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对比分析

2022-04-26李芳梅严辰松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发文景观节点

李芳梅 严辰松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5)

语言景观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公共领域中可见的书面形式语言的应用[1],其历史或可追溯至文字的产生。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公共空间的语言使用情况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但这一领域的研究真正引起学界重视始于1997年Landry和Bourhis发表的《语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一文。该文将语言景观定义为“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和政府大楼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2]。语言景观不仅能反映某一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同时还可以折射背后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

国际上,语言景观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已举办多届国际专题研讨会,出版专著数十部,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数百篇,不仅成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其它学科关注的重要命题。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虽在近十几年才引起广泛关注,但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学者,如章柏成[3]、巫喜丽[4]以及徐茗[5]、李丽生[6]等,基于传统的方法对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国内研究的继续深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视化软件的出现为文献计量分析提供了更为全面客观的技术支持。吴剑锋[7]、付文莉[8]、李光慧[9]、孔珍[10]等学者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发展现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较为全面地勾勒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但迄今鲜有学者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技术对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进行对比。

与国外相比,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整体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也要少一些,亟需在与国外研究的对比中发现不足,以促进自身的发展。鉴于此,本文拟使用CiteSpace软件,从年度发文、主要研究机构和作者合作、主要发文期刊、重要文献、关键词共现和突现7个方面,绘制近25年(1996—2020)来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的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现相关的研究情况,对比考察两者的差异,以期对这类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针对语言景观的国内研究,本研究选取了广西大学图书馆收录的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语言景观”作为主题词或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范围为1996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25日,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和会议。经人工筛选,剔除了检索结果中与本领域明显不相关的文献,获得245篇有效文献。针对语言景观的国外研究,本研究选取了广西大学图书馆收录的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以“linguistic landscape”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语种为English,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proceedings paper,时间范围与中国知网检索一致,数据库为SSCI、A & HCI、CPCI-SSH和ESCI。经人工筛选,剔除了检索结果中与本领域明显不相关的文献,获得344篇有效文献。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博士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工具,“可以用来绘制科学和技术领域发展的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识别某一科学领域中的关键文献、热点研究和前沿方向”[11]。本研究使用CiteSpace 5.7.R2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绘制机构、作者、关键词等知识图谱,对比考察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从而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和趋势。相关参数设定如下:时间范围设定为1996年1月至2020年9月,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Selection Criteria Top N设置为50,其他参数为系统默认值。

三、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数据分析

(一)文献发表趋势分布

将WoS和中国知网语言景观研究文献按照发表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年度发文量的趋势图(见图1)。

图1 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年度发文量趋势

年度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特点。由图1可知,国外语言景观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1996—2006年,这一时期的发文量极少,共7篇,“语言景观”这一概念于1997年由Landry和Bourhis首次提出后才开始引起学界广泛关注;(2)2007—2011年,这一时期的发文量较之前有小幅上升;(3)2012—2020年,这一时期的发文量迅速上升,共323篇,占近25年发文总量的93.9%,且于2019年发文量最高至65篇。25年间,发文量虽略有波动,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起步较晚,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1)1996—2014年,这一时期的发文量极少,共11篇;(2)2015年—2020年,这一时期的发文量逐年迅速上升,共234篇,占近25年发文总量的95.5%,且在2020年已最高至69篇。足见这25年间语言景观研究逐步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发展势头迅猛。

(二)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研究机构是学科发展的平台。通过对某一领域主要研究机构合作情况进行了解,可以快速得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布局。运行CiteSpace,选择节点类型中的Institution进行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情况的可视化分析,如图2、图3所示,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机构,节点的大小和机构名称出现的频次成正比,节点间的连线代表机构间的合作,连线的粗细代表机构间合作的密切程度。

图2 国外语言景观研究主要研究机构

图3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主要研究机构

如图2所示,共有311个节点,174条连线,密度值为0.0036。发文量最多的是马来西亚大学,共发文10篇,这表明其研究力量较强。其它发文量较多的有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8篇)、荷兰根特大学(7篇)、南非自由州大学(6篇)和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6篇)。

如图3所示,共有242个节点,62条连线,密度值为0.0021。发文量最多的是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各发文4篇,这表明它们是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主要力量,对研究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其它发文量较多的有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等,研究力量主要以东部地区院校为主。

