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的局限与改进策略研究
2022-04-29管琦
管琦
导读: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指的是幼儿在教师准备的环境中自由、自主、自选地进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动作、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区域活动的开展,依赖于空间、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保障。2011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41〕号) 指出,“为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必须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自此之后建立的园所普遍空间宽敞、设施完备。在此之前创建的园所,特别是城区幼儿园,却面临空间小、格局差等问题,对幼儿的游戏与生活产生不利影響。时值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立足现有条件,本文梳理并分析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和创新教师在小空间班级内指导区域活动的思路与方法,充分实现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意义。
一、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的局限性
相较于传统的区域活动具有自由自主、令人愉悦、教师间接指导等特点,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由于“先天不足”,存在诸多劣势。
(一)活动空间不足,幼儿游戏权力受限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小组活动、集体活动共同组成了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在小空间班级,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价值认识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实施情况。因为空间小,许多教师会质疑组织长时间、大规模游戏的可能性,“材料不足”“场地有限”总是他们不敢让幼儿自主游戏的理由。研究者围绕“在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指导中,您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一问题访谈A园教师后,了解到空间小、格局差导致幼儿在活动中的拥挤程度增加,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减少,教师指导以维护游戏秩序为主,指导方式主要采用语言和动作指导。
教师C:“空间不够用使幼儿的攻击性增加,为了维护游戏秩序,我有时会不由自主地控制孩子的游戏。例如,会把调皮一些的孩子分配到安静一点的区域,如美工区、益智区,我也知道这样做损害了他们游戏的自主权,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教师H:“虽然空间小但区域游戏一个也不少,在区域时间我常常一个人当班,对每个区域的观察和指导都是走马观花式的蜻蜓点水,有的幼儿如果实在学不会,我就会直接包办代替。”
由此可见,教师总会不由自主地“控制”区域活动的人员、材料及活动的时间,活动空间的缩小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组织区域活动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幼儿的游戏权力。
(二)固定区域不足,幼儿活动秩序混乱
固定的区域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对环境的熟悉感和安全感,相对固定的区域可供幼儿随时玩耍,节约活动准备时间,幼儿对环境有安全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活动秩序。小空间班级由于地方狭窄逼仄,经常是教室、寝室共用场地,为此,在开展区域活动前,需要腾挪睡床或幼儿的桌椅来扩大游戏空间,结束时再将玩具柜、桌子归位,每日的重复劳动不仅浪费了幼儿的活动时间,还造成幼儿活动秩序混乱的问题。不仅如此,区域活动固定性不足还带来环境氛围淡化的问题,幼儿活动的连续性不高。例如,美工区的环境布置中应展示大量的幼儿作品,但美工区占用了幼儿的午睡区域,无法进行大面积的环境布置,幼儿还未完成的作品也由于不断的腾挪,影响了其活动的积极性和延续性。
(三)区域布局不合理,幼儿游戏水平不高
空间小、幼儿多,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但小空间班级由于面积有限,在空间的安排和规划上出现较多困境。例如,区域活动位置不合理,区域位置的安排应综观各区域活动的特点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来统筹规划,将功能上关系较密切的区域按照要求相邻或相对,实现动静分离,根据区域活动对水、电、光等因素的要求,合理确定区域的位置。但根据研究者在A园观察发现,由于空间局促,为了避免不同活动之间的互相干扰,教师在设置区域时,往往聚焦于实现动静分离、干湿分离等基本要求,很少能继续深挖,思考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例如,表演区、美工区应相邻或相对设置,美工区可以为表演区提供服装、道具,由此可以衍生出许多游戏情节,但在A园中四班,美工区跟表演区之间却相距甚远,导致区域之间缺乏联系,彼此孤立,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财力、物力浪费,更使应有的教育功能被中断。因此,应将功能上关系较密切的区域进行相邻或相关的布局规划,使各区域的活动进行有机联系或融合,从而有效地增强小空间班级区域间的教育联动,大大提高区域活动的效益。
区域面积大小不合理,导致区域活动过于拥挤。据研究者观察,A园中班不同区域活动所占的空间面积均为3~4平方米,但由于区域活动面积大小不适宜,幼儿经常产生言语或肢体冲突,影响活动的持久性。例如,建构区的幼儿图图的“告状”行为,“老师你看呀!牛牛原本在我旁边搭积木,突然他就把我刚刚搭好的火车站给踢飞了”,话说完,不饶人的图图对着牛牛的腿猛踢了一脚,教师连忙介入,终止这场争斗。不仅如此,在选择区域时,中班幼儿还存在“热门区”和“冷门区”的现象。据研究者观察,建构区、表演区等是比较受幼儿欢迎的“热门区”,只有早早来园的幼儿才能选上,而阳光充足、宽敞明亮的阅读区却常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是个十足的“冷门区”,绝佳的地理位置白白浪费。
(四)空间利用率低
小空间班级应充分发挥现有空间的实际效用,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比如,午睡室、走廊等均可适当设置一些活动区,既能实现动静分离,又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但根据研究者在A园观察发现,该园中班教师一边嫌班级空间太小,一边却放着闲置的空间不用,宁愿将偶尔开会时才会用到的功能厅闲置,也不用来作为班级区域活动的扩展空间。因此,小空间留给教师的重要反思有:幼儿园内的空间是否真的有效利用?室内与户外、班级与各类功能室是否互为补充?较小的空间在适当调整后,同样会有利于区域活动的开展。
(五)区域活动材料数量不足,缺少更新和补充
小空间班级受空间约束,使游戏材料的数量和种类都受到影响。A园大部分中班每个区域投放4~6种活动材料,每种类型区域活动材料的数量大约是参与区域活动幼儿人数的一半。
