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局的生存现状与价值再生路径探究
2022-04-26许玮娴
许玮娴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白局在明朝末年就已经出现,是一种以地道南京方言为特色和基础的戏曲,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仍然存在着传承主体断层、传播途径单一、大众认知等问题,也导致了南京白局依然没有“出圈”。从一开始的民间说唱到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局也经历了三盛三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娱乐方式日益丰富,人们的需求也愈发多样,白局作为南京地区唯一的方言戏曲,分析白局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特色,研究其传承路径以及生存价值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南京白局的历史发展
“白局”产生于明末时期的云锦织机房,是云锦工人在闲暇生活中自娱自乐的说唱方式,后来又演变成联曲体方言曲艺艺术。早年,白局曾名“百曲”,而又有“白局”或“北局”之名,则是因为这种民间说唱艺术“不受值,故曰走白局”。在形式上,白局属于联曲体说唱曲艺,用的是纯正的南京方言进行说唱,其曲调呈现出一种婉转动听的风格。在内容上,白局的念白大多是以金陵美景、节庆民俗、秦淮风景等南京本地人的生活形态为主题,极具金陵地方特色。
(一)南京白局的前世今生
从地方性的方言说唱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与转变。早在清末民初年间,白局多用于民间的庆典仪式表演中,例如很多民众在红白喜事、节日庆典中用邀请朋友演唱白局玩乐一番,城南的盂兰盆会也会表演白局。随着白局从一开始的朋友间的玩乐逐渐过渡到曲牌蝉联的说唱曲艺形式,表演台词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包括金陵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秦淮美食等等。白局充分运用了南京方言的音调特性,尤其注重使用儿化音,当今政府和人民认为白局的艺术性就在于对南京地域内独特的声调和声腔的保留。从明末清初到现在,南京白局经历了重重改变与挑战,但它的艺术核心即浓厚的方言语调依然存在。比如“千万”的“千”字;“迎接”的“接”字,这些字发音时的气流都从两齿之间送出,与普通话的发音形成一定的区别。尤其在秦淮和城南的老南京话中,把“味”读作“味儿”,很多字的语调发音偏普通话中的第四声。这些方言听起来语调诙谐,乡土气息浓厚,非常贴近南京民众的日常生活。
(二)南京白局的扶持与保护措施
白局是南京地方性的一种说唱形式,这是一种其他曲种不具备的语言特点,这门艺术通过数年的发展与传承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支持,于是国家和白局艺人开始了抢救、保护与传承的工作。自2006年以来,南京市与各地区政府及相关文化单位将濒临消亡的南京白局列入非遗保护计划。
1.作品保护与体系健全
纵览国家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颁布的各项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白局的扶持与保护正在逐步完善与调整。南京白局在2008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有效地规范了对于非遗的作品曲谱的整理与保护,更是完善与健全了非遗保护的体系管理,运用会议制度去协调白局的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南京白局逐渐明晰了其艺术边界,完成了从民间的娱乐活动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变,白局的生存与保护得到初步提高。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从政府对于非遗扶持保护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体现出当代社会数字化生存与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国家对白局的一切抢救措施以及官方剧团的成立代表着白局不仅只是街头巷尾的民间说唱,更是成了官方认可的具有严格艺术边界和规范的一门艺术种类。
2.资金支持与人才培养
根据2008年《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各级政府要把握住当今已有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中的人才,针对学生自己的优势进行专业性培养,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工作,不仅是针对高校学生,必须从幼儿开始潜移默化的灌输爱国主义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必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运用,把各项目的科研经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投入给白局艺人和单位,鼓励老中青艺人根据需要的工作合理使用经费。对于白局本身来说,资金扶持与传承人培养尤为重要。白局在表演时需要用正宗的南京话进行演出,所以他们尤其强调学员的地理身份,一般来说不招收外地学子,只招收老南京人,这样的招收要求同时也为白局传承人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南京白局的发展面貌