对比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可大致判定,国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和荷兰根特大学节点周围的连线较多,表明其它机构与它们的合作较多,已形成一个研究群体,而国内机构之间的连线较少,合作只在少数机构间进行。总的来说,国内外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主要发文作者分析

主要发文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领域的研究水平,这些作者的研究方向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运行CiteSpace,选择节点类型中的Author进行国内外研究者合作情况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4、图5所示。

图4 国外语言景观研究主要发文作者

图5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主要发文作者

如图4所示,共有474个节点,327条连线,密度值为0.0029。国外发文量最多的是Josha Nash和Petteri Laihonen,发文量均为5篇,其次是Theodorus Du Plessis、Paolo Coluzzi、Mieke Vandenbroucke和Donna Starks,发文量均为4篇。

如图5所示,共有322个节点,185条连线。国内发文量最多的是尚国文,发文量为7篇,发文量较多的是金怡(6篇)、杨金龙(4篇)和徐茗(4篇)等。从国内外发文作者合作图谱来看,学者之间的连线都较少,说明合作交流较为匮乏。

(四)主要文献来源刊物分析

在WoS数据库统计显示,有198本国际刊物刊载了语言景观研究文献,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刊物,发文数量在7篇以上(含7篇)的期刊共有10本,累计载文132篇,占总量的38.3%,主要来自语言学,也涉及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刊物如图6所示,其中发文量最多的刊物是JournalofMultilingualandMulticulturalDevelopment,共28篇。

图6 国外语言景观研究主要来源刊物

知网数据库中刊载语言景观研究的刊物共170种,主要来自语言学、旅游、新闻与传媒、教育等学科。期刊发文量如图7所示,语言景观研究论文载文量最多的刊物是《语言战略研究》(18篇)。在刊发相关研究的刊物中共有核心刊物26种,发文量为37篇,占文献总量的15.8%。这说明国内学界仍需要产出更多与语言景观相关的高质量成果。

图7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主要来源刊物

(五)重要文献分析

引文分析是利用数学与统计学模型对研究文献及作者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12]。作为最具亮点的功能之一,Citespace可提供直观的引文文献信息图谱,便于研究者辨认构成学科知识基础的经典文献,这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更加清晰地把握语言景观研究的核心文献,本文运用CiteSpace对国外文献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得到文献共被引时区图(图8)。

图8 国外语言景观研究文献共被引

从时区图谱来看(图8),共得出国外语言景观研究最具影响力的11篇文献。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Landry和Bourhis在1997年发表的《语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一文,该文首次清晰地界定了“语言景观”这一概念,并提出了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该概念得到广大研究者的认可及广泛引用,与语言景观相关的文献几乎均引用他们提出的定义。所以,这篇文献被认为是语言景观研究的开山之作。

2003年,R. Scollon和S. W. Scollon在《场所话语研究:物质世界中的语言》[14]提出了“地理符号学”(Geosemiotics),即研究标牌、话语和行为在物质世界中所处位置所表达的社会意义,这意味着标牌的放置影响着人们对其意义的解读。地理符号学为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推动了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

到2006年,这一阶段的节点较大且多,说明该领域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时期产生了三篇重要文献,均收录在Durk Goter主编的LinguisticLandscape:ANewApproachtoMultilingualism[15],该书论述了语言景观为研究多语现象提供了新路径。2007年,Peter Backhaus编著的Linguisticlandscapes:AcomparativestudyofurbanmultilingualisminTokyo[16]问世,成为首部语言景观的综合性研究专著。该书详细地回顾了前人关于语言景观的研究,同时还对东京的多语景观进行了历时性研究。

另一重要文献是2010年出版的LinguisticLandscapeintheCity[17],该论文集收集了全球18个城市的研究个案,介绍了不同学科视角下的语言景观研究范式。这些研究成果不仅给语言景观研究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也丰富了实证研究案例,积极推动了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

CiteSpace无法做中国知网的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分析,但是文献被引次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学术价值和地位,所以从中国知网文献的被引次数和发表时间可以大体了解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核心文献(本文所统计的被引次数截至2020年9月25日)。

