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提升语文素养

2022-05-07黄小娟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言运用

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语文关键能力的重要支撑。在高考试题中,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考查除了“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外,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以及古诗文中也会有所体现。以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为例,分析语言建构与运用在高考试题中的有效体现,探讨在平时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言建构;语言运用;新高考I卷

纵观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文学类文本,充分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翼”,有效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笔者分析文本和命题,认为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文本主题积极、具有一定的厚度。所选的语料注重在“平中见奇”的语言中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2.文本形式独特。命题者选取的文本语言独特,彰显出了特有的魅力;3.命题注重因文设题。命题者从文本的语篇出发,提取文本独有的形式、语言、内涵美,注重提高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总之,无论是阅读题还是语言运用题,命题者都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语文必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分别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提升四大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而形成个体的阅读认知和经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笔者以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为例,关注其语篇、语境、情境,进而引导学生有效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关注语篇形式,有效积累语言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通过学生主动的积累,有效梳理和整合,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而实现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进行有效地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分析经典的语言特点,不断进行实践、总结、提升,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学生必须整体把握整篇作品语言特点,才能阅读出整部作品内在的神韵。同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基于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规律,创设整篇文章的语言情境,从而实现语言建构和运用的目标。

首先,理清文本的“语脉”,構建全篇的语言体系。每一篇文本都有自己内在的逻辑和表达指向。文本自身具有独特运行机制,也就构成了自身独特的“语脉”。在阅读中,学生要掌握隐含在文本中发展或者变化的语脉,进而掌握整篇文本的语言规律。比如,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古典诗歌鉴赏《寄江州白司马》,学生可以从“七言律诗”的常见“起承转合”结构入手,疏通句意。具体为:首联询问白居易生活起居,身体状况(起);颔联借景抒情,写景以规劝友人振作(承);颈联虚实结合,一者表达对好友的牵挂,二者表达对好友的理解及同情(转);尾联直接劝勉好友,要有青云之目标(合)。同时,学生还可以抓住诗歌的文体特点,巧妙地从标题入手设置问题,从而理清整篇的语脉。还以《寄江州白居易》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什么人——杨巨源;什么事——朋友被贬,佛门遁世,作者规劝;什么景——湓浦江、香炉峰;什么情——牵挂思念,担心关切,劝勉鼓励;什么手法——比喻、虚写、象征、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由此可见,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学生需要运用诗歌方面的知识储备,进而建构自己关于诗歌的阅读经验。

其次,紧扣语篇的话题,明确“为什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围绕一个核心话题进行表达,最终揭示出表示对象的内涵。在阅读中学生需要抓住语篇的核心话题,紧扣具有敏感度的字词句,强化理解,进而迅速把握言说对象。比如,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文学类文本《石门阵》,学生可以抓住核心话题“石门阵”和小说重复的叙事手法,梳理出小说的文脉,进而解读出“石门阵”的内涵。具体为:传统名著“八阵图”(引)——八路军用石头门击退日本鬼子(叙)——群众守住家门(联)——国民渴望国泰民安(结)。小说在情节的设置上使用延宕的手法,刻画出人物内心的变化,进而升华小说的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有效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独有的叙述方式,进而深刻解读文本。比如,“延宕”这种手法在戏剧《哈姆雷特》中就反复使用,作品在矛盾冲突中延宕,从而表现出哈姆雷特复仇时内心的波澜。

二、关注语境义,有效构建语言

语言的建构需要以品味语言为关键点。学生需要通过对文本的字、词、句进行咀嚼,体悟语意,进而掌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外显功能。在阅读中,学生只有在一定语境中才能生成具体语句的丰富内涵。

关注前后语境义,锤炼词句,有效构建语言。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注重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锤炼。典型试题为语言文字运用的词语辨析题,它要求学生通过思考、比较、筛选,选择最为恰当的词语。同时,文本阅读中,命题者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锤炼,前后勾连,进而解读出主旨。比如,诗歌鉴赏题,学生需要紧扣诗歌的语言,反复揣摩,才能读懂诗歌的主旨。例如,《寄江州白司马》的颔联“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发现前后对仗的句式特点,进而明晓此句的含义。具体为:“湓浦”对应“庐峰”,“曾闻”对应“见说”,“似衣带”对应“胜香炉”,诗人借江州之地有着美丽的庐山风景,表达对友人的牵挂、期待。学生认为:阅读诗歌除了关注少数直抒胸臆的信息外,还要仔细揣摩某些触发情感的“载体”,在前后语境中读出文字的内涵。

由此可见,学生需要将具体的语言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最终将获得言语活动的经验转化为阅读的方法。

三、关注情境的互联,有效语言实践

语文学习需要系统地积累语言,有效建构语言,最终学会运用语言。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互联内外,搭建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实现学以致用。纵观2021年八套高考作文题注重营造多元化的情境,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关注生活,学会在情境中进行自我表达。在考场上,学生需要对虚拟、假设的情境细致描摹,还原生活体验,表达出个人见解。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作文“体育之效,强弱转变”,学生可以将个人体验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古今融会贯通,表达自己个性化见解。 比如,有的学生写到:

抗美援朝的中国军人舍身忘死、英勇无畏,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并非孤军奋战,他们背后有新中国的亿万人民支持他们。正是因为这种集体在场,让他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变得内心强大。战火蹂躏了他们的身躯,迎来的是3700 多架战斗机的募捐,这是众志成城、集体参与,中国由弱转强的最好见证。

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变题海战术为灵活的情境运用,努力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这样学生在考场中才能设置出属于自己的“情境”,进行创造性表达。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让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内容、语境,创设具体情境活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促使其真正理解语言文字,从而抵达文本的内核。

作者简介:黄小娟(1978— ),女,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言运用
巧用复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
基于联想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词汇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在学生语言运用中发展学生思维
让 巧妇”不再难为“淘”米之炊
有效提高表达能力,拉近城乡差距
语用课堂走向歧途的分析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