相较于其他城市与地区,在南京夫子庙及周边一带,曲艺市场是最兴盛的地方,直到现在依然可以看见有不少老艺人在秦淮河边与夫子庙附近常常举办白局演出,大多驻足观赏的都是高龄老人,白局的艺术价值需要被持续传承。当今南京白局的市场虽逐渐萎缩,但徐春华和周慧琴、黄玲玲、何沛四位南京白局当代老艺人还依然坚守在白局的岗位上。据调查,金陵风白局曲艺团于2015年成立,即现在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也称甘熙故居。这里一般是用来培养学子,艺人练习白局和定期表演的场地。不仅是老一辈的艺人在坚守,南京的白局传承社以及年轻的白局传承人也在为使白局这一文化资源得以再生做出了一些创新性措施。例如在春晖纪2020国风音乐盛典中,《金陵秦淮夜》这首古风音乐中间加入了一段白局,一方面让传统融入流行,另一方面也让更多喜爱古风音乐的观众认识了这一传统地方戏曲的魅力。这首歌将流行歌曲与传统中国风相结合,结合创新的曲牌,动人的唱腔与念白,全新的创作思维,为歌曲打造出了全新的南京印象。
随着全球化社会的到来,国际文化交流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白局在唱腔上的艺术特色与英语中的一些发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白局传承社的艺人也聚齐了外国留学生和白局传承人,积极举办白局的国际交流活动。例如,2019年举办了第四届南京白局国际交流体验会,有40多名来自美国各州的名校留学生和南京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体验有500多年历史的古老金陵本土文化。除此之外,白局的传播媒介也逐渐改变,例如在哔哩哔哩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上都有不少的关于南京白局的纪录片,在这些纪录片中通过几位传承人的介绍使更多的网友因此认识了白局及其发展历程。通过探寻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非遗展览馆,白局的演出并不能保持其周期性和稳定性,其中一间专门的白局演出场馆甚至早已荒废。由此可以看出,白局在南京市的生存情况依然相当堪忧。
二、基于地方性保护下南京白局的生存与传承困境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各类的新媒体平台、互联网兴起,南京白局因原有的传播媒介发生变化而受到极大影响,数字经济的发展也逐渐改变了各地区地方戏曲的发展环境,白局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几年整个社会因新冠疫情的影响正处于颓势与萧条阶段,秦淮河边的盛况早已不复往常一般,民间文化活动、文艺表演逐渐减少、延后甚至是终止,各行业的文化消费普遍都受到很大冲击。大多演出活动开始延伸至线上渠道,而南京白局常年是在街边或者其他公共空间的戏台上进行演出,对于这类地方性传统戏曲来说,线上演出的机遇几乎不存在。
(一)传承人老龄化
随着现如今越来越多新媒体的诞生,以及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演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活态艺术需要有人去创造、去表演、去承载。截止到2020年,南京白局已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4人,已逐步形成老、中、青三代传承梯队。但是南京白局的专职传承人依然不足,现在的白局行业不能为弟子提供稳定收入,无法继续留住人才,例如腾讯纪录片《行走的歌谣》中介绍,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局艺人徐春华老师和其弟子夏天,他们在这一纪录片中指出,现如今的南京白局无剧团,无单位,属于自发组织的传承性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由于白局的受众大多是老年群体,其艺术形式也难以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很多剧团依然以传统剧目的表演为主,无法与时代接轨。面对这一现状,很多非遗传承人和新闻媒体人都尝试对南京白局进行更加广泛的传播。一方面,年轻的白局艺人将白局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尝试将白局艺术推向更为年轻的消费群体中,但是青年受众的审美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壁垒仍然存在,目前依然很难被年轻人接受。另一方面,喜爱白局的老年群体也很难懂得这些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线下的戏曲演出不断延迟或取消,原本的老年受众更是日益缩减。
(二)方言土语的审美局限
当前不少传统戏曲样式为了便于传播都开始使用通俗的普通话完成念白,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播面,但不可否认这必然会对传统戏曲本身造成伤害。南京白局与南京云锦共生共存,它们都代表了金陵、老城南、秦淮河的传统记忆,这种地方性特色不能被时代磨灭,尤其是针对方言土语的表达习惯也保留了白局地方性也保持住了南京艺术性与民间性兼具的特色。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地的语言日渐趋同,传播和交流虽然方便了,但这也使那些依托地方语言的艺术样式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逐渐消失。复杂的南京话带来了很大的传播问题,其他外地观众根本没有办法听懂,天然性的缺陷极大地影响了南京白局向更广阔地域活动的可能性,它永远只能在南京本地进行演出,无法真正“破圈”,由此带来的语言障碍也加深了南京白局的生存难度。
三、基于地方性保护下的白局资源价值再生路径
如今,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创新已不再是仅仅通向成功的关键。对于白局这样一个地方性的方言说唱曲艺,其受众面十分狭窄,现存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白局本身的艺术形态与时代大众流行审美日趋渐远,基本还是靠老艺术家支撑。因此,白局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找到真正能够使其传播和“破圈”的方法。现在需要的是如何挖掘出白局存在的价值,进而使其得以先保存下来。可以从文化价值层面、社会价值层面以及学术考古研究价值的角度去挖掘它的价值,保留住白局这样一种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文化价值
