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后骶前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2-04-26吴珍珍魏颖郑婧王惠玲刘青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骶骨残端网片

吴珍珍,魏颖,郑婧,王惠玲,刘青

阴道骶骨固定术作为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的金标准[1],临床应用多年,效果肯定。但是网片相关并发症时有发生,包括网片暴露、网片侵蚀及感染相关并发症等[2]。阴道骶骨固定术后骶前感染为罕见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椎间盘炎、脊髓炎、硬膜外脓肿和脊髓脓肿[3]。虽然骶前感染发生率低,但临床处理棘手,且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要二次入院、多学科合作及再次手术,增加患者负担。现就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后骶前感染行病例讨论及文献回顾,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及处理提供依据。

1 病例报告

患者 女,63 岁。因阴道脱出物33 年,伴摩擦感、疼痛半年,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6 年8 月4 日就诊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我院)。患者妊娠3 次,阴道分娩3 次。既往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未正规诊治。患者于1983 年分娩第3 胎后早期下地从事农业劳动后阴道有肿物脱出,休息后可自行还纳,不影响日常活动及性生活,未予重视及治疗,进行性加重。2016年2 月自觉外阴摩擦感,伴疼痛、尿频,影响正常生活。初步诊断:子宫脱垂Ⅳ度,阴道前后壁脱垂Ⅲ度。入院后妇科检查示:宫颈及宫体完全脱出阴道口,伴阴道壁黏膜溃疡,宫颈口皲裂。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es quantification,POP-Q)评分:阴道前壁A 点(Aa)+1 cm,阴道前壁B 点(Ba)+4 cm,宫颈外口(C)+6 cm,后穹窿(D)+2 cm,阴道后壁A 点(Ap)+1 cm,阴道后壁B 点(Bp)+4 cm,阴裂长度(genital hiatus,GH)7 cm,会阴体(perneal body,PB)1 cm,阴道总长度(total vaginal length,TVL)8 cm。盆腔四维超声检查示:①子宫脱垂,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②膀胱颈活动度明显增加,膀胱后壁及阴道前壁(Ⅲ度)膨出;③最大Valsava 动作后,尿道内口呈漏斗状扩张;④最大Valsava 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未见明显增大。尿流率、尿动力检查示:急迫性尿失禁,膀胱容量170 mL,残余尿8 mL。阴道微生态检查示:需氧菌感染。入院后给予高锰酸钾坐浴、普罗雌烯软膏外涂、口服阿莫西林治疗1 周。2016 年8 月11 日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Y”型网片阴道骶骨固定术。术后POP-Q 评分:C点-6 cm。于2016 年8 月16 日出院。术后阴道用雌三醇乳膏1 个月,未来院随诊。

2016 年12 月,即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后4 个月,出现腰骶部疼痛,呈进行性加重,站立、行走后明显加重,严重影响生活,于2017 年1 月20 日来我院就诊。查体:阴道残端顶端中部可见长约1 cm 黏膜缺损,未见网片暴露,触痛阳性。三合诊示:骶前偏右侧触痛明显。超声检查示:盆腔未见明显异常。腰椎正侧位片示:腰椎骨质轻度增生。盆腔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示:L5~S2 椎体及椎周软组织内信号异常,考虑为感染性病变及脓肿形成,见图1。肠镜示:直肠、乙状结肠未见异常。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示:未见细菌及真菌生长。2017 年1 月25 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部分直肠系膜与右侧盆壁、残端周围腹膜粘连,增厚,质硬。分离粘连,打开盆底腹膜,探及质硬带状物,考虑“Y”网片,剪断网片顶端近第一骶椎缝线,牵拉分离网片,向下游离至阴道残端,下段约3 cm 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彻底清除网片,留置腹腔引流管1 根、阴道残端“T”型引流管1 根。网片细菌培养示:头状葡萄球菌。术后碘伏水腹腔灌洗6 d;给予头孢曲松钠4 g/d,共9 d。给予雌三醇乳膏阴道上药6 个月。

图1 二次手术术前MRI 图像

2017 年4 月,即剖腹探查+感染网片移除术后3 个月,患者门诊随访自诉腰骶部疼痛。妇科检查:阴道残端愈合良好,阴道内点状充血,向上触顶阴道残端,POP-Q 评分:C 点-6 cm。MRI 示:①阴道残端止于骶1 椎体前软组织,残端局限性增厚、周围肌间隙水肿好转;②L5~S2 椎体水肿较前有所吸收;③骶1 椎体右侧旁条形异常信号,多考虑水肿、渗出改变。见图2。目前仍严密随访,未发现阴道网片暴露及感染情况。

图2 二次手术术后复查MRI 图像

2 讨论

阴道骶骨固定术后骶前感染为罕见并发症之一,虽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出现,处理困难,且多需要再次手术,造成患者痛苦。近年随着老年手术患者人数增多,临床医师对此并发症的认识逐渐提高。通过检索Pubmed、万方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 年1 月共获得23 篇英文文献[4-26],共报道了27例病例,尚未发现中文文献。

2.1 一般情况、主诉及评估方法回顾文献患者年龄最小42 岁[4],最大81 岁[6],平均年龄(60.32±10.67)岁。5 篇文献共报道的5 例患者中,特别提及患者肥胖[4,7-10]。回顾文献发现前次阴道骶骨固定术的手术途径包括经阴道、经腹、经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途径[10,22];2 例患者保留子宫,其中1 例为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11],1 例为腹腔镜下宫颈骶骨固定术[12];特殊病例包括1 例因阴道恶性黑色素瘤行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后脱垂,行阴道骶骨固定术后骶骨骨髓炎的患者[13]。

