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材人物思维走向学生思维

2022-04-29沈锦娟

新教育·科研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生思维

沈锦娟

【摘要】教师要使用好教材,必须有效解读教材,才能更好地设计课堂,实现为学生素养而教的目的。本文将从分析教师对教材人物解读的缺失现象入手,从教材人物角度解读教材,厘清教材人物思维,观向课堂思维,走向学生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教材人物思维;教材思维;学生思维

教材解读是教学的基本前提。有效的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认知过程、情感发展和学习成效。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是教师素养和专业性的体现,也是教学层次的体现。从目前的研究看,教师解读教材的角度各不相同,有从单元板块、语言整体性、年段特点等多方面解读,但唯独忽略了教材中人物的解读。

一、对教材人物解读的缺失现象

目前有很多一线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往往偏向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境拓展,而对于文本材料的语境创设和应用存在缺失现象,这是教师对教材不够了解的体现。

1.教学思维单一化,忽略文本人物资源而将语言生搬硬套于生活情境

很多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的形式,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总想着“要从文本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而不顾话题的切实性和应用性,将句型生搬硬套于生活。比如某教师在执教五年级上册Unit 6 My e-friend时,文章围绕王兵的网友展开,教师在拓展环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网友,而事实是很多孩子并没有网友,最后学生只能瞎编。对于拓展部分语言的应用,完全可以从书中人物出发,比如以Mike作为同学们的网友,因为学到五年级上册为止,出现了很多关于Mike的信息,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运用语言来展开话题。一味追求教学设计,而缺乏对教材资源的了解,只会产生无效教学,使得学生交流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无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2.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对文本人物信息处理单一化,不能使学生对人物信息有整体了解

在某教师处理二年级下册Unit 4 I have big eyes一课时,本课主要讲小丑和苏海在介绍自己的五官,教师在post-reading部分,如果还是围绕苏海的五官进行复述,无疑话题面太过于局限,教师可以结合前面了解的信息,如Unit 1中苏海家有只小猫Kitty,Unit 3提到了苏海喜欢英语课,以及一年级下册Unit 3介绍了苏海喜欢carrots和peas……通过各种信息来介绍苏海,会使苏海整个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是给学生做了语言示范,在介绍人物时,可以从姓名、五官、爱好的科目以及动物和食物去介绍,为后续学生介绍自己打开思路,比单一地介绍五官语言要更丰富。

3.在设计问题时,只关注设计问题,对问题解决缺乏逻辑推敲

如有教师在执教五年级上册Unit 7 cartoon time时,卡通人物Billy由于一年四季只喜欢吃,而不喜欢运动,因此变成大胖子出不了门。教师在课上向学生提问“Why doesnt Billy like sports?”学生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Billy不喜欢运动的原因,有的说“Billy likes eating”;有的说“ Because he doesnt want to be tired.”等。但事实是,Billy在第四单元中,他与Sam一起溜冰,结果掉进了冰洞里,于是他再也不想溜冰了,因此才有了本单元开头的Billy大冬天待在家里,只看电视不运动的场景。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对译林版本中涉及的11个人物以及5个卡通人物进行了梳理,分别是从单元、主题(人与社会、人物自然、人与自我)、内容与意义、主要句型、关联人物五方面进行了梳理,从人物本身的纵轴线和单元话题的横轴线进行分析比对,理出了人物之间的思维,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从人物角度看教材思维

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都对其内容进行了统筹的编排和思考,其编排的思维就是教材思维,而这一教材思维主要由教材中的人物话题、活动、意图等进行集中体现。

1.教材人物的意识性

教材思维由教材人物进行体现,教材中人物思维由人物话题体现。从全册教材人物话题来看,其话题功能尊重了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译林版英语教材12册书中,故事人物主要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展开相关的语言话题活动。

在一、二年级书中,人物话题大量围绕“人与自我”展开。因为此时书中的人物与学生一样,也是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小朋友,他们的世界主要关心的是跟自己有关的话题,这是孩子在认识自己、探索世界的开始,在心理学上是生理自我的体现。

在中年级书中,“人与自我”话题依然占大量篇幅。与一二年级所不同的是,中年级的“人与自我”话题不再是简单的与“我”有关,更多的是与他人有关,与自己更深层次的“我”有关,这是孩子在逐渐认识自己以及健全自我人格的过程,是由生理自我逐渐走心理自我的方向。同时“人与社会”篇幅也开始增多,这是因为孩子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也在逐步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在高年级书中,人物话题越来越偏多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当然也有“人与自我”的话题,但话题内容更多的是自己接触社会后的理性思考,书中的孩子在慢慢接触小社会后,逐渐从心理自我走向社会自我。

社会心理学中,对于自我意识有三个阶段,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本书中的人物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话题自始至终都遵从了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也就是教材人物思维的意识性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其话语体系和思想认知的发展也呈螺旋式上升。

2.教材人物的整体性

每一套教材中的人物并不是没有逻辑地出现,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人物的细节也在不断丰满。在译林版教材中,从单个人物纵向来看,按其年龄从低到高,在同一话题内容下,其语言话题在不断扩大,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以Mike这个人物为例,从“my family”这一话题来看,在3A第四单元中,Mike介绍自己家人的时候仅仅用“This is…”来介绍;在5A第五单元中,Mike能用问和答与海伦一起谈论自己父母的职业,在对父母的介绍中增添了职业内容;在5B第五单元中,Mike用叙事的方式叙述与妹妹海伦一起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场景。所以当学完5B的第五单元后,Mike家庭成员的信息已经涵盖了人物、职业、周末活动、圣诞活动以及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内容,所以从单个话题来看,其语言的宽度更广,教材人物的整体性也更强。

