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与努力的力量
——《爆裂鼓手》剧作分析
2022-04-26李一鸣
李一鸣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电影《爆裂鼓手》(Whiplash)于2014年在美国首映,影片由达米恩•查泽雷担任编剧及导演,该片获得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第72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配角,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6项提名,影片讲述少年安德鲁(迈尔斯•特勒饰)在严师弗莱彻(JK•西蒙斯饰)督教下,以极其极端的方式挑战自己的极限、追逐偶像成为顶尖爵士乐鼓手梦的热血故事。片中主角迈尔斯•特勒的精彩音乐表演和配角JK•西蒙斯对魔鬼教师角色的诠释让人印象深刻,故事节奏营造的紧张感令人心跳加速,而且故事的正能量主题也具有绝佳的教育意义激励人前进。
一、人物分析
《爆裂鼓手》主要人物有两个——安德鲁和弗莱彻,二人都对爵士乐有着极为偏执和狂热的态度,前者对自己要求严格,后者对别人要求严格,看似志同道合且性格互补的两人可以成为良师益友,却因为二者身份的悬殊和前者对于梦想的强烈渴望,在一次次训练和演出中摩擦的铺垫下,二人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他们的关系走向极端,才推进出了最后的弗莱彻“设计陷害”却无意成就了安德鲁的舞台。
(一)主角(安德鲁)
安德鲁怀揣着想要成为下一个查理•帕克的梦想,考入了音乐名校谢尔佛学院,他在无意的练习中被学校中最出色的乐队指挥弗莱彻赏识,正以为自己就此开启人生巅峰的道路时,现实的打压毁掉了他的美好幻想,性格温暾的他一度怀疑自己,不堪重负继而选择爆发反抗,最后用自己的出色表演征服了所有人。
1.移情。一部成功的电影必定要塑造一个能让观众产生移情作用的主人公。让观众感觉到“他像我”或是“我们简直一样”,让观众产生自我认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当我们为故事中的主角产生赞同、喝彩或者是同情的时候,实际是上在为自己的“自我”人格找到模板,为自己的欲望找到出口。在影片的12分钟时,安德鲁的愿望第一次被满足——如愿被弗莱彻选中进入乐队,让观众在影片的体验中产生第一次移情作用,即每个人的默默付出都渴望收到回报,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努力并非会被看到,也不是立刻就有回报,因此安德鲁对于很多观众来讲是非常幸运的,此时便能让观众感受到“努力会被人看到,而且会有收获”。故事进行到22分30秒到29分30秒时,在这6分钟内安德鲁的心情仿佛坐了一遍过山车:从第一次进入乐团就有机会打鼓,在训练中场休息时被弗莱彻鼓励“家庭没有音乐背景不重要,只要努力打就好了”,此时观众产生的移情作用被满足——在现实中人们遇到多半都是严厉的老师,而这么严厉的老师充满理解和慈祥地鼓励一个刚进乐团连一次鼓都没打的安德鲁,使观众产生更多对主角的羡慕之情。在安德鲁开始打鼓后,弗莱彻完全变了一个人,扔椅子、语言攻击、精神压制无所不用其极,此时此刻安德鲁的防线崩溃,这是他唯一一次流泪,此时观众又产生了移情作用——对安德鲁的同情,看到这样的场面观众会不自觉将自己代入其中,如果自己遭受这样的对待,一定是难以接受的。
2.欲望。主人公应该有一个自觉或者不自觉得欲望,他的欲望和对于欲望的求索支撑起整个故事。安德鲁的自觉欲望就是想要获得成功,成为一位伟大的能够历史留名的爵士乐鼓手。而他不自觉的欲望来自外界对他的影响——家庭背景、老师等人,没有音乐背景,不被家人理解,不如别人的孩子;不被女友认同,还有一个打骂他的老师,让性格本身内向的他更加不自信,这些都是他在伟大乐手之路上的困难。自觉与不自觉的欲望产生了矛盾,而安德鲁也在不断寻找突破口,这便就成了本片的看点——安德鲁的如何实现自我突破征服大家,而这也是整个故事的骨架。
