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传统陶瓷工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2022-04-26韩馨
韩 馨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 361005)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隶属泉州市,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1996年德化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2003年又被称评为“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获“中国瓷都•德化”之称。2006年5月,“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八大类“传统手工技艺”项。陶瓷生产是支撑德化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传统陶瓷工艺作为德化主要的文化产业,不仅承载着德化人的生活热情与祖先记忆,也成了德化展开数字乡村建设最为重要的美学遗产与人文资源。德化传统陶瓷工艺是乡村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本土人文资源的重要载体,是保持民族文化生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
数字乡村建设是由数字技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产业、数字化人才、数字化管理等核心要素组成。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如何让传统工艺与数字经济相结合,来振兴乡村的相关视角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德化传统陶瓷工艺为研究对象,对德化传统陶瓷工艺如何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探索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路径探索,以更好地理解数字经济范式在乡村文化与经济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一、技术革新:数字技术在德化瓷塑中的应用
瓷塑技艺是德化的代表性陶瓷工艺,明代,德化瓷塑技艺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景德镇陶录》中有记载:“自明烧造,本泉州府德化县……称白瓷,颇滋润,但体极厚,间有薄者,惟佛像殊佳。”德化瓷塑的题材主要是传统历史人物和宗教人物,其中佛教造像有观世音、如来、弥勒佛、达摩等,道教及民间信仰诸神造像包括西王母、文昌帝君、“福、禄、寿”三星、土地公等。明代瓷塑大师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陈伟等人的精湛技艺,让德化瓷塑享誉中外。瓷塑制作核心在于灵活运用“瓷圣”何朝宗发明的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瓷塑八字”技法,在藏与露、开与合的互动中,使瓷塑达到含蓄素雅、空灵玉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审美效果。
传统工艺的数字化主要是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提升传统工艺的传承创造力、市场价值力与艺术生命力。德化传统瓷塑的制作主要由手绘图稿设计、瓷泥雕塑粗坯、石膏模具翻脱、修整拼接细部、坯体上釉装饰、装窑烧制、成品出窑等一系列工序构成。其中以瓷泥雕塑粗坯这一步最考验工匠的技艺水平,泥塑师傅需要先钉制基架,传统工匠称之为“立骨”,然后按照图纸的尺寸与比例要求进行敷泥,一边“压泥”的同时一边“修光”,在灵活运用“瓷塑八字”技法的基础上刻划型体,塑造出瓷塑人物的姿态,以达到瓷土与泥性的巧妙结合。在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下,德化瓷塑制作中的图稿设计、雕塑成型、模具制作等步骤现在均可由3D打印技术代为完成。3D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要进行3D打印首先要以三维数字化方式建立数字模型,并通过软件分割为层状,让3D打印机能读取模型中的横截面信息,通过打印机逐层打印的方式来塑造物体的立体形体。
根据打印材料的不同,3D打印的模型设计方式和打印机器各不同,在德化瓷塑中运用的较为广泛的有两种打印方式。一种是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进行连续性的物理叠加,在一层胶水一层粉末的交替下打印,完毕后需扫除松散的粉末即可“刨”出模型。这种以较硬的材质打印出来的模型适合替代传统瓷塑中的石膏模具,即直接以此模型进行瓷塑翻模,再进行后续的上釉和煅烧。另一种则称为陶瓷3D打印技术,即在通过三维软件进行建模和模型切片处理后,可用陶瓷材料进行蜂窝状的支撑,以泥条逐层积累方式直接打印出雕塑粗胚,陶瓷3D打印技术的使用,省去了传统瓷塑中从瓷泥雕塑粗坯到石膏翻模等步骤,可直接上釉烧制。
与传统的瓷塑制作技艺相比,3D打印技术具有更加准确、快速等一系列优势。传统的手绘设计是二维视图,对一些需要拼接部位,如瓷塑人物的头、手、脚、底座、配饰等的尺寸把握并不细致,3D打印技术建立的数字模型对陶瓷作品的尺寸要求更为准确,三维的数据成像对模型整体的呈现更为清晰。在坯体雕塑成型方面,以陶瓷3D打印技术成型,可以在建模软件中,对复杂器型内部关键部位编制支撑结构,使得传统成型工艺中容易塌陷的曲面、镂空、中空等造型,以及在烧成过程中易变形的坯体更易制作出来。