3.教材人物活动的关联性

在纵向梳理教材人物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与人物相关的每个信息,在不同的册次中都有所关联,并前后影响,互为因果。以苏海这个人物为线索,在2B Unit 1 Wheres Kitty?一课中,第一次出现了苏海家的一只小白猫。在5A Unit 7 At the weekends时,苏海说,她和苏阳通常去奶奶家,因为他们喜欢和Kitty玩。在5B Unit 8 Birthday一课时,李老师问她生日会做什么时,苏海回答他们会跟爷爷奶奶一起吃饭,然后跟Kitty玩。由这样一个人物的关联信息可以看出,作者在编写教材时,不是将人物的相关信息作为个体来看,而是将人物关联性信息贯穿在每个真实的语境中,不断丰富人物活动,使人物活动具有前后关联性,注重了话题的前移后续。

三、结合教材人物思维培养学生思维

从人物角度梳理教材,其实是教师通过教材人物梳理这条线将教材的架构逻辑剥离出来,并且引导老师将教材逻辑通过适当的教学组织映射到学生思维的培养上。通过读懂教材的组织逻辑,将之迁移运用到课堂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才是解读教材人物最有意义的事情。

1.从人物信息,培养思维灵活性

灵活性是思维品质之一。它是一种根据客观变化而及时改变原来工作计划或解决问题思路的一种思维。了解到教材中人物信息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以书中人物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挖掘人物信息,并以此搭建框架,让学生内化框架,并运用框架,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灵活性。

在笔者执教五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 they do一课时,本课主要内容为Mike和苏海在交流自己父母的职业。而该话题在二年级上册Unit 8中已经出现过,并同时还出现了Yang Ling,Liu Tao,Wang Bing父母的职业,所以在本节课中,笔者以文中苏海和Mike父母的职业信息作为语言框架模型。如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Mike父母的工作;第二步,让学生尝试填空苏海父母的工作信息,如:Su Hais father is a_____________.He helps__________.Su Haimother is a __________.She makes____________.在本节课的拓展部分,教师结合二年级课文内容中涉及的人物父母职业,设问:What about Liu Tao,Yang Ling and Wang Bings parentsjobs?Lets watch and talk.因为时间隔得有点久,学生不一定还记得这些孩子父母的信息,因此利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回忆,最后以介绍Mike 和苏海父母职业的语言结构,尝试说一说 Liu Tao,Yang Ling and Wang Bings parents jobs。不仅灵活运用了语言,同时也加深了人物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从人物资源,培养思维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未来儿童在解决问题时的关键能力之一。教师在授课时,常见的教学策略是围绕某一话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训练发散思维。当教师对文本人物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后,就可以就地取材,对文本人物进行多维度发散思维的训练,使文本中人物特点具象化,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例如笔者在新授五年级上册Unit 6 My e-frend一课时,根据Mike介绍自己网友的地址、学校活动、喜欢的科目等,先让学生阐述自己了解到Mike的相关信息,学生在阐述时,大多数只想到了本课中Mike的信息。随后教师呈现与Mike相关的图片信息(均是前几册文中的图片内容):age,animal friends,hobbies,family members,parents' jobs。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学生比之前更全面地介绍好友Mike。正因为笔者挖掘了人物的资源,因此学生懂得了介绍人物时不仅可以从年龄、国籍、在校生活进行介绍,还可以从喜欢的运动、动物等方面进行介绍。最后当学生尝试介绍完Mike后,教师则让学生模仿Mike的介绍方式介绍一下自己的好朋友。有了前期对Mike资源的充分挖掘,学生在介绍自己朋友的过程中,都能活学活用,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地利用了教材,从文中人物进行发散性思维,最后折射到自己的生活中,使学生发散性思维落地、生根。

3.从人物话题,培养思维整体性

一个人一旦具有整体性思维,看问题时就会变得简单又清晰。译林版教材人物的话题功能在前后单元或者在前后几册书中都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教材话题的前后关联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整合所学内容,体现语言和思维的整体性。

例如:本校老师在执教区级公开课2A Unit 8 My dad is a doctor一课时,文中的主要句型为:My dad/mum is a …She/He is a…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仅仅将眼光局限于这两句话,无疑是非常枯燥和无聊的。因此该老师在执教时,挖掘了与本课题相关的话题内容,从一年级上册Unit 7 I can中知道,学生已经学过有关能力话题的句型,从一年级下册知道学生已经会表述人物外貌特征的话题词汇,如tall,short,nice,cool等。基于此,教师在post-reading环节,结合学生已有的话题经验和本课的重点知识,从人物的外形、关系、职业以及人物的特长等多方面整合语言,使学生能够准确连贯地表达人物信息。所以学生在最后介绍杨玲妈妈的时候,就做到了如下表述:“This is my mum.She is nice.She is tall.She is a teacher.She can read.”学生能够准确、连贯、完整地表达人物信息,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使学生语言能力源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

通过对教材人物语言和话题的梳理,教材人物语言的关联度,信息的关联度,话题的关联度都在建立一个健全、完整、有思想、有爱好的完整的人物形象之上,这就是教材想给孩子展示出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形象。通过教材人物的创设,使学生实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最后成为自己的目标。这一切教材想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需要靠所有一线教师的智慧来完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1.

[2]韩静娴.解读教材,实施高效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9(5).

[3]芮建民.解读教材需“以人文本”[J].阅读教学,2011(12).

[4]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8(8).

猜你喜欢

学生思维
支持学习视角下,活力数学课堂的方法探析
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适时等待,灵动数学课堂的催化剂
多维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兵教兵”在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贯注方法引导 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思维起点出发
基于学生提问的小学英语教学探究
数学教学怎样运行“教”的过程
课堂评价语,打开思维那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