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苍茫千里水,盎然多诗意
——略谈诗中的苏州“运河十景”

2022-04-26汪渊之

大众文艺 2022年7期

汪渊之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大运河是我们民族书写在大地上的一首史诗,它两千多年的变迁则是人类和自然共同撰写的一部诗史,其诗意不仅在春花秋月,而且更在奋楫笃行。“运河”之名始见于宋代文献,运河“运”什么?早期大运河主要是运送兵马粮草,而后其经济作用日益凸显,开始运粮食、盐等货物,它总是把最富庶之地的物产运往都城,而富庶之最当属“江南”,由此便有了赫赫有名的“漕运”,即由官方组织把东南地区的粮食通过运河运到西北地区,这一直都是封建帝国的命脉所在,所以运河又被称作“漕河”。

大运河还运“人”:一运进京赶考的举子、奔赴各地的官员和落魄失意的文人,只要是北上南下路途较远的一般都会搭船走运河,因为比较便利舒适。二运“特殊人物”——皇帝,扬州观花的隋炀帝、南渡逃命的宋高宗、巡幸江南的乾隆帝……运河把他们运往目的地,一路上有人踌躇满志、有人忧心烈烈,他们赋诗言志,也被写入诗歌……如今曾行舟河上的他们虽已远逝,但诗意却更甚往昔。三运行走四方的商人,他们是运河上的主角,带着南方的丝麻茶叶,北方的红枣胡桃,出口的瓷器丝绸,进口的珠宝香料,所以大运河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大动脉,运河沿岸的城市、乡镇都由此而繁荣起来。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曾说“紫禁城是运河漂来的”,意为北京的建立、发展与大运河密切相关,比如紫禁城所用的木材和金砖,就是通过大运河运输的,特别是铺就“三大殿”地面的金砖就产自苏州。另外紫禁城中的玉雕把玩件基本上都出自苏州能工巧匠之手,而建造紫禁城的核心技术更是来自苏州。苏州与北京就这样被大运河连在了一起。

运河水从阊门流进苏州,沿护城河环绕古城的同时也注入了城内水系,把这座古城滋养为“水城”。苏州和其他大运河沿岸城市一样,都因“运”而盛,因为在古代社会水运便利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兴衰。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苏州古城被整体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苏州段的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山塘街、虎丘云岩寺塔、水陆盘门、平江历史街区、全晋会馆、宝带桥、吴江古纤道则成为沿线遗产点,在这些遗产点的基础上2021年1月苏州“运河十景”建设正式启动。

“运河十景”包括:吴门望亭、浒墅关、虎丘塔、枫桥夜泊、平江古巷、水陆盘门、横塘驿站、石湖五堤、宝带桥、平望•四河汇集。每处景点都是故事与诗意的集合体,下文择四处为例。

虎丘云岩寺塔

这座八面七层砖砌千年宝塔早已是古老苏州的标志,一般认为它建于北宋,当时山上有云岩寺,故名“云岩寺塔”,现在一般通称虎丘塔。此塔坐落在景色雄奇幽绝的虎丘山上,是座风韵独具的“斜塔”,悠久的历史、卓越的建筑技术使其中外闻名。

南朝陈代张正见的《从永阳王游虎丘山》较早地描写了虎丘:“沧波壮郁岛,洛邑镇崇芒。未若兹山丽,岧峣擅水乡。地灵侔少室,途艰像太行。重岩标虎踞,九曲峻羊肠。溜深涧无底,风幽谷自凉。宝沉馀玉气,剑隐绝星光。白云多异影,丹桂有丛香。远看银台竦,洞塔耀山庄。瑞草生金地,天花照石梁。”

此诗知者较少,却道尽虎丘精华。传说吴王阖闾葬于此地后三日有白虎蹲踞其上,故云“重岩标虎踞”。“宝沉馀玉气,剑隐绝星光”则道出了虎丘最动人心魄的传说:阖闾墓在虎丘山剑池下,墓中倾水银为池,以金玉为禽,因其酷爱宝剑,又以扁诸、鱼肠等三千宝剑殉葬,故有玉气、剑光泛出。后因秦始皇、孙权曾在此凿石求剑而更添霸气。最后四句描绘了虎丘的寺、塔,“金地”即佛寺,当然此塔非“虎丘塔”,“银台”“瑞草”“天花”即称虎丘是人间仙境,佛教圣地,又暗合“生公讲台”“点头石”等古迹。

