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阅读文字”走向“阅读意义”

2022-04-29邹晓怡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阅读策略低年级

摘 要:阅读不仅要读通文字,而且要透过文字,理解文本丰富的意义,并进行一定的创造。“阅读力”就是使用一定的阅读策略,理解文本意义的能力。在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力的过程中,可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如下策略:关联生活,培养联结力;活跃思维,培养提问力;借助直观手段,培养图像化力;提供支架,培养推测力;设计任务,培养综合力。

关键词:阅读力;阅读意义;阅读策略;低年级

阅读力培养的核心是教师传授能运用于阅读过程之中的专门策略,使学生在阅读中更具互动性和思考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其主要形式为样例示范、策略讲解、阅读练习、独立阅读。简言之,阅读力培养就是通过渗透一定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力包括五个方面:联结力、提问力、图像化力、推测力和综合力。低年级学生处在由图画阅读向文字阅读的过渡期,他们通过文字获取意义的能力尚有不足。因此,低年级学生阅读力的培养, 应着力于关联生活,激活思维,借助直观手段,提供支架,设计由读到写的任务。

一、关联生活,培养联结力

联结力,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意义的能力。正如托妮·莫里森在《作为艺术家的读者》一书中所说,“书面上的文字只讲了一半的故事,另外的部分得由你来讲述”。联结,不能仅仅是文字的联结,而应是有意义的联结。低年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多来自生活,可以通过关联生活,让阅读的内容与生活情景建立联系,让低年级学生产生持续阅读的兴趣,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

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二年级上册《日月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联结常熟本地的尚湖。在阅读“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时,引导学生联想在湖畔眺望虞山的情景;在阅读“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时,引导学生关联碧绿的尚湖水,回想在湖中小洲上游玩的情景;在阅读“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时,引导学生关联清晨中尚湖薄雾迷蒙的景色。这样关联生活,学生便能理解课文所描写的日月潭景色,读出文字背后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相关联,便能将这种策略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唤起学生的联结力。当联结力被唤起,学生在阅读时便会主动关联已有经验,借此理解文字,获得意义。

二、活跃思维,培养提问力

提问力是指阅读者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都能够提出基于文本的和由文本生发的问题的能力。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在阅读时会产生很多困惑,但由于思维不稳定,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他们在阅读时容易“走马观花”,错过将这些困惑转化成问题的机会。而教师则需要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将阅读时的困惑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力。学生提出了问题,就会进一步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寻找答案,进而去追寻文字背后的意义。

首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地想,无顾忌地问。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由题目展开想象来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由文中的某一点展开想象来提出问题。例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题目,然后由题目展开想象来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课文介绍了哪些植物妈妈?植物妈妈都有哪些办法?这些办法有什么用?而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学生便能更多关注文字背后的意义。

其次,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指导学生完善提问。低年级学生思维跳跃性强,表达往往不够严谨,有时对问题的表述不够清晰。在阅读教学中,我会让学生练习“有效提问”:一是帮助学生修改问题表述,以使提问语言简洁、准确;二是提供思考支架,以使提问逻辑清晰,让别人一听就明白;三是组织同桌两人互相提问,引导学生实践练习。

最后,激活发散思维,让学生结合阅读所得提问。在阅读《三毛流浪记》后,我组织班内开展了一次线上答题赛,而这次答题赛的命题全部都由学生设计。我没有提出过多的限定性条件,而是让学生结合阅读所得发散思考。提出问题,需要学生真正深入故事,了解《三毛流浪记》的情节和人物。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反复翻阅,设计了“卖艺人第一次见三毛时给三毛买了什么”“老渔父的死因是什么”等问题。在设计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透过文字,阅读文字背后的意义,这无形中使学生的阅读走向了深入。

三、借助直观手段,培养图像化力

阅读中,根据文本创造图像的能力叫作图像化力。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偏向于直观与具象。在阅读过程中借助一些直观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图像化力,使学生阅读时能在大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实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教材中的插图紧扣课文内容,在培养图像化力的初期,利用好插图可以助力学生对文字背后的意义的理解。例如,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中的三幅插图,正对应了课文的三个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完一部分就停下来看看插图,借助插图理解该部分所描绘的场景。

