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活动的变迁
——读傅谨《草根的力量》谈民间舞蹈教学
2022-04-28白宁
白 宁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南宁 530022)
一、关于傅谨及其《草根的力量》
《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以下简称《草根的力量》)一书是傅谨研究福建地区台州戏班的田野民族志,是艺术研究领域的首部田野调查成果。在此之前,众多的学者主要研究戏剧的剧本、戏剧的音乐或剧本的创作者、历史记载等,其对戏剧的研究多集中于艺术层面与文学层面。而傅谨则使用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试图从戏班中找寻不同的研究视角。傅谨通过对一个民间戏班的田野调查,详细描写了戏班的生存方式、内部运营机制、发展走向以及对国营剧团整体运作的启示。
傅谨博士1956 年出生于浙江衢州,在1993 年12 月前往台州地区在温岭举办的首届民间职业剧团调研时,偶然在温岭驻留一周,并观看了八哥戏班子的表演,写了《温岭看戏侧记》,在报刊上发表,没有想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时,台州戏班现象才真正进入作者的视野。该书共分《历史与现状》《戏班的构成与生活》《戏班的经济运作》和《表演形式与演出剧目》四章,以一个戏剧理论家的视角,对台州戏班进行全方位考察,客观地剖析了民间戏班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构成,尽可能还原台州民间戏班的真实状态,由此揭示了民间戏班拥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渊源。
二、戏班的溯源与现状
首先,在《草根的力量》一书的引言中,傅谨根据查阅的历史文献,发现针对戏班内部构成与外部运作的研究鲜少提及,描述较为清晰的文献仅仅是齐如山的《戏班》。根据历史记载,两宋年间就有台州戏剧活动的记录。台州民间戏班的内在结构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戏班基本一致,都具备几个主要特征:(1)营业性,在高度的商业氛围中发展起来;(2)流动性,戏班以流动的方式演出并存在;(3)职业化;民间戏班在1990 年重新复苏,它不再受意识形态领域的挤压,更加关注经济运作能力、艺术水平和道德信誉,同时,国营剧团因体制原因在减少。
台州政府相关部门十分重视民间戏班的发展,一直关注其戏剧创作与演出状态,注重培育民间戏剧演出市场。但整体来看,民间戏班自身还缺乏足够的自信,而一直支撑民间戏班的政府相关部门,对民间戏班的价值仍然缺乏符合实际的评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台州戏班的社会价值就不能给予过高的期望。
三、戏班内在结构与外部生存方式
在书中的第二部分,傅谨对台州戏班的形态结构与基本生活进行了描述,整体构架在历史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以保存,是属于民间的集体记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描述了戏班的人员构架、生活情况以及演职员的来源及流动。流动性大的一个原因是跳班,演员每年6 月可以自由转换戏班,他们通过跳班来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其次是班主常常拖欠演员工资或者该戏班的整体待遇偏低,例如环境因素、风俗习惯、表演出错而罚戏等,损失往往由戏班自身承担,这也使得后来签订的合同加入了更多的具体细节,逐渐构建新秩序与新规则。
为了在演出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戏班的表演形式与演出剧目尤为重要,这体现了戏班整体的艺术水平。戏班的演员文化素养较低,路头戏是戏班的主要演出形式,但最重要的还是戏班的运作方式和演出环境。路头戏实际上就是固定剧目的模式与演员临场发挥的结合,演员有自己的发挥空间,在增强表演能力的同时让自己始终处于创作的过程中。在演员不断表演创作的背后,路头戏也是戏班多年积累与沉淀的结晶。
四、当下民俗活动舞蹈的传承及教学的一点思考
读完傅谨这本《草根的力量》,我们会发现,草根阶层的民众拥有极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因为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戏班表演形式的多样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戏班的经营法则也在不断变化,以便适应市场的发展,大众的需求在推动着戏班整体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决定着戏班未来的走势。
作者在整本书中着重对草根民众的力量进行描写,田野考察功底深厚。在书中也有许多没有体现出来的,例如草根这股强劲的力量没有灭亡,如小草般耐生,但是这股力量如何体现在民间戏剧当中?这些民间艺术对他们来说,处于生活中的什么位置?这些民间艺术对草根的精神生活而言占什么地位?这些问题,让笔者思考自己的几次田野调查的经历,民族民俗文化变迁的力量体现在哪里?民众为何传承?如果真的缺失了会怎样?