此外,以3D打印、3D建模以及3D扫描这三项数字化技术结合形式,对瓷塑后续的设计非常方便。德化传统瓷塑的制作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程式,如瓷塑佛像的底座常搭配雕塑有海水、岩石、祥云、蒲团、莲形、神兽等;瓷塑人物的脸部、手足等身体部分常做圆滑处理;在瓷塑人物造像身形仪态的结构比例塑造中,要进行适当的艺术伸缩,在保持手型结构的同时,加长人物手指的长度,使之成流线型,连贯而优美;瓷塑人物的衣纹线要求灵动飘逸,在明暗交界线的转折处衔接流畅,在折变的力道控制方面既有顿挫又富有节奏。在传统的师徒制度下,一个学徒从临摹经典作品,到能自己独立创作瓷塑,至少需要花费3-5年的学习时间。现在,通过利用3D扫描技术,可以轻松得到一个瓷塑完整的三维数字档案,并建立一个真实准确的瓷塑三维数据库。如果想要创作一座新的瓷塑,只需要预设好模型数据,把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数据进行适当的修改就可以改变作品的最终形貌,在瓷塑的尺寸方面也可以进行大小比例的伸缩,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新品设计资金成本和建模时间,为瓷塑的创新提供了便利的可修改性、实验性和创造性。
二、特色产业数字化:“互联网+”陶瓷茶具
德化是福建重要的产茶区之一,陶瓷茶具作为一种民众日用品,德化自古以来都有大量生产。宋元以来,中国东南地区成为亚洲海洋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以泉州为中心的航海贸易为龙头,实现了与亚洲各海域之间连接与互通。借助于以泉州港为中心的航海贸易,德化陶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流动到世界各地。宋代,德化生产的茶具主要为影青瓷壶、盅。明代,主要是白瓷壶、杯和盅,此时烧制的白瓷茶具细腻滋润,如脂似玉,俗称“糯米胎”,其透光度强,轻叩之,可听见悠扬清脆之声,最具代表性的茶具器型为椭圆形口的梅花杯、松鹿杯、水仙杯等。到了清代,以青花壶、碗、杯等作为饮茶具较为多见,由于德化的青花钴料中含铁成分较高,在聚釉厚处往往发生缩釉的铁锈纹痕,俗称“蚯蚓走泥痕”,成了德化青花工艺区别于景德镇的典型特征。近年来,随着全国茶文化的热潮,陶瓷茶具的需求也在大幅上升。德化以电商企业为依托,大力拓展国内陶瓷茶具市场,推动陶瓷茶具在专业、品质、特色上全面提升,创造了上百个系列数万款茶具,形成了完整的“互联网+”陶瓷茶具文化的产业链条。
陶瓷电商与传统的经销商相比,需要更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和前瞻性。起初,德化电商企业按照传统的经验进行一壶六杯或八杯的茶具搭配销售,并没有太多起色。通过研究互联网潜在用户的消费习惯,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发了竹、木、石、瓷等不同材质的茶盘,结合不同的茶盘,德化电商企业推出了茶壶、盖碗、公道杯、茶杯、六君子、茶盘、全自动电茶炉、茶宠等十几种饮茶器具的组合套装,加之雾化、流水、灯光的效果,使组合套装成为销售的爆款,组合套装也成了推动德化陶瓷茶具电商崛起最重要的第一步。从单一的陶瓷茶具到多功能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德化茶盘、烧水壶、玻璃品等茶具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后续的新产品开发中,电商企业们通过收集与分析互联网平台里的数据,进行产品、市场定位,并推出了一系列的茶具新品,如利用德化瓷胎特有的白里透粉,色如凝脂的特点,推出以浮雕和素色为主的羊脂玉瓷系列茶具,以及懒人茶具、养生茶具、旅行茶具、自动茶具、主人杯等等。随着私人订制茶具的兴起,德化陶瓷茶具的开发越来越有针对性,对网络用户的分类也越来越准确。
如今,德化县的茶具电商产业已越趋成熟,德化茶具类电商的零售额已占到全国80%的市场份额。截止至2020年,德化从事电商行业人员达3万多人,并拥有浔中镇、龙浔镇、三班镇3个淘宝镇,以及15个淘宝村。随着茶具企业和茶具电商的遍及,在德化的各个村,出现了许多家庭陶瓷手工作坊。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福建的宗族组织在乡村经济生产中依旧发挥着作用,在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的互动下,大量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专注茶具生产,他们利用自家靠近公路的祖地新盖简易的陶瓷厂,并低薪聘请本村闲散劳动进行陶瓷生产、加工和陶瓷物流分拣、包装、封箱。作为一个额外的收入,德化各村里许多50岁以上的留乡妇女,利用在茶具厂打工挣的钱补贴家用,并因此提高了她们在家庭生计中的经济贡献与日常生活的话语权。在互联网经济兴起之前,德化原有的陶瓷商户主要依靠参加展销会的形式进行产品推销,他们每年都需花大量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参加各种展会,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厦门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等,在展会拿到订单后再回到各厂进行陶瓷生产,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并带动了德化乡镇茶具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三、古窑复兴:陶瓷文化遗产再利用