再看这首诗的开头六句,诗人以郁洲、北邙、少室、太行相衬,突出虎丘山既秀美壮丽,又陡峭峻拔的特色。“九曲峻羊肠”“溜深涧无底,风幽谷自凉”更加突出了虎丘的山岩险峻、涧壑幽深,而“白云多异影,丹桂有丛香”则让原先令人胆战的景观柔和起来,也许只有兼具刚柔的虎丘,才能融合英雄争霸的刀光剑影和高僧说法的天花乱坠。

清峻、神秘的虎丘吸引了无数名人,苏东坡亦在其列,随口一言“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便成了虎丘最有名的广告语,而其《虎丘寺》堪为此语之完美注解:“入门无平田,石路细穿岭。阴风生涧壑,古木翳潭井。湛卢谁复见,秋水光耿耿。铁花秀岩壁,杀气噤蛙黾。幽幽生公堂,左右立顽矿……东轩有佳致,云水丽千顷……坐见渔樵还,新月溪上影。悟彼良自咍,归田行可请。”东坡笔下的虎丘剑池泛出剑锋般的冷光,赭色石壁的天然纹理虽形状如花,却使“杀气”更甚,好在“东轩有佳致,云水丽千顷”冲破了凄冷,此为虎丘后山的烟水景致,南宋僧人曾取此句意,在致爽阁东建造了“千顷云阁”。虎丘的神奇古迹让苏东坡发思古之幽情,虎丘的清丽山水使其心羡渔樵起归田之念。

另一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亦与虎丘密不可分,那就是白居易,而且如果没有白居易,苏东坡就不可能如此轻松地游览虎丘。公元825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发现阊门到虎丘之间一片沼泽,虎丘山前的河道又淤塞不通,百姓出行极为不便。于是他便在两地之间开河筑路,此河即山塘河,它将内城水路与江南运河相接,开河挖出的淤泥被堆筑成一条东西贯通的七里长堤,民间称“白公堤”,后名“山塘街”,“七里山塘”由此而来。白公此举既根治了水患,又便于人们游览虎丘。

作为诗人的白居易又让人在长堤上种桃栽李,在水阔处栽荷,长堤一带遂成宜居之地,竣工后他不无自得地写了著名的《武丘寺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诗开首便点明山塘河、白公堤已成往来虎丘的水陆要道,车马船只往来频繁,充满市井繁华。桃李芰荷次第生长,满眼水乡风光。白公的宜居宜游理念可谓超前,时至今日我们还被泽于这“一道春”。

山塘东南接“天下第一码头”阊门,西北连“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所以明清时此处商贾鳞集,白公堤慢慢演变成货贝辐辏的山塘街。自明万历年间开始,各地商人又在此建立了众多会馆:岭南会馆、陕西会馆、全晋会馆等,数量之多,地域之广,极为罕见,它们都见证了古代大运河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白居易同时代的赵嘏写有《入半塘》:“画船箫鼓载斜阳,烟水平分入半塘。却怪春光留不住,野花零落满庭香。”画舫、绿波、野花、庭院都浸润在夕阳余晖中,箫鼓声盈于耳,花草香绕于鼻,山塘繁荣富庶的背后依然是白居易当年奠定的诗情画意。

虎丘宝塔如利剑指天,七里山塘如柔带拂地,一刚一柔,诗里诗外,成为运河畔的奇景。

枫桥夜泊

“运河十景”中没有哪处比“枫桥夜泊”更具诗意了,张继的《枫桥夜泊》不但横绝诗史,而且比唐传奇更传奇:

