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2019-02-10丁磊
丁磊
【摘要】二人台艺术作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重要代表形式,在今天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境内仍广泛流传,而当地数量可观的二人台戏班,则是这一艺术在民间的重要生存及发展平台,当地戏班的产生及发展历史实则也与这一地区移民音乐的源流变迁息息相关,所以对于现今当地二人台戏班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也为移民音乐现状的真实反映,本文选取当地较有知名度的两支戏班为调查对象,用以较为客观地呈现当地二人台戏班生存状况。
【关键词】移民音乐;二人台;戏班;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戏班这一事物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现如今仍广泛存在并分布,土右旗当地人将唱二人台的戏班习惯上成为小班,小班里的演员称为唱小班的。之所以称之为“小班”,笔者认为这与当地历史上将当时风靡一时的晋剧等剧目的演出称为“大戏”有关,在民国年间,二人台被称为“玩艺儿”,当时无论班社的规模或是剧目的成熟度与晋剧等剧目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地人就将这些班社人数不多且多还在打地摊演出的“玩艺儿”班子称为小班。因无政府部门的官方统计,据笔者采访过的民间艺人郭威、土右旗乌兰牧骑演员白云龙的说法,现今仍活跃在土右旗境内的小班约有近百个之多,演出场合多为各种红白事宴,一般从每年的春节后演到十一月份左右,与当地移民地区风俗特色相较一致。土右旗的小班多将自己的班社冠以“歌剧团”的称谓,笔者认为这一称谓应受土右旗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初期的名称影响有关,叫“歌剧团”可以在群众中显示小班自己的专业性与正规性。
一、戏班的组织及经营运作
土右旗当地的小班一般为十几人一班,班内分为乐队和唱腔演员两组,小班的班主也基本都是二人台演员出身。以笔者调查过的萨拉齐福星歌剧团为例,班主刘永清就是当地很有名气的艺人,通过在其它小班多年演出资金、人脉的积累后自己购置设备,招人开班。小班的伴奏乐队多由枚、四胡、扬琴、打击乐构成,但很多都加入了电子琴这一电声乐器,用做低音声部演奏,丰富和声配置,这也可以看做是移民音乐多元共生、包容特点的当代显现。但笔者认为由于电子琴所采用律制、音色、音量与二人台传统乐器之间存在的不统一,導致实际演奏的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律制原生观念及组织上的差异,造成的音准冲突的问题更为突出。但民间班社的看法普遍认为电子琴音量大、音色丰富,相比传统乐器枚、四胡音量上的“没气势”,它的加入会让整个乐队显得“气场”十足。土右旗二人台唱腔演员一般分为老汉、小生、老旦、小旦、花旦、小丑等角色,班当地班内内除年纪大一些的演员外,年青演员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土右旗当地知名艺人所开办的民间私立艺校,如福星歌剧团和笔者调查过李兰军任班主的的萨拉齐二人台歌舞剧团的几位演员就都来自当地著名艺人王发、康占女夫妇开办的艺校,这类型的艺校还是采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教法教授二人台演唱技巧,但不学习乐理及文化课知识。也由部分演员属于随团学习,大多经过两到三年的学习后,才能初具演唱普通难度唱段的能力。
土右旗当地小班一般采取工资制的方式发放酬劳,如刘永清的福星歌剧团就采用月结的方式发放工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小班或艺人采用按场次结算的方式发放或挣取酬劳。刘永清表示,工资制的好处在于能够保证团员的稳定不至于轻易流失,按场结算就难以保证。他还提到有一部分流动演员采取临时搭班的情况,有戏“写”就临时组班,“写”玩一场戏就散伙,但刘永清认为班社的品牌塑造及长期发展。笔者还就戏价的情况向刘永清及李兰军两位班主进行过了解,得知现在一场戏的价钱一般在两千元左右,如有东家包吃住的,戏价可以再做商议,写一出戏的场次基本为两天四场戏或三天六场戏居多,总戏价一般在一万元左右。土右旗当地还存在着中介性质的“写头”,其起着东家与班主之间“搭线人”的作用,很多村中都会有“写头”,一般多为村中红事宴的“代东”者或白事宴的“阴阳”。“写头”一般会抽取戏价的百分之十作为酬劳,但刘永清表示像一些具备实力且建班年头较长的班社都有稳定的“写戏”渠道,不会依赖写头。