骶前感染的症状出现时间不同,最短为前次手术术后6 d 出现[14],最长为8 年[15],多集中于术后数周至数月,20 例出现于骶骨固定术后1 年内,其中18 例出现在6 个月内;主诉症状均提及腰背部疼痛,可向臀部[5,12,17]和(或)腿部[6,14,18-19]放射状疼痛,伴或不伴有发热及活动受限;血常规检验提示多伴有炎性指标升高,包括C 反应蛋白、白细胞和红细胞沉降率等,但并不具备特异性。诊断多依赖于MRI 检查,主要表现包括L5~S1 椎间盘炎、骨髓炎,仅3 例患者依靠CT 诊断[9-10,18]。有病例报道MRI 检查提示直肠阴道间隙至感染椎骨的通道[12]。妇科检查提示部分患者可合并有阴道网片暴露史[5,7,9,15]、异常阴道分泌物[9]、阴道流液[4]或形成窦道[8]。本例患者术后4个月查体发现阴道残端顶端中部可见长约1 cm 黏膜缺损,未见网片暴露,触痛阳性。与本例患者相似,Grimes 等[17]报道阴道骶骨固定术后1 个月及2 个月随访时,阴道顶端可见可吸收线,给予激素替代治疗(雌二醇贴剂),术后3 个月阴道顶端可见肉芽组织,给予亚硝酸银局部处理,术后4 个月诊断骶前感染。亦有关于网片浸润的文献报道,Núñez-Pereira 等[16]报道网片直肠浸润暴露导致的反复骶前感染,术中切除约8 cm 肠道,并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术;Anand等[18]报道1 例经膀胱镜确诊的网片浸润膀胱后壁及输尿管间嵴。

2.2 治疗原则治疗方案以手术联合抗生素治疗为主。仅4 例通过保守治疗成功[6,20-21],1 例患者接受了长达6 个月的保守治疗后治愈[6]。多数研究抗生素保守治疗失败,均需手术治疗,包括通过腹腔镜或其他途径移除网片及脊柱感染病灶的处理,部分患者术中发现网片区域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9,12],术中若腰椎感染严重,需神经外科协助去除感染骨板,避免因遗漏神经外科的评估而造成患者再次手术。2 例患者因阴道网片移除术后患者背痛症状加重,最终行第3 次手术[7,11]。通常术野粘连严重,可保留阴道端的网片[10,22]。

对于明确诊断骶前感染的患者,均应行细菌培养,标本可为CT 引导下的活检组织、缝线、网片、术中活检组织及脓液。回顾文献共22 例患者行细菌培养,4 例病例细菌培养阴性[4,14,23],13 例患者单一细菌感染,其中4 例为脆弱杆菌,2 例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 例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7];5 例为多重感染,多为球菌与杆菌的混合感染。

术后应继续给予抗生素辅助治疗,但是术后抗生素的种类及应用、途径、时间各研究报道差异较大。抗生素的选择多依赖于术中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有文献报道术后联合抗生素治疗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但血液检查仍提示炎症,MRI 提示椎间盘及周围组织水肿;椎间盘及椎骨活检未见异常[23]。术后应继续对患者行综合严密随访,有文献报道术后2 年出现Ⅲ度膀胱脱垂,行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tension-free vaginal tape-obturator,TVT-O)+阴道前壁修补术[23]。

2.3 发生机制主要认为与血肿形成或术中感染扩散有关[6]。通常,微生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入硬膜外间隙,一种为来源于近旁感染通过连续性结构扩散,最主要为椎间盘炎;另一种为医源性的器械操作引起,占所有脊柱硬膜外脓肿的15%[27]。亦有研究认为与机体对移植物排异反应有关[14]。细菌来源主要为皮肤及肠道菌群[6],2 例患者为白色假丝酵母菌,认为术后细菌培养阴性可能与术前抗生素应用有关[8]。仅3 例患者行病理检查,均为急慢性炎症反应或移植物的宿主反应[4,14,23]。综合文献,网片固定位置过高可能增加骶前感染的风险。Dalwai 等[24]报道了因网片固定于L5~S1 的腰椎间盘间隙而造成的2例化脓性椎间盘炎。2 例患者二次术中所见网片高于骶骨岬的位置[6,11]。Propst 等[9]术中发现网片位置在S1 椎体上方。

综上所述,术中正确固定骶骨前网片位置、术中加强无菌操作及网片腹膜化尤为关键;对于术后严重的持续性腰背部疼痛患者,应考虑此并发症的可能性,除常规行阴道检查,排除阴道黏膜缺损、网片暴露及窦道形成,及时行腰骶部MRI 明确诊断;一经诊断,应及时行手术治疗,包括网片移除及充分清创引流,必要时协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治疗,以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甚至三次手术,术中及时取样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指导术后抗生素的选择及应用。

猜你喜欢

骶骨残端网片
宫颈残端癌的致病因素及预防分析
年龄、体位与性别对骶骨影像形态参数的影响
TiLOOP网片的协和式前盆底重建术与自体组织修复术治疗前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结局分析
经阴道网片置入术后网片暴露相关因素分析
个体化治疗儿童骶骨骨折初步临床疗效观察
PA单丝网片水动力特性水槽试验研究
高分子编结网片水动力特性水槽试验研究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腔镜和 阴式缝合阴道残端的疗效观察
产前超声联合MRI诊断胎儿骶骨发育不全1例
对比观察保留与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疗效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