它让一座桥改了名。张继写诗时,并无“枫桥”,只有“封桥”。中唐人编写的诗集里此诗名《夜泊松江》,后因此诗声名太响,故“封桥”改为“枫桥”,旁边的小镇也改名为枫桥镇。随着“枫桥”声名鹊起,《夜泊松江》遂成《枫桥夜泊》。

它让一座庙有了名。枫桥东南侧的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原名“妙利普明塔院”。中唐高僧寒山子曾居此处,故称寒山寺,张继的这首诗让这座寂寂无闻的寺院名震天下,从此稚子老叟皆知寒山寺。

它让欧阳修贻笑大方。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认为“夜半钟声到客船”虽佳但不通,因为“三更不是打钟时”,他认定张继为求佳句而罔顾常情。这个质疑引起无数争论,后来经多人实地查访,证实唐朝苏州一带确实有“夜半打钟”的习俗。欧阳修未实地查证便下断言,不免让人失笑。但欧阳修的失误却让这首诗和寒山寺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它让一块石碑有了灵魂。晚清国学大师俞樾85岁高龄时受江苏巡抚陈夔龙之邀撰写了《枫桥夜泊》诗碑,其书笔意圆融,章法稳重,为时所重,可惜老人完成诗碑不久便与世长辞,此碑可说是曲园老人绝笔,故弥足珍贵。

日军侵华时甲级战犯松井石根曾专程到寒山寺与诗碑合影,觊觎之心显而易见。日本人为何如此看重这诗碑?一俞樾乃清末名士、经学大师,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在日本声誉颇重。二《枫桥夜泊》入选日本小学教材,人尽皆知,所以松井企图将诗碑盗回日本。当时碑刻大师钱荣初、寒山寺住持静如法师得知此消息后,便决定刻一假碑迷惑松井,但此计未成。两人便再施一计,故意传出钱荣初重刻诗碑后随即暴亡的消息,松井得知此事后既惊又惧,因为他是中国通,知道唐武宗对《枫桥夜泊》诗碑留有“遗咒”,而后来北宋王珪、明朝文徵明、清末俞樾果然“应此咒”,因此松井得知钱荣初暴亡后为了保命不得不放弃盗碑计划。危急时刻千年诅咒竟成护佑国宝的利器。

先贤的碧血丹心赋予了“诗碑”不朽的精魂,更让枫桥风骨凛然。

唐时枫桥为水路交通枢纽,南来北往必经此地。张继中进士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他和当时许多人一样选择通过大运河下江南避乱,于是便有了这次“不朽夜泊”。

落月、啼乌、白霜、江枫、渔火、古寺、钟声本是寻常,但在因避乱而偶经此处、暂作停泊的诗人眼里就不寻常了。落月的凄清、乌鸦的哀鸣、白霜的清冷、江枫的秋意、渔火的闪烁、古寺的荒凉……任何一个都是愁思之源,更何况汇聚一处。眼中所见,耳旁所闻,身上所感,无不让诗人感到寒凉、孤寂,夜色笼罩下的诗人愁肠百结,为国家、为前途……突然一阵浑厚悠长的钟声从古刹传来,穿透夜幕、穿透寂寥,直击诗人心底:运河流淌不息、船只来往不辍、旅愁亘古不变……何必因眼前之困而沮丧?

钟声如当头棒喝,助人挣脱愁绪,回归清明。佛经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那么本就“矜气节……博览有识……知治体”的张继在钟声中自振亦在情理中,故诗中有愁无怨,有悲不伤,诗意自带风骨。

明朝著名诗人高启曾说“诗里枫桥独有名”,诗中的“枫桥”始终回荡着启迪智慧、沉静人心的钟声。

横塘驿站

“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此楹联中的“邮亭”即指横塘驿站,它背城面河,位于运河与胥江交汇处,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为数不多的水陆两用驿站,也是苏州仅存的邮驿遗迹。当时它既是传递官府文书、为往来官吏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的处所,又是各种货船停靠补给的场地,所以驿站门前常年车水马龙,繁忙一片。

古人常云“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横塘驿应属长亭,时时上演“送别”场景。“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北宋著名词人贺铸的这次“送别”克制、缠绵至“断肠”,故而其“愁”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因此得雅号“贺梅子”,驿站附近的横塘镇也有了座“梅子桥”。

横塘溪桥映带,景色似画,既有市井烟火,又有水乡野趣,所以特别容易发生故事,除贺铸与“凌波女”外,袁宏道笔下的《横塘渡》更是旖旎:“横塘渡,临水步。郎西来,妾东去……吹花误唾郎,感郎千金顾。妾家住虹桥,朱门十字路。认取辛夷花,莫过杨柳树。”少女真率之情清澈如水,邂逅即约再次相见,分别后该是怎样的辗转思念?

