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R技术在声乐课程教学混合模式中的应用分析*

2022-04-26杨国亮

大众文艺 2022年7期

杨国亮

(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到“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由此可见,互联网的使用,已经提到了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来。长期以来,声乐教学都是一对一的个别课,或者一对多小组课形式展开,基本没有涉及互联网的使用,笔者根据声乐课程的客观需要,提出互联网和VR技术在声乐教学中使用是可行和必要的。

一、基于声乐想象引导和机能讲解的需要

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方式,一是想象引导,还有一种是机能研究。想象引导多注重心理感受过程,常用比喻、暗喻等方式进行引导,对学生心理产生暗示,使其获得心理暗示过程后的生理反应,实现在技术上对声音的调整。例如课堂上在呼吸问题讲解中,老师用“半打呵欠”“闻花香味”等心理暗示,来引导学生完成歌唱吸气的技术训练,此时学生通过这两个心理暗示,能完成积极打开面罩,充分吸气,扩张胸腔,下降横膈膜,腰腹部外扩这个呼吸技术训练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感知的反应,学生能基本做到要求,但是在度的把握上,不太准确。“半打呵欠”的作用是打开喉咙,当作到这个生理反应后,打呵欠的动作让喉位放下,确实打开了喉咙,同时出现了声带也被分开的现象,导致开放过度了,也不能很好的用于歌唱需要。这时,我们需要通过机能的讲解来完成后面的部分。机能讲解的过程是利用物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让学生以科学的视角,认识发声活动的过程。这样的方式,在训练中,可以使学生直观的认识身体器官的配合、协调与运作,在练习过程中,积极的控制自身各身体器官的配合,从而达到合理使用身体,进行歌唱需要的技术训练。例如在讲解发声过程时,从物理学角度,阐述声音是由物体震动导致的,从而进一步讲解声带在发声活动中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知道,人声的发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由于机能讲解是客观的,需要学生在生理学、解剖学等知识上有所积累。上述两点方式,在声乐教学中是有机结合的,想象的过程注重心理,机能讲解则注重生理,只有心理和生理的结合,才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目前的声乐课堂中,教具大多为钢琴,所以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基本上用讲解的方式进行描述,例如“声带挡气,肺部吸开,横膈膜支持等等”。面对这样的讲解,学生在接收知识的时候,会有诸多不解和疑惑,“声带在哪?怎么挡气?气是什么?肺怎么吸开?横膈膜是什么?”等等疑惑。计算机和互联网作用得以体现,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教师将整理好的相关生理解剖图片打开,依据图片具体进行对照讲解声带在哪里,肺部在哪里,横膈膜在哪里。当讲解动态结构时,可以打开准备好的动态视频,讲解声带是如何振动的,挡气形态是什么样的,肺部是如何呼吸的,横膈膜是如何支持的。“教师也可以运用许多其他教学辅助设备来解释发音的解剖和生理机制,例如解剖模型、幻灯片、图表、投影仪和录像机。另外一些大师、语音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士的相关录像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料。”这样一来,课堂效率势必提高。