以益智区为例,活动内容丰富,种类较多,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感官游戏、比较异同的游戏、分类游戏、记忆游戏、智力玩具游戏、迷宫游戏、拼图游戏、纸牌和棋类游戏、数学游戏、民间益智游戏等。A园中班益智区的材料主要包括:拼图类,如动画人物拼图玩具;纸牌和棋类:扑克牌、飞行棋;迷宫类:磁性铁运笔迷宫、教师自制迷宫;智力玩具游戏:七巧板。对照上述10大类别的游戏,活动种类明显不足,数量也少,导致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时长发生争抢玩具的行为。
幼儿在中班时期具有注意时间短,容易转移的特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调整材料,使幼儿保持较高的游戏热情。据研究者观察,75%教师一学期只更换1~2次材料,通常在学期开始或中途组织区域活动检查时,才会更换材料。仅有8.3%教师会根据主题内容、幼儿兴趣和发展需要等随时更换材料。超过90%教师表示如果根据主题、课程等随时更新材料,不仅要承担巨大的物质开销,也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更换下来的材料也不知如何处置,“本来班级就小,这些替换下来的材料就没地方放,放到其他地方也担心会被损坏,扔了更觉得可惜”。由此可见,存储空间有限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更换材料的心理负担,妥善处理好这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活动材料成了小空间班级教师在更换材料时的首要难题。
二、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的改进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指导观,尊重幼儿主体地位
小空间班级教师最大的心理负担就是规则与秩序,材料、场地的客观限制总是教师干涉幼儿游戏自主权的理由。当面临秩序与自主的难题时,教师必须意识到规则的制订不是教师权威的“一言堂”,过程中不能让幼儿只能被迫执行,要通过与幼儿的协商,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验证,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规则,从而自觉遵守并执行。因此,教师在指导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时,一方面要敢于放手,把游戏的权力归还幼儿,另一方面也能意识到小空间班级的局限性,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材料和科学合理的指导,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活动,提高区域活动质量。
(二)提升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中的教师指导能力
区域指导能力包括环境创设能力、材料投放能力、游戏指导能力和活动评价能力等。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最大的问题是空间不足引发的幼儿游戏水平受限。为此,教师更应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游戏指导能力。
1.拓宽物理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对于小空间班级,活动面积较窄小,格局较差,幼儿的活动局限性较大。为此,教师要在有限的空间内着眼整体规划,跳出平面化的思想桎梏,充分挖掘,拓宽物理空间。例如,利用墙面、柜面、天花板等三维立体空间,还可以巧妙运用隔断、悬挂等方式,使室内环境由“面”变“体”。同时,走廊、大厅、午睡室等都是宝贵的空间资源,这些公共资源的利用也能拓宽幼儿游戏的场域,促进与邻班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有效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2.根据区域活动特点,适当固定部分区域
不同的区域活动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特点。例如,益智区、科学区这类封闭、安静的活动需要固定的空间,便于幼儿沉下心来专注游戏。同时,像美工区这类需要保留幼儿作品,打造浓厚艺术氛围的区域也需要相对固定。因此,小空间班级的区域活动需要教师根据区域活动特点,适当固定部分区域,这样既能保持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也方便幼儿持续开展游戏。
3.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并与其融为一体,在优化班级空间时,既要对空间进行充分设计与思考,寻找突破现有环境的可能性,也要关注幼儿的游戏需要,创设基于幼儿的游戏空间,为幼儿提供自主参与、自由结伴、自定主题、自选材料、自发探索、传递情感、共享快乐的学习与发展机会。区域位置的安排应综观各区域活动的特点和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除了要实现动静分离、干湿分离外,更要考量不同区域活动之间的延伸性和关联性。比如,将自然角与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相邻设置,可以将自然角里的观察活动与阅读活动、科学认知、艺术表现有机融合;将美工区与阅读区相邻,可以让阅读区的文字元素与美工区的创意表现互为素材,从而将阅读、创作、审美、讲述等活动有机结合。空间布局需根据区域活动的特点,平衡封闭性和开放性,通过分析区域活动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价值,将功能上关系较密切的区域相邻安置。
区域活动面积应根据幼儿活动人数和活动幅度制订。“一般来说,角色表演區、建构区等所需空间大,且活动时发出的声音大。”为了避免不同性质的区域活动互相干扰,教师可以选用玩具橱柜、纸箱、桌椅等做适当隔离,使每个区域独成一体。例如,图书区的封闭程度要高一些,而美术区、娃娃家则可以开放一些,便于取水、换水和出入快捷。
4.分析材料价值,投放“少而精”的区域活动材料
材料的价值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整个区域活动,包括分析材料特点、预估可能引发的活动等环节。通过材料价值分析,教师更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在观察中引导幼儿创新玩法,挖掘更多价值。小空间限制了材料的收纳空间,因此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精简数量,提高质量,具体表现为“三减三加”,即减少玩法单一的高结构材料,减去单一、无法移动的柜子,减去形式化、幼儿选择概率低的材料,增加无固定功能的低结构材料,增加多样化、易获得的自然材料,增加材料更换频率。小空间班级在投放材料时,要秉持“少而精”的原则,尽可能多投放具有不同玩法,有不同结果和可能性的材料。
三、结语
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幼儿区域游戏的高质量发展,但作为幼儿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游戏观,梳理并分析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存在困境和难题,积极提出有效策略。一个基于幼儿立场、经过精心设计、邀请幼儿参与的游戏空间,不会因为狭小而让幼儿游戏的权力减少。教师应倾力开发灵动的、随幼儿而动、与幼儿互动的游戏空间资源,让幼儿收获心理的滋润,获得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