临床治疗的常用术式,但仍有部分患者由于术后滤过道瘢痕形成导致房水引流受阻并最终造成手术失败。因此目前临床提出了用可调节缝线的改良小梁切除术,其主要是通过对缝线松紧度以及拆线时间的调整,从而最大程度地控制眼压,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青光眼手术治疗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房水向外引流通道,从而达到降低眼压的效果[3]。房水滤过效果决定着降压效果,而术中巩膜瓣缝合松紧度对于滤过量大小有着直接的影响。传统小梁切除术由于滤过口覆盖半层巩膜瓣,能够进一步降低肠内感染的发生率,但是由于滤过量较高,因此容易出现浅前房及其他并发症。浅前房容易影响后续滤过效果,从而导致眼压控制不理想,最终造成手术失败的结果。陈晓莉等人在2018年的一项疗效比较研究中指出,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40%~50%,导致术后眼压控制效果不佳[4]。引起浅前房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术中眼压快速下降、切口位置靠后以及滤过过强等,同时滤过瘢痕化可引起无功能性滤过,从而导致手术失败。因此,如何提高小梁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一直是眼科医生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近些年来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能够弥补传统小梁切除术的不足之处,该方法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因滤过量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各种青光眼术后并发症,较好地维持前房深度,并为术后有效滤泡的形成提供支持,且可调整缝线不需特殊设备,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对手术病患的眼部损伤较小。马兴祥[5]在2018年的临床疗效观察试验中发现,术后若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提升,可通过拆除缝线从而有效降低眼压。同时,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入了丝裂霉素,该药物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能够有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有效抑制滤泡瘢痕化,有助于术后球结膜瓣形成功能滤过泡,进一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6]。有研究通过对照比较发现,采用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的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高于采用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的对照组(P<0.05),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具有较高的疗效与安全性,这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7-8]。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青光眼手术治疗后,观察组病患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有效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明显改善青光眼患者的预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能够根据患者术后眼压变化调节缝线的松紧度以及拆线时间,从而有效提高手术操作过程的安全性,预防术后高眼压的发生,能够降低浅前房的发生率,从而提高功能性滤泡的形成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药物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上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改善青光眼病患的预后,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青光眼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缝线小梁眼压
基于反向P–M扩散分割的缝线断线检测
眼压自测法——指测法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补 缺
补缺
不同抗青光眼眼药对开角型青光眼 h眼压的影响观察
补缺
能实时监测伤口愈合的智能缝线
缝线抗议
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