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段语文教材心育因素的梳理与教学策略

2022-04-25刘苏静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寒号鸟情绪因素

刘苏静

(徐州市光荣巷小学菁英路校区 江苏 徐州 221000)

语文学科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兼具人格养成的作用。如果说学科知识是绽放的绚丽花朵,那人格品质就是坚实的生命之根。笔者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学段的过程中,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心理教育因素,恰当处理学科知识和心理教育因素的关系,让二者有机融合,不失为凸显语文学科人文性,涵泳学生精神品格,形成积极向上人格的有效途径。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心理教育因素的梳理

细读教材,在以人为本总思想的光辉之下,许多心理教育因素如珍珠般闪烁其间,若小心采撷,势必收获颇丰。(具体内容见下表)

?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中“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2]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

结合《纲要》,可根据心理教育要素将表格内容分为四类。

第一类,人际交往。良性的人际交往能有效推进儿童成长的社会化进程。

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明确了对人热情、态度大方等非语言表达的教学目的,隐含着“首因效应”;《树和喜鹊》揭示了真诚开放在交往中的重要作用;《称赞》中的“赞美效应”说明肯定的评价所带来的心理感受能极大地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是促进关系的有效法宝。

第二类,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前提。教材在这方面的选文颇具匠心。

《大还是小》是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在迈向成人世界的进程中,每个孩子都在进行着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大”是什么?“小”又是什么?在思考比较的过程中,儿童的生命历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大象的耳朵》体现了“自我认同”的命题。大象在经历了“被否定——去改变——做自我”一系列事件之后,接受了自己异于其他动物的身体特征。“大象”就像是每一个现实中的生命个体,并非完美无缺,可能受人非议,只有真诚接纳,才能从容前行。

“自我实现”是《小毛虫》的主题。小毛虫的成长和蜕变,展示了一个人积极成长、不断成熟直至实现价值的过程。从自我认同到自我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引导着正确的人生行动。

第三类,情绪调适。

情绪困扰的秘密藏在情绪ABC理论中。这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充满智慧的心理学原则,在教材选文《一个接一个》《好天气和坏天气》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

《怎么都快乐》《我是一只小虫子》传达出的积极乐观以及《一封信》中妈妈的积极心理暗示,都是进行情绪调适可以尝试的办法。

第四类,问题解决。

人生就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这是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必修课。教材选文的小故事中,蕴含着问题解决的大智慧。

当乌鸦喝不到瓶中的水时,充分发散了思维;《夜色》的启示是:勇敢去尝试,面对是比逃避更好的解决办法;《咕咚》《小马过河》表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玲玲的画》提示在困难时换一个角度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青蛙依靠自身的力量成为自己的专家,把“烂泥塘”变成了“好泥塘”。

这些心理学教育因素都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目标应该积极关注并用心把握的。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心理教育因素的渗透策略

目前,学校专门的心理教育无法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实际需求,二者之间的落差呼唤着学科知识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在充分挖掘教材心理教育因素的基础上,还要精心设计,巧妙处理,在不喧宾夺主的基础上,让心理学教育因素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为学科教学助力,为心理教育增效。

(一)搭建学习支架,厘清心理因素。支架学习理论是指在学习中搭建一定的思维支架,让学生通过攀升,完成学习任务,形成深度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价值,指向思维的提升和独立学习者的培养。一位教师在执教《一个接一个》时,采用了搭建思维支架的方式,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厘清心理因素,从而凸显出情绪ABC理论在这首诗中的体现,起到了导之以行的作用。

1.借助符号,识别情绪。对于处在前运算阶段的第一学段儿童来说,此阶段尚不能在具体的事件感受及抽象的概念之间建立明确的关系,而简单明了的符号既是意义的载体,又具有易感知的客观形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高度吻合,可以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建立联系。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采用标注符号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文中小主人公的情绪:“如果是高兴的情绪,就用一个笑脸表示,如果是不高兴的情绪,就用一个哭脸表示。”在这个阅读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清晰地识别出了主人公情绪的变化:开心—不开心—开心。

2.抓关键词,改变想法。抓关键词进行篇章的解读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借助这种方法,可以绕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抽离出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在《一个接一个》的教学中,教师同样采取了这种方法,在引导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的同时,达成了对心理教育因素的处理。