3.人物弧光。在故事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人物弧光”必不可少,而完成人物弧光必先完成性格揭示。人物的性格真相通过处于压力或是两难选择中来得到体现,压力越大,选择越困难,人物的性格会被揭示得越深刻。影片的次高潮处,安德鲁赶赴演出迟到,却把鼓槌遗忘在租车店,此时距离演出开始剩下不到十分钟,此时他做出了第一个选择,和弗莱彻争吵说这是他挣来的机会,会拿到鼓槌然后按时演出,却不幸在返回演奏厅的途中遭遇车祸,此时安德鲁做出了这段落的第二个选择——坚强爬起来步行去演奏厅进行演奏,所幸赶上了演出,安德鲁坚持上场,但手受演砸了整个演出,安德鲁做出这段落的第三个选择——将责任怪罪给弗莱彻,于是将其扑倒在地扭打起来。这三个小选择,体现出了安德鲁的性格:一是不放弃每一次机会,抓住机会实现目标;二是他的内心存在着强烈的反抗精神,但不到极端情况不爆发。另一次重要选择是在影片的高潮,在弗莱彻报复安德鲁的那场演出里,第一首曲子结束,安德鲁表现极为糟糕,重新燃起的梦想希望被无情扑灭,他极为沮丧走下场,父亲安慰他说“回家吧”,他做出了整部电影最重要的选择:回去继续打,没有乐谱便让全乐队听他的指挥,不再受弗莱彻的控制和摆布,最后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也完成了对所有人的征服,更向着梦想迈出了一大步。这一选择也不仅展示了他的性格,同时也揭示了影片的主题,不轻言放弃,为梦想拼命,所有外界的束缚和困难,人物弧光得以完成。
(二)配角
从本质上讲,配角都是为了完成体现主人公的人物价值而存在,是主人公创造了其他的人物,配角之所以存在,原则上完全是为了通过动作和反应中心人物的复杂性而变得明确可信。《爆裂鼓手》中的人物关系偏向于双主角的设定,弗莱彻的角色定位接近于主角,因此很多配角往往被忽略,但他们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1.弗莱彻。如果没有弗莱彻的非人般的压迫和魔鬼式的教育,可能就难以逼出成功的安德鲁,安德鲁可能还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慢慢做着他的音乐美梦。如果没有弗莱彻的设计陷害,也不会成就心态、意志力、音乐能力都达到顶点的安德鲁,换句话说,没有弗莱彻这个故事就不会如此精彩。
2.安德鲁女友妮可。他分别出现在安德鲁这段故事的几个节点:梦想起步(邀请约会)、梦想初次受挫(谈论学校和事业)、梦想再度受挫(分手)、梦想重新起步(电话邀请来看演奏),这位配角的出现让安德鲁有足够的释放压力出口,是他的宣泄对象也是他觉得可以依赖的人,同时在安德鲁选择和他分手的时候,体现了安德鲁坚定选择音乐梦想的决心。
3.安德鲁的父亲。父亲的代表着安德鲁的港湾也是鼓舞他不断前行的源动力,当安德鲁最失意的时候,总是他的父亲在陪伴他,最后演奏过程中在安德鲁正想放弃时,正是那个拥抱,让安德鲁决心不再后退,勇往直前。
4.亲戚。他们衬托出了安德鲁内心的不服输,同时也体现爵士音乐不受大家追捧的现状,不仅是解释安德鲁做什么努力取得什么成果都会容易被人忽视的原因,也是导演希望大家能够像重视体育一样关注爵士的一种呼吁
正是这些配角人物的组成,主角的人物弧光才得以完整呈现。
二、节奏
《爆裂鼓手》这部影片中不只是用架子鼓打出来的节奏爆裂,更是故事的节奏跌宕起伏让观众跟着故事的情节节奏一起摇摆,故事中的段落经常能营造出令人兴奋的节奏。例如:
节奏1:(影片进展到52分30秒时 弗莱彻调动三位鼓手轮换来激发安德鲁潜力的场景)
1.弗莱彻走进教室,说来了一位新鼓手,营造了竞争气氛,紧张气氛略有上升。
2.弗莱彻让大家把乐器先放一放,紧接着开始放起了自己去世学生的音乐,表示对他的哀悼,掉下了眼泪,同时说了他曾经的音乐轨迹。意在暗示安德鲁,只有在弗莱彻的调教下,他心中的火焰才能彻底被点燃,此时的气氛稍微缓和。
