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物及人,以史论诗

2022-04-29陈钰枢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咏物诗

摘 要:《石灰吟》是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一首立意深远的咏物诗。教学时,要根据咏物诗的文体特点,在搜集、提取、串联、交流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观诗题、品诗眼、读史料、诵诗句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咏物诗“物我合一”的特点,并借助史料悟得诗人志向,感受诗人的精神风骨。

关键词:《石灰吟》;咏物诗;以史论诗

【课前思考】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理想和信念”,《石灰吟》是本单元第一课中的一首咏物诗,立意深远,抒发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操。咏物诗所咏为物,但其立意在于抒发诗人的襟怀抱负。教学时,我们既要遵循古诗教学的一般方法,又要关注咏物诗的独特之处。尤其是要紧扣“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语文要素,凸显咏物诗的创作特点,在充分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些史料进行互文阅读。这样,让诗人的故事、其他诗作和《石灰吟》得以关联,让学生对诗人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诗与史的交融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精神风骨,获得对诗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观诗题,知所咏之物

(播放《经典咏流传》的节目视频《苔》《梅花》《竹石》,学生观看。)

师:“和诗以歌”的经典传承方式,现代传媒技术的加持,让美好的诗词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更具魅力,更显意义。

师:同学们现在的状态很饱满,眼神明亮,看来,已经做好了上课的准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题目中也有“吟”这个字?

生:《游子吟》。

生:还有《暮江吟》。

(课件同时出示三首古诗。)

师:看看这三首诗的题目,大家能从中发现什么?

生:三首诗中的“吟”都是吟诵的意思。

生:但是三首诗吟诵的内容不一样。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暮江吟》吟诵的是日落时江上的美景,《游子吟》吟诵的是母亲的恩情,《石灰吟》吟诵的是常见的石灰。

师:看来,古诗吟诵的内容可以是景,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师:诗题中的秘妙都让大家发现了。“吟”,作为一种古典诗歌的形式,通常理解为“吟诵”。同一种诗体,可以吟诵不同的内容。

[思考:教学伊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诗题明晰这首咏物诗的吟诵对象。在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有效统整其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发探究中的自主发现,交流中的相互启发,帮助学生自然悟得咏物诗题目的表达特点,了解“吟”这一独特的诗歌体裁。]

二、品诗眼,发现物与人的关联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学过这首诗,(在课件上圈出“千锤万凿”“焚烧”)谁来读一读这两个新词?

(指名读。)

师:让我们学着他们,一起读——

(学生齐读“千锤万凿”“ 焚烧” 。)

师:(课件突出显示“锤、凿、焚”)本课的三个生字,大家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

生:“锤”和“凿”。

师:谁愿意当一回小老师?请小老师给大家一点提醒,并范写。

生:(边板书边讲解)“锤”这个字的笔画较多,特别要注意右边部分的笔顺,第三笔是竖,四横之间的间隙要匀称。

生:(边板书边讲解)写“凿”字时,要注意上面的两竖左低右高,下面的部分要写平稳、写端正。

师:让我们端正坐姿,把这两个字分别写两遍。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这首诗,努力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并读出节奏。

师:请你来为大家示范读读。

(学生朗读。)

师: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给你点个赞!特别是“粉骨碎身”这个词,读得很正确。我们平时常见的成语是“粉身碎骨”,诗人用“粉骨碎身”更符合诗歌的声律美。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诗的感觉已经读出来了。请你也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

师:字字落实,抑扬顿挫,读出了诗歌的韵律美。大家的朗读也深深感染了老师,我也很想和大家一起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的停顿,我读每一行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明白了吗?

(师生配合读。)

师:这样读,多有节奏感!让我们把这首诗再来完整地读一读,我读诗题和作者,你们读诗句,注意读好节奏。

(师生配合诵读。)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诗讲了什么?你们能不能借助注释和课前搜集的资料,试着说一说?如果遇到的困难无法解决,可以同桌间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随时问老师。

(学生自由练说,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说的过程中,觉得有困难的同学举手。(指名举手的学生)请你说说你的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我们来帮忙,好吗?

生:石灰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拉出来。

师:说得很完整,老师要提醒的是,石灰的前身是石灰石,一般说从山里开采出来。来,相信这一次你能说得更好。

生:石灰石要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师:就这样接着往下说。

生:我不知道“若等闲”的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们读过“万水千山只等闲”,“等闲”是“平常”的意思。

师:(发现一名学生手举得很高)请你也来说说。

生:其实,看看注释你就能知道“等闲”的意思是“平常”,“若”一般理解为“好像”。连起来,就是“好像是平常事”的意思。

师:这两位同学不仅解释了“若等闲”的意思,更告诉了大家两种理解诗意的方法:一是联系已有学习经验;二是可以看看书上的注释。(面向最初发言的学生)现在可以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吗?

