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

2022-04-29赵晓君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有效策略思维能力高中语文

赵晓君

摘  要:所谓“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维是行动的先导”,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目前,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要求,教学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更应当注重对其进行思维素养方面的培育与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感知与认知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整体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等学科核心思维,教师应明确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全面、深入地分析语文思维培养现状,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思维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维能力;有效策略

核心素养理念提升了教师对高中生主体能力的培养力度,使教师开始致力于高中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整合能力的科学引导与逐步提升,以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质疑意识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立足高中语文教学,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去激发、引导、提升与强化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将高中生培养成会观察、善思考、勤积累的复合型人才,切实促进高中生主体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现状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虽然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但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与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许多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注重汉语言及文学知识的传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涉及的思想性内容较少,而且部分教师未充分开发与整合思想性学习素材,未能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意识,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为语文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适宜的空间和土壤。这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和组织讨论环节,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讨论环节启发思维的效用,未能有效达到预期课堂教学效果。究其根原,是教师未充分了解学生学情与思维特点,存在盲目开展讨论活动的问题。这样不仅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还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以来,理论知识和语文应试技巧是教师在课堂中的重点传授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思维习惯的培养是许多教师所忽视的环节。对思维培养的重视度不足,未能全面、深入地认识思维培养与学生能力形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部分教师在课程开展中存在的盲区。另外,在高中严峻的教学工作形势下,部分教师在学生语文思维培养上仍流于形式,文言文、诗词的记忆和各类专项模考题仍是教学重点,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以及抽象等语文学科思维。

二、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学手段单一,通常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没有体现以生为本。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较少,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且语文课程以大量文字内容为主,需要背诵和理解的内容非常多,极易使高中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提升。在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沿用过去传统教学手段,不注重及时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老套,只注重教师教法不注重学生学法,没有积极利用现代化各类教学手段,更不注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只是一味照搬经验,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语文教学成果。

(二)教学理念传统

当下,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由传统重视学生成绩转变为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全新教学模式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部分地区,部分教师对此认识程度不足,依旧遵循传统教学理念,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旧要求学生以死记硬背,提高成绩为主,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学生的语文思维没有得到培养。

三、高中语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思维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主要着眼点。语文课堂中,学生在拿到某篇文章后,通常会调动脑海中的思维对文章展开解读、想象与感悟,但实践表明,在上述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较弱,如很多学生对文章的解读限于表层,难以通过深层次的联想与想象,解读文章的核心内涵。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应从思维角度,着力强化阅读教学实效,采用对比式阅读、迁移式阅读等一系列教学手段,让学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

1. 对比式阅读。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开展对比式阅读教学,可帮助教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及课程大纲、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篇文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对比两篇以上文章的差异并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当教师讲解到某篇文章的写作亮点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其他文章,理解绝大部分文章都会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出现。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与《卫风·氓》这篇文章做比较,因为这两篇文章皆属于爱情故事,但在内容、写作手法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故事的相似性进行联想,将新旧知识关联在一起,以抽象思维进行再创造,梳理、总结自己对两篇文章的看法,锻炼语文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除进行相似文章的比较外,教师也应积极拓展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对比现代文与文言文,不同文言文中的古今异词、一词多义现象,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语文知识,形成完善的语文思维。如李煜《虞美人》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个“愁”字在不同的诗篇中有着不同的表達效果,李煜的“愁”形象生动,指的是愁绪,李清照的“愁”简洁奇妙,表达了词人的无限哀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多引导学生做如上对比,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2. 迁移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式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这与迁移式阅读有一定的区别,后者更多时候是纯粹在解读、学习文章的共同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用某篇课文映射学生过往学过的多篇文章,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类文章,达到教学目的。如:在教学《归去来兮辞》一课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归田园居》《桃花源记》等文章,感受作者对美好、和谐田园生活的追求,梳理这一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对古人的情操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将如上思维训练延伸到学生的写作环节中,深化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建议教师在阅读思维培养取得一定成效后,再进行思维性写作教学,这是因为写作活动体现了对学生语文综合思维的考查,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阅读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可惜的是,现阶段看来,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将阅读环节中学到的语文知识,得心应手地应用到写作之中,难以实现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写出来的作文常缺乏逻辑性,文采不佳。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可采取“快速联系性写作”教学法来解决。通常情况下,建议教师隔两三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快速联系性写作。教师应对学生近期学习的内容,及社会上发生的时事新闻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为基准,拟定写作主题。正式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训练,在作文段落中标记出自己看过并运用到作文中的文章,同时,注明迁移原因。在开展联系性写作训练的初期,对于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引导其顺利完成知识迁移的过程。建议教师在每周最后一节语文课中,开展如上的训练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文思维能力,一方面令学生更为细致地回顾本周学过的知识内容。

(二)培养学生“听取与说明”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结合语文思维在“听取与说明”方面的体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陈述式授课”现象十分严重,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为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手段,以千篇一律的授课方法,为学生枯燥地“灌输”知识,学生亦步亦趋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实际上极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还会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听力疲劳,削弱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的教学理念,秉持“与学生为友,同学生进步”的心态,为学生营造出“人人平等,知识共享”的课堂环境,构建寓教于乐的语文课堂,令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更愿意在语文课堂中开口说,表达自己对某一语文知识的看法,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进步成长。教师可多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进步。

2. 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言。是培养学生“听取与说明”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加大师生互动环节在课堂中的占比,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现阶段看来,很多语文教师落实如上工作都不够到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对教材、题目标准答案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质疑精神发展薄弱,很多学生在回答语文问题时,只会套用标准答案,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成长。为解决如上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积极质疑教材中的内容,挣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语文思维能力后,教师也可为学生传授一些适用于语文学习的高阶性思维方法,让学生创新性地学习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持续发展。

(三)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学习不能一味“闭门造车”,不同学生之间应当加强交流与合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实现不同思维的相互碰撞,进而激发出一些新的见解。如此,学生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更加宽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可以在相互学习以及借鉴中实现共同进步,这对于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古诗《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涉及意象“月亮”,其本身是古人笔下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文章中特指不同的含义。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探究“月亮”在古诗词中的内涵。很多学生在第一时间会想到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片面地认为月亮代表着古人的思乡之情,其实不尽然。学生经过翻阅书籍、上网查询等方式可以得知,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中,月亮代表的是作者对纯洁、美好事物的向往;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用月亮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的是一幅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写道“明月夜,短松冈”渲染凄清的气氛,作者推己及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查询的结果展示出来,经过教师的整理与汇总之后,可以让学生对“月”的意象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維模式。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们相互交流与借鉴的过程,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提升学科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并正视当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秀.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 基础教育论坛,2021(16):88-89.

[2]汪军. 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提升措施[J]. 学周刊,2021(17):159-160.

[3]徐松华. 核心素养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 文理导航(上旬),2021(03):14-15.

[4]张丽娜.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9(23):25.

[5]陈美.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1):86.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有效策略思维能力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培养思维能力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