3.弗莱彻开启第一轮竞争,先表示康纳利的节奏有问题,安德鲁窃喜,因为机会来了,安德鲁演奏完,弗莱彻继续否定他,此时紧张氛围持续上升,继续让坦纳上,当坦纳节奏也被否定时,迎来了弗莱彻的第一次爆发,踢翻了脚边的物品,紧张的氛围陡然上升。
4.第二轮竞争开始,康纳利继续被否定,安德鲁也被否定时,弗莱彻第二次爆发“not my tempo”,然后对大家说:“看来今晚要通宵了”。此时的氛围的紧张程度达到了一个次顶点。
5.弗莱彻让其他人去休息,背景出现了细微的大号长鸣声,并说“你们最好给我打出完美的400拍,康纳利继续上”,场景切换到了休息室,其他的乐手在百无聊赖地休息,排练厅里传出爵士鼓的打击声,气氛暂时被缓和。
6.回到排练厅,已经是安德鲁在演奏,安德鲁停下来,弗莱彻说“或许,终于是时候画上个句号了,你说呢,给我看看”。此时气氛紧张感重新被烘托起来。
7.安德鲁继续演奏,满脸写满了难受,镜头快速剪辑,弗莱彻的情绪也进入高潮,因为他看到了安德鲁呈现出了他想要的效果,他示意安德鲁快一点,再快一点,拿着敲击乐器给安德鲁打拍子,安德鲁已经浑身被汗水湿透,弗莱彻打完拍子把东西往墙上砸,更大声音说“再快点!”动作越来越大,气氛逐渐进入最高潮,弗莱彻拿起鼓往旁边扔再次朝安德鲁吼叫“再快点!”,一边重复自己的话语一边踢开椅子,场景迎来了高潮。安德鲁的手已经由于过度使用出血,鼓上沾满了血,弗莱彻依然命令安德鲁不许停,安德鲁演奏几秒后,弗莱彻示意他停下来,随着鼓声渐息,气氛的紧张慢慢缓和下来。
8.弗莱彻让其他乐手进场合奏,这场戏结束。
这场戏依然是靠安德鲁的拼命演奏和弗莱彻的情绪爆发撑了起来,但是节奏是略紧张——松弛——更紧张——松弛——特别紧张——松弛,配合架子鼓的演奏、手持镜头和一系列的快速剪辑营造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让观众跟着人物同时紧张与放松。
节奏2:(电影最后的20分钟)
1.安德鲁穿好西装,站在演播厅大楼脚下,车流穿过,慢慢铺垫本场戏的情绪。
2.休息室中,乐手们都在做着演奏前的准备,安德鲁看到父亲也来看自己的演奏,心里窃喜,觉得自己这次做足了充足的准备一定会成功,气氛平和安详。
3.弗莱彻出场给所有乐手们训话,简述之就是这场演出非常关键,表现优秀会一鸣惊人,未来的事业道路无忧,但如果搞砸了,就会再也抬不起头。一定程度上渲染了让乐手们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是为上台后“陷害”安德鲁埋下伏笔。
4.上台后,一切准备就绪,弗莱彻走到安德鲁面前说“你当我是傻子吗,我知道是你”,明确了这是一场“鸿门宴”。安德鲁从自信开心的情绪转入了恐惧不安中,逐渐渲染紧张的氛围。
5.果不其然,弗莱彻选择一首安德鲁没有乐谱也从来没有演奏过的乐曲作为开场,此时安德鲁彻底慌了,弗莱彻则以胜利者的姿态看着安德鲁,不安的氛围开始酝酿。
6.曲子开始,安德鲁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大提琴手一直在问他究竟在干什么,安德鲁则十分煎熬,此时观众和故事中的所有人都知道,安德鲁彻底玩完了。
7.一曲结束,弗莱彻走到安德鲁面前说“看来你没这天分”,彻底击溃了安德鲁最后的心理防线,他起身准备离开演奏厅。此时整体氛围情绪跌至谷底,这是属于安德鲁的“灵魂黑夜”。
8.安德鲁的父亲赶到后台迎接并安慰他“回家吧”,此时气氛和节奏缓和下来,但气氛依然保持着低落的情绪,人物的最终价值选择来临。
9.最终安德鲁选择走回场上,气氛逐渐上扬,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回去报复的,但出人意料并令人惊喜的是,当弗莱彻震惊还在做陈述时,安德鲁突然开始了自己的演奏,气氛正式开始上扬。
10.弗莱彻也拿他没办法,让他继续演奏,逐渐,安德鲁控制了整支乐队,此时弗莱彻有些不知所措,只好跟着乐曲行进来被动指挥,当一首曲子完美的结束,弗莱彻看到了安德鲁的极大进步,已经与安德鲁和解,整体气氛已经进展到了一种平和的状态。
