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话
——原型批评视域下白族作家景宜小说《谁有美丽的红指甲》解读

2022-04-26

大众文艺 2022年7期

荣 真

(大理大学,云南大理 671003)

神话——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重要文学批评流派,自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剑桥学派发展而来,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学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所谓“原型”,是指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形成于文学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中、而非作家个人创造的规律性因素。在批评实践中,神话——原型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白族女作家景宜1956年生于云南大理。《谁有美丽的红指甲》是景宜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洱海海东双月岛上长大的白族女子白姐在周围人舆论的压力下爱情失败、远嫁他乡的故事。依靠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小说《谁有美丽的红指甲》中的人物和情节。小说的作者景宜曾长期生活于大理。作者对小说《谁有美丽的红指甲》的创作,无论人物塑造还是情节发展,都融合了大理白族文化。因此,小说《谁有美丽的红指甲》中的神话原型,应从大理白族的神话传说寻找。

一、老海东的原型——梵僧观音

梵僧观音是大理白族神话传说中独特的、重要的神,主要出现于《南诏图传》的“观音七化”与《观音收罗刹》传说中。小说中,作者虽对老海东着墨不多,但却将其神秘、智慧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老海东的原型,为大理白族神话传说中的梵僧观音。

大理白族的观音信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南诏图传》及其《文字卷》以图画和文字的方式记录了流传于大理地区“观音七化”的故事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有关大理白族观音信仰的文献资料。“观音七化”主要讲述了梵僧观音来到大理地区,帮助南诏王确立统治地位并且广泛传播佛教,最终使得南诏由上至下的确立佛教观音崇拜的故事。“观音七化”中,除却显现阿嵯耶观音真身的时,阿嵯耶观音都以梵僧观音的形态出现。《观音收罗刹》是大理白族人尽皆知的神话传说,讲述了观音化为梵僧开辟土地的故事。曾经富饶的大理坝子被凶残的罗刹所控制。观音化为梵僧,向罗刹祈求袈裟铺开、小狗跳四条的一片地方修行,罗刹爽快同意。随后,袈裟与小狗跳四跳的范围覆盖了整片大理坝子。最终,罗刹被关至山中,人们从此得以在大理坝子上繁衍生息。

小说中老海东的原型正是梵僧观音。首先,白姐形容老海东的形象为“白胡子神仙”,而留有胡须的形貌特征与《南诏图传》所绘梵僧观音相似。其次,《南诏图传》中,梵僧观音授记奇王妇与媳,是一位指导者;《观音收罗刹》传说中,梵僧观音以智慧与法力将罗刹赶出大理坝子的过程,体现了梵僧观音的智慧。小说中,老海东也是一位智慧的指导者。无论白姐还是白姐的阿爹,迷茫时都习惯于求助于老海东。最后,《南诏图传》及《文字卷》的观音神话中,蒙氏成为南诏王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梵僧观音的指引。而在小说中,老海东在鹤庆遇到了红军。老海东用唢呐吹着《迎凤凰》为红军带路,将红军带进来白族的村寨。老海东为红军带路,将解放的希望带到了大理坝子,就像是梵僧观音帮助蒙氏建立南诏国。由此可见,文中的老海东以梵僧观音为原型。

二、白姐的原型——白族女性观音

大理白族人的观音崇拜并未随着南诏大理国而消失。如今,观音信仰已经融入了大理白族民间,成了大理白族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大理白族观音演变为白族独特的观音老爹与观音老母。另一方面,被我国其他地区普遍认可的青年女性相貌的观音形象也被大理白族人接受。如今在大理白族村落流传的神话传说中,有以《观音出家》为代表的明确观音为年轻女性外表的传说。白族神话传说中的女性观音,为小说中主要人物白姐的原型。

首先,白姐以白族《观音出家》中最终得道、修为观音的妙善公主为原型。白族《观音出家》的传说讲述了三公主妙善突破父王妙庄王设下的重重阻挠,最终在香山修成观音的故事。妙善想要出家而非成婚,其父妙庄王不同意,并设下种种难以完成的任务刁难妙善。妙善未曾因此退缩,她的坚持感动了各路神仙。在神仙的帮助下,各种难题被解决,妙庄王不得不将妙善送入百雀寺当尼姑。妙庄王要求尼姑们继续劝阻妙善。在寺中,尼姑们要求妙善承担繁重的劳动。妙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佛祖,因此妙善修成了男身。也正因如此,妙庄王一怒之下杀死了寺中的五百位尼姑,并将妙善绞死。此后,妙善被带到了香山继续修行,而妙庄王却因为杀死尼姑、烧毁寺院而患病生疮。若想治好妙庄王的疮,需亲生女儿的一只眼睛与一只手作为药引。妙善果断将一手一眼割下交给来求助的使者。痊愈后妙庄王来到香山,忏悔自己此前的作为。而妙善最终在香山得道,成为千手千眼观音。

