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阅读教学中设置支架的策略

2022-04-29祖月华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

祖月华

【摘 要】学生的文本阅读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障碍的阅读才是有效的。教师需要巧妙地利用阅读支架,助推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阅读效率。本文提出要把握最近发展区,精准确定支架的着力处;确定自主性角色,落实支架蕴含的定位点;紧扣动态发展线,推动支架设定的思维场;依照不同训练点,给予支架下的充分空间;依循思维认知逻辑,设置支架统整的回归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 策略 设置支架

支架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意指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给予的有效支持。学习支架的理论基础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泛指提供给学生用以促进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的各种辅助物,既包含通过人际交往功能给学生以学习支持的交互式支架,也包含将人类智慧固化在工具技术之上的工具式支架。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能力和经验尚不足以一下子达成阅读应该达成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支架,着力于学生的思维认知点,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一、把握最近发展区,精准确定支架的着力处

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已经不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生活和阅读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和经验。因此,新授内容既要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也要把握内在的认知联系。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就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也成了阅读教学中利用支架的重要支撑。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支架的运用就需要设置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上,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深入阅读、语言实践搭建平台。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文为例,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复述。很多学生对于简要复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如:认为简要复述就是越简单越好,一味地简单,只会将复述异化为概括。事实上,简要复述可以将凸显中心的重要内容讲得详细一点,这一点其实在二年级已经接触过。为此,教师就可以在此处设置支架:如果原本逃离家乡的乡亲们又返回了家乡,向你了解西门豹大人是怎样治理邺县的,你会怎样向他们讲述呢?哪些内容可以少讲,哪些内容可以讲得详细一点?学生纷纷从文本的中心出发,认为调查民情和兴修水利,不是课文的重点,可以讲得简略一点,而惩治恶人是重点,就应该讲得详细一点。

教师在此处设置的情境性支架,让学生有了鲜明的评述对象,并且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与思考,旨在将学生详细复述的认知经验与从这篇课文中习得的简要复述方法,进行有效的链接。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设置的支架就处于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上,重在关注文本的内生价值,为学生深入理解和言语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二、依照不同训练点,给予支架下的充分空间

阅读教学中设置的阅读支架不能仅仅作为一种跳板,而应该借助支架,在课堂中为学生支撑起广阔的认知活动空间,让学生依附在支架下拥有广阔的自主权利,充分发挥出支架的价值。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由于爬山虎的脚非常细小,又生长在叶片下方,很多学生观察时都容易忽略,作者叶圣陶不仅没有忽略,还进行了细致观察,所以描写的语言非常细致而形象。怎样才能让学生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还原作者的观察状态,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妙呢?教师就设置了这样的支架:分别出示两个小朋友绘制的爬山虎脚的外形图片,组织学生对照课文中的语句,辨析哪一幅图绘制正确,哪一幅图绘制错误。这一支架的设置,就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活动空间。首先,自主阅读课文中描写脚的语段,圈画出语段中的关键性词语,初步感知爬山虎的脚的外形特点;其次,由文字浮现出画面,分别从形态、颜色、位置等不同的细节,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最后,将图文对照起来,找出两幅图片中错误所在。这个对比和检查的过程,正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语言感知与吸收的過程,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和感受,推动了学生内在言语实践能力不断生长。

纵观整个教学片段,阅读支架的设立就不仅仅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点,而是撑起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板块,构建了广阔的认知空间,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学习权利,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言语能力不断生长。