生:烈火焚烧对它来说,好像是平常事。

师:说得很好,继续说。

生:粉骨碎身也全然不害怕,要把清白留在人间。

师:在自己的努力、同学的帮助下,越说越好。谁能在他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再来完整地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可以适当加上一些关联词语,让语意的表达更加连贯。

生: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看作一件平常事。即使粉骨碎身,也毫不惧怕,只为把高尚的节操长留人世间。

师:说得真连贯。

[思考: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交流时,笔者首先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同伴互助、鼓励指导,不仅引导学有困难的学生将诗意说正确,更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连贯,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师:有人说,这首诗围绕石灰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石灰烧制的过程,二是石灰表现的品质。石灰是怎么烧制而成的,大家能从这首诗中找出相关词语吗?

生: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教师相机板书。)

师:一下子找得又全又准,再来读读这些词语。

(学生朗读词语。)

师:我们读词语,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把词语本身的意思、蕴含的意味读出来。谁再来试一试?

(指名学生朗读。)

师:石灰是怎么烧制而成的,谁能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时,相机呈现“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等石灰制作过程的画面。)

师:石灰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大岭中,要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开采出来,运送到石灰窑里;在高温中烧上几天几夜,变成生石灰,这时候仍然非常坚硬;再经过加工,磨成粉末状的洁白的石灰。

师:(课件突出显示“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现在,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再读一读这些词语,相信这回大家可以读出其中的味道了。

(指名一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师:面对“千锤万凿”,面对“烈火焚烧”,面对“粉骨碎身”,石灰石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态度?能从诗中找出相关词语吗?

生:“若等闲”“浑不怕”。

师:能把刚才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学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读得很正确,如果能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就会更好。

师:很专业的点评,你能做个示范吗?

(该生示范朗读,其他学生自发鼓掌。)

师:石灰石在千锤万凿中经受考验,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平常事,即使粉骨碎身也毫不惧怕。这一切为的是——

生:(齐读)要留清白在人间。

(教师相机板书“清白”。)

[思考:本环节在学生能完整地说出诗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根据石灰烧制的过程从诗中找出关键词,并让他们把词语的意思、蕴含的意味读出来。再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介绍,还原诗歌的意境。这样,学生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自然就能读出三个关键词的力量感,深刻体会石灰烧制的艰难,生发对石灰的敬佩之情。]

师: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清白”是什么意思,谁能具体说说?

生:这首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在写诗人自己。

生:“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的颜色,又喻诗人的品格。

师:石灰是什么颜色,诗人有什么品格,说得具体些。

生:“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高洁的品格。

师:来,接着交流。

生:石灰石留在人间的是洁白干净的石灰,诗人留给后人的是纯洁高尚的品格。

[思考:诗眼往往在诗歌中起着表现主旨、凸显神韵的重要作用,咏物诗亦是如此。《石灰吟》这首诗的诗眼是“清白”一词,其不仅具备物我合一的关联性,还具有形神一体的共通性。因此,在本环节教学中,笔者围绕 “清白”这一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受诗中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的浑然一体。]

三、读史料,理解诗人志向

师:看来,石灰的一生就是诗人于谦的一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史书中的相关记载,看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课件出示:据史书记载,于谦12 岁寄住于慧安寺专心读书,16岁读书于吴山三茅观,17岁时乡试不第。面对挫折,他不服输,不气馁,把爱国将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自己的座位旁,以文天祥为榜样,发愤读书。终于,在23岁时考中进士,迈入仕途。)

师:他立志做一名这样的官——

(出示诗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师:你从中读出了石灰的影子吗?

生:于谦自幼勤奋好学,热爱读书。遭遇挫折时,他更加发愤读书,废寝忘食。十载寒窗的“千锤万凿”,爱国将领的榜样力量,使他终于在23岁考中进士,走出深山。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发现于谦无论是苦读,还是从政,都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而是为了百姓的温饱。这不仅是他从小立下的志向,更是他一生践行的准则。

师:大家体会得很好,我们接着看——

(课件出示:据史书记载,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察,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常常用搜刮百姓得来的钱财向朝中权贵送礼行贿。但于谦并不随波逐流,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排挤和陷害,被投入监狱,差点儿被判死罪。)

师:进京时,有人劝说于谦也带点礼物,他却置之一笑——

(出示诗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师:你从中也读出石灰的影子了吗?

