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代经典咏物诗对初中生写作思维的启示

2017-11-30周鉴清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写作思维咏物诗启示

周鉴清

[摘 要]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咏物诗是我国民族传统诗歌中的精华,对写作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代经典咏物诗对初中生写作思维的启示:立意思维中需要有崇高意识与对世界的悲悯情怀,结构思维中需要寻找感情流向。

[关键词]咏物诗;初中生;写作思维;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0-0012-02

2016年,核心素养正式走进所有人的视野,其中的文化基础值得我们语文教师高度关注。我们语文教师不仅从事语文教学,更是从事语文教育。如何将语文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值得我们思考。本文的思考成果对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语文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

一、咏物诗和写作思维

1.两者的概念和联系

咏物诗从表达方式上讲就是抒情的诗歌,不过吟咏事物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咏物诗是我国民族传统诗歌中的精华,可以算作中国古代诗歌的奇葩。古代文人很喜欢吟咏事物,他们时刻关注外在世界。咏物诗的概念:描写客观世界的物,细致生动地刻画这种物的形态色彩,达到抒情的目的,最终托物言志。大千世界中,山峰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可以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主体。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情感。本文剖析的经典诗歌首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诗歌,然而为了能够深入剖析,从教师自己开发教学资源的角度又选择了部分经典咏物诗作文案例进行分析。

2.写作思维的概念

马正平老师在《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当中提到写作思维涉及的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两件:那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也就是包含立意思维和结构思维。立意思维是指透过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深入到本质,这是文章的“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心与主题。不仅如此,写作思维还涉及围绕“意”来选取组织材料,也就是文本、结构、篇章,综合而言就是写作思维技术,即写作技术。

二、具体启示

1.立意思维中需要有崇高意识与对世界的悲悯情怀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孔颖达在《毛诗序》的注释中提到“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志之所适,外物感焉”。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精神之一。情又与此一脉相承。诗者归根到底是一个“情”字。真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中国古代诗歌偏于抒情,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然而诗歌言何志?言志明道在中国古代诗歌始终是一條主线。这就让中国古代诗歌在立意思维上有崇高的境界。这种崇高更多的是对世界的悲悯情怀,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诗歌是他们发愤抒怀的方式。曹操慷慨悲凉,鲍照拔剑击柱,杜甫忧国忧民,白居易为民请命,屈原遗世独立……中国成为诗歌的国度,与古代知识分子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崇高,与他们身上的儒家道家的精神思想,与他们对世界的悲悯密切相关。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写(结构思维)与让他们写什么(立意思维)相比较,在学生精神生活较为贫乏的今天,立意思维更为重要。中国古代文人有对世界万物的悲悯与感知,所以他们能从世界万物中看到“我”的存在。悲悯情怀和崇高息息相关,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线。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灿烂的一笔,其抒发的情感多姿多彩,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文人对才能和道德品质的思考与感叹。“治国平天下”乃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壮志豪情,这种强烈的入世思想让他们不甘寂寞,咏物乃是表达这种愿望的方式。

2.结构思维中需要寻找感情流向

结构思维中需要寻找感情流向,这就涉及写作思维中的“模块”现象。这里所说的“模块”,指的是贮存在记忆中的人或事物呈现组块形态,它或是由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受而形成,或是阅读获得信息的心理印象。这些“模块”都有可能成为写作时的模本,一旦作者进入写作状态,它们便会在头脑里活跃。思维学家张光鉴曾对“相似块”进行过阐述。他说:“我们这里所说的‘相似块是指在思维贮存系统中与输入信息具有相似性的有层次和时空结构的记忆组块。”“早在古希腊,大哲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模仿,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当然,他们说的模仿与我们说的“模块”,其含义并不是一样的。我们只是指出并强调在写作思维中,确实存在着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仿模块”和“反模块”现象。这些模块可以是事物、事件、人物、情感、句式、句法等。

(1)选材按同方向的思维要求进行最佳取舍。“无论是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中的具象散文或抽象散文,文章立意既定,面对澎湃的情感,学生不能不加思考地将手中收集的和大脑中存在的众多零散的材料全部地写出;所有材料都必须从属于‘思想情感,都必须经过学生‘思想情感的选择并能积极能动地反映‘思想情感,与立意思想情感同向的材料就选取,与立意思想情感不同向的材料就舍弃。”《橘颂》就是其代表,这首诗在诗歌历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最早的咏物诗歌。作者想表达自己独立与坚贞的品格,所以在选材时选择了橘树。

(2)组织材料按同方向的思维要求进行有机组合。 经过同向思维的取舍留下的大量素材,并不是一一罗列在文中的。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许多材料看着是随意排列组合,但是它们都按照作者的立意,即核心情感有组织地精心排列,是经过了艺术构思的,它们的排列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生习作成品思想情感是“经”,所选用的材料是“纬”,二者和谐交织在一起,就会形成一幅色彩斑斓、气韵流畅的完美图画,否则就会“形”乱而害“意”。

(3)谋篇布局受同方向思维的制约选择“形”与“神”的结合点。抒情散文中的具象式抒情散文,其中的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比较容易找到“形”“神”的结合点。例如橘树在笔下有着“受命不迁”“深固难迁徙,更壹志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一系列美好品质,展现出俊逸动人的橘树,这正是和中心情感同向思维的一个成果。同向思维是固定的,但是学生的选择是多样的,学生在写作中是可以多方面灵活运用这同向思维的。抽象散文对中学生来说比较难驾驭,在学生的习作中,“形”和“神”的结合存在很多的问题,造成学生的文章空洞,或者是缺乏前后情感联系而造成文章肤浅。注意这类散文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形”与“神”的结合点,其实,细究起来情况并非是这样。它们中的每一篇成功的散文都有自己的格调,这种格调就是“散文”的神,这和作品的主线情感是密切相关的,学生不能把两者分离,一旦分离文章就没有格调,这就是感情色彩。感情的基调,或宁静,或优美,或清淡,或浓艳,有的较低沉,有的则高昂、乐观,“散”与“不散”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文章的思想情感流向就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同向思维的特点。

语文教学之路漫漫,唯有上下求索方能有所收获。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思考,多一点探究,多一点实践,多一点坚持,语文写作教学之路就会越来越明朗宽阔。愿自己的小小探析能够为整个语文写作教学带来一点点思考。

[ 参 考 文 献 ]

[1] 周生杰.何处见君常觅句 小阑干外夕阳疏——略论藏书家鲍廷博的咏物诗[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2] 王德明,李苏澜,王舒悦.古代咏物诗精选点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endprint

猜你喜欢

写作思维咏物诗启示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体物尽其妙,品之有寄托——杜甫咏物诗《房兵曹胡马》赏析
咏物诗的一种写法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几点思考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学读与写相结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