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入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2022-04-29赵善萍
赵善萍
【摘要】案例导学方法应用有广泛空间,教师在数学导学环节适时渗透案例信息,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数学思考和讨论环节,在深入研究中启动数学思维,建立更多学习成长点。学生对数学案例有主动思考的意愿,因为案例带有任务属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责任感,教师在课堂导学环节推出案例内容,能够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学习激励,形成重要导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导入;教学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案例展开导入设计和组织,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教师精选案例内容、设计案例问题、丰富案例形式、组织案例任务、展开案例反思,都能够对学生学科思维形成冲击,起到导学启动的效果。学生对数学案例比较敏感,特别是生活化的案例信息,能够与学生生活认知形成对接,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教师科学应用案例展开导学设计,能够为学科课堂教学注入丰富动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精选案例内容,启动数学教程
教师精选案例内容,要对教材做深度研究,对学生学情有一定把握,这样才能顺利启动数学教程,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数学案例大多带有生活属性特点,学生对这些案例有更高认同感,教师精选案例内容时,要做好对接思考,针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操作,以提升其激发效果,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案例研读环节,在深入思考和广泛互动中启动学习思维。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简易方程》,教师拿出天秤,搬出一些砝码,让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准备现场做平衡操作。教师介绍天秤操作要领,学生参与操作热情很高。教师对学生测量操作进行点评,要求学生寻找更多物品做测量操作,列出更多复杂的算式。学生再度进入到实际操控环节,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拿出天秤,让学生主动进入操控环节,这是典型的数学实验操作内容,其案例特征更为鲜明。学生对数学实验操作最有感觉,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设计,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数学案例有不同呈现形式,实验是特殊形式,激发效果更为突出。
二、设计案例问题,激发课堂思维
导学方式有很多,教师利用案例进行设计和组织,让案例成为导学手段,需要对案例做出细化处理。首先是研究案例内容,要与教材内容形成融合和对接,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学科核心。其次是研究学生学习诉求,对接学生生活认知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在问题思考和问题讨论中建立学习起点。最后是案例导学效果评价,教师利用观察和调查等手段,对学生数学思维启动情况做出科学判断,以确认案例导学价值。
教师精选案例作文导学任务,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点冲击,如果能够推出一些思考问题,无疑会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如教学《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教材先列举了“张小楠”身高数据案例,学生阅读后,对折线统计图有了一些直观认识,教师针对学生反馈情况,推出案例任务。学生先对数据做分析,然后确定折线图设计思路,对相关数据做规划,将不同的点连接到一起,折线统计图便呈现出来。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做操作介绍,学生积极发言。这是一个模仿操作的任务,教师利用问题做推动,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实践操作环节,并现场做展示和介绍,将学生学习思维调动起来。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布设是比较到位的,让学生在具体探索过程中建立折线统计图相关认知。
三、丰富案例形式,优化教学氛围
教师推出案例展开导学设计,需要对案例打开形式做规划处理,数学案例大多以问题形式呈现,教师不妨借助媒体手段,展示一些生活画面,让学生自行搜集数学数据信息,或者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形成自然导学。案例还可以图形结合形式呈现,教师组织学生对数学案例信息做整合处理,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激发学习主动性。学生对直观情境比较敏感,教师利用媒体手段做导学设计,其适合性更高。
学生对数学案例内容有主动探索的主观意识,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期待做设计和调动,推出更多案例任务,能够顺利打开教学程序,启动学生数学思维。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小卡片拼接图形:我们手中都有12张卡片,将这些卡片拼接成图形,研究一下,能够拼接出多少种图形?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展开具体拼接操作,很快就有信息反馈。在导学环节,教师让学生利用卡片做具体操作,这是典型的操作案例,学生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并顺利找到操作要领,在具体分析解读时,建立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认知基础。
四、组织案例任务,规划学习路线
课堂导学运用案例展开设计,推出一些学习任务,学生会积极响应,其助学效果显著,教师要对案例任务做反复推敲,给学生带来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学生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能够顺利进入到深度学习环节,教师要借助案例设定任务,为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径。学生进入任务环节后,能够主动整理梳理关系,建立任务探索意识,通过主动思考和多元互动,形成崭新学习启迪,满足学生探索学习需求。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白纸,开始做对折、再对折,打开圆形白纸后,让学生看折痕,将圆形平分成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是全等的。这样可以将圆形看出整体“1”,其中一个部分被看成是“1/4”,其中的两个部分被看成“2/4”,根据这个案例做类推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白纸做折叠操作,对分数的概念做探索,对整体“1”有了更直观的理解。特别是分成几个等份后,几分之几的概念逐渐建立起来。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对应操作,对分数概念做强化理解。学生已经找到操作思路,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利用身边的物品做类似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建立分数认知。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组织案例任务,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这些操作任务都比较简单,学生自然会主动响应。教师及时做出引导,学生在数学思维自然启动。
五、展开案例反思,促进认知内化
课堂反思没有固定位置,在课堂导学阶段渗透反思内容,教师对教学设计做优化处理,能够及时做出教学调整,以提升教学适合性。导学是课堂起点,教师主动展开反思设计,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做及时处理,教学反思会随时发生。教师组织学生对数学案例做深度分析,这个操作本身便带有反思的意味。学生进入案例核心,对案例展开梳理和研究,很容易找到学习突破点,教师适时做出反馈,对教学方向做出调整,能够提升教学设计匹配性。
教师在导学环节渗透反思内容,需要对学情做客观评估,以便做出准确判断,对教程做针对性调整,以满足学生学习实际需要。如教学《球的反弹高度》,教师推出的数学案例是:这里有一个弹性很好的皮球,现在靠近墙壁的地方做一个数学实验,当小球在一定高度时自由落体,小球会反弹多高距离呢?我们不妨实地观察一下。教师示范操作,学生都能够全神贯注地观察,对小球反弹位置做出观察判断。教师继续设计:小球处于不同高度,其反弹高度会不同,每一个小组分配一个小球,集体操作这个实验,连续操作几次,看小球处于不同高度自由落体后的反弹高度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计算出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学生接受实验操作任务后,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教师开始巡视班级,发现小组得出的实验数据不准确,其原因有多种,教师及时做出纠偏设计:小球下落属于自由落体运动,不能施加外力,反弹高度判断要准确,不妨几个人同时观察判断,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经过调整设计后,学生再度进入实验环节,其操作更为规范,所得数据也更为准确。教师对学生操作情况做观察,及时做出教学反思,对学生操作存在问题做纠偏处理,确保数学实验操作顺利展开。数学方案设计需要严谨,出现问题要及时做出纠偏处理,这本身就是反思行动。
导学环节渗透案例内容,学生接受更为容易,其助学效果显著,教师要对案例信息做整合处理,对案例打开方式、案例问题设计等做创新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而数学案例大多是鲜活的材料,直观性更高,学生能够快速做出回馈,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教师要合理设计案例内容,针对学生学习期待做出案例安排,让案例成为重要导学手段,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光荣.案例导入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01).
[2]许继朝.案例导入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
[3]赵惠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生活案例[J].中国教师,201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