在大理白族民间,《观音出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除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播外,此传说还以莲池会经文的形式由莲池会老妈妈们口耳相传。莲池会是大理的白族村落中的老年女性组织,以组织祭祀活动为日常主要内容。莲池会经文中《观音经》的主要内容,与白族《观音出家》的内容大致相同。在观音会期,白族老妈妈们会以村落莲池会为组织,统一前往位于大理市上末村的观音塘念经,这篇《观音经》是各个莲池会必须念诵的经文。

一方面,小说中的白姐与传说中的妙善都是勇于打破既定规则、内心坚定执着的人。《观音出家》中的妙善反抗妙庄王要求其出嫁的命令,始终坚持修行,打破了公主不能出家修行的规则。小说中,婚后的双月岛白族女性被要求“贞洁”,即使对婚姻不满意,也不能提出离婚,更不能在婚内与他人产生爱情。白姐处于没有爱情的婚姻中,丈夫海生长期忽视白姐的存在、蔑视白姐的追求。因此,白姐热烈地爱上了支持并爱慕她的阿黑。众人的口舌下,白姐选择与海生离婚。因此,白姐彻底打破了人们要求女性贞洁的规则。同时,白姐是坚定执着的,她坚持着“有了真正的爱,应该骄傲”的观念,始终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爱情,不断反驳讥笑她的人群。

另一方面,小说中白姐重获新生的心路历程,以传说中妙善由死到生的故事情节为原型。小说中,随着阿黑结婚,白洁爱情失败。此后的很长时间,白洁因为周围人的讥讽陷入痛苦和迷茫,失去曾经灿烂的笑容。这段因白姐坚持爱情而“心死”情节,以《观音出家》中妙善因坚持修行而被其父王妙庄王绞杀的情节为原型。小说中,白姐经过长时间的挣扎,在即将嫁往雪山下的人家时,意识到爱情是自己内心所需要的,应该摆脱对舆论的畏惧,去追求下一段感情。因此,白姐接受了父亲为其寻找的远方的人家,离开了双月岛。她彻底走出了爱情失败的阴霾,重新去经营一段符合自身需要的感情。从陷入悲伤到重燃希望,白姐的内心经历了一次“死而复生”,这以妙善死后前往香山死而复生、最终在香山得道的情节为原型。

其次,小说中白姐的原型还包含大理白族人心中的送子观音。当今的大理白族人认为观音有着送子的能力,因此在不能顺利拥有子孙后代时会去拜送子观音。大理寺院中的送子观音的形貌与如今汉传佛教送子观音相同,都为怀抱儿童的女性观音。小说中,白姐是双月岛的产科医生。她用科学的妇产科知识帮助难产的产妇生产,救活生产过程中窒息的婴儿。白姐将这些事情视为自己追求的事业,而附近的人家的产妇若在生产时遇到困难,也会去求助白姐。因此,综合以上两点,小说主要人物白姐的原型为大理白族人心中的女性观音。

三、白姐与阿黑爱情悲剧的原型——《望夫云》传说

白姐与阿黑从产生爱情、热烈相爱到恋情以失败告终的爱情悲剧,是小说的主线内容。《望夫云》与《下关风》的传说同样以爱情悲剧为主线,是白姐与阿黑爱情悲剧的原型。

广泛流传于大理白族民间的《望夫云》传说解释了大理地区望夫云的来源。《望夫云》的主要内容为南诏公主爱上了一位猎人,但南诏王却将南诏公主许配给了大将军。公主被南诏王关进阁楼,但她与猎人仍想方设法见面。为了断绝公主与猎人的联系,南诏王手下的罗荃法师将猎人变成了一个石螺,并把石螺沉入洱海的海底。公主思念猎人,只得站到苍山山头处日日遥望洱海。时间久了,公主就变成了苍山山顶的望夫云。

首先,小说与《望夫云》的传说中,男女双方的爱情皆与父母的命令无关。在小说中,白姐与阿黑在洱海海边产生了爱情;而在传说《望夫云》中,南诏公主与猎人邂逅于白族传统节日绕三灵的活动中。小说中,男方都能理解女方的所思所想、与女方志同道合。《望夫云》中,公主与猎人都在为公主重获自由而努力,这是两人能够再次相见的主要原因。在小说中,阿黑支持白姐不断学习医学知识、不断进步的追求,也认同白姐救助村落中妇女儿童的事业。相较于长期远离家乡、对家乡节庆和乡亲们都冷漠、蔑视白姐事业追求的海生,白姐与同样乐于助人、追求进步、致力于发展家乡的阿黑更为志同道合。因此,小说中白姐与阿黑相爱的前提与原因,都以《望夫云》为原型。