例如,每年金秀县罗香乡横村屯都会举办几次民俗活动,有些民俗活动不是瑶族的传统节日,而是坳瑶支系或者村寨里的活动。2020 年的盘王节则由该村寨的村民自发组织策划。坳瑶盘王节整体流程中,跳傩(图1)出现次数最多,形式丰富多样,每个神灵的喃唱词与动作都有不同的表达,舞蹈肢体表达在仪式傩面中达到传神达意的作用。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每个不同的傩面都以特定的动作展示,也相当于舞蹈的主题动作,如同动机的产生。动机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与神灵沟通的另一种方式,动作“点步颤”则是典型的代表。无论在壮族的师公舞还是瑶族的傩面中,“点步颤”如同种子动作,也是跳傩的动机之一。“点步颤”随着节奏上下颤动起伏的形象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也代表着师公们的情感,与喃唱词一同娓娓道来,与神灵相互沟通。北宋陈道师提到“有情则有变”,这是用美学思想阐释情感与形式的关系。情感与舞蹈无法分割,跳傩与舞蹈动作无法分割,所以说,舞蹈本体的叙事功能与跳傩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
盘王节反映了瑶族对祖先的热烈崇拜,蕴含了极深的民族情怀。从请盘王设坛到送盘王罢坛,过程中有特殊的场地陈设,摆设神像法器。师公们一系列形体动作,口念瑶语颂语卜词,手执铜铃等法器。傩面舞蹈在盘王节中占据重要位置,也体现出舞蹈在跳傩中的叙事功能。活动中傩面舞蹈与民俗盛典的融合,反映了瑶族的艺术象征,指引着瑶族人的情感、情绪和生活动机,人们在意义场景中诉诸崇拜与情感,构建了社会秩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模式。在这些民俗活动中,笔者进行田野考察,通过自己的感悟,将其转换,创作出作品并带入高校课堂,将民间文化的内在力量继续传承下去。
传统民间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与推广,民俗活动中的仪式舞蹈创作需要不断思考与斟酌,创作方式和传承方法尤为重要,进入高校课堂也是当下较为普遍的一种传承方式。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平台与网上学习的机会。广西优秀非遗文化借助信息时代的春风,把握时机,有效避免人云亦云的程式化课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同时为民俗活动民间舞蹈拓展崭新的平台,增添新活力,扩充非遗文化传播的平台。
图1 教材资料图片
图2 教材资料图片
图3 教材资料图片
图4 教材资料图片
首先,利用录制小视频等手段记录采风过程,并在网络分享成果;其次,整理原始文字资料、教学参考图片(图1-4)与影像视频,重新梳理进行制作,演绎非遗文化知识,制作链接公开展示;最后,通过搜集的原始素材进行舞蹈的全新创作,完成后上传高校教学视频资源库,便于大家随时观摩学习。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大众之间的互动联系更加紧密,有效提升教学对象学习的效率。因而,信息化技术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民俗活动系列彼此连接,让一切不受限制,更有效地推动广西优秀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五、结语
在《草根的力量》一书中,傅谨挖掘与探讨民营剧团运营机制的内在合理性,不仅仅出于个人的兴趣,而是深入地了解它为何存在、为何发展。这也让笔者想到,民俗活动中的主要表演人员,也如同草根,这股强劲的力量没有灭亡,如小草般耐生,虽然政府的帮扶力量近年来逐渐加大,但民众对本民族民俗文化都在努力寻根,找回当初的模样。他们的传承不只是精神的接力,也使生活中有经济来源,在精神富足的同时经济收入逐渐提高。他们也在极力挽回逐渐消亡的民间传统文化。
因此,笔者在民俗活动中不仅仅看到现象,更应该把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传承精神不断延续下去,创作只是一种单一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更好的方式就是将传统民间文化带给下一代,编写教材,创作符合孩子们需求的作品,进入各地学校。这样的发展空间与需求,是民间传统文化走出困境的最根本的保证。
注释:
①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②齐如山:《戏班》,《齐如山剧学丛书》之八,北平国剧学会193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