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思维下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的思索
2022-05-09郑健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对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分析,站在舞蹈编导思维下,以编导视觉出发,分别从受众地位、舞剧结构、舞蹈语汇、灯光道具运用以及美育理念构建等方面进行思索。
关键词:编导思维 舞剧 《永不消失的电波》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5-0170-03
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是由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市舞蹈学校联合出品,周莉娅、韩真两位担任总编导,选材于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李白为原型的首部谍战舞剧作品。周莉娅、韩真两位中国舞蹈编导界的才女,近几年联手打造了《沙湾往事》《杜甫》《花木兰》等各具特色的舞剧作品,笔者认为《永不消失的电波》是目前她们创作舞剧作品中最经典,甚至在中国舞剧创作历史中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作品。不管是在舞剧的选材立意、结构方式、舞剧叙事手段、灯光道具,还是对电影镜头语言和装置艺术的吸收借鉴等方面,都相比传统舞剧创作呈现出更多新颖的形式和思考。
一、受众地位的关注
最近在思考,为什么有学者认为,当下我们舞蹈艺术只是我们圈子里自己人的小打小闹。当然这是要限定在艺术舞蹈这个范畴里。除了有历史和艺术自身发展等原因,笔者个人关注和思考的点在于舞蹈艺术的创作者是否关注到接受者这个层面上,即受众地位。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是互为影响的。笔者认为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成功之一,在于关注到受众、关注历史。就笔者2019年8月9日在四川大剧院观看“电波”后,就对当时身边的观众和当天、第二天前来观看的友人询问了观看感受,得到最多的反馈是像看了一场相当不错的电影一样,还想“二刷”。再加上从网络上看到有关周莉娅、韩真两位导演关于创作“电波”的采访纪实,进一步证实了两位导演在创作之初,关注到受众,她们在创作之初就考虑到了怎样才能通过舞蹈艺术的形式“讲故事”,并讲进观众的心里。而这也是当下舞蹈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正是“电波”成功表征之一,2020年12月“电波”再次来到成都演出,开始售票30分钟内180元等低档次票价的票就已售馨,不到几天所有门票就宣告售馨,这种现象,在业界再一次印证了“电波”的成功。
二、宏观微观的精良制作
舒巧老师曾说过“结构是宏观的语言,语言是微观的结构”。笔者认为舞蹈艺术的语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语言是指人体肢体动作语汇。广义上的语言笔者认为:调度、画面、服装、道具、灯光、音乐等一切为舞蹈作品表达服务的均为舞蹈语汇。当然这是笔者认为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的一种进步的表现。一部制作优良的舞剧,一定是宏观上逻辑严明,环环相扣符合舞剧表达整体的需求,微观上处处有景,山逢水处柳暗花明。
首先,纵观整个舞剧的整体结构,逻辑严明,层层推进又三翻四抖,让受众有情理之中但意料之外的收获。舞剧中每个人物有人物线的发展推进,随着剧情的发展愈加明朗,如报社社员“阿伟”人物角色发展,当他在国民党特务身份曝光时给观众豁然开朗之感,但当我们回忆前面剧情的发展,如阿伟、柳妮娜、李侠三人在电梯里的三人舞,阿伟在暗房洗照片,以及舞剧13分10秒左右报社几对双人舞中阿伟与柳妮娜的双人搭档等片段,编导均在做铺垫暗示。兰芬女主在舞剧前部分的群舞《渔光曲》,怀孕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其温婉典雅的人物性格停留在观众脑海里后,到舞剧后部分她不得不开枪杀死特务阿伟后的崩溃。以及小裁缝替李侠之死等等无一不是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感受到这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故事。这种种必然是编导在创作的特意安排,也正是编导宏观结构和微观细节上的特意安排,才带来这样的艺术效果。