二、基于声乐技术训练的需要

声乐技术训练是声乐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声乐技术研究的雏形在文艺复兴末期,主要是因为演唱抒情性歌曲时,声音的连贯性不够,导致技术跟不上审美的需求。17世纪的声乐技术研究,多为实践性的体验,人们以自身演唱实际感受为研究本体,进行经验性的描述和总结。意大利歌唱家、理论家扎科尼(Lodovico Zacconi,1555-1627)提出“头声和胸声两者之中,有近乎头声的、近乎胸声的发音,较为‘昏暗的音’”,当时没有共鸣概念,也没有混声概念,只能提出实际感受中的描述。18世纪,由于科技的进步,声乐研究者们更理性的研究声乐技术,喉镜的使用,让人们第一次观察到声带的发声活动中的作用。目前的声乐课在元音训练的过程中,通常是单元音、双元音、多元音组合等形式进行,目的是训练不同元音形态在不同音域的身体感受与控制,最终达到动力定型,以用于作品演唱的需要。在课堂上的体现是,老师使用键盘乐器弹奏音阶,学生依据音阶进行发声练习,过程中老师会依据听辨的实际情况,纠正学生的问题,如此反复。元音发声练习有自身的逻辑,依据元音形态不同,所训练的目标也不同,这也是建立在发声生理活动基础上的。声乐技法训练的目标有两点,一是构建腔体,而是构建声带张力反应。在构建腔体环节中,笔者称为“管震动”(简称:建管),在构建声带张力反应中,笔者称为“簧震动”(简称:建簧)。在“建管”的过程中,需要用“U”音训练,因为“U”音生理形态具备通道感,使得喉位自然放下,基音管和泛音管自然打开、拉长。在实际训练中,“U”音训练的注意力的是吹动管子的感受,不强调音色。但是在“建簧”的过程中,就要用“i”音来完成,“i”音的自然生理反应是声带积极闭合完成的,所以依据此特性,“i”元音训练的注意力是闭合声带的力量感受,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用五度上下行级进音阶中,第三个音时要进行泛音分离,从而达到声带既能拉紧,又能有张力的训练目的。这两个元音训练是“建管”和“建簧”的主要手段,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可以用中间音“o、a、e”来中和协调训练,最终形成“簧管组合”人声乐器的构建形态,完成声乐技法训练的最终结果。在这种形式下会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必须依据老师的听辨,从而指导自身学习,一旦课后自行练习,将无人在身边给予具体的指导。互联网应用和录音技术,能在此环节给予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录音设备,进行课堂录音,以便课后在遗忘时进行反复学习。在自行练习时,可以用微信、QQ等互联网工具进行录音,并发送给老师进行线上指导。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的技术练习中不迷茫,更快地掌握发声技术。

三、声乐艺术训练的需要

声乐艺术的表现是建立在声乐技术基础上的,良好的声乐艺术表现需要有扎实的技术基础。艺术审美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既有主观层面,也有客观层面。客观上的审美较为纯粹一致,只要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客观认知达成的审美一致目标,例如我们人体是对称形态,所以我们天然的认为对称、平衡是美的。主观层面的审美就相对复杂,不同个体差异,对美的感受也不同。例如有古典音乐背景的人,擅长连贯流畅的旋律审美;流行音乐背景的人,擅长节奏型的审美。所以,声乐审美不能一概而论,“复杂的发声技术和装饰技巧在应用于演唱作品时并非一概而论。根据作品的时期、体裁及风格差异,必须选择性的运用适当的技术手段来表达作品所承载的音乐内涵与时代特征。”对于不同作品的审美需求,我们需要相对应审美能力的演员,例如有抒情声部的,对应莫扎特、贝利尼等作品,戏剧声部的,对应威尔第、瓦格纳等作品。有的作品表现宏大的历史场景,需要大音量的戏剧性效果声音;有的作品要表现细腻的情感体现,有的作品需要极具控制力的抒情性声音。那么,对这些场景和情感从何感受和体验呢?有的学生有体验,能理解,还有些学生没有体验,难以理解。在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审美体验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辅助。互联网的作用是能直观清晰的体验这一切,例如演唱歌剧《图兰朵》中《今夜无人入睡》唱段,可以播放经典版本的视频,感受宫殿场景的恢宏,聆听角色的宏伟演唱,体验卡拉夫王子“将要取得胜利”的英雄气概和坚定决心,从而建立自己内心世界的演唱基调,完成好歌曲的艺术表现。“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如果歌唱者没有分析、理解、感受、表达歌曲的能力,纵然有好嗓子,却因唱出来的歌很冷静、平淡,虽背得很熟,就是不感人,也就达不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声乐艺术的展现,是建立在技能技法的基础上,贯穿歌者对演唱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的二度创作。所以,当通过视觉、听觉直观的认识学习后,就能初步的建立感受和理解,从而在演唱作品中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表现。