11.但这并不够,曲子结束后,安德鲁并没有停,安德鲁进行了一段长达5分钟的个人演奏,镜头用了快速剪辑,升格、加速镜头来表现安德鲁打鼓的细节,不断推进整体气氛向上扬,直到安德鲁打到手指开始渗血,当鼓点进行到最密集的时候,气氛高涨到了顶点,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鼓被打翻了,弗莱彻走过来帮他扶鼓,说明弗莱彻不仅与安德鲁和解,已经被安德鲁征服了,这是整个故事的气氛最高潮。
12.随着安德鲁的鼓声跟随弗莱彻的手势减弱,气氛从激动的顶点降了下来,降到最弱的时候,弗莱彻却示意他加强鼓点,安德鲁照做了,说明安德鲁也与弗莱彻达成了和解。此时,弗莱彻示意乐队开始准备,影片在下一曲的第一个音符响起时结束。
高潮片段消化掉了师徒二人的矛盾,也展现了安德鲁心理素质与演奏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整个片段的情绪走向是:祥和开心——惶恐——失落——绝望——希望渐起——激情——更激情——平稳——激情,一波三折,并且中间有很多处都可以当作假结尾的地方,但是导演没有让故事停下,而是继续调动观众情绪,让这一段情节产生更多情绪波动,带动观众的内心和思绪,这样的结尾是激昂的,令人兴奋的,同时这样的节奏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让人心潮澎湃。
三、主题
(一)严师出高徒
很多观众不仅喜爱故事中的爵士乐,更加喜爱的是弗莱彻这名魔鬼教师,弗莱彻对学生的严格已经不能用“苛刻”二字来形容,甚至用“非人”都不足够。弗莱彻偏执且严格,他复刻了伟大的音乐家查理•帕克成长中被钹砸的做法,是他觉得安德鲁有潜力有能力去成为一名伟大的鼓手,安德鲁心中有对梦想追求的火焰,但还不够旺盛,于是他要想尽办法将这团火彻底点燃,用了过分的语言和心理压力来刺激安德鲁,但他依旧是心疼学生的老师,从他在训练前对自己得意门生的哀悼就能看得出来,甚至在安德鲁出车祸赶到现场的那一瞬间,他有些心疼和惊讶的神态,这都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才能做出的下意识神态。所有人对弗莱彻的不理解,是属于弗莱彻的悲剧,但是他依然欣慰,因为安德鲁在进行即为夸张的个人表演之后与他达成了无声的和解,他们眼神对望和表情变化中,体现了一种对音乐狂热追求的无声默契,此时他也无须那些奖项,他只想要培养出最优秀的爵士乐手。作为严实,他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培养出了技艺高超的学生。
(二)性格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安德鲁的父亲是安德鲁人物形象塑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安德鲁没有母亲,而父亲为了给他一份温暖的家庭环境,承担了一部分母亲的角色,给儿子温暖的爱和依靠,因此安德鲁在一开始训练的时候唯唯诺诺且羞涩内敛,像一个小姑娘,这是一个男孩子缺乏严厉的家庭教育的一种体现,父母并不双全,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安德鲁的这种性格。幸好他碰到了弗莱彻,弗莱彻充当了老师和父亲的角色,对他严格管教,虽然过火,但也成功将这份缺失的人格弥补了回来。因此家庭的和谐,和父母的教养对一个人一生的性格养成和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坚持和努力会战胜一切
这也是《爆裂鼓手》的故事所要传达核心思想,只要心中有梦,眼里有火,拼命努力,坚持不懈,无论外界如何干扰都不会扰乱一个人的内心,现实如何残酷都不会扰乱追梦的步伐。安德鲁决绝地将梦想贯彻到底,不惜付出生命,在车祸和最后的演出中都能看得出来,他放手一搏,最终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让自己梦想更加接近,成就了自我。有梦想,也只有燃烧自己不顾一切向前,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