小班普遍将自己的演出范围称为“戏路”,就福星歌剧团及萨拉齐二人台歌舞剧团来说,其戏路除土右旗当地外,经常拓展到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甚至陕西榆林、山西河曲等地也成为其戏路上的站点。问及原因,两位班主都认为不管陕西、山西,当地人都觉得土右旗的二人台韵味正宗、普遍都爱听,笔者认为之所以上述地区有对土右旗二人台有这么高的青睐度,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一移民音乐艺术形式本就是由这几个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共同交融而形成,文化审美的趋同铸就了品味一致的音乐艺术形式的产生,也影响了这一文化圈内数辈人共通的生活认知。
二、戏班的演出形式及内容
乡村作为土右旗当地小班主要的演出场域,至今仍保留着逢有红白事宴都会请小班来“写”一出戏的传统。写戏前东家与班主都会就天数、场次、剧目、食宿、戏价等问题签订合同。小班都在东家指定的位置搭建戏台,戏台都很简单,一般都是用篷布和工地脚手架搭建而成,近几年,已有班社购置了带有LED屏幕的舞台车,一是可以使舞台演出效果更好,二是省去了搭台与卸台的时间。
小班常演剧目基本都为传统二人台剧目,硬码戏主要有《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注释主要有《打秋千》《打金钱》《牧牛》等。据刘永清讲,以前也有东家会提出演《听房》《十八摸》等“唐戏”,但现在一般村委会都会在演出前事先要求小班杜绝表演“低俗”“色情”的内容,所以这类型戏也基本不演了。除传统剧目外,小班也会受邀约演出一些大型剧目,如《方四姐》等。
开戏前都要由乐队演奏一到两首二人台牌子曲,曲目一般为《南绣荷包》《大万年花》《五三点》等。相较文化大院的二人台乐队牌子曲演奏,以福星歌剧团的乐队为例,其水平明显要比文化大院高出许多,尤其在牌子曲捏字板部分的演奏,演奏速度并未因技术原因造成拖沓,技法、风格都很到位,长年累月的频繁演出,使得民间乐师具备了与专业演奏员相接近的水平。牌子曲演奏结束后,唱腔演员开始正式的剧目演出,以刘永清及李兰军的班社为例,一般先以年轻演员表演带鞭戏,用来烘托现场气氛,随后由年纪较长的演员表演硬码戏。笔者发现,以福星歌剧团和萨拉齐二人台歌舞剧团来看,唱腔演员都有着较好的规范性,尤其体现在身法动作与唱腔运用方面。男演员普遍运用真假声结合翻高八度的技法来完成唱段,翻高八度时,运用假声演唱的男演员与同时演唱的女演员能到达同腔,产生极富特色的声响效果。关于这一点,已退休的二人台专业演员白云龙向笔者表示,由于真假声结合翻高八度演唱这一技巧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所以现在年轻演员中能够掌握这一技巧的演员越来越少,而旗里边年轻演员很多在运用院校民歌的技法演唱二人台,这也使得二人台的韵味产生很大的损失。
土右旗二人台小班无疑是最为原生状态下的二人台艺术生存样态的载体,其原生性良好的保存也正是因为其时刻不离乡土民间。小班演出的戏台虽然没有音乐厅、剧场来得辉煌、高贵,但正是这些搭建在乡间、地头简易开放的戏台为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与交流提供了平台,让彼此之间形成共同的审美态度。在土右旗各处所举办的红白事宴,正是当地人最重要的人生礼仪场合,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东家实实在在敬献给到场宾朋的一片深厚情谊,这也说明了当地民众对于二人台艺术的态度,没有二人台表演的人生礼仪活动就是一场不完整的仪式,也正是如此,二人台才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继续顽强生长、泽被后世,而这一区域文化系统的稳定存续也紧紧依赖于这些民间艺术所拥有的顽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