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稿专家的作用及其发挥
2022-05-01张红梅
摘要:为充分发挥审稿专家在学术把关中的作用,文章对审稿专家库的建设、送审、审稿意见的处理等环节进行了分析,进而明确应当建立一个完善而有效的审稿专家库,其中补充审稿专家的途径有九种,包括从编委中选择审稿专家、由编委或审稿专家推荐审稿专家、从优秀作者中发现审稿专家、由作者推荐审稿专家、利用各种数据库选择审稿专家、利用各种基金项目选择审稿专家、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寻找审稿专家、从参考文献中选择审稿专家以及利用期刊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征集审稿专家。同时提出送审前应进行初审,送审时应注意四个问题,送审后要及时与专家联系。还强调编辑加工稿子前应通读全文和认真领会审稿意见,并适度加工审稿意见和补充修改意见,审稿意见发给作者后应及时通知作者,审稿意见返回后对不同的审稿意见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审稿专家;作用;审稿专家库;送审;审稿意见处理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4-0206-03
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取决于刊发文章的水平,而刊发文章的学术质量主要由审稿专家把关,所以审稿专家对期刊的学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已有很多文献对审稿专家库建设的必要性[1]、审稿专家库的建设及管理[2]、审稿意见的类型[3]、处理审稿意见时应注意的问题[4]等进行了讨论和探讨,这些文献一般都是针对某一方面进行探讨,而文章试图从整个编辑流程视角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审稿专家的作用,以供同行尤其是新编辑在工作中参考。
一、审稿专家的作用
(一)学术把关使稿子更完善
通过初审的稿子,编辑或责任编辑一般会把稿子送给审稿专家外审。通过外审之后,审稿专家会对稿子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等作出总体评价,也会对稿子在学术、语言、规范等方面给出具体修改意见[5]。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专家从学术角度指出文章的不足,这些具体意见有大部分是编辑发现不了的,只有通过外审,才能使这些学术上需要完善的内容得到完善,错误的内容得到纠正。因此专家审稿是编辑审稿过程的延伸,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经过作者的认真修改,稿子在学术价值方面会更完善、更准确。
(二)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决定稿件是否被录用的重要参考
目前很多编辑部一般把稿件送给两个外审专家,根据两个外审专家的意见决定是否录用稿件,所以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决定稿件是否被录用的重要参考。
二、补充审稿专家的途径
审稿专家库的建设对一个编辑部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个完善而有效的审稿专家库是保证外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发现和补充审稿专家的途径有以下九种。
(一)从编委中选择审稿专家
一般来说,期刊的编委都是在学术上比较有造诣的人,对本刊又比较了解,是非常适合担任审稿专家的,可以选择对期刊热心且有时间审稿的编委作为审稿专家。
(二)由编委或审稿专家推荐审稿专家
可以通过电话、会议等方式请编委或审稿专家推荐审稿专家。编委或审稿专家一般对本行业的研究者比较熟悉,知道哪些人可以胜任审稿,通过他们的推荐,被推荐人一般也很乐意为编辑部审稿。一般情况下,推荐的专家信息都不太全面,编辑部可以制定一个专门的表格,通过微信或邮件发给被推荐人,让被推荐人填写详细的信息并录入专家库,便于编辑部以后精准送審。
(三)从优秀作者中发现审稿专家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看了许多作者的稿件,所以对每篇稿件的学术水平会比较了解,可以从作者中选择学术水平高和写作素养好的作者作为审稿专家。这些优秀的作者因为对刊物的办刊宗旨、刊登范围和录用标准等比较了解,加上对刊物有很深的感情,最后大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审稿者。
(四)由作者推荐审稿专家
很多刊物也会通过作者推荐选用审稿专家,为了避嫌,一般不会用于本篇文章的审稿,但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一般是小同行,便于以后遇到类似稿件时将其作为审稿专家。对于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要从各种途径了解其是否适合作为本刊的审稿专家,如果适合,可以正式聘请为本刊的审稿专家。
(五)利用各种数据库选择审稿专家
比如利用知网、万方和维普等选择审稿专家,具体方法是在主题或篇名模式下用关键词搜索,搜出一系列文章,下载与主题相关的文章,且是近几年发表的文章(最好是近五年的)。从这些相关文章中找出适合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然后通过已发文章、百度和作者所在单位网页了解作者的研究水平、研究方向和职务等信息,考核其是否适合作为本刊的审稿专家。一般选择研究方向最接近的、社会职务少或没有,且与本刊在期刊界地位相匹配的专家。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尽量得到较少的名单,然后通过邮件、电话等邀请这些专家,看本人是否同意从事审稿工作,如果同意,就把该专家的相关信息补充到审稿专家库中。