虽然国内有不少学者研究公共空间语言使用问题,但是论题集中于公示语的翻译。据中国知网提供的信息,在国内,孙利[18]首次以“语言景观”为题发表论文,调查研究了温州市语言景观的英译现状。2014年尚国文、赵守辉向国内引入国外理论之后,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成果开始涌现。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19]和《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20],分别被引用207次和152次。这两篇论文系统介绍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背景、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发展前景及面临的挑战等,全面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概况,重点考察了其认识论基础、分析维度以及理论构建,深入阐述这一研究热点的研究动态。田飞洋[21]等介绍了流行于欧洲的以Jan Blommaert为代表的全球化社会语言学及其核心概念,并用这些核心概念解释了北京市学院路街道双语路牌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其它高被引文献则以个案分析的实证研究为主,如张媛媛[22]等研究了澳门的多语景观状况;俞玮奇[23]等研究了北京和上海外侨聚居区的多语景观。

对比国内外语言景观重要文献可以发现:(1)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引用国外的理论框架,理论创新有待提高;(2)从文献发表时间来看,国外相关文献发表的时间均早于国内,这说明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起步较之国外要晚;(3)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研究集中于多语现象、语言政策、少数民族语言等,而国内主要是多语现象、翻译、综述等,国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需拓展。

三、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一)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高度概括和凝练了文章最核心、最关键的信息,因此,分析文献关键词,尤其是高频次关键词,有助于了解和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运行CiteSpace,选择节点类型中的Keyword进行国内外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9、图10所示。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共现频次的高低。

图9 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关键词共现

图9显示,linguistic landscape(语言景观)节点最大,共现频次最高,达228次;其它较为显著的节点是language(语言)和multilingualism(多语现象),分别共现87次和55次;此外,English(英语)、identity(身份认同)、space(空间)、language policy(语言政策)等共现频次也较高。除了频次之外,关键词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节点的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来体现。中介中心度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在共词网络中的影响度越高,越具有产生重大影响的潜质。一般认为,中心度值≥0.1的为该网络的重要节点[24]。由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度没有正相关性,因此在使用CiteSpace分析某领域的研究热点时,需同时考虑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从高到底)依次为:English(英语)、language policy(语言政策)、multilingualism(多语现象)、language(语言)、space(空间)、linguistic landscape(语言景观)、bilingualism(双语)和identity(身份认同)。

图10显示,“语言景观”在图谱中的节点最大,它的共现频次最高,共200次,其频次远超第二高频词,反映了语言景观作为新兴领域,在国内的研究热度居高不下。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从高到底)依次为:“语言景观”“多语现象”和“城市形象”。

相比之下,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热点相对单一,而国外则更加多样。

(二)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ace软件运用突变检测算法(burst detection algorithm),从文献的题目、摘要、关键词、描述词(descriptors),以及文献记录的标志符(identifiers)中提取出突变术语(burst terms),以便用于检测某一学科研究兴趣的急剧增长,辨识和追踪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25]。所谓突变术语,是指频次突然迅速增加或在较短时间内激增的术语,反映了在某段时间受到广泛关注,容易成为该学科研究的前沿主题。

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笔者对本研究的关键词进行了突现术语检测,结果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 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关键词突现

图12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关键词突现

如图12所示,从突现时间看,近五年来,突现强度较大的是场所符号学、社会语言学、多语现象、公示语和海洋文化。可见语言景观为研究多语现象、公示语和海洋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如近五年来,彭晓[31]、盛榕[32]等从场所符号学角度分析研究了当地的语言景观,范新民[33]、杨立琴[34]等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了语言景观。

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突现词可发现,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热点各有侧重,都呈现了跨学科研究特性。

四、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6—2020年发表的语言景观文献,对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从年度发文情况、主要研究机构和作者合作、主要发文期刊、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和突现7个方面进行了可视化对比分析。主要发现为:

(1)从年度发文量来看,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景观的研究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且近年来国内发文量增长迅猛,有赶超之势。

(2)从发文机构和作者合作来看,国内外尚没有形成较为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从总体上看,机构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3)通过文献来源刊物得知,虽然国内学者已普遍关注语言景观研究,发文数量显著增加,但是研究质量仍需继续提高。

(4)通过高被引文献分析得知,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起步晚于国外,理论创新方面需进一步突破。

(5)从研究热点和前沿看,国内外相关研究都呈现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与国内相比,国外的研究热点更多。

基于本文的研究发现,建议未来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应在理论框架的创新、视角和深度的拓展、跨学科等方面继续深耕和发展。

猜你喜欢

发文景观节点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