情绪变化的原因是心理教育因素渗透的突破口,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找出连接不同情绪状态的关键词——“不过”,体会这个词的作用和意义:以“不过”为界,小主人公换了一个角度思考了同样的问题,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才让心情有了从不开心到开心的转换。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剥离出这种认识,老师又出示了“美女与老妇”的心理学图片,进而小结:决定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件的看法,这就是情绪ABC理论。

在这部分教学处理中,关键词作为又一个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路途上又前进了一步。

3.练习仿写,调控情绪。仿写是语文教育的传统方式,结合语言训练点进行仿写练习的设计,是由鉴赏到语用的必经阶段,也是学习支架的一种形式。在本课教学中,仿写帮助学生深入感受并尝试运用诗的形式进行表达,实现了语文要素的扎实训练,同时也作为情绪ABC理论的操作支架,引导学生尝试着通过改变想法实现对情绪的管理和控制。

老师让学生仿照课文形式,用几句话说说生活中自己因想法改变导致心情变化的经历,让情绪ABC理论指导了学生的行为模式。

至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识别情绪开始,一步一步地厘清了情绪ABC理论的完整内容,最后内化并指导了自己的行动。

(二)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具体问题。“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3]在课堂教学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帮助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手段和可行途径。找准语用训练、重难点突破及人文要素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恰当设计学习任务、活动,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寒号鸟》一文中,寒号鸟是以一个重度拖延者的形象出现的。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拖延症既是语文学习链接生活的切入点,也是心理教育的渗透点。我决定和学生一起帮助寒号鸟解决问题。

基于问题解决的活动开展如下:

第一步,发现问题——寒号鸟一再拖延做窝,结果冻死了。

第二步,分析问题——寒号鸟为什么会拖延?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发现:寒号鸟拖延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贪玩”,即娱乐的诱惑。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寒号鸟真的不想做窝吗?学生再次阅读,发现其实寒号鸟是有做窝的意愿的,但想法和行动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别,原因还可能有之前失败导致的信心缺失;做窝任务本身的困难;不能专注于某一件事……归纳这些原因,对应到心理学知识上,可以分别总结为:不自信、任务难度大及自我设阻。

第三步,提出假设——想办法帮助寒号鸟打败拖延。

链接真实生活,提示学生:寒号鸟就是你的家人、伙伴,你会怎样帮助他/她?同学们联系实际,有的分析做窝的好处,有的制定了完备计划,有的准备建筑材料,还有的提出奖励机制……这个过程让孩子们认识到,当一个人处于拖延的困境,应当给予他严肃的警告,但更应当给予他热情的帮助;同样,当自己身处拖延的困境中,要学会自助和求助。

第四步,检验假设——尝试表演、落实行动。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编写剧本并完成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尝试使用上一阶段的方法,重建故事过程及结构。寒号鸟的故事有了特别的意义和美好的结局。

这是一场语文学习的经历,更是一场心理学习的体验,教师通过生活化场景的创设,达成了语文学科语用目标与心理教育因素的有效融合。

(三)适当延伸拓展,丰富强化认识。《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4]。

拓展延伸形式多样,可以是提炼精华,可以是学以致用,可以是扩大外延,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拓展,都要遵循适切有度的原则,对具有心理教育因素的篇目,在拓展时可以以此为要素。

“我爱阅读”是教材编写思路中课外阅读课程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可以作为课外阅读的起点。《称赞》是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我爱阅读”的内容,其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就可以作为课外延伸的主题起点。

《称赞》讲述了一个有关赞美效应的温暖故事。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懂得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形成正向的行为模式——说好听的话。在阅读之后,我首先让学生谈了听完后的感受,并由此延伸到生活中获得赞美之后的感受。引入拉封丹的寓言《南风和北风》,以及卡内基的故事,让学生感受赞美的神奇力量。

语文学科在人格塑造养成,核心素养提升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充分挖掘并恰当处理部编版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势必会加持语文教学,真正达到“以文育心,以文化人”。

猜你喜欢

寒号鸟情绪因素
寒号鸟
《寒号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被误会的寒号鸟
解石三大因素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情绪认同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