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学前教育之路

2022-04-29荣光耀

江西教育·职教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耐心兴趣

荣光耀

阿德勒说:幸福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十分有幸接触到这个能让人幸福一生的专业——学前教育。从听取父母建议学习这个专业起,由大一新生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入职三年的职业院校幼儿保育专业教师,一路走来,学前教育这个专业让我收获颇多。作为曾经的一个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想谈谈自己对这门专业学习的一些经验。我想到三个关键词:兴趣、认知体系、耐心。

一、个人兴趣: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凡事都靠自己的意志咬牙坚持,结果可能事与愿违。有些同学虽然专业理论知识学得不错,但被一些陌生的专业技能打乱了阵脚,如有人从小没学过钢琴,看着密密麻麻的琴谱感觉心烦意乱,但课程又是自己不得不参加的;还有同学觉得自己四肢不协调,上舞蹈课还要穿自己很讨厌的衣服和鞋子,但为了通过考试只能忍耐。这些情况其实都是正常的,是每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以弹钢琴为例,对初学者而言,乐理和指法的学习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首先,在内容方面,除了关于钢琴的理论知识以外,我们还可以配合练习一些简单的儿歌,如从《两只老虎》开始,然后过渡到《数鸭子》《春天在哪里》,曲目难度要逐步增加 。对当下儿童感兴趣的曲目我们也要格外关注,如当下很多孩子都喜欢唱的歌曲《孤勇者》。如果同学们能在幼儿面前展示该曲,无疑对拉近师生距离、给幼儿树立榜样大有裨益,毕竟幼儿都喜欢模仿比自己强的人。其次,在学习方法方面:1.要找准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有的同学在琴房一待就是半天,有的同学也许半小时都熬不住,熬不住的同学可以尝试增加练习的频率。如同样是3个小时的练习时长,别人一次完成,我们可以分3次。2.“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也可以应用到练琴过程中,自己弹得不熟练、老是出错的地方要尤为注意,试想总是重复着自己熟悉的部分,除了“自我感动”以外,还有什么效果可言?3.根据《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一书中的“反馈机制”,当我们觉得自己练琴“有所成就”时,千万不要孤芳自赏,可以先请我们熟悉的人、信任的人听一听。多听听别人对自己弹这首曲子的评价,这不仅可以突破自己的认知盲区,而且也是对自身胆量的历练。不仅如此,如参加钢琴比赛、为班级合唱比赛担任钢琴伴奏、辅导钢琴基础薄弱的同学等,都是对自己练习成果的有效反馈。

与打游戏、追剧、网购、浏览短视频所带来的一时快感不同,当我们能够发现一件事物的趣味并由此收获信心、沉浸其中时,这种心理体验就会在我们专业的其他学习内容中悄然蔓延,同学们也将从急于求成的焦虑感、无所适从的虚无感中切身体会到有的放矢的掌控感与学有所获的踏实感。

二、认知体系:专业成长的加速器

长期经历应试教育的我们似乎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只要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考前复习巩固,我们就能收获一个自己满意的成绩,一切“万事大吉”。带着这样的思维惯性,我们继续学习专业知识,继续享受着书本知识带来的便利,我们相信只要学得足够多、考得足够好,就能够站在教育界前辈的肩膀上,自由穿梭于幼儿的生活世界,灵活处理幼儿园工作的琐碎事务,享受幼儿成长给我们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在这之前先要弄清两个问题:1.对幼儿的研究和叙述能在多大程度上代替幼儿本身?2.我们自身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是否足够深刻?

朱家雄在一篇文章中提道: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一种研究儿童的理论宣称已经读懂孩子这本书,它们能说的只是站在自己立场上所解读的儿童而已。由此可见,研究儿童、理解儿童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作为专业学生更需要对这种探究过程持有一颗敬畏的心。事实上,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我们可以构建出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体系,但这对我们理解儿童还不够,我们需要让这个结构变得“有血有肉”、更“接地气”。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更加多元的信息来扩充书本知识,如幼儿园发布的课程故事、教改案例,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媒体平台上的幼儿教师培训讲座等。但面对信息的汪洋大海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取舍呢?“触动”就成了我们最实用的信息筛选器。这里的“触动”指能触动我们情绪和心灵的内容,具体表现为:1.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它,能将其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自然联系起来;2.当我们在需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顺利回忆起这部分内容;3.我们愿意在生活中持续、自觉地练习或使用它。正如“花草园”的郭佳在《教育为什么需要心灵》一文中所描绘的:“头脑,是意念的波;心灵,是心的能量中心所产生的精神活动。一个想法仅仅来自头脑,就像一棵无根的树,飘忽不定,很容易烟消云散。只有接上心灵,才有了根。”

三、保持耐心:专业成长的“润滑剂”

以下场景大家或许再熟悉不过:父母说别人家的孩子优秀,自己家的孩子却不争气。这可以理解为父母对我们成长的高期待、严要求,本身无可厚非。只是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上述 “比较情节”被放大,我们也开始担心自己:害怕自己学得不好、进步太慢,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于是要么选择“躺平”,过一天算一天;要么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看似学了很多,然而没有实质性改变。

事实上,就算没有当下滚滚的信息洪流,人们也依旧容易掉入“缺乏耐心”的陷阱,这和道德品质无关,仅仅是人的天生属性罢了。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人的大脑有三重构造:1.本能脑:主管人的本能部分,如食欲、情欲、占有欲等;2.情绪脑:主管人的情绪部分,如高兴、恐惧、焦虑等;3.理智脑:主管人的认知部分,如对生活的洞见、对自身成长的反思等。这三者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并非“整齐划一”,如刚出生的小宝宝本能脑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如果成人没有及时满足其饮食和排泄的需求就会大声哭泣,耐心程度几乎为零;3岁的孩子情绪脑开始发展,但思考问题容易“一根筋”,加上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如果成人没有及时察觉他们的感受,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变化,极易失去耐心;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理智脑虽有所发展但不够成熟,思考问题容易理想化、极端化,耐心程度伴随情绪波动而有较大起伏;成年后,尤其是社会中的精英,理智脑则发展得更为充分,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本能脑、情绪脑的天性,表现出较高的耐心水平,对问题的思考也更为理性。

当然,仅仅了解人类的天性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调动自己的理智脑,让情绪脑和本能脑“为我所用”。

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缺乏耐心是因为看不到全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所以总是不自觉地被“急于求成”的天性打乱节奏。实际上,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足够的积累,拐点前的成长都是缓慢甚至停滞的,可一旦突破拐点,成长的速度就会超乎想象。只是在信息时代,我们更容易看到别人进入拐点后的成就而自动忽视了他人在拐点前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正如冰心先生在《成功的花》中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学前教育专业给予我的感受还有很多,我始终相信:从事儿童教育的人,一定要了解真实的儿童,而了解儿童就是在了解自我。

猜你喜欢

耐心兴趣
班主任要用“心”管理班级
用爱心、耐心、诚心唤醒童心
高职辅导员日常管理心得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