其次,肢体动作语汇与情感的选取与表达,贴合剧中每个人物当下表达的需要,没有编一堆“美丽的废话”。舞蹈不止是外在的动作与技术,更兼顾内在的情感,是外在的肢体动作语汇和内在情感的“身心合一”。“电波”动作语汇的编创不止到达了这种身心合一,更是把重复或再现的手段运用到人物动作语汇呈现当中,如女主兰芬第一次运用道具蒲扇的舞蹈动作语汇与后面女子群舞《渔光曲》中的动作语汇。兰芬与李侠剧中三次主要双人舞段动作语汇等的运用,让舞蹈动作语汇在观众中产生具有符号属性的记忆力量,这样的处理既能让观众在前后的语汇中把握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在观众眼中更加“立体”,又让舞剧的表达在前后逻辑上不矛盾,使得舞剧在动作语汇上层次推进。
第三,虚幻空间的灵活运用。舞剧中有现实空间与心理空间,同一时空下不同空间有不同的表达呈现。通过运用灯光语汇与借鉴电影平行蒙太奇镜头语言,以及利用舞剧中的特制屏风手段等做空间分割呈现,让观众清清楚楚了解到故事情节。剧中关于这方面运用的例子较多。特别是要提及的例子是,老裁缝死后,李侠进入裁缝店的推理呈现,巧妙运用演员倒退进场的方式;兰芬坐上偷梁换柱后特务阿伟的黃包车这一片段。现实时空与李侠心里推理时空,同兰芳坐上黄包车与李侠裁缝店这同一时间下的不同空间的舞剧呈现,让过去与现在,此地与彼地同时出现在同一舞台画面上。阿伟在暗房洗照片和胶卷中拍摄画面的空间呈现、舞剧中后期小裁缝死后的四对双人舞片段,均堪称舞剧巧妙构建利用空间表达的经典案例,从此也可以看出编导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第四,微观细节上的处理。不管是舞剧情节转换的处理;舞蹈句子之间的过度处理;还是整个剧中宏观上整体剧情节奏把握与剧中舞段之间微观节奏的处理等,都恰如之分,不拖沓、不激进,贴合剧中人物整体情绪走向,紧扣观众心弦,能较好的使观众产生心理共鸣。正如厨子做菜放的盐,多一点咸,少一点淡,刚好恰到好处。
三、灯光“语汇”层次上的运用
前文中笔者谈及舞蹈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说,舞剧“电波”中灯光的运用即是笔者所言的广义上的语汇。在传统的舞剧中,灯光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舞剧“电波”中灯光的运用却不止于此。虽然有些不是“电波”的首创,但导演在“电波”中的运用,让灯光相比在传统舞蹈艺术中的运用更具意义。这里的灯光有三个作用:1.起到空间转换的作用,如李侠第一发电报后用灯光语汇表示其空间变化,李侠第一次乘坐电梯用灯光语汇表现电梯的升降。2.特殊指代作用,如每次有共产党员牺牲的时候,红色灯光代表死亡。3.空间分割作用。总之舞剧“电波”灯光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层面舞蹈创作上灯光的运用,赋予了其语汇表达的作用和意义。
四、赋予道具更多的“意味”
笔者认为舞蹈艺术中道具的运用,最上层的是赋予道具更多的表达,而不是单纯的作为单一属性的道具。在“电波”中,虽然不是所有道具均赋予了其多重属性上的表达,但在少数道具上的运用让道具有“生命”。首先是移动的屏风,个人认为是借鉴的装置艺术。在舞剧中它至少起到了舞台布景、显示屏幕、空间切割、场景转换、移动幕布等多重功能作用,让道具具有多重表意的属性。
其次,关键性的红色围巾,它在剧中主要出现了5次,每次均有其特殊的意义。第一次代表兰芳对李侠爱的情愫。第二次主要起强调作用,让观众再次记住红色围巾,并且再次点明此时兰芳与李侠已由假夫妻发展为真夫妻的事实。第三次是李侠与黄车师傅大勇显现暴露后,作为暴露的关键信息,被深明大义的小裁缝替换赴死,由前面温暖爱情到象征死亡的鲜血。第四次是小裁缝死后兰芬安慰李侠时出现,这时也有两重表达,一是象征牺牲的小裁缝,二是代表兰芬与李侠的安慰与爱。第五次在剧尾,出现在抱着孩子的兰芬身上,代表她对李侠的爱与思恋以及革命胜利后新的希望。这里不得不提及舞剧中的4对双人舞片段,从舞台进场口到下场口,依次排列的3对双人舞服装的变化。第一对女演员只是身着她代表性的旗袍,中间一对女演员身上多了一条白色围巾,第三对则多了一件白色马甲,再加之三对演员中间的舞蹈动作语汇,不正是编导用插叙的手段回忆了她们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濡以沫的回忆过程吗。当我们回想舞剧前部分兰芳为李侠送饭时身穿的白色长衣,不正是暗示那时兰芬和李侠已由假夫妻变为真夫妻了吗,这正是编导采用了广义的语言,道具在帮助剧情发展。
