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科技项目 发挥习题课育人功能

2022-05-04陈森

中学理科园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习题教学

陈森

摘   要:立德树人,培养物理核心素养是物理教学的终极目标。以国家重大科技突破项目为情境,编写情境化习题,开展习题教学,是发挥习题课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以融合了“复兴号”的“中国标准”习题课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发挥习题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科技项目;习题教学;连接体模型;物理学科育人

1  新课标、新高考对习题教学提出育人要求

《普通髙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注重与生产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责任意识[ 1 ]。人的核心素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国高考物理评价体系中指出:要“加强物理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 ]。”可见,不管是从课标角度还是从高考评价角度,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作为与高考联系最紧密的重要课型,物理习题课也必然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

传统的物理习题教学,往往是直接给出模型化的习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形成解题策略。这样的教学弊端是学生没有经历模型构建的过程,学生在解决实际情境的问题时会无从下手。而且,在重复训练解决模型化习题的过程中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无法达到育人效果。

情境是构成考查内容的重要元素。高考评价体系指出:情境化试题“对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具有关键作用[ 2 ]。”近年的高考试题,出现了大量情境化试题,因此,物理习题教学中,也应按照这一基本理念,以情境化习题教学作为习题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有很多科技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如中国动车“复兴号”的“中国标准”、嫦娥五号完美完成中国航天史上最复杂的任务、北斗卫星全面建成等等。这些重大突破,跟物理学息息相关,在物理教学中,有机融入这些信息,以国家重大科技突破项目为情境,编写情境化习题,开展习题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學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效发挥物理习题课的育人功能。

基于以上认识,下面以连接体模型的习题课为例,谈谈如何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情境融入习题教学中。

2  连接体模型习题课教学设计

2.1  针对主题,寻找情境化资源

连接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相互连接(绳子、弹簧相连,叠放、并排等)参与运动的系统[ 3 ]。连接体问题是训练学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典型资源,其难点是研究对象选择的决策。与连接体模型对应的典型生活情境是火车。一次笔者用老式火车作为情境讲解连接体模型时,有同学开玩笑说:”老师,现在都是坐动车了,谁还坐绿皮火车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笔者上网搜索了动车的资料,“复兴号”的4动4拖标准动力配置,吸引了笔者,“复兴号”的“中国标准”是优质的情境资源。

2.2  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

播放歌曲“咱们的复兴号”,配合视频,简单介绍中国动车从“中国制造”的“和谐号”到“中国标准”的“复兴号”的发展过程。“和谐号”动车组是基于国外的不同平台研发,标准不统一,不能互联互通,运营和维修成本高。“复兴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采用8辆编组、4动4拖的统一动力配置形式,由2个基本动力单元组成。复兴号CR400AF型电力动车组,第2、4、5、7节车厢为动力车厢,第1、3、6、8节车厢为拖车厢,没有动力。其模型可用图1表示。为什么动车组动力要这样配置呢?

【设计意图】用契合主题的、激情洋溢的音乐唤醒学生,既融合了音乐欣赏教育,又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进入待学习状态。介绍中国动车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的历程,让学生了解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现用物理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主题,以复兴号CR400AF型电力动车组的动力配置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眼、脑、耳多器官参与下,思想上获得更大刺激,德行上获得更大洗礼。

环节2:搭设台阶,构建连接体模型

过渡语:直接研究复兴号动车组的动力配置,难度较大,作为比较,先研究一下老式火车。PPT展示老式火车图片,介绍老式火车只有车头提供动力,后面的车厢都是拖车。

【例题1】一列车由8节质量相等车厢组成,后7节拖车车厢没有动力,车头是动力车厢,。列车在车头牵引下沿平直轨道行驶时,设第1节车厢对第2节车厢的作用力为F12,第2节车厢对第3节车厢的作用力为F23,第3节车厢对第4节车厢的作用力为F34……以此类推。若每节车厢所受阻力均相等,求:

(1)当列车匀速行驶时, F12∶F23∶F34∶F45∶F56∶F67∶F78;

(2)当列车匀加速行驶时, F12∶F23∶F34∶F45∶F56∶F67∶F78。

教师引导学生借鉴图1画出老式火车的模型图如图2所示,教师介绍像这样模型叫连接体模型。

提问:要求第1节车厢对第2节车厢的作用力F12,可选择哪节车厢作为研究对象,应选择哪节车厢为研究对象,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强调“可选”与“应选”的差别。“可选”的依据是能体现要求的那个力,“应选”的依据是这样选,能方便快速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题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得出:要求F12,可选的研究对象有拖车2、拖车23、拖车234、拖车2345、拖车23456、拖车234567、拖车2345678,也可以以车头为研究对象先求出第2节车厢对第1节车厢的力F21,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求出F12。

教师:找到这么多可选的研究对象,选哪个呢?选对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请同学们尝试画出每个可选对象受力分析图,结合题目的条件,思考讨论选哪个研究对象,可以求出F12。

学生:画图。讨论后发现,不管选哪个,条件都不足,无法求出F12。

教师:题目有要求求出F12吗?