四、VR技术在声乐课中的意义

虚拟现实(VR)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融合了人机交互技术、仿真技术等,主要目标是形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具有真实感受的立体虚拟环境。但是在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这种技术使用不够。目前国内各院校在音乐专业学生培养的设计上,无论是从课程的组织方式,还是在表演技法技巧训练的完成上,大多还是在坚守延续传统知识的框架体系里重复,这很容易就被固化为隔绝外部新鲜技术渗入的人为屏障,让音乐专业课变成一种封闭环境下的自循环,使得其越发脱离社会主流而变得日益边缘化。在音乐实景体验上,通过讲授,难以达到共情体验的效果,将课堂放置于实景中,也不容易实现,我们需要的是在教室课堂中,就能体验感受实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内在感情被调动,表演上的情绪更真实,肢体行动更有逻辑,表演上自然丰富。因此,将VR技术植入传统音乐教学,丰富了教学中的情境融合,使得音乐教学中的内心听觉、内心视觉得以真实呈现,探索了VR技术在传统音乐教学科目中的作用与实践,是现有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五、VR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思考

VR是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之中。声乐课正是需要这样的情境体验,基于“互联网+”背景,将VR技术运用到声乐教学中来,不失为较有价值的课程创新。对此,笔者进行了VR技术在声乐课堂中运用的具体思考,培养了学生对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研究相关文献综述,大量研读最近的国内外文献,特别是国内VR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原创性研究少之又少,这样对研究国外的最新成果就成为研究文献的核心工作。对声乐和VR虚拟现实进行研究,目的是找到VR和声乐的研究角度,着眼在为传统声乐教学植入VR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服务,为VR声乐教学做基础性研究。

VR声乐教学有其适应性,不是所有声乐教学环节都可以采用VR虚拟现实去解决,尝试在声乐表演环节植入VR虚拟现实技术,解决学生演唱中的内心视觉的缺失,以增强视觉感受的实际效果,从而调动主动表演的内心欲望,提高教学效率效率。基于声乐课实际需要,将传统教材和VR声乐教学教材、讲义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国内相关教材的优缺点,编写适合的教材。

六、VR声乐教学举例

声乐表演训练——建立舞台感。任课教师首先讲授“建立舞台感”的意义,声乐表演在舞台上的呈现,通过“手、眼、身、法、步”展现自身肢体动作,通过“看、听、想”来感受环境和情景,开展从人物、景物、事物的有逻辑性的表演。其次开始实践演示部分,学生打开电脑设备、VR眼镜等硬件,以及VR场景软件。在操作上,教师指导学生打开电脑软件,戴上VR眼镜设备,点击运行相应软件进入所需要的VR场景。教师使用话筒告诉学生,以设计好的规定路径完成VR场景体验,同时在VR场景中,讲解课程内容和知识点,观察VR场景中的环境、人物和事件,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产生对所学作品的深刻认知和感知。当学生完成VR场景体验后,摘下VR眼镜设备,还原设备位置,闭眼回顾之前体验,教师用语言引导方式,回顾之前的场景逐步回到现实中,使学生内心能有缓冲和平复期。

案例讲解:理论讲授部分,(1)声乐演唱舞台感的重要性;(2)如何建立舞台感。实训练习部分,声乐表演中舞台感的VR虚拟现实场景体验,(1)教师开启硬件设备,让参与受训的学生或站或坐在指定位置,引导自行戴上VR眼镜设备,在教师语音引导下,体验本次课程所需要的VR场景;(2)教师通过话筒语音指导学生通过硬件点击“声乐表演训练第十讲——建立舞台感”的字样,进入本次课程的VR场景;(3)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场景中的人物、事物、景物体验VR场景,并与场景中的道具进行真实的人机交互训练,完成手、眼、身、法、步的肢体动作;(4)教师通过语音引导学生进入所需舞台环境进行声乐表演实践,利用真实的感受体验,在虚拟的VR场景中,结合肢体动作,进行声乐表演,达到情景意交融的全方位表演形态;(5)教师提醒学生退出VR场景,还原硬件,关闭设备;(6)通过硬件设备的录像,学生观看自己在场景中的学习和表演,反馈问题和不足,教师分别进行指导,提出修改意见,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本次课程结束。

结语

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各行各业都在经历巨大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了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声乐课是艺术创作、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互联网、多媒体、VR等新技术是新时期时代进程的重要特征,在声乐教学中积极思考观念和手段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是符合时代特征和时代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