其次,南诏公主与白姐的爱情都因受到了外界的阻碍而失败,这种阻碍是某种社会规则。对南诏公主而言,南诏王要求她嫁给大将军命令既是父权的命令,又是王权的命令,二者都是不得违抗的社会规则。公主与猎人反抗这样的社会规则,因此在罗荃法师法力下造成爱情悲剧。小说中,白姐爱情悲剧的根源同样为反抗了社会规则,但这里所说的“社会规则”不再是王权,而是违背人性的社会道德约束。这里所说的社会道德约束为要求婚姻从一而终、只要求婚姻形式的维持而忽视情感需求的社会规范。小说中的女性以能将指甲染红为贞洁的象征,“贞洁”包括“从来不懂离婚这回事”,并认为自己“值价就值在这点了”。由此可见,小说中将“贞洁”与维持婚姻绑定在一起,并视此为对已婚女性的最高评价标准,即使婚姻不幸也必须全心全意维持下去。而婚姻能否满足情感需求不包含在此评价标准之内。白姐与海生虽是夫妻,但二人长期不在一处生活、不能理解对方的追求。直到白姐遇到了阿黑,才感受到了爱情与“志同道合”。白姐婚姻之外的情感在被双月岛的众人知晓后,便违反了上述对女性“贞洁”的评价规则,继而遭受到舆论的指责。白姐之后与海生离婚,进一步违反了此规则,因此人们对白姐的指责持续到白姐再一次走入此规则之内的第二段婚姻开始之时。因此,归根到底,南诏公主与白姐的爱情悲剧都是忽视情感需求、违背人性的社会规则导致的。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小说中白姐爱情的主线,即白姐爱情的起因、悲剧的结局及其原因,都以《望夫云》为原型。

四、月恩的原型——罗荃法师

在小说中,月恩是导致白姐与阿黑爱情破裂、白姐与海生离婚并最终导致白姐远嫁他乡的关键人物。在白族民间神话传说中,我们亦能找到月恩的原型,这就是罗荃法师。在白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望夫云》与《下关风》传说中,罗荃法师都是以具体行动阻碍其爱情进展,并导致了两人的爱情悲剧。《下关风》的传说讲述了《望夫云》的后续内容。观音见公主可怜,便向风仙借来九瓶风,希望用这九瓶风吹开洱海的水,让公主与猎人重聚。罗荃法师听说了此事便来阻止。他化为一位饥饿的老人向观音乞食。观音将他带到家中,为他生火做饭。趁观音做饭之时,罗荃法师偷走了九瓶风中的六瓶。后来,观音只得将剩下的三瓶风交给公主。这三瓶风不足以吹开洱海的水,只能让石螺的头露出水面,让公主与猎人隔着山海遥相对望。这三瓶风便成了下关风。

首先,罗荃法师与月恩都有着较高的威望与出众的能力。两篇传说中,罗荃法师是南诏王的众手下的重臣,他法力高超,能将猎人变成石螺,也能将自身的形象变化为可怜的老人。小说中,月恩是双月岛的妇女主任;她读书读到了高中,相较于其他人更有知识文化;她有优越的政策解读的能力,也更善于交际,人们的舆论就是她的“法力”。

其次,他们都认同并主动维护上述不合理的社会规则。罗荃法师以南诏王的意愿为准则,无论南诏王是否要求他做出行动,他都执行着南诏王命令。他不断阻碍公主与猎人相见,从未怀疑过南诏王的命令是否合理,也没有关注过公主自身对情感的追求。小说中,月恩以社会上对女性的婚姻道德规范为准则。小说中多次暗示,月恩在与海生拥有各自婚姻之时便已经爱慕海生。月恩以参与各种活动为借口在海生回家乡时与其接触,且未将这份喜爱告知他人。合理的相见理由以及他人不知晓的情感,使得月恩初步避免了舆论的指责。同时,月恩在与海生成亲前的一段婚姻中经常遭遇家暴,即使如此,月恩也未离婚。在海生与白姐离婚后,月恩紧接着结束了她的婚姻、与海生成亲以及马上随海生离开双月岛。婚内即使遭遇暴力也不打破“不能离婚”的规则,打破规则时便马上离开双月岛,月恩的行动进一步让她免受他人的谴责。月恩自己逃脱了规则引发的舆论,但却推动白姐被众人谴责。月恩最先知晓了白姐在与海生婚姻尚存时对阿黑的爱,她将白姐的爱情告知了一众乡邻,使得白姐长期遭受言语暴力,并造成了白姐的爱情悲剧。由此可见,月恩清楚地知晓并拥护婚姻规则中压抑人性的部分,并进一步利用规则,以引发舆论的方式,惩罚白姐这样与规则抗衡的人。罗荃法师与月恩都服务于压抑人性的不合理的社会规则,自认为做了该做的事,实则忽略了他人感情需求而做了规则的刽子手,造成了他人的爱情悲剧。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罗荃法师是月恩的原型。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解读白族女作家景宜的小说《谁有美丽的红指甲》中的人物和情节。作者对这篇小说的创作深受大理白族神话传说的影响,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从白族神话传说中找到原型。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特征、情节的发展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白族传说中的梵僧观音是文中的老海东的原型;白族人心中的女性观音是主要人物白姐的原型;《望夫云》中的爱情悲剧是小说中白姐与阿黑的爱情悲剧的原型;《望夫云》《下关风》中的罗荃法师是小说中月恩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