再次,是卖花女孩七月递给小裁缝的三次白玉兰。正是因为前两次的铺垫,小裁缝牺牲后,买花小女孩放到象征牺牲了的小裁缝红色围巾上的白玉兰,这一表达显得更加凄楚悲凉,那时小裁缝才15岁,刚加入共产党不久,这样桥段的安排凸显了那一代人永不消失的精神。
当然在舞剧“电波”中赋予道具“生命”情况的还有很多,这也是笔者前文所言的广义的语言。诚然把握好舞蹈艺术的本体表达非常重要,但在今天艺术多元化发展,寻求全球同质化时代语境下的创新借鉴其他艺术的手段或表现方式也是丰富舞蹈艺术内涵的一种途径。笔者认为在把握好人体动作语汇这个狭义的舞蹈语言的同时,寻求多元语汇丰富舞蹈艺术的表达也是当下舞蹈编创者所要思考的层面。
五、地方文化的凸显
舞剧“电波”创作关注地方文化特色,巧妙地将舞剧发生时代背景下的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舞剧的表达中。首先,体现在人物选择塑造中,舞剧中塑造了较多当时上海社会生活中的鲜活人物形象,并关注到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如舞剧前段26分左右用幽默感分区的画面,反映上海弄堂市井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刚起慵懒刷牙的年轻男人,有惬意的家庭主妇包猪婆,也有舞剧中段裁缝店内中贵妇的形象等等。
其次,体现在舞剧服饰道具的选取运用中。演员的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旗袍,旗袍可谓是当时上海最具地方文化的符号表征之一。在舞剧中的运用既符合人物形象,从舞蹈形体美的角度而言,可谓更加有利于展现肢体动作的线条美感。道具角度更是用心,一是道具在各场景设计中的运用;二是像黄包车、老式电梯、蒲扇、小板凳、照相機、七月的白玉兰花①等。再次是女子群舞《渔光曲》,在一把蒲扇、一条小木板凳中娓娓地展示上海温文尔雅的女性柔美,这一切都是在凸显地方文化。
六、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和美育理念
舞蹈编导界有这样的观点,巧妙的选材和巧妙的立意下,作品离成功就不远了。舞剧“电波”笔者认为其成功之处除了经得起推敲的结构架构外,还在于独特视角下的选材和宏大主题的立意。就目前而言,还没有表现共产党地下工作、谍战关系的舞剧作品,“电波”是首部。整部作品的表达紧紧把握其主题“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共产党人为家国的无私奉献,以及他们心中永恒的信念。
艺术有着寓教于乐的天然优势,国家也在顶层设计时看到了艺术教育的强大作用,当下正在大力推进美育工程,希望把“电波”这样经典的既具有审美价值又极具美育作用的舞剧作品进入到我们的美育教育中,让我们广大青年一代知道我们当下的美好生活是如此来之不易,是用多少像小裁缝这样的烈士牺牲换来的。
舞剧“电波”正是因为把握大环境,独具慧眼的选材,饱含爱国主义的情怀才成功了。一部好的舞剧不管是在选材、立意、结构,还是编舞等方面,均是编创者们精心巧妙设计后的表达。不管从宏观布局,还是微观设计;不管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人物情感的表达;不管是动作语汇的提炼,还是在画面调度的安排;不管是音乐灯光的选择,还是服装道具的运用,都是编导深入生活,在其人生感悟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呕心沥血创新制作。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就正是如此!当下人有当下人面对生活的烦恼,如果我们用革命先烈们的精神面对生活,笔者想生活也很简单,永不消失的电波,永不消失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肖苏华.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郑健.寻情觅意—从《圈子里的人》之情感表达出发[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