生:于谦是一位骨头很硬的清官,他从不肯巴结权贵。即使惨遭迫害,他也毫不畏惧,把这看作是很平常的事,依然保持清正廉洁的品格。

生:进京时,别人带的是搜刮的钱财,而于谦带的是两袖的清风,看上去是于谦不愿被百姓闲话短长,其实表现出他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铮铮铁骨。

师:我们继续来看——

(课件出示:史书记载,1449年,瓦剌入侵,明军打了败仗,皇帝被俘。许多人觉得北京城保不住了,打算弃城逃跑,城里乱成一团。在这危急时刻,于谦挺身而出,率领军队出战,仅用五天时间就打败敌军,使国家转危为安。)

师:国难之际,于谦把国家的安危视作自己的责任——

(出示诗句:“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

师:大家从中读出了石灰的影子吗?

生:于谦带兵浴血奋战不是为了得到千金恩赐,封为万户侯,而是为了早日战胜敌人,保家卫国,让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

生:国难当头时,于谦像石灰那样,毅然把国家的安危当作自己的责任,全然不顾自己的生死,率军出战,凭借过人的胆识力挽狂澜,拯救了国家。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条记载——

(课件出示:史书记载,明英宗复位后,记恨于谦在他被俘流亡的时候,扶持他弟弟即位称帝,因而将于谦抄家。抄家时发现,在朝廷当了三十多年官的于谦,家里竟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其清白可对苍天。)

师:清白,不仅是于谦立下的志向,更是他一生的写照——

(出示诗句:“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师:来,我们齐读。(学生齐读)从这里,还能读出石灰的影子吗?

生:被陷害的于谦,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当官多年的于谦,家中竟无值钱的东西,苍天可鉴。

生:于谦不仅是忧国忧民的诗人,还是心系百姓的名臣,更是宁折不弯的伟大英雄。他的言行无不流露出石灰的品质。

师:白居易说:“歌咏言,诗言志。”这首诗表面写石灰,但实际上写的是——

生:于谦用一生坚守着的清白品质。

师:这样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这不是一时之志,而是一生之志。因而,我们也要学习于谦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

[思考:本环节有选择地呈现了诗人一生中的几个重大事件,并和相应的诗句组合在一起,以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聆听诗人的故事、诵读诗人的诗句中,逐渐了解丰满的诗人形象,自然融入诗歌的意境,体会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表达特点。]

四、诵诗句,融入自我情感

师:古代千千万万的咏物诗中,《石灰吟》这首诗流传最广。于谦胸怀祖国、心系百姓的浩然正气流芳百世。此时,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

师:在朗读之前,老师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为什么?

生:我想带着敬仰之情来读,因为保卫国家、保护百姓不仅是于谦小时候立下的志向,更是他长大后践行的诺言。

(学生朗读。)

生:我会带着颂扬之情来读,因为于谦的清正廉洁不仅表现在他进京时的两袖清风,还体现在被抄家时的家徒四壁。

(学生朗读。)

生:我和他们的体会不一样,我更想读出对于谦的叹服之情。因为于谦不辞劳苦,迎难而上,为国献身,为民造福,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令人叹服。

师:古往今来,这首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现在,诗人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永存我们心间,让我们把无限的崇敬化作深情诵读,一起读一读吧!

(全班齐诵。)

师:这首经典的咏物诗说不定就会出现在下一期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如果你是制作人,会怎样构思?课后可以和同伴讨论交流。

[思考:古诗教学离不开诵读。王尚文先生认为:“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古诗是缘情而作的,有了具体历史事件的关联,学生对诗人形象的感知也逐渐变得清晰而全面。当学生有了情感的介入,自然会在比照“物”与“人”的思维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诵读就能进入声情并茂的佳境。]

(陈钰枢,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邮编:226300)

猜你喜欢

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近四十年杜甫咏物诗研究述评
体物尽其妙,品之有寄托——杜甫咏物诗《房兵曹胡马》赏析
咏物诗的一种写法
韩偓咏物诗研究
浅谈古代经典咏物诗对初中生写作思维的启示
注重融通契合提高咏物诗教学效果刍探
论咏物诗研究的基本问题与当代进展
清代蒙古族诗人和瑛与《易简斋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