三、紧扣动态发展线,推动支架设定的思维场

阅读教学积极倡导预设与生成,既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对学生可能呈现的发展质态进行充分预估,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动态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从而促进预设与文本之间和谐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的动态交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活动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使儿童的阅读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鉴于此,教师所设置的阅读支架,就应该让学生在可能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助推学生认知能力不断生长。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速度,教师可以从说明性文本的文体特点入手,紧扣课文中所罗列的一系列事物的速度数据,直击要点,组织学生将这些事物进行排序,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提升阅读效率。这是教师在预设层面所达成的保底性工程,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这篇课文就此一种独特的方法。鉴于此,教师相机设置这样的活动支架:自主性阅读课文,你还能够找到哪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有了这一支架的推动,学生再次走进课文,并在仔细阅读中发现了一个结构性规律:课文每个语段分别介绍了一种事物的速度,都出现了一个共同结构的语句——什么事物比另一种事物更快。学生依照这一发现,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探寻了文本在结构上的共性特征。相比于第一板块,这一内容就是学生实际发展所达成的高度,教师通过支架的设置,积极推动了学生内在思维的发展,提升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纵观整个过程,教师将预设层面下的“可能发展水平”作为保底工程,而将支架推动所形成的“实际发展水平”作为动态性的最终呈现,构建出了学生再次深入、细致阅读的场域,发挥了较好的教学价值,有效地推动了阅读教学不断深入。

四、确定自主性角色,落实支架蕴含的定位点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再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将教学演变成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机械灌输过程,要激活学生自主性的思维意识,将学习的权利真正交还给学生,将学生置放在课堂最中央的位置。

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的核心训练点就是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着中心来表达的。很显然,这篇课文的中心点,即“盼”字,分别描写了作者没有雨衣盼雨衣、有雨衣盼下雨、下雨了盼雨停的心路历程。由此,学生在整体性阅读课文之后,就对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感知。如何将学生从原本的阅读理解性思维转向文本中的写作性维度呢?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支架:有了中心点,又有了相关的素材,作者是怎样利用好这些素材的呢?学生借助这一支架,就可以将思维伸展到文本语言的内层意蕴之中,从而洞察作者语言表达的秘妙。因此,学生拥有了绝对的学习自主权,对课文中这四种素材进行了全面解构,形成了一系列的洞察收获:有的关注了文本语段中关键性词语,认识到所有的语言意蕴都集中指向课文表达的中心;有的学生关注到作者尤其关注人物的细节描写,将自己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内心活动写得细致入微,将“盼”这一中心凸显得淋漓尽致;有的学生发现作者还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利用与妈妈的对话,更加凸显了文本表达的中心。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之所以形成丰富的认知,主要得益于教师所设置的阅读性支架,巧妙地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拥有相对自由的学习权利,从而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五、依循思维认知逻辑,设置支架统整的回归点

由于很多支架的运用,都设定于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中,这就使得教师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知,即认为支架只能帮助学生将思维朝着更深入、更广泛的程度迈进。事实上,支架的运用完全可以更广泛、更实用。其中,在课堂教学最后,需要蓄积学生在课堂教学前期所获得的认知性经验,帮助学生借助于支架对前期的内容进行回归、统整和思考。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少年周恩来在特殊时期,经历了“中华不振”后,在心中埋下了报效祖国的种子。所以,当魏校长在修身课上,与孩子们交流“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坚定而清晰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面上只有一件事情,事实上整篇课文前因后果中蕴藏着三件事情,分别是周恩来表达为振兴民族而读书的理想、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对照这个单元编者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把握主要人物,学会全面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从三件小事入手,了解每件事情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还需要将这三件事情有机统整起来,合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推动对课文的梳理。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性了解三件事情的大致内容之后,可以三件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支架。比如,依照发展的顺序先对这三件事情排列一下先后顺序,让学生认识到周恩来先是从伯父那里听说了“中华不振”之后,心中疑惑不解;随后,又与同学在奉天大街上亲历了一次“中华不振”的鲜活事例,心中埋下了要为中华振兴图强而努力读书的种子;最后才与魏校长在修身课上交流为什么而读书……这种调整先后顺序的构思,以“倒叙”的方式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梳理了顺序之后,学生就对三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也逐步融入学生的意识深处,自然也就将这个单元“把握主要人物,学会全面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充分地落实。

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一个个割裂而原始的故事层面上,而是在层层突破、个个融入的过程中,将原本的三件事情糅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梳理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支架,以统整性视角,组织和串联三件彼此关联的事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言语思维和表达意识巧妙融通,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言语思维意识不断生长,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文本阅读不应该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困难和障碍的阅读才是有效的。教师需要巧妙地利用阅读支架,助推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支架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应用”(批准号:C-b/2018/02/10)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策略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我的手机在哪?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