如果横塘驿只有这些伤情“送别”,则太过柔艳了,好在还有范成大的《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诗人在细雨中目送画船远去,虽希望柳枝能“系”住远行之船,但只有淡淡的不舍与怅惘,眼中的横塘景致依旧明媚可人,而非贺铸眼中的风絮满天、梅雨连绵。范成大非普通文臣,当年曾铁骨铮铮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有了范成大的横塘与石湖柔婉中有了清冽。

“横塘”既在诗词之中,又在姑苏城外,似虚还实,风雅无两,遂成文学史上一个象征性的存在。

宝带桥

宝带桥被称为“吴中第一桥”。“天外虹飞彩,波心日泻金。”“门影入波圆,五十三明镜。”“金阊清晓放舟行,宝带春风波漾轻。孔五十三易疏泄,涨痕犹见与桥平。”这些诗句写出宝带桥的特色:长,故又称长桥;多孔,共53孔,是我国现存古桥中最长的多孔石拱桥。

宝带桥坐落在大运河和澹台湖的交汇口,集水利、交通、景观于一体。初建于唐元和年间,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了让过往船只安全通过,便筑堤以挡太湖水的风涛冲击。但是河流东向入海是正道,堤不可遏水势,于是人们便出奇招:“堤上建桥”,故元代善住《宝带桥》云:“运得他山石,还将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王仲舒为筹措建桥资金,带头捐出玉腰带,桥名便由此而来。

宝带桥既是堤岸,又是纤道,中间最高三孔可通船,桥身之孔可泄洪,而且它独有的建桥技术,既利大桥长久保存,又使古桥秀美轻巧,几百米长的桥体似长虹卧波、宝带浮水,为运河陡添几分诗韵画意。

“瑶台失落凤头钗,玉带卧水映碧苔。待到中秋月明夜,五十三孔照影来。”这是无名氏笔下的宝带“中秋串月”,每逢中秋之夜,皎月当空,一环一月,53个月影连接成串,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串月影好似凤钗垂下的珠子,光华四射,而月光下的宝带桥酷似玉带飘于水上,明月、长桥、碧苔各有倒影,这些真形虚影又都统摄于皎洁的月光中,如梦似幻。只是此等奇景需天时、地利、人和俱全方可一见。

宝带桥是凝固在运河上的诗,其形美,其意深,其名显。其余“六景”亦因兼具自然美景与人文古迹而吟咏之作从未间断,诗意栖居不再是触摸不到的远方。

“水”是一种可以独自成诗的存在,千里奔腾的大运河,在时空的苍茫中把我们民族的梦想、壮志、智慧、勇气、豪情、创新、血泪……沉淀为一道道景、一首首诗,最后锻造成一部史诗,苏州“运河十景”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虽短却诗意盎然。

注释:

①连云港云台山.

②武丘,唐避高祖李渊祖父李虎名讳,改虎丘为武丘.

③唐武宗酷爱《枫桥夜泊》.令名匠刻碑,并陪葬,且临终遗言:若有人再刻此碑必遭天谴,万劫不复.

④现代也有学者认为当初暴亡的并非钱荣初,而是义士钱达飞,他是钱荣初好友,且两人长相酷似,得知钱荣初和静如法师的计划后便自愿舍身赴死,为的就是让松井相信诗碑的千年诅咒.

⑤高启《泊枫桥》.

⑥贺铸《青玉案》.

⑦文徵明《宝带桥》.

⑧王彦泓《宝带桥》.

⑨乾隆《过宝带桥有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