也可从研究机构或高校网站上了解重点学科及其学科带头人、专家的相关情况,确定适合本刊的审稿专家名单后,编辑部邀请并补充有关信息[6]。
(六)利用各种基金项目选择审稿专家
基金项目的申请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和层层筛选,最终获得基金资助的学者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全面掌握该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其研究课题也是该领域的新兴课题。因此,利用基金项目选择审稿人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7]。
(七)通过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寻找审稿专家
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可结识一些本专业的专家和学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一方面可以使专家了解本刊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编辑也可以当面邀请合适的专家。
(八)从参考文献中选择审稿专家
当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对于此类文章,编辑部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专家,这时比较便捷的方法就是从参考文献里寻找合适的专家。
(九)利用期刊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征集审稿专家
利用期刊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征集审稿专家也是一个方便又快捷的方法[6]。
三、送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送审前应认真初审
送审前应对来稿进行初审,一方面可以快速告知退稿作者,便于其改投其他刊物。另一方面节省审稿专家的时间,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稿件的学术方面[8]。初审一般有四个步骤。
从学术不端方面考察。目前利用较多的是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重复率超过知网和本刊规定的稿子作退稿处理,但对于综述类、新方法、新技术类等文章,要通过阅读全文来决定是退稿还是退修,如果具有创新或理论意义,建议退修。
从刊登范围方面考察。如果不属于本刊刊登范围,一般可以直接退稿。
从创新性方面考察。创新性不够,本刊已登过类似文章或仅仅是对已有文章的简单拼凑,一般也可以直接退稿。
从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考察。如整个文章缺少某些结构或结构不合理,主要格式如参考文献、图表不符合本刊格式,语言表达不准确较多和逻辑性差等,这些要等作者修改后再发给审稿专家。
(二)送审时应考虑的问题
送审稿件时要考虑四方面的问题。
审稿专家要和作者是不同单位、不同城市,这样审稿专家在审稿时才能更客观、更公平。
送审时要精准送审,即送到小同行专家手里。如果对于送审的专家不太了解,可以通过知网看该专家近五年发的文章、通过单位网站了解该专家做过的课题项目以及通过朋友等了解更详细的研究方向,这样基本就能确定是不是小同行。
送审稿件的内容难度要与审稿专家的能力匹配。对于难度一般的稿件,一般宜送给年轻的审稿专家,他们一般对审稿工作比较热心和认真,且比较了解本行业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审稿速度也比较快。对于综合类、敏感类或争议类文章,宜选本行业内德高望重的专家,这类专家一般知识面较广,能从深度和广度方面把握文章。对于交叉学科类文章,应从不同专业角度选审稿专家。
送给同一专家两篇稿件的时间间隔要合适,不宜在较短时间频繁把稿件送给同一个审稿专家,这样不仅增加审稿专家的工作量,还影响了审稿专家的体验感,专家可能会产生厌烦、不乐意情绪。
(三)送审完成后及时与专家联系
送审工作完成后,要通过微信、短信或电话及时通知审稿专家,这样如果审稿专家没有时间审稿或研究方向和稿件内容不匹配能及时通知编辑部,编辑部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换审稿专家。
四、处理专家审稿意见的方法
对于要编辑加工的稿子,一般来说审稿意见不要急于直接发给作者,首先要认真通读全文一遍。在通读过程中,要认真领会专家提出的每条审稿意见,对于不同的审稿意见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因专家的学识等给出的失真型或不太恰当的审稿意见,如有的论点是正确的,却被认为不正确;专家对期刊格式、规范不太了解,提出让作者修改的格式不符合本刊等意见,编辑可以自行确认或征求其他专家意见后,将其删除,以免引起作者的质疑和不满。
对于自己存疑或不理解的审稿意见,应及时和审稿专家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审稿意图,也就是弄清楚专家建议作者如何修改,然后把这些意见改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便于作者修改。