古窑遗产是德化作为东南瓷都的历史见证与集体记忆。经由龙窑、分室龙窑而发展为阶级窑,德化的建窑与烧窑技术在节约燃料、提高温度、控制气氛和增加产量方面不断提升。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德化进行“以电代柴”的窑炉技术改革之前,德化陶瓷生产长期都是以木材作为燃料在龙窑、阶级窑等柴窑中烧制,德化各地区都留下了一系列的古窑遗址,如屈斗宫古瓷窑、碗坪仑古瓷窑等。幸运的是,至今在德化境内还保留了一座一直没有断烧过的龙窑,即德化蔡径村的月记窑。月记窑的前身为洞上窑,始建于明末清初,当时主要烧造生产盘、碟、碗、匙、杯等青花瓷器。
月记窑是德化为数不多从大航海时代一直传承至今的古龙窑,作为明清龙窑的“活化石”,月记窑比较完整地保存着一整套关于手工制瓷与龙窑柴烧的相关技艺。2019年7月,月记窑的四位老窑工入选了德化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柴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为了活化这些乡村古窑文化资源,德化采取鼓励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的形式,对乡土陶瓷文化进行再挖掘。以复兴月记窑为契机,借助于社交软件和移动互联网的空间,创业者们以柴烧电商的方式积极开展蔡径村的数字乡村建设。
月记窑的柴烧电商创业者们用数字影像、数字媒体等技术,对柴烧的制作过程和文化意蕴进行展示,并定期在各社交软件上更新自己的作品,作品获奖和被报道的情况,以不断发展新客户,达到与顾客无时空障碍地交流和沟通。由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加快,城市居民对传统工艺的消费需求逐渐呈现出个性化、小众化、纯手工化与高品质化的特点。购买柴烧的顾客多为新兴的中产阶级群体,他们怀着一种复古和亲近自然的情怀,认为拥有自然落灰的手工茶具更能彰显自己的档次与品味。以数字化平台进行传统工艺的连续展示,增加了消费者的整体参与感,柴烧陶瓷的数字化展示同时也成了一种身份群体生活样式的再现。
结语:遗产、传统工艺与乡村振兴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数字化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交汇时期。数字技术的运用带来了农村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农村产业的数字化也成了转换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只有加快构建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盘活乡村数据资源,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推动农村数字化转型,才能引导更多资源流向乡村,使农村自身发展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德化传统陶瓷工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是以振兴乡村目的为主导,由数字技术为驱动、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文化遗产资源为基础的三要素相互融合、支持、协同发展的参与路径。德化瓷塑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巧妙地化解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之间的矛盾张力,数字技术与德化传统工艺的跨界合作,实现了德化瓷塑的数字化与精细化,为德化陶瓷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振兴提供一条新思路。农村特色产业的数字化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推进互联网与陶瓷茶具产业的结合是推动德化陶瓷面向数字化、现代化、生态化的进一步发展。乡土的文化遗产是保持乡土共同体,维系乡土情感,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力,只有不断地保护、发掘与复兴德化的传统陶瓷文化,才能更好地保证德化陶瓷手工业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作为一个伦理的共同体,以传统工艺为主的乡土工业数字化发展使得村民不用抽离乡村,在不触碰传统村落居住格局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留了乡村原有的生活节奏与社会结构,加强了村民对乡土的情感与依恋。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认为,一个由不同文化组成的文化(a Culture of cultures),是一种由不同的地方性生活方式组成的世界文化体系。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杂糅共生的今天,乡村也用自己更具包容性的智慧来统合它们对于世界体系的经验,能动性地创造着一套又一套现代性的本土化方案,以完成自己的振兴与重塑。以文化和审美为特征的德化传统陶瓷工艺,经历了从遗产到资源的整合与转型过程。作为大航海时代留下的文明印记与精神财富,德化传统陶瓷工艺以数字技术与产业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延续了传统工艺的代际传承,推动了乡村传统工艺在新的文化业态下不断地融合、演绎、更迭与创新,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