有时课文中的插图比较简洁或过于卡通化,不利于准确理解文本意义,教师也可以找一些图片,制作成图片板贴,帮助学生获得更准确的直观认识。比如,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插图,呈现了雪地上的脚印,学生未必能与竹叶、梅花等喻体一一对应。于是,我出示了真实的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等动物脚印的图片,以及相应的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图片,帮助学生在阅读时将课文中的四个比喻句转化为图像。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文本结构转化为图像。结构隐藏在具体的语段背后,低年级学生往往不易发现。教师可以出示思维导图框架,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本结构转化为直观可视的图像。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图像化力之后,便可让学生根据文本,自主设计思维导图。

四、提供支架,培养推测力

推测力是指利用文本提供的线索,合理地进行补充假设和推测的能力。低年级学生自主推测的能力尚有不足,因此可以使用“O(我观察到的)—W(我想知道的)—I(我推测的)”模型,即“事实—问题—推测”模型,引导学生讨论探究,通过同伴间的智慧共享,实现对文本意义的获取。

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上述三个方面设计表格等支架,以此辅助学生交流讨论,对文本的走向进行推测。例如,教学《青蛙卖泥塘》,可让学生推测“青蛙接下来会怎么做”(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老牛、野鸭、小鸟、蝴蝶不想买泥塘的原因(事实),进而展开推测。在课文结尾“青蛙不再卖泥塘了”,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测青蛙之后的行为。

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已知的文本信息,进行推测。例如,阅读二年级上册《一封信》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整理了露西写给爸爸的第二封信,我引导学生根据信的内容,讨论爸爸若是回信,可能会给露西写什么。针对露西提出的问题“螺丝刀放在哪里”,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纷纷给出答案,有的推测放在地下室里,有的推测放在厨房里,还有人推测放在某个房间某个储物柜的第几个抽屉里。露西提到看电影后,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有的推测爸爸会提醒露西注意时间,不要错过电影开头;有的推测爸爸可能会询问露西看什么电影;还有的推测爸爸可能会和露西约定回国后也一起看电影。通过讨论探究,学生从文本延伸开去,合理推测,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潜在意义。

进一步,学生需要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把握阅读内容的实质,借由文字及结构线索,作出比较合理的推测。这对批判反思能力的要求较高。在教学中,也可组织学生讨论推测是否合理。例如,在对“青蛙不再卖泥塘了”之后行为的预测,大多数学生认为青蛙会邀请其他小动物住进自己的泥塘里,但也有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青蛙如果想邀请他们,那就不会卖泥塘而是一开始就直接邀请了,他更可能会安心地自己住在泥塘里。对于同一份阅读材料,学生拥有不同的意义理解也是值得鼓励的,这正培养了他们取舍、评价、反思的阅读能力。

五、设计任务,培养综合力

综合力,是一种以联结、提问、图像化、推测这四种阅读力为基础,并将它们综合运用的能力。综合力更多是从阅读者本身出发,根据自身思考来获取新的意义。正如史蒂芬妮·哈维所说,综合分析是将新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原创的观点、一种新的思路或是一种新的创造。低年级学生尚不具备完全独立的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由读到写的任务,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思考书中哪些内容是“挥之不去”的,哪些部分使自己产生了观点上的转变。

例如,读了《胆小鬼威利》后,我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并提示学生要结合书中内容和个人体验表达自己的独特思考。学生有的联结生活经验,表达自己对勇气的看法;有的反思自己的“胆小”,并立志让自己变得强大。这种由读到写的任务,使学生从《胆小鬼威利》一书延伸开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阐发自己对文本意义的独特理解。这体现的正是“一种新的创造”。

“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重复的一套流程。阅读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坚持。而拥有阅读力,学生便能从“阅读文字”走向“阅读意义”,成为一个成熟的阅读者。

参考文献:

[1]阿德丽安·吉尔.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M].岳坤,译.南宁:接力出版社,2017.

[2]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M].蔡宜容,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3]贾森·布格.阅读力:未来小公民的阅读培养计划[M].肖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4]高雅飞.以阅读力培养为导向的童书出版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20.

(邹晓怡,江苏省常熟市凯文小学,邮编:215500)

猜你喜欢

阅读策略低年级
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巧架桥梁,引“读”入胜
开展郊区初中学校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