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效果观察
2022-04-28王占奎陈治远耿冀洲
王占奎,陈治远,耿冀洲
1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手术中心,西安 710032
2延安市人民医院介入科,西安 716000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是发生在肝内胆管、肝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1]。据数据显示,中国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2]。由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早期无典型症状,常在中晚期才会出现肝区持续性疼痛、肝大、黄疸、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等综合征,致使多数患者无法进行手术切除,因此,寻找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3]。经导管动脉栓塞 化 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常用手段,因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等优势,受广大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4]。但研究指出,单纯的TACE治疗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较高,并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实际需求[5]。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经选择性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满足《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6]中标准;②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③无肝外转移;④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器官衰竭等;②存在明显的黄疸、腹腔积液、恶病质;③本次治疗前已进行放化疗或接受过其他治疗;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⑤对本次治疗存在明显禁忌证;⑥未能接受随访。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78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给予TACE治疗,n=37)和研究组(给予TACE联合RFA治疗,n=41)。对照组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 31~71岁,平均(53.68±6.24)岁;Child-Pugh分级:A级33例,B级4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性12例;年龄32~72岁,平均(55.19±5.87)岁;Child-Pugh分级:A级36例,B级5例。两组患者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TACE治疗:穿刺点选择股动脉,经腹腔动脉至肝动脉造影,对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周围血供及动静脉瘘情况予以探查,将导管插至肿瘤供血动脉中后,注入1000~2000 mg 5-氟尿嘧啶、10~20 mg丝裂霉素、50~80 mg顺铂、20~40 mg多柔比星,采用超液碘化油进行血管栓塞。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RFA治疗:TACE治疗完成2周后行RFA治疗。于超声下明确肿瘤的具体位置、大小以及数量,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选取穿刺点,予以局部麻醉,并在超声引导下将电极针穿刺入肿瘤部位,温度设置为95~105℃,当病灶直径≤3 cm时,采用单针电极针消融,时间为5~8 min;当病灶直径>3 cm时,采用多极针消融,时间为15~22 min。为确保完全消灭病灶,消融范围需超出病灶外1~2 cm。结束后采用烧灼针局部止血,以防种植针道出现偏移。
1.3 观察指标
1.3.1 近期疗效 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7]进行评价,分为疾病进展(PD)、疾病稳定(SD)、部分缓解(PR)、完全缓解(CR)。CR:肿瘤病灶完全消失,并且1个月后复查结果不变;PR:肿瘤的病灶体积减小≥30%;S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缩小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PD:肿瘤的病灶体积增大≥20%或出现新病灶。疾病控制率=(SD+PR+CR)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PR+CR)例数/总例数×100%。
1.3.2 并发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热、腹痛、局部出血、骨髓抑制以及感染发生情况。
1.3.3 生存情况 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采用门诊或住院的方式,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80%(36/41),高于对照组的64.86%(2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6,P<0.05);研究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97.56%(40/41),高于对照组的81.08%(3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8,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n(%)]*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9.27%(12/41),与对照组的21.62%(8/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改善或者消失。(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n(%)]
2.3 生存情况
两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存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是临床上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疾病,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该疾病的发病与丙肝、乙肝、肝硬化以及病毒性肝炎存在显著相关[8]。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发病初期病情较为隐匿,且无典型症状,进展至中晚期才可触及肿块,出现黄疸、腹部疼痛、肝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以及肝性脑病等,而此时多数患者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治疗[9]。对于不能进行切除术者,早期常予以药物以维持或者延缓疾病的发展,但总体效果欠佳且不良反应较为严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TACE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0]。TACE通过往肝动脉内推注栓塞剂或化疗药物,选择性地阻断肿瘤细胞的供血动脉,以造成肿瘤细胞的缺血、缺氧,达到阻断肿瘤细胞生长途径、消除微小转移病灶的作用,同时推注的化疗药物可保持较高的浓度,降低肿瘤细胞的复发及转移率[11]。但据相关研究发现,单一采用TACE治疗后肿瘤细胞的完全坏死率仅为5%,剩余的肿瘤细胞仍会继续出现增殖、转移,远期疗效并不理想[12]。RFA为一类新兴技术,其通过射频消融仪器发射电磁波,再用电极针穿刺肿瘤,使电极摩擦震颤肿瘤组织发热,从而损伤肿瘤组织使其坏死、变形、脱落,使肿瘤消融,同时还可使肿瘤血管内的血液出现凝固,以达到阻断肿瘤血供的目的,且可有效防止肿瘤细胞出现远处转移[13]。相关研究指出,将TACE与RFA联合治疗,能提高临床有效率,促进患者预后,但目前关于这两者联合治疗对患者远期生存情况影响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就此开展研究,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路[14]。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更为显著,这与既往张炫和李晓辉[15]的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见,将TACE联合RFA应用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疗效。两组患者发热、感染、腹痛以及局部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无显著差异,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改善或者消失,说明联合治疗后不会增加并发症,具有一定安全性。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对照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均低于研究组(P<0.05),可见联合RFA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联合RFA治疗并未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但对于局部出血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仍需提高警惕,需加强对患者术后的观察,并及时予以止血以及抗感染等处理。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经选择性TACE联合RFA治疗疗效确切,可有限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临床应用前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