传统地方戏曲作为一种文化,其内涵丰富多样,堪称地域方言的“活化石”,这一特点恰好体现出了白局艺术的一种文化价值。南京白局最独特的便是南京方言,其贯穿在白局的说唱艺术之中,某种程度上是传承着白局文化价值的艺术载体,地域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的环境中所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以及人们意识中趋同的思想观念。每位白局艺术家都强调“白局就是用南京话说,用南京话唱”。
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地理环境和位置上来看,南京白局的产生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其文化内涵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金陵生活。南京白局的唱词全方位地展现了南京历史、著名景点、风味小吃等,诉说着这座古都的古往今来。白局的曲调丰富多样,历史悠久,自明清时期就流传于秦淮两岸,虽自成一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海纳百川,接受了同时期戏曲艺术的滋养,定位于金陵本土的样貌,兼容并蓄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挖掘南京白局的文化价值有助于使大众了解南京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吸收南京本地独特的地域方言特色,成为传承南京古语的文化载体;另一方面,向群众展现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讲述一个又一个南京故事,赋予其特殊的文化记忆。
(二)社会价值
对于白局这个即将濒临失传的南京地区唯一的本土曲种来说,保护是首要任务,优秀的白局艺人对于南京白局的保护和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京白局的存在使得一大批老一辈的南京人能够有机会、有场地的定期聚集在一起,将这样一个小众的曲种继续传唱并且保存下来。除了在民间组织以及白局社进行定期交流活动之外,对于线上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也是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向。进入到信息时代后,传统戏曲以往的繁华景象已经渐渐消失,综合运用新媒体传播平台成为当下传统戏曲资源再生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如今的web3.0时期,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新时代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具有生动直观、通俗易懂的特点,这种非正式的话语形式降低了观众学习知识的门槛。短视频平台创造的知识连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用南京白局的知识将相同兴趣的用户连接,二是使白局艺人与更多受众连接。但是也同样需要注意,要避免碎片化的摄入,在知识传播形式上更加系统化和逻辑化,扩大白局知名度,建立相关的品牌模式。
(三)考古研究价值
南京白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戏曲种类,本身就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从考古的角度来看,这一戏种始于明末清初,伴随着南京的云锦业开始萌芽。南京云锦自身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是南京丝织业的鼎盛时期,经过不断的发展,织丝业成了南京人的主要职业之一。当时的丝织业烦琐枯燥且具有巨大的工作量,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人们养成一种变织布边哼曲的工作习惯,这些小曲也逐渐节奏化进而成为白局,基于这样的历史,对白局的研究同样也有助于使当年织机房中的有趣景象再次展现在观众面前。
而在当下白局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甚至濒临灭绝的情况下,在白局研究缺乏活体依据的情况下,其历史、恢复、生存等问题更加值得人们关注研究和思考。2015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指出,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戏曲艺术。基于此,白局不管是对于其历史的考古论证,还是在现在的政策扶持下的生存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这不仅能丰富白局研究的内容,也可以为白局或是其他濒临灭绝的地方戏种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结语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媒体日渐完善,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正在深度影响和重构文化的形态、结构和价值追求。在这样一个快速更迭的时代背景下,以南京白局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的地方性保护与价值再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南京白局如今的市场急剧萎缩,因其受众面狭窄和方言的审美局限等原因无法找到使其真正传播出去的方法,仅仅只能够先探讨其文化资源价值的再生路径,从各角度挖掘其价值和意义,让白局得以先生存下来。不管白局能否被大众所熟知,又或是永远存在于地方性的“圈子”中,它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审美价值都是无法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