学生:没有。要求的是比值。

教师:那应该怎么办?

学生:可以先研究F23、F34、F45、F56、F67、F78。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讨论,为了体现这些力,可供选择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综合考虑题目的要求,应该如何选取研究对象?

学生讨论:应分别选择后7节拖车、后6节拖车、后5节拖车……为研究对象,决策的依据是可以体现要求的力,同时受力简单。

教师:当拖车匀速行驶时,如何列方程?当拖车加速行驶时,如何列方程求解?请同学尝试独立完成。

容易解得,不管火车是匀速还是加速,F12∶F23∶F34∶F45∶F56∶F67∶F78=7∶6∶5∶4∶3∶2∶1。

教师:小结解决问题的流程为:选对象→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列方程。

【设计意图】直接研究原始问题,往往问题复杂,所以要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学情,编写习题,聚焦要解决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本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构建连接体模型,经历选择合适研究对象、受力分析、运动分析、看图列方程求解等解题流程。关于选择研究对象的策略,教师往往强调所谓的“整体法”和“隔离法”,甚至有教师要求学生先“整体”后“隔离”,这样的做法是僵化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思维。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按照“可选”与“应选”的思维模式进行决策,让学生体会结合题目的条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才是决策的依据。

环节3:迁移应用,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例题2】“复兴号”动车组总共8节车厢,每节车厢质量为18 t,其中第1、3、6、8节车厢没有动力,而第2、4、5、7节车厢是动力车厢。假设“复兴号”在平直轨道上从静止开始加速到速度360 km/h,这个过程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每节动力车厢的牵引电机提供4.75×104 N的牵引力,每节车厢均受到1.25×103 N的阻力[ 4 ]。

(1)求这个匀加速直線运动过程“复兴号”的运动时间;

(2)求第5节车厢与第4节车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教师:请同学们按照“选对象→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列方程”的流程进行求解。

问题(1)中,学生容易以整列车厢为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牛顿第二定律可得:4F-8f=8 ma,再结合速度时间关系可得:v=at,解得:t=80 s;

问题(2)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重点引导研究对象的选择,可以选前4节车厢为研究对象,也可以选后4节车厢为研究对象。

学生:以前4节车厢为研究对象,假设第4、5两节车厢的作用力为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2F-4f-T=4 ma,联立解得:T=0。

教师拓展提问:设第1节车厢对第2节车厢的作用力为F12,第2节车厢对第3节车厢的作用力为F23,第3节车厢对第4节车厢的作用力为F34……以此类推。F12、F23、F34、F45、F56、F67、F78中有哪几个力等于0?请同学先观察图1,根据图1的特点,猜猜看,哪几个力等于0,然后通过计算证明。

【设计意图】为提高课堂效率,紧扣“复兴号”主题,借鉴文献编写例题2,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根据学生解答情况,请学生上台讲解。拓展提问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图1,根据对称性凭直觉进行猜想,这样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称思维和直觉思维,最后让学生通过计算证明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环节4:质疑创新,动车组动力组合只能这样吗?

复兴号的4动4拖动力配置形式中,第2、4、5、7节车厢为动力车厢,每节动力车厢携带4台牵引电机,第1、3、6、8节车厢为拖车厢,没有动力,动力组合只能这样组合吗?有没有其他组合方式?和谐号CRH3C的组合方式如图3所示,为何不用图3这种组合方式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查阅资料或者咨询相关的专家。

【设计意图】设置此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质疑创新能力,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  教学中彰显物理育人功能的思考

(1)实际教学中,学生听完复兴号“中国标准”的介绍,就有点热血沸腾了

通过计算得出动车组4动4拖组合的原因后,学生再次被设计者的智慧折服,热情再次被点燃。实践证明,将国家的科技创新项目融入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指出:“课堂出彩的地方,要么是引导学生从事生成活动,要么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进行思维碰撞。”

本节设计的亮点是学生选择研究对象的决策的讨论,学生讨论中,在“可选择”和“应选择”的思维引导下,自主生成研究对象选择的策略,实际授课中,学生还给出了多种解决方法。这样的设计,既培养学生按照流程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潜能。

(3)要重视原始问题的运用,注重从中培养中学生的物理能力

首都师范大学邢红军教授指出:要“把习题教学与原始问题教学相结合, 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与现象紧密结合起来[ 5 ]。”因此,结合时代背景,选取适当的原始问题资源,改编为情境化的习题,融入到习题教学中,改变习题教学模式,是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物理教学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程力,李勇.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38-44.

[3] 崔兰兰.如何建立“先整体后隔离”的思维[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14):95-97.

[4] 田序海.以“复兴号”为物理情景设计习题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尝试——以《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为例[J].物理教学探讨,2018,36(3):1-3.

[5] 邢红军.原始问题教学:物理教育改革的新视域[J].课程.教材.教法,2007(5):51-57.

猜你喜欢

习题教学
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分析与研究
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初探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探析
提高数学习题教学质量实践探究
紧扣学教“四性”加强数学习题教学探研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在数学习题教学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习题教学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分析
彰显物理本色,不妨小“题”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