对于笼统、模糊的修改意见,领会后也应进行修改,修改成作者易懂的语言。
另外,审稿意见的语气、错别字等也一并修改。在通读过程中,还应该从内容、规范标准、格式等方面考察文章,把专家遗漏的问题一一补充上去。例如,一些错误的观点、数据计算错误、数据在全文各处描述不一致、篇章结构不合理、格式规范不符合本刊要求等,这些都是经常会遗漏的地方,需要一并整理好发给作者,这样做不仅减少了作者的工作量,还缩短了处理稿件的周期,因为如果仅仅发专家意见给作者,等作者修回了,发现还有一些地方需要修改,还得二次发给作者。
当审稿意见整理好发给作者后,要发邮件或微信通知作者,这样便于作者及时修改稿子。对于不太好用文字描述或担心作者不太明白的个别修改意见,宜通过电话与作者沟通,可以让作者尽快明白修改的内容和方法,免得作者由于不太明白修改的要求,还要进行二次修改。
作者修回后,编辑应对照专家审稿意见一一核对作者的修改情况。对于涉及数据统计、方法原理等关键内容的修改意见,需要作者认真按专家意见修改。对于不是很关键的意见,如果作者能说明没有按照专家意见修改的原因,且言之有理,也可以视为该条意见通过,这种情况在编辑稿子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对于那些如果补充这些内容,整篇文章会更完美,但如果不补充,整篇文章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的意见,作者能补充最好,但如果因为现有的条件,现在还无法补充,这时也可以不修改。
总之,在审核修改情况时,对于关键的、核心的修改意见一般需要作者严格按照专家意见修改,而对于部分不关键的修改意见,如果作者言之有理,也可以依据作者意见。
五、结语
审稿专家的补充途径多种多样,文章结合已发表文献,加上自己十余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九种补充审稿专家的方法,有的方法是笔者所在编辑部实际采用的,而且经过实践是不错的方法,如从编委中选择、从作者中选择、利用网站选择等,有的方法是参考其他文献的,但这些方法基本包括了现有的所有方法,不同的编辑部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编辑部的方法。
由于审稿专家的单位、邮箱、手机号、研究方向等信息会不断变更,所以需要对审稿专家库进行动态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审稿专家必需的信息补全,还要删掉目前已经不是或不适合的审稿专家信息。
为了充分调动审稿专家的积极性,编辑部可在年中或年末根据审稿质量、审稿速度、审稿数量等评选出优秀审稿专家,名单在期刊、公众号等列出,以示感谢和鼓励。另外,也需要有物质上的奖励。其他措施有加快审理和发表审稿专家的稿子,在节日代表编辑部问候专家等也可以激发审稿专家的积极性。但如何更好地调动审稿专家的積极性,是很多编辑部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文章谈到要修改审稿意见,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并不是每篇审稿意见都要修改,要修改的是不太好和意思含糊、模糊等的审稿意见。修改时要尊重审稿专家的原意,不能更改审稿意见的原意,编辑的修改只是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把意见改成简单易懂的文字,便于作者理解和修改。如果不能领会专家的原意,最好不要随意改动。
审稿专家在学术把关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编辑,我们应该从审稿专家的补充、审稿专家库的建设和管理、送审、审稿意见的处理等环节考虑,尽量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以使审稿专家的作用发挥得更好,从而使期刊的学术质量越来越高,期刊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 杨开英,吕小红.组建核心审稿专家队伍的必要性研究[J].学报编辑论丛,2019(0):459-462.
[2] 罗向阳,李辉.科技期刊审稿专家数据库的建立及管理[J].编辑学报,2011,23(3):254-255.
[3] 常思敏.审稿意见的类型及编辑的取舍原则[J].编辑学报,2009,21(3):205-206.
[4] 王银平.科技期刊编辑对专家审稿意见的适度加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113-115.
[5] 绳宇.审稿专家对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审稿问题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244-1245.
[6] 吴淑金.网络化时代科技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组建与管理[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8):79-81.
[7] 詹燕平,游滨,陈移峰,等.论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选择与管理及其审稿积极性的调动[J].编辑学报,2014,26(6):572-573.
[8] 国荣,邱芬.初审和组织外审的优化对审稿质量与效率的作用[J].今传媒,2017,25(12